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作品往往是人們認識一座城市的重要途徑,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影視與創意科技學院教授文化與創意產業專業的陳一鳴博士看來,蘇州憑借歷史底蘊與創新動能,正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的標桿城市。
在此進程中,高校教育與產業協同將持續為蘇州的城市轉型注入活力,影視行業也將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為蘇州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推動江南文化走向世界。
從保護傳統到創新驅動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文化產業以傳統形態著稱,園林、昆曲、蘇繡及評彈等或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源,構成了蘇州文化產業的獨特風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蘇州的文化產業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目前,蘇州市的文化產業正處于從傳統保護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階段。
在轉型初期,蘇州主要側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為蘇州的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蘇州開始引入影視、動漫和設計等現代業態,并推動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這一系列的舉措初步實現了“文化+科技”和“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為蘇州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蘇州文化產業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將文化形態創新作為發展重點,并納入了蘇州市“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領域。特別是隨著蘇州數字文化、創意設計以及文化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文化與科技、金融及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構建了當前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全產業鏈生態系統。在這一背景下,影像創作對蘇州大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蘇州市政府對影視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申報、《蘇州市促進網絡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為影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陳一鳴認為,深厚的歷史積淀、豐富的文化資源、明顯的區位優勢、完善的教育體系、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明確的政策支持和科技創新能力,都為蘇州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先決條件。然而,蘇州的文化產業也面臨著一些短板。首先,部分傳統文化產業過于依賴傳統工藝和旅游觀光,缺乏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和創新,面臨創新不足和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其次,大眾對蘇州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依舊有待增強,以一些歷史街區的消費場景為例,其中多為連鎖奶茶店和漢服租賃店,缺乏深度文化體驗。如何結合這些歷史街區,打造沉浸式、交互式、影像化的多維文化空間,是蘇州文化產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最后,蘇州目前亟須引進更多國內外知名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和企業,為打造現象級文化IP產品提供優質創新資本。
為文化產業發展鑄造人才蓄水池
隨著數字文化、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的崛起,文化與科技、金融實現深度融合,蘇州正在構建文化產業相關的全產業鏈生態系統。
陳一鳴認為,在整個文化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中,高校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合蘇州本身的地方文化特點,蘇州的文化產業配套教育也呈現出獨特的特點。蘇州的文化產業教育注重實踐與創新,積極引導學生融合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開發新型文化產品。此外,蘇州的文化產業相關教育體系往往具備廣闊的國際化視野,以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蘇州的高校普遍強調產學研一體化,與本地文化企業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和就業機會,助力其積極參與本土文化的創新發展。
一直以來,蘇州各高校致力于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并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大學影視與創意科技學院致力于培養數字音視頻內容創作領域的跨學科人才,推動創意科技在藝術、設計、文化、教育、娛樂、游戲等多領域的創新應用。同時,西交利物浦大學牽頭成立了蘇州高校影視聯盟,致力于推動江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講述蘇州的獨特故事。“不難看出,高校在蘇州文化的傳承與國際化傳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說。
西交利物浦大學影視與創意科技學院自成立以來,為推動蘇州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嘗試并取得了顯著成績。學院通過重組和優化教學與科研體系,構建了課程教研組、研究中心及專業管理三位一體的架構,促進跨學科融合教育的發展目標,實現寬口徑且行業適應性強的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方面,學院通過整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探索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專業實踐方面,學院秉持以賽促學的教學理念,學生在2024年韓國釜山國際藝術節、全國大學生數字媒體科技作品創意競賽及海內外電影電視節等多個專業領域的比賽中屢獲大獎;產業協同方面,學院通過引進國際化教育資源并結合本地產業服務,已成為蘇州文化產業升級的創新高地。
不難想象,高校為蘇州文化產業輸送的國際化、跨學科人才,將成為未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生力軍。
放眼未來,擁抱數字創新和技術融合
多年以來,蘇州通過將古典題材與江南美學進行深度融合,已成為古裝劇和年代劇的重要拍攝地,充分展現了東方美學的獨特魅力,以紀錄片《園林》等為代表的具有蘇州元素的影視作品也在國內外也獲得了廣泛認可。
放眼未來,陳一鳴認為蘇州的文化產業將繼續擁抱數字創新和技術融合。
隨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文化產業將為消費者創造更多沉浸式和互動式的文化體驗。因此他認為高校的教育要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去培養產業需要的人才。正如西浦影視與創意科技學院首任院長劉謙教授所強調的:“我們始終堅持通過跨學科、國際化的教學理念來培養學生,掌握跨文化傳播密碼,使他們在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創作語言賦能文化生態。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AI數智與數字藝術結合的更多可能性,打造前沿領先的文化創意產業教育生態。”
在文化產業將深化國際化進程和全球合作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升蘇州文化產業和相關教育的競爭力,陳一鳴認為本地高校應著重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及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專業人才,同時著重于跨學科、交叉學科以及行業實踐教育。在這方面,西交利物浦大學影視與創意科技學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其憑借在影像和創意技術領域的學科優勢,聚焦于產業前沿問題、痛點及人才缺口,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跨學科課程和項目,旨在提升學生的創意技術水平,為文化行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相信在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蘇州文化產業將順利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未來,隨著數字創新和技術融合的加速推進以及國際化進程的深化拓展,更多國際文化企業、專業人才和優質資源將集聚到這座城市,而以蘇州文化為代表的江南文化和中國文化,也將擁有更為深遠的全球影響力和文化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