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5日,開明大戲院在萬眾矚目中重裝開業,以煥然一新的面貌,重新走進蘇州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開明大戲院,是承載著幾代蘇州人共同記憶的文化殿堂,更是蘇城百年歷程中屹立不倒的文化地標。時光流轉中,它始終與蘇州文化的發展脈絡緊密相連,與這座城市共同譜寫著輝煌篇章。
“乾坤”建起,給新興北局“點睛”
蘇州,自古便是繁華之地。清乾隆、嘉慶年間,位于如今姑蘇區平江街道的觀前地區成為商業中心,逐漸繁華起來。其中的北局,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蘇州當之無愧的文化娛樂中心。20世紀20年代末的報紙這樣描繪北局:“北部之余地,已由青年會造屋,演電影,設茶肆、浴堂、理發處等。而東南部之小土山,亦經開平,建造一舞臺,曰乾坤大劇場,專演京戲,男女合唱,今已開幕。”其中提到的“乾坤大劇場”,正是1928年建成的開明大戲院的前身。
清代,蘇州戲園十分繁盛,一開始多集中在閶門一帶。1927年,閶門外大馬路地區的民興劇社著手籌集資金,謀劃在蘇州北局建造一座新劇場。1928年,項目正式動工,由蘇州振興地產公司老板顧再康等人集資建造,并在一年后竣工。這一開拓之舉,得到了當時在蘇州建設局任職的范養吾青睞,毅然決定投資經營這座劇場。劇場被命名為“東吳乾坤大劇場”,意在專演京劇。
大劇院的出現,為蘇州的文娛市場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開業之時,融合了西方羅馬建筑風格的外觀、考究的內部裝飾以及整整1700個座位的宏大規模,就引起轟動。之后,戲院承租者與后臺老板多次更迭,戲院名稱也先后改為“大觀園乾坤大戲院”“發記大舞臺”“東方大戲院”,1933年則正式改名為“開明大戲院”。無論歲月及名字如何變遷,直至20世紀80年代,開明大戲院都始終是蘇州最大的劇場。
“開明”百年,看滾滾車輪向前
盡管開明大戲院是蘇州城內第一座專門演出京劇的大型劇場,但它一直走在近現代文化潮流的前沿,不僅僅滿足于戲曲演出的單一功能,還勇于開拓新劇演出、電影放映等多重業務,更成為歷史前進與文化發展的見證者。
1926年,有聲電影開始在美國嶄露頭角。1930年7月14日,東方大戲院在開幕之時,放映了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有聲片《美艷親王》,宣傳語稱,“蘇州唯一有聲電影院”“光線明晰、發音甚確、看得見、聽得到,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由此,它也成為了蘇州第一家專業的有聲電影院。1932年,東方大戲院又放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青》,一票難求。
1933年,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京劇大師在開明大戲院進行義演,為蘇州籌募公益經費。據說,“開明大戲院”這個名稱正是來自梅蘭芳的提議。此后,盡管戲院名稱又數次更易,但“開明”二字卻一直沿用至今,親歷著蘇州乃至中國近現代的滄桑巨變。
1949年4月27日,蘇州各界人士在開明大戲院隆重集會,熱烈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1952 年,戲院收歸國有,一度改名“開明劇場”,名角李慧芳、關正明、荀慧生、尚小云、趙燕等先后在此演出。1957年,開明大戲院在原址重新翻造,新劇場設有門廳、前后樓、觀眾廳、票房、休息廳、地下室等,之后更名為“開明戲院”。
1977年起,開明大戲院開始兼放電影,彼時的蘇州人逐漸形成了來這里看電影的習慣。1979年,開明大戲院更名為“開明影劇院”,1985年又恢復原名。從這時起,開明再一次引領起了蘇城的時尚潮流,將原來的電影片庫開辟成西餐廳,推出了法式西餐、蘇杭名菜、音樂咖啡、茶點等美食佳肴,深受蘇州年輕人的喜愛,更成了適合約會的浪漫代表處。當“卡拉OK”風靡全國時,這里又建起了蘇州第一家卡拉OK廳。開明大戲院,始終是蘇城潮流的代名詞。
20世紀90年代,開明大戲院迎來了一批批國際演出團體,如俄羅斯烏蘭諾娃芭蕾舞團、俄羅斯國立遠東歌舞團、巴西國家歌舞團、日本芭蕾舞劇團、德國北威州青年合唱團等,為蘇州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
2002年,開明大戲院又建成了以演昆曲為主的、帶有典型蘇式建筑風格的沁蘭廳,以極佳的舞臺效果,推出了各類戲劇、曲藝演出。
2025年,經過全面裝修改造后的開明大戲院帶著全新面貌亮相于大眾,以大+中+小+微劇場主打“天天有好戲”,集觀演、娛樂、餐飲、文創于一體,為文化蘇城翻開新的篇章。這里將為市民帶來戲曲名家名劇名團展演、超近景互動魔術表演、環境式駐演戲曲以及小型滑稽戲、脫口秀、相聲等周期性演出。開明西餐廳也帶著懷舊的環境與當年的味道驚喜回歸。
此外,在“周邊好物”成為文旅熱點的今天,劇院更是打造了“好物江南”開明店,作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多業態主題空間,融入了戲曲元素、文創展銷、茶飲聯名、非遺手作體驗等多種業態,并推出開明系列文創產品,讓觀眾在欣賞戲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活力。
百年風華,歲月如歌。開明大戲院,這座百年文化地標,將繼續引領著蘇州的文化潮流,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繁榮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資料《開明有戲》古吳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