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塔與方塔均為常熟崇教興福寺塔的俗稱,其中“方塔”之名廣為人知,而“東塔”一稱則鮮有人提及。本文以塔名的演變為主線,結合現存地方志、碑刻及民間史料,系統梳理其從“東塔”到“方塔”的名稱更迭歷程,并深入探討這一變化背后的文化意涵。
常熟崇教興福寺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歷經多次重修,至今仍屹立于常熟古城,并被列為常熟市城市原點。現塔四面九層,磚壁木檐樓閣式,逐層收分,總高67.14米,屬中國早期風水塔之一,是江蘇省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宋代佛塔。1982年3月,該塔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常熟縣志》載:“東塔崇教興福寺,在縣東北。宋建炎四年,僧有名文用者,謂邑客山高主位低,請立浮屠以鎮之。令李闿之然其說,工未畢而僧卒。咸淳間,僧法潤撤遺構重建,高九級。江東諸寺浮屠,此最堅完,規制峻整。國朝洪武八年,僧凈惠重修,迨今每敝輒修之。”萬歷《常熟縣私志》亦稱其為“東塔崇教興福寺”,并新增“萬歷間陳莊靖瓚修,蕭觀察應宮再修。”的記載。崇禎《常熟縣志》進一步明確塔的位置:“東塔崇教興福寺,在縣治東稍北二百步。”可見,該塔因位于常熟城東,且依據風水理論建造,故稱“東塔”,反映了古代以方位命名的重要傳統。
明代文獻還記載:“東塔未建時,其基乃大壑也。”相傳,僧人文用精通堪輿之術,他選定的塔基原為一片深潭,水色幽暗,水脈涌動,恰似城池命門。文用認為,唯有此處方可“鎮住地脈”,以扭轉常熟“客山高主位低”的“文星失位”之象。然而,深潭作業,異常艱難。后有異僧慧徹投下四尾木魚,木魚入水后竟首尾擺動,吸引孩童投擲瓦礫。日積月累,瓦礫填潭,最終筑成塔基。塔建成后,傳說仍不絕于耳:隆慶年間“東北角低陷,夜半忽聞斧聲,明旦平直矣。”萬歷年間“頂常有紫煙,一縷直上。又嘗見黃衣仙人偃臥頂上。”由此可見,九層寶塔不僅承載著佛教信仰,更逐漸成為當地百姓心中的鎮水之物,折射出明代社會對風水、神秘力量的信仰與寄托。
清康熙《新刊常熟縣志》首次出現“方塔寺”之名:“方塔寺,縣治東,舊名崇教興福寺。咸淳間,僧法潤建浮圖九級。萬歷間,陳瓚、蕭應宮修。”此處的“方塔寺”顯然即明代文獻中的“東塔崇教興福寺”。康熙《重修常熟縣志》亦沿用“方塔寺”之稱。至乾隆時期,“方塔”之名已完全取代“東塔”。乾隆《常昭合志》記載:“城中東塔,為一邑之鎮。宋建炎初,僧文用募造……方塔四面九層,與他浮圖迥異矣。”乾隆十三年邑人王峻撰寫《重建崇教興福寺塔碑記》,其中亦稱“崇教興福寺有浮圖,俗曰方塔”。由此可見,清代以來,“方塔”之名廣為流傳,并最終取代“東塔”成為主流稱謂。這一變遷或許與塔的四面結構相關,亦反映了清代人對建筑形制及美學價值的關注。
從“東塔”到“方塔”,表面上是簡單的名稱更迭,實則折射出深刻的文化變遷。其一,名稱的變化反映了地方信仰的演變:宋、明時期,風水觀念占據主導地位,“東塔”一名源于鎮地脈、化風水之意;至清代,建筑形式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方塔”之稱則更強調其形制特征。其二,這一變化亦體現了常熟城市文化的不斷演進:從宋代的風水格局,到明清時期的文人審美,再到現代的文物保護意識,塔名的變化映射出近九百年來社會觀念的變遷。
如今,塔銘磚額上仍刻有“崇教興福塔”五字,該額由趙樸初先生于1978年9月題寫。1990年版《常熟市志》則稱其原名為“崇教寶塔”,而文物保護碑上的正式名稱始終為“崇教興福寺塔”。可見,盡管俗稱經歷了“東塔”至“方塔”的更迭,但其正式名稱始終未變。
崇教興福寺塔名稱的演變,正是常熟文化變遷的縮影。無論塔名如何變化,它都將繼續見證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傳承與文明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