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12歲的小瑩(化名)2歲時失去父親,且2023年母親中風偏癱,長期臥床,不間斷的家庭劇變使她深陷漩渦……
自小失去父親的小瑩,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突然中風,開始漫長的臥床休養之路,這給低保家庭重重一擊。此外,由于家庭原因,小瑩在校時常受到同學欺負、排擠,進而引發逃學曠課、熬夜玩手機等行為。廣州市中大社工服務中心社工通過政府部門轉介,了解情況后隨即介入,為小瑩及其家庭提供專業服務。
需求分析
1.情緒受擾,有陪伴支持需求。屢遭變故的家庭、同學的欺凌等對小瑩打擊很大,悲傷、恐懼、焦慮等多種情緒積壓在她的心底,加上母親無法履行親職功能,小瑩出現“失管”,逃學曠課、熬夜玩手機等不良行為。因此,需要社工及時介入,關注小瑩的心理情緒狀態,培養其情緒調節能力,緩解壓力,宣泄心中壓抑的負面情緒,促進心理健康。
2.生活受困,有社會救助需求。家庭變故引發小瑩的家庭經濟、監護照顧及升學等多重困境……除去長期臥病在床的母親,小瑩身邊只有年事已高的大伯和姨媽,他們皆表示無力照顧小瑩,其余親戚因借錢一事已鬧僵,均拒絕成為小瑩的監護人;其姨媽阿靜也因自身家庭原因拒絕。社工需發揮政策實踐者、資源鏈接者及使能者等角色作用,為小瑩申請相關的政策救助及社會資源,如協助小瑩申請變更監護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司法救助等,保障其正常的生活及學習。
3.成長受阻,有升學教育、重塑正向行為的需求。由于缺乏家庭溫暖與家庭教育,小瑩成了“沒人管”的孩子,開始沉迷手機游戲與虛擬網絡。目前家庭情況需要更換監護人、更換學籍、升學、重塑正向行為的需求。
理論依據
本案例主要運用社會支持理論介入。社會支持是由社區、社會網絡和親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和實際的工具性或表達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導、協助、有形支持與解決問題的行動等,表達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緒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認可等。本案例中,案主與母親相依為命,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因此社工主要通過補充和拓展其家庭正式與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以及提高建立和利用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達到強化基本生活保障、落實教育權利和促進健康成長等目標。
實施過程
通過深入了解和評估小瑩的家庭情況,雙百社工梳理出小瑩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監護照顧、經濟困難及正向行為重塑問題。為此,街道公共服務辦、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會救助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婦聯、民政干部、雙百工程社工服務站、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等多部門聯合介入,召開聯席會議,聚焦需求,精準回應,積極為小瑩提供精細化幫扶。
第一階段:多方聯動,織密生活保障網。
2023年,小瑩母親中風偏癱后喪失勞動能力,被評為肢體二級殘疾,提出入住養老院的訴求。社工首先向民政部門咨詢了相關手續流程,入住養老院首要解決小瑩的監護權和就學問題?!吧暾埳鐣戎?,要盡快落實監護權,以監護人的身份申請辦理?!钡玫铰蓭煹姆答伜?,社工與小瑩母親協商、探討解決方案,最后達成一致:更換監護人。由于小瑩的大伯和姨媽年事已高,無力照顧。其他大部分親戚因為借錢,關系已鬧僵,均不愿意成為小瑩的監護人。其姨媽阿靜也因家庭原因,拒絕擔任小瑩的監護人。
最后,社工、社區居委、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律師綜合經濟情況、生活、教育環境、關系親密程度等因素考量后,一致認為阿靜最適合。社工只能再次聯系阿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小瑩的監護問題進行溝通。社工首先同理了阿靜的處境,讓阿靜感受到了被理解和尊重;緊接著社工組織雙方召開關于監護權協商會(梳理分析小瑩家庭的難處,為阿靜提供支持,消除顧慮)。經過多輪協商,阿靜同意擔任代理監護人,小瑩也愿意與姨媽一起生活。最后在社區居委會主任和社工的見證下,雙方簽署監護人委托書,小瑩有了新的監護人,母親懸著的心也終于放下。
此外,社工運用社會福利政策、社區、社會慈善資源等正式支持網絡,為小瑩家庭成功鏈接約5600元/月的經濟補助,包括為小瑩母親申請特困救助以及“愛心天河”補助,協同小瑩申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身份認定和相應補貼,并成功通過“圓夢微心愿”改善家居環境(如更換門鎖、鏈接新的書桌和學習用品),極大緩解經濟壓力,小瑩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第二階段:政策助力,織密義務教育網。
監護權問題解決后,就是小瑩上學讀書的問題。由于阿靜在從化區生活,根據戶籍歸屬地管理的升學政策要求,需要將小瑩的學籍轉到從化區。在街道指導下,各部門成員促進落實監護權,同步展開救助行動,整理相關的政策信息與資源,首先通過社區慈善基金,廣泛發動社會捐贈,成功為小瑩籌得2000元/學期的學雜費資助,直到她大學畢業。
此外,社工將小瑩的家庭情況向天河區教育局、從化區教育局等單位部門反饋,并陪同小瑩及其家人掌握轉學籍申請流程以及需要提交的資料,協助小瑩撰寫轉學籍申請書。在多方努力下,小瑩成功申請到在離家不遠處的中學就讀。社工和社區工作人員協同小瑩向天河區未保中心遞交申請、陳述事實,由天河區教育局、從化區教育局等單位部門特事特辦,最終小瑩的學籍順利轉到從化區。
第三階段:“家—?!纭焙狭?,織密健康成長網。
小瑩的學籍問題解決后,為了讓小瑩盡快適應新的成長環境,社工約小瑩母親面談,分析小瑩在從化區生活的利弊:阿靜從事幼師職業,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經驗。溝通后,小瑩母親打消顧慮。通過跟蹤服務得知:小瑩在阿靜的教育與引導下,積極參與家務活動,感受到家庭溫暖與良好的家庭教育。新學校的適應方面:社工引導阿靜與小瑩的班主任主動說明情況,形成良好的家?;优c交流,讓小瑩順利適應新學校的環境與學習,融入班集體。
成效:重回生活正軌,展開新生活
一年多的服務跟蹤(除了面對面的溝通與陪伴,社工還經常在微信上和小瑩、阿靜聯系,了解小瑩的生活、學習情況),小瑩情緒趨于穩定,精神狀態明顯好轉?,F在,小瑩和親人、同學、朋友均能正常地交往。在社區、家庭和學校的三重合力下,小瑩沉迷游戲、逃學曠課等行為得到極大改變,如積極的學習態度,還計劃報名畫畫興趣班,學習、生活有序步入正軌。
小瑩母親也向社工、社區工作人員發來在老人院生活的照片,表示:“老人院環境很好,醫生護士有耐心,小瑩的問題得到解決,人生又有了新希望!感謝黨和政府,以及愛心人士對我們一家的關心和照顧!”
(作者單位:廣州市中大社工服務中心駐獵德街“雙百工程”社會工作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