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佩杰,1963年生于北京,號一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理事、北京曹雪芹學會書畫院副院長、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特聘畫家等職。
師從著名畫家何鏡涵先生,長期研習中國傳統水墨樓閣山水畫。多年來,以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為研創方向,尤其對北京皇家園林古建有著深入研究和感受,在園林山水畫創作方面,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漸已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各類書法美術作品展覽,近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美術百家·孫佩杰》《盛世珍藏·名家名作——孫佩杰》,文匯出版社出版《孫佩杰畫集》等多種。多次應有關單位邀請繪制巨幅主題畫作被陳列收藏。

陶然亭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位于北京南二環陶然亭公園之內,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所園林。園中的“華夏名亭園”仿建有滄浪亭、謫仙亭、醉翁亭、百坡亭、浸月亭等各地名亭。濃蔭之下,茂林之間,亭閣與湖水、石橋、佛庵、古木環繞交織,相映成趣。天朗氣清之日,游走其間,令人有蕭然出塵之想。明清以來,很多文人對陶然亭有著獨有的偏愛,如龔自珍、林則徐、齊白石等名士都曾在此吟詩抒懷,留存了不少珍貴的詩文、書法遺跡。“陶然亭”三字篆為藝術大師齊白石所題寫,彰顯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出于對名園、名亭、名士的尊崇與向往,當代不少的文人、畫家依然在此倚園而居,享受著城市喧囂下難得的清凈。
畫家孫佩杰的住所離陶然亭不遠。每次拜訪,只要時間充裕,我常從園中穿行而過,一是可作亭中游;二是可借今懷古,去回味古人筆下“云氣繚繞”的樓閣仙境。對于一直從事古建園林美術創作的孫佩杰來說,想必也有如此身臨其境的感受。多年來,他沿承著師承、寫生、創作的道路不斷前行。在由生活到藝術,由人境到畫境的轉換與創造之中,他內心的體驗一定是更加熟悉,也更加深刻的。
孫佩杰的園林樓閣山水起點高,路子正。三十年前,在朋友的介紹下,孫佩杰拜著名寫意樓閣畫家何鏡涵(1923-2008)為師,成為他最小的入室“關門”弟子。這種傳統的“師徒”學習方式,自古有之,且熏養大家無數,留下了很多的佳話,諸如胡沁園之于齊白石,吳昌碩之于潘天壽,黃賓虹之于李可染……在這些親同父子的師徒關系中,老先生們出于愛才之心,一般都會傾授所學,悟性高的弟子便會脫穎而出。何鏡涵先生德藝雙修,對弟子做人、學藝要求非常高。多年的陪伴,孫佩杰一直謹遵先生教導,堅持創作與史論雙修,不僅在筆墨、構圖、設色、意境等方面繼承了樓閣藝術的精髓,且在文史、理法、哲學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又賦予了作品的文化品味。其作品彰顯出扎實的基本功,純正的筆墨格調,正大的畫面氣息,這便是孫佩杰作品中比較鮮明的特點。



孫佩杰的園林山水有著虛實相生的繪畫美感。中國的山水畫含有豐富的矛盾關系,陰陽、虛實、疏密、前后、冷暖等等,正是在這統一而又對立的經營布置中,形成了中國繪畫獨有的藝術魅力。在孫佩杰的作品中,虛與實的筆墨關系對比最為明顯。其中,樓閣為實,配景為虛。樓閣是畫面表現的核心,他以兼工帶寫的小寫意墨線勾勒樓體外形,行筆沉穩,技法寫實,線條既有秩序,又不失節奏。同時,在嚴謹的用筆之下,那些具有書寫性的墨線的應用,彰顯了構圖豐富的變化,增加了畫面的靈動感、質樸感。在完成線的造型之后,樓閣或設色表現,或水墨暈染。前者富麗堂皇,雍容富貴;后者煙云繚繞,亦真亦幻,可謂各具美感。在配景的營造上,他以大面積、多層次的水墨疊加暈染完成,呈現出厚重、虛淡、縹緲的氛圍。畫中大面積的配景不是簡單鋪陳,而是有著很豐富的內容,塊石、草木、湖水等物象穿插設置,不僅增強了畫面的形式感、構成感,使得作品達到了虛中實、實中虛的效果。此外,他某些作品中對光影效果的刻畫,又增添了筆墨的透氣感,畫面更具層次和變化。從精致寫實的樓閣,到虛淡豐富的配景,孫佩杰借助直觀寫意的對比手法,作品呈現出致廣大、盡精微的藝術韻味。
孫佩杰的園林山水畫創作,注重對文史的研究而展開。皇家園林題材備受世人喜愛。中國樓閣建筑集實用和美學于一身,北京的“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最具代表性。作為北京人,孫佩杰對這些古建筑有很深的情結。創作時,他常常翻閱大量的文史古籍資料,了解它們的歷史、人文、結構、變遷、環境等等,再結合自己對景寫生的真實感受,以充滿感情化的筆墨來進行創作。他用最藝術的方式講述每一座樓閣的歷史,呈現它們最美的視角,給人以熟悉而又陌生的繪畫美感。近年來,他圍繞“三山五園”所創作的皇家園林畫作經常受邀參加不同類型的藝術展覽,借助這些活動展示,他的園林樓閣畫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如今,每提到園林樓閣畫家,大家往往想到的就是孫佩杰,這從一個側面也驗證了他在藝術道路上選擇是正確的,他的作品也贏得了大家的廣泛認可。這對于一位藝術家來說,難能可貴。
古人云:天道酬勤,畫道唯精。孫佩杰日復一日辛苦的實踐與思索,體現了一位優秀藝術家所應具有的素養:天賦、勤奮、率真、個性、思考……鑒往知今,知今推遠。我感到畫家孫佩杰和他的樓閣山水藝術未來將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孫佩杰在努力追求藝術的同時,沒有忘記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多年來,他積極投身社會慈善和公益志愿活動中。2013年2月,向北京市溫暖基金會無償捐贈書畫作品用于公益項目。2014年9月,參加首屆“中國老年健康大會——百善百幅和天下”主題公益文化活動并無償捐贈書畫作品。2019年1月,參加中國文聯、中國書法家協會組織主辦的書法家“送萬福進萬家”赴山西武鄉書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2019年2月,應邀創作《翠暖煙姿入樓臺》等5件巨幅國畫作品無償捐贈北京市政協并被陳列收藏。2020年3月,先后參加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主辦、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承辦的“美善不息·全國書畫名家抗擊疫情”主題創作慈善拍賣活動,其行書《陳毅·青松》作品拍出人民幣4500元無償捐贈;以及榮寶齋在線“共抗武漢疫情·藝術傳遞力量”書畫作品捐獻義拍活動。2021年11月,參與榮寶齋組織“心系河南共抗洪災”書畫創作活動,作品捐贈中華慈善總會。2023年10月,他創作的水墨樓閣山水畫《云臺倚翠》參加榮寶齋主辦的“馳援災區·共抗洪水”公益活動,捐贈“榮寶齋文化藝術公益基金”。2024年7月,繪畫作品無償捐贈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并被陳列收藏。
(本文作者:時任《北京商報·典藏藝術周刊》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