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為響應黨和國家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的號召,貫徹落實廣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創建“慈善之城”和實施“社工+”戰略的決策部署,2019年嶺南街社工服務站在廣州市民政局、荔灣區民政局、嶺南街道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社區慈善捐贈站點。同年12月,嶺南街社工服務站在廣州市慈善會的指導下成立嶺南街社區慈善基金(以下簡稱“社區基金”),基金籌得的善款主要用于社區愛老、助殘、濟困、培育志愿者等慈善公益事業。
嶺南街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是典型的老城區之一,轄區內低保低收入家庭、孤寡獨居長者、殘疾人及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總數超過1700人,其中約60%患有慢性疾病,面臨較大的生活和健康壓力,容易因病或因殘致貧陷入困境。因此,嶺南街社區慈善基金依據民生服務所需策劃“福至嶺南”——嶺南街社區慈善基金公益服務項目(以下簡稱“項目”)。
精準把握需求,落實資源分配前端
社工在項目開始之初,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法、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展開調研,深入了解社區居民的關注點,精準識別低保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員等困境群體需求,為項目規劃提供服務依據,落實資源分配前端,通過構建愛心聯盟和動員社區內外資源,開展多元化、個性化的慈善服務。
多元撬動資源,匯聚資源儲備中端
搭建參與平臺,協同多元主體參與。項目聯動市慈善會、街道黨建辦、公服辦、團工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開展困境幫扶工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搭建對困境群體的資源支持。例如每年為低保家庭、特困人員、困境兒童鏈接微心愿物資包,通過個性化微心愿緩解部分生活經濟困難。組織熱心志愿者結對恒常探訪以及結合端午、中秋等節日開展探訪慰問活動,關愛社區“一老一小”,搭建困境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發揮公益慈善的力量,營造社區公益氛圍。
培力志愿抓手,盤活志愿力量。項目盤活社區力量,激活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參與社區公益事務,發展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和志愿服務隊伍,提升志愿者組織策劃、溝通交流和手工制作能力,每月定期開展公益義賣集市、社區基金宣傳或募捐倡議等公益活動,為困難群體籌集資金,促進社區基金可持續發展。

創新公益參與方式,激發參與新活力。項目立足社區實際情況,創新公益參與方式。一方面,結合嶺南街特色中醫藥文化,聯動社區內外的中醫院、藥店以及擁有中醫藥專業知識人士,組建中醫藥特色公益聯盟,制作中醫藥文創產品用于公益義賣籌集資金,鏈接公益慈善資源,開展以中醫藥為主題的慈善公益服務如義診、中醫藥集市等,提供健康主題物資包,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困境群體特點為其提供健康服務及個性化健康指導;另一方面,活用社區資源,結合嶺南街紅色歷史文化和紅色景點,制定了4條較為完善的紅色文化研學路線,吸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發展嶺南特色慈善服務。
提煉服務成效,鞏固持續發展終端
項目通過服務成效總結、“線下+線上”媒體報道、服務對象滿意度調研等方式,持續鞏固服務成果,同時加強項目反思。
增強困難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緩解生活困難。嶺南街社區慈善基金及社區慈善捐贈站點成立至今成功籌集超過40萬元的慈善資源(含愛心物資、資金等),服務轄區困難群體超過6000人次,參與社區基金公益服務、志愿服務逾3000人次,為轄區困難群體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增強困難群體社會支持網絡。
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熱情,培育多支社區社會組織及志愿者隊伍。項目以嶺南街轄內的紅色文化和中醫藥文化為紐帶,創新公益參與方式,在實施過程中,社工組織培育社區居民成為志愿者,通過中醫藥文創產品制作、慈善義賣宣傳、紅色文化研學和結對探訪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社區居民的主體意識,引導其從被動的“服務接受者”變為主動的“社區參與者”,促進志愿者和社區居民、困難群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聯結。多年來,社工站成功培育逾12支社區社會組織及志愿者隊伍參與社區公益服務,極大地激發了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
營造“人人慈善、睦鄰友愛”社區慈善氛圍,擴大社會影響力。項目服務累計獲得省市級媒體報道20余次,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除常規的慈善服務開展和資金籌集外,項目還會對貢獻較大的個人或愛心企業進行年度服務總結和慈善答謝,提升社區居民和愛心企業對項目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引導多方力量投身慈善服務,形成慈善資源的長效互助機制,營造良好的社區慈善氛圍,為社區基金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
隨著社會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慈善事業發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詳細的指引。面對廣州老城區特有的社會結構和困難群體需求,未來,我們還需進一步深化公益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發揮“社工+慈善+志愿服務”的力量,加強社區動員和宣傳教育,積極尋求與各社會力量的廣泛合作,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項目運作方式,以更好地適應社區需求和社會環境發展變化,助力嶺南街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廣州市北斗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