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經濟轉型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文化產業正逐漸與科技、數字化經濟等新興領域深度融合,形成獨特的文化新質生產力。尤其是在像蘇州這樣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歷史名城,文化產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正成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文化產業在不斷推動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的全方位升級的同時,也在實現文化內容與經濟價值的雙向賦能。
在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江蘇省新時代民營經濟研究院特聘任研究員李晶看來,隨著“文化智造”和“創新引擎”理念的深入落實,蘇州正加快文化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推動“文化+”模式,融入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和創意設計等領域,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協同發展,進而提升蘇州文化軟實力,走在全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前沿。
現代蘇州:您多次為政府工作建言獻策,從戰略布局層面,蘇州做了哪些努力助力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李晶:首先是專項政策與資金投入方面,蘇州就將文化產業擺在了重要的高度。2021年,蘇州政府發布了《關于落實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的扶持政策》,明確提出對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演藝娛樂等領域新增項目,給予最高可達500萬元的資金扶持,同時成立首期規模10億元的蘇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用于引進、孵化、培育用紙文化產業項目。兩年后出臺的《蘇州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又進一步明確了對動漫游戲、電競、蘇工蘇作等細分行業的重視,鼓勵文化從業者積極創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公共創新平臺的搭建也是政府推動下的成果之一。高新區聯合騰訊集團打造了長三角區域首個騰訊數字產業基地,蘇州工業園區攜手網易建成“蘇州數字文化創新中心”,還有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等平臺,為蘇州本土企業提供技術的支持。
基于創新平臺的支持,蘇州也積極拓展科技與文化融合應用場景上的新可能。例如,政府主導開發的“元宇宙大運河”項目,運用科技技術將寶帶路、楓橋等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藏品,實現了“數字文博”的新范式。蘇州還積極布局電競文旅生態,建設蘇州陽澄國際電競館,引入多項職業賽事,配套推出“電競+古鎮”主題線路等文旅產品,實現了電競產業與文旅的雙贏共生。
現代蘇州:聚焦文化新質生產力,您認為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城市帶來了哪些影響與變革?
李晶:在我們的定義中,“文化新質生產力”指的是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的驅動下,文化產業形成的新質生產力。“文化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將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深度結合,從而實現文化內容生產、傳播、消費的全方位升級,滿足多樣化、即時化、全球化的文化需求。
我認為,文化產業發展對城市帶來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從經濟維度上,這是從傳統增長到創新驅動的變革。通過新興技術,文化產業正推動著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比如,文旅經濟中,沉浸式體驗項目的打造,延長消費鏈條;賽事經濟中通過“賽事+衍生品+直播”模式,形成了千億級市場規模,實現了價值鏈的重構。技術升級首先催生出了如數字藝術展覽、虛擬偶像演出、元宇宙文旅等新消費場景,又由場景創造出了新的消費需求,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與就業結構的優化。
另一方面,從空間維度上,文化產業的進步推動著空間從單一功能分區到場景融合的變革。例如,仁恒倉街就通過創意設計與技術加持,將歷史街區變身現代化的文化時尚地標,實現了空間價值的倍增。蘇州各景點推出的沉浸式文旅項目就是公共空間多功能轉型的優秀案例。網師園結合全息投影、互動裝置、燈光藝術與戲劇表演打造的“網師夜花園”,將蘇式園林的建筑之美與姑蘇情調展現得淋漓盡致。從單一園林實景到綜合性表演舞臺,移步異景的文化價值愈發放大。數字技術的發展甚至使文化空間延伸到了虛擬世界,在VR等技術的加持下,盤門、胥門、平門、齊門都實現了虛擬空間的數字呈現,突破地域限制,文化影響力更加擴大。
現代蘇州:當下,文化產業的全國化、全球化競爭愈演愈烈,蘇州面臨著哪些方面的挑戰?
李晶: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蘇州本身具有龐大的先進制造業基礎,文化產業業態中,也是制造業占比較大,服務業與零售業占比相對較小。例如,傳統的印刷包裝、油墨生產等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的文化制造舊業態仍然占據著較大比重,而處于文化產業創作前沿的數字藝術、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領域還處于滯后位置,這一情況相對于蘇州豐富的文化資源與增長潛力而言,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盡管近年來蘇州涌現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企業,數字文創、動漫游戲、電子競技等新興業態企業也逐漸涌現,但在很多領域的發展都面臨著“多而不強”的尷尬局面。當然,這與不少新業態企業尚處于探索和試水的起步階段有一定關系,但成熟的商業模式與創新驅動力仍然是破局的關鍵。如果文化企業能跳出對傳統文化資源與固有商業模式的依賴,投入更多精力攻克技術研發與創新難題,才能更好幫助蘇州在數字化日益加速的文化產業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吸引更多尖端人才的聚集。
希望在蘇州文化產業規模快速增大的同時,能更好解決產業發展痛點、堵點,盡快形成數字技術上的競爭優勢,早日突破全球化帶來的瓶頸制約,掌握國際文化貿易中的市場主導權。
現代蘇州:展望未來,您覺得蘇州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推動文化產業向新向好發展?
李晶:從戰略布局角度出發,全市已經形成了“市級統籌、上下聯動、合作共贏”的文化產業招商市域一體化工作格局。政府不僅積極推動文化產業提升為蘇州“戰略性支柱產業”。還同時加快了文化產業載體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開放、便捷、高效的成長環境。
在我看來,充分利用蘇州制造業優勢,搶抓新型工業化發展重要機遇,加快文化制造業轉型升級,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推動數字內容、創意設計、文化內涵與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高端紡織、人工智能等產業深度融合,能夠帶動文化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從而更好地驅動文化產業的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期待未來,蘇州能持續深化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創新,讓文化產業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名片,讓世界感知蘇州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