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試用、離職違約、無償加班、放棄婚育……
用工實踐中,一些用人單位由于法治意識淡薄,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條款,比如:
延期試用或約定多次試用
案例:石女士應聘去一家信息公司上班,入職時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石女士試用期為6個月,如果不合格可以延長試用期或隨時解除勞動關系“二選一”。就在距離試用期屆滿前幾天,石女士被告知,因她工作表現不佳,公司決定再延長她的試用期4個月。4個月后,公司以石女士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除了勞動合同。石女士經仲裁后訴至法院,要求公司支付其違法約定試用期期間的賠償金。最終,法院判決支持了她的訴訟請求。
說法:試用期的設立保障了用人單位篩選員工的用工自主權,但法律亦對試用期長短、次數作了嚴格限制,濫用試用期不僅會導致勞動者權利受損,最終還會反噬企業自身。《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19條規定,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且必須與所簽勞動合同的期限相吻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關于“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認定,原勞動部辦公廳《對〈關于如何確定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請示〉的復函》中指出:“對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的勞動者,企業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若超過試用期,則企業不能以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說,在約定的試用期屆滿之前,企業既作出了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考核結論,又未立即解除勞動合同而繼續用工的,則應視為該勞動者已經轉為正式員工,企業不得再以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除勞動合同。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83條還規定:“……違法約定的試用期已經履行的,由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試用期滿月工資為標準,按已經履行的超過法定試用期的期間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本案中,被告公司違法約定二次試用期后,又以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除與石女士的勞動關系,構成違法解除。
合同期限內離職需支付違約金
案例:小方大學畢業后入職某軟件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時雙方約定:員工合同期內提前離職,單位收取違約金。合同未涉及服務期和競業限制等內容。入職第三年,小方因考公進入面試環節向公司提交辭職申請時被拒絕。經多次協商,小方根據公司要求出具書面承諾書,承認“違約”并支付違約金3萬元后,公司才同意她辭職并出具了離職證明。事后,小方訴至法院,要求公司返還收取的全部款項。法院審理后,支持了小方的訴求。
說法:第一,勞動者申請離職無須征得用人單位的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37條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據此,在沒有簽訂服務期協議和競業限制協議的情況下,勞動者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只需履行提前通知義務即可。原勞動部辦公廳在《關于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有關問題的復函》中對此也作出了明確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既是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也是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無須征得用人單位的同意。”
第二,向勞動者收取違約金需符合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承擔違約責任的情形只有兩種:一是在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了專項培訓并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時,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二是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本案中,小方工作期間不存在違約情形,故被告要求其支付違約金的做法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
無條件服從加班安排、放棄加班費
案例:劉女士入職某公司做運營經理,雙方簽訂勞動合同后,又簽了一份內容為“員工須無條件服從加班安排,且放棄加班費”的協議作為合同附件。第二年,劉女士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要求公司支付加班費。該公司認可劉女士的加班事實,但以其自愿訂立放棄加班費協議為由拒絕支付加班費。劉女士遂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申請仲裁。最終,仲裁委裁決該企業支付劉女士加班費2.7萬元。
說法:為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41條對延長工作時間的上限予以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26條規定:“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35條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辦理相關手續、支付工資報酬、加班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達成的協議,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且不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應當認定有效。前款協議存在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情形,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加班費是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44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31條均明確規定了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加班費的責任。本案中,勞動合同附件條款免除了企業的法定責任,排除并侵害了勞動者的工資報酬權益,故屬于無效條款。
自愿承諾放棄婚育
案例:應屆大學生小蔡應聘到某酒店從事大堂接待工作,簽約時用人單位要求她簽署一份內容為“合同期內懷孕本人自動離職,并放棄追究單位任何法律責任”的書面承諾。小蔡有些不情愿,但鑒于對公司給的工資、福利等都比較滿意,猶豫再三后最終接受了該單位的上述要求。
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婚姻和生育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權利,勞動合同中約定員工不得結婚、懷孕條款,屬于限制勞動者婚姻和生育權的行為,明顯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3條規定:“各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中不得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此外,根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因女職工懷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資、予以辭退、與其解除勞動合同或聘用合同。由此可知,法律對勞動者生存權、健康權的保護優先于合同自由,不論是否有約定,放棄婚育類合同條款均屬無效,更不能以此為由解除勞動合同。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