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重點保護淡水魚類增殖放流現狀、問題及建議

2025-03-20 00:00:00程睿張東亞楊洋秦天龍俞伏虎張志明
人民長江 2025年2期

摘要:為更好地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拯救珍稀瀕危保護魚類,針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和增殖放流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歸納,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當前增殖放流中存在的問題:① 人工繁育技術不成熟;② 放流物種不合理,破壞生態平衡;③ 不科學增殖放流影響種群遺傳質量;④ 增殖放流效果評估不到位。針對性地提出保護建議:① 加強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構建放流技術支撐體系;②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正確引導放流實踐;③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學性;④ 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科學確定放流種類及規模。

關 鍵 詞:國家重點保護淡水魚類; 人工繁育; 人工放流

中圖法分類號: S931.5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5.02.006

0 引 言

近幾十年來,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航運、水體污染及過度捕撈等因素,嚴重破壞了水生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導致其多樣性下降1。為了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2021年2月5日公布更新后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列入988種(類)野生動物,其中水生野生動物為302種(類),魚類92種(類),淡水魚類(含河口及河海洄游)共83種(類)。

中國淡水魚類資源極為豐富,但由于種種原因,其面臨的生態風險遠大于海洋魚類和陸生動物2。目前,中國對淡水魚類的保護方式主要有設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開展棲息地保護、連通性恢復、生態調度、增殖放流等措施。其中,增殖放流主要指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投放親體、苗種等活體水生生物的活動,從而達到恢復或增加種群資源量、優化漁業資源群落結構、維持生態平衡的目的。增殖放流在保護自然水域生態環境、涵養漁業資源、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促進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對《名錄》中83種淡水魚類的繁育技術研究和人工放流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歸納,并進一步分析了中國當前淡水魚類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保護建議,以期為保護中國淡水魚類多樣性,拯救珍稀特有瀕危淡水魚類提供參考。

1 增殖放流的發展歷程

國外增殖放流工作開展較早,19世紀40年代,法國科研人員將人工授精孵化的鱒魚幼苗放流;19世紀末,瑞典、芬蘭、挪威、美國等國家突破了海水經濟魚類(鮭鱒魚、鱈魚等)的人工繁育技術瓶頸,建立了魚類孵化場,并嘗試人工放流,達到增加野外種群資源的目的;20世紀后,全球大約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超過180種物種(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開展增殖放流活動。20世紀90年代,隨著種苗標記技術的成熟,通過“標記-放流-重捕”實驗評價增殖放流效果、優化增殖放流策略成為了可能,因此,增殖放流工作得到快速發展3

中國增殖放流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50~70年代,為增加水產品產量,初步開展以“四大家魚”為主的增殖放流活動,同時進行相關的漁業資源調查;80年代初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大規模放流對蝦,開啟了海洋增殖放流新篇章;2000年以后增殖放流工作發展較快4。2010年以后,為促進水生生物多樣性,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增殖放流活動,“十三五”期間,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深入持續開展,放流規模和社會影響不斷擴大,累計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超過1 900多億尾,圓滿完成《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中期目標;同時,“十四五”期間,確定全國適宜放流水生生物物種共286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76種(較“十三五”期間增加12種),預計放流數量達到1.4億尾5

建設魚類增殖放流站、種質資源保育中心和人工繁育基地均是一種重要的生態保護設施,對于保護和恢復水域生態系統健康、維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主要包括親魚馴養培育池、人工催產繁殖設施、苗種培育池等設施。中國現有增殖放流站(包含保育中心、人工繁育基地等)的數量已超過100個,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黃河、黑龍江、漢江、大渡河、珠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伊犁河等河流(圖1)。

2 增殖放流的原則與類型

2022年,農業農村部出臺了“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應堅持“生態優先、兼顧效益,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注重質量、提高成效,科學放流、強化支撐”的原則5。同時根據實施增殖放流的目的可分為6種類型,分別為恢復性放流、增殖性放流、補償性放流、保護性放流、研發性放流、構建魚類新種群和新產業放流6,詳見表1。

3 保護淡水魚類人工繁育及放流現狀

《名錄》中的83種(類) 保護淡水魚類(含河口及河海洄游) 隸屬8目、19科、51屬。其中,鱘形目有8種,鲇形目和鮭形目均有10種,鯉形目有49種,其他保護魚類有6種,以下分別對其人工繁育及放流現狀進行梳理。

3.1 鱘形目(8種)

鱘形目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7種取得成功,只有白鱘(Psephurus gladius)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自1982年起開展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活動7。長江鱘(A.dabryanus)的物種保護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龔全等于2013年成功開展長江鱘的人工繁育及苗種培育研究8。2012年,周洲等攻克了西伯利亞鱘(A.baerii)的人工繁育技術難題9。2009年,郭軍偉等實現全人工控制下的小體鱘(A.ruthenus)繁殖10。2020年,戶國等攻克裸腹鱘(A.nudiventris)的人工繁殖技術難關,首次實現其人工繁殖11。1956年,陳聲棟等首次進行施氏鱘(A.schrenckii)的人工繁殖試驗,獲得初步成功12。1997年,王云山等成功開展(達氏)鰉(Huso dauricus)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13

3.2 鲇形目(10種)

鲇形目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6種取得成功,長絲黑鮡(Gagata dolichonema)、魾(Bagarius bagarius)、昆明鲇(Silurus mento)和金氏(Liobagrus kingi)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17年,雅礱江公司攻克了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的人工馴養與繁育技術難關。2008年,謝從新等研制出一套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m)高產高效的人工繁育技術體系14。陳啟超等實現紅魾(B.rutilus)的人工繁育15。薛晨江等開展了巨魾(B.yarrelli)人工馴養及生物學特性研究,糯扎渡魚類增殖站實現了巨魾的人工繁殖16。2005年,周路等開展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的人工繁殖試驗,大藤峽魚類增殖站在斑鳠的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一定進展17。2017年,張盛等首次開展長絲魚芒(Pangasius sanitwangsei)的規模化人工繁育工作18

3.3 鮭形目(10種)

鮭形目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7種取得成功,北鮭(Stenodus leucichthys)、下游黑龍江茴魚(Thymallus tugarinae)和石川氏哲羅鮭(Hucho ishikawai)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12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實現川陜哲羅鮭(H.bleekeri)的人工繁殖19。2001年,徐偉等實現哲羅鮭(H.taimen)的人工繁殖20。2020年,胡軍等成功開展北極茴魚(T.arcticus)的人工繁育21。2015年,曹永芬等成功開展鴨綠江茴魚(T.yaluensis)的人工繁育22。1984年,張德隆等實現細鱗鮭屬(Brachymystax spp.)的人工繁育23。1992年,董崇智成功開展花糕紅點鮭(Salvelinus malma)的人工繁育24。2015年,楊春橋等成功開展馬蘇大馬哈魚(Oncorhynchus masou)的人工繁育25

3.4 鯉形目(49種)

鯉形目中保護淡水魚類共49種,分7科,其中鯉科魚類38種,有9個亞科。鯉形目保護淡水魚類中人工繁育取得成功的有29種(占鯉形目的59.18%),其中鯉科魚類24種(占鯉形目的48.98%)。

鯉科裂腹魚亞科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10種取得成功,只有骨唇黃河魚(Chuanchia labiosa)和大理裂腹魚(Schizothorax taliensis)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08年,虎永彪等實現厚唇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的人工繁育26;2010年,蘇只魚類增殖站突破極邊扁咽齒魚(Platypharodon extremus)的人工繁育技術27。藏木、大古魚類增殖放流站實現巨須裂腹魚(S.macropogon)的人工繁育。2019年,曾本和等突破拉薩裂腹魚(S.waltoni)人工繁育技術28。2010年,許靜等實現尖裸鯉(Oxygymnocypris stewartii)的人工繁育29。2005年,陳禮強等成功開展細鱗裂腹魚(S.chongi)進行人工繁育研究30。黑馬魚類增殖站、毛爾蓋魚類增殖站實現重口裂腹魚(S.davidi)的人工繁育31-32。謝春剛等實現塔里木裂腹魚(S.biddulphi)的人工繁育33。2003年,張人銘等實現扁吻魚(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人工繁育34。2010年,牛建功等實現斑重唇魚(Diptychus maculatus)的人工繁育35

鯉科鲃亞科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7種取得成功,只有張氏鱸鯉(Percocypris tchangi)和裸腹盲鲃(Typhlobarbus nudiventris)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08年,張四春等實現花鱸鯉(P.regani)的人工繁育36。2010年,功果橋魚類增殖站實現后背鱸鯉(P.retrodorslis)的人工繁育37。2010年,詹會祥等實現金沙鱸鯉(P.pingi)的人工繁育38。2019年,紅水河來賓珍稀魚類增殖保護站實現單紋似鳡(Luciocyprinus langsoni)的人工繁育。自2000年開始,潘曉賦、嚴暉等實現金線鲃屬(Sinocyclocheilus spp.)的人工繁育39-40。目前有報道稱四川白甲魚(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苗種繁殖成功,并引進池塘、網箱進行養殖的報道。2015年,董武子等實現多鱗白甲魚(Onychostoma macroiepis)的人工繁育41

鯉科鯉亞科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3種取得成功,小鯉(Cyprinus micristius)、撫仙鯉(C.fuxianensis)和大鱗鰱(Hypophthalmichthys harmandi)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00年,張四春等實現大頭鯉(C.pellegrini)的人工繁育42。1993年,周亮等實現巖原鯉(Procypris rabaudi)的人工繁殖43。2015年,何安尤等實現烏原鯉(P.merus)的人工繁育。

鯉科鮈亞科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2種取得成功,北方銅魚(Coreius septentrionalis)和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17年,胡佳祥等實現圓口銅魚(C.guichenoti)的人工繁育45。2014年,管敏等成功開展長鰭吻鮈(R.ventralis)人工繁育46

鯉科其他亞科(魚丹亞科、雅羅魚亞科、鲌亞科、鰍鮀亞科和野鯪亞科)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2種取得成功,多鱗白魚(Anabarilius polylepis)、山白魚(Anabarilius transmontanus)、鯮(Luciobrama macrocephalus)、平鰭鰍鮀(Gobiobotia homalopteroidea)和角魚(Epalzeorhynchos bicornis)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01年,梁健宏等實現唐魚(Tanichthys albonubes)的人工繁育47。1990年,王劍偉實現稀有鮈鯽(Gobiocypris rarus)的人工繁育48

條鰍科、鰍科和爬鰍科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3種取得成功,湘西盲高原鰍(Triplophysa xiangxiensis)、小體高原鰍(T.minuta)、無眼嶺鰍(Oreonectes anophthalmus)、黃線薄鰍(Leptobotia flavolineata)和厚唇原吸鰍(Yaoshania pachychilus)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16年,黑馬珍稀魚類增殖站實現擬鲇高原鰍(T.siluroides)的人工繁育49。1999年,梁銀銓等實現長薄鰍(L.elongata)的人工繁育50。 2022年,譚剛等對紅唇薄鰍(L.rubrilabris)的人工馴養獲得成功51

鯉形目其他科(雙孔魚科、裸吻魚科、亞口魚科)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2種取得成功,只有平鰭裸吻魚(Psilorhynchus homaloptera)暫未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19年,王云清等實現雙孔魚(Gyrinocheilus aymonieri)的人工繁育52。1973年,重慶市萬州水產研究所開展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并于1994年實現全人工繁殖53

3.5 其他保護淡水魚類(6種)

七鰓鰻目、鰻鱺目、鯡形目和鮋形目中保護淡水魚類的人工繁育已有4種取得成功,雷氏七鰓鰻(Lampetra reissneri)和花鰻鱺(Anguilla marmorata)暫未取得成功。具體情況如下:2014~2022年,徐安龍、吳芬芳等實現日本七鰓鰻(L.japonica)和東北七鰓鰻(L.morii)的人工繁育54-55。2011年,王金秋等實現松江鱸(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人工繁育56。1958年,陸桂等取得鰣(Tenualosa reevesii)的人工繁殖成功,之后王漢平等在鰣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57

3.6 小 結

截至2024年,據不完全統計,83種淡水保護魚類已成功開展人工繁育的共有53種(占總數的63.86%),見表2。從目水平來看,最多的是鯉形目,共有29種(占總數的34.94%),其次分別是鮭形目、鱘形目、鲇形目等,分別為7種(占總數的8.43%)、7種(占總數的8.43%)、6種(占總數的7.23%)等;已開展但暫未成功的有6種,未開展的有24種。由于部分保護魚類種群資源稀少,親本難以獲得,無法開展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還需加強保護魚類的基礎生物學研究,以期在人工繁育技術方面有更多、更新的突破。

截至2024年,據不完全統計,83種淡水保護魚類已開展人工放流的共有44種(占總數的53.01%),見表2。放流數量前10種魚分別為大頭鯉、施氏鱘、胭脂魚、金線鲃屬所有種、巖原鯉、鰉、重口裂腹魚、中華鱘、長江鱘和尖裸鯉,數量依次為1 324.8萬,1 118.5萬,1 032.04萬,828.8萬,672.79萬,314萬,310.4萬,310.24萬,210.48萬尾和119.4萬尾。其他保護魚類放流數量均不超過100萬尾,相比于非保護魚類的放流,保護魚類的放流數量遠遠不夠,這可能與保護魚類的人工繁育技術不成熟有關,也可能是放流方案還需進一步優化。

淡水保護魚類放流水域,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23種),珠江(5種)、松花江(6種)、黃河流域(3種)也有保護魚類的放流;放流地點在湖泊的為博斯騰湖(1種)、星云湖(1種),內源性河流為塔里木河(3種)、國際性河流為雅魯藏布江(3種)、怒江(1種)、伊犁河(2種)、額爾齊斯河(2種)、圖們江(1種);其中中華鱘在長江和珠江均有放流,塔里木裂腹魚在塔里木河和伊犁河均有放流,扁吻魚在塔里木河和博斯騰湖均有放流,后背鱸鯉在長江和怒江均有放流,而大頭鯉只在星云湖放流。保護魚類種類組成及分布情況仍缺乏系統研究和綜合報道,資源分布尚不明晰,極大地制約了增殖放流的規劃與實施58

4 問題與建議

4.1 存在問題

4.1.1 人工繁育技術不成熟

為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近些年,各單位、高校、科研所開展了保護魚類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裂腹魚、金線鲃、細鱗鮭等。然而,受限于某些魚類的基礎生物學研究不夠深入或人工繁殖技術不夠先進,仍有部分魚類的馴養與培育、催產孵化、苗種培育等人工繁育環節不夠成熟,未取得實質性成果。此外,保護魚類往往種群資源稀少,部分種類親本難以獲得,無法開展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如花鰻鱺由于特殊的繁殖習性,人工誘導其性腺成熟技術尚不成熟59;尖裸鯉的人工繁育技術取得了突破,由于其個體生殖力低下,同時親魚收集困難,很難進行大規模繁育60;巨魾的精巢呈樹枝狀,很難擠出精液,繁育時需殺魚取精,會大量消耗親魚儲備61,限制了人工繁殖和物種保護的開展;斑鳠性腺成熟時間持續較短,從完全成熟到開始退化一般為30 d 左右,在此期間受到外界刺激后會加速性腺退化,這對人工繁殖的具體操作形成巨大挑戰62。因此,中國珍稀特有保護魚類的人工繁育工作仍任重而道遠,繁育技術研究還需不斷深入。

4.1.2 放流物種不合理破壞生態平衡

某些放流活動缺乏科學的指導和完善的法律意識,放流種類五花八門,如錦鯉、金魚、血鸚鵡、鱷龜、鱷雀鱔;某些保護魚類在不同水域也屬外來種,如裸腹鱘、西伯利亞鱘、小體鱘。這種隨意放流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因此,用于人工放流的水生生物必須是本地種,嚴禁放流外來種、雜交種、選育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在不同水域,應根據增殖放流效果及漁業資源不斷更新放流種類與數量,如長江流域應適當控制“四大家魚”等經濟物種放流規模,加大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等長江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放流數量。

4.1.3 不科學增殖放流影響種群遺傳質量

一般來說,水生生物的野外種群比人工增殖種群具有更高的雜合性和等位基因豐富度,這是由于人工增殖魚苗存在基因突變和近交衰退。當大量放流的魚苗通過水系進行擴散,并與野生種群進行繁殖,會不斷稀釋野外種群遺傳多樣性,破壞基因庫63。有研究表明,通過微衛星位點分析可以證明人工養殖的巖原鯉種群會不斷降低野生種群的遺傳多樣性64。因此,人工繁育的苗種由于基因突變和近交衰退等因素,可能引起自身遺傳多樣性下降,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及物種入侵的惡性競爭。

放流魚苗的規格會決定放流成敗與否,研究表明規格較大魚苗存活率較高,主要是由于同一水域,同一生長期人工養殖的魚苗個體大于野生魚苗,侵略性更強,擠占生態位65。但不斷增大魚苗放流規格,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及繁殖習性,尤其是長期放流或多代放流的魚類66。而且,人工養殖魚苗的規格越大,其生產運行成本越大。因此,人工放流魚苗的數量和規格還需不斷實踐,平衡人工增殖與野外生境的適宜放流數量及規格,以確保放流成功。

4.1.4 增殖放流效果評估不到位

已經進行增殖放流的保護魚類中有許多屬于洄游性魚類,如溯河洄游的中華鱘,其每年10~11月到長江上游繁殖,隨后幼苗順江而下,到長江口稍作停留,然后在大海中發育;江河洄游魚類胭脂魚,其在春季會從長江下游上溯至中游產卵,然后返回下游生活;圓口銅魚、長鰭吻鮈和花鱸鯉等,它們在不同的季節會沿著長江上下游移動,以適應不同的生活需求67。水工程建設對于洄游魚類產生的負面影響最為直接,不僅影響其洄游通道,還使其生境破碎化,阻礙了物質、能量與基因的傳遞和交流。對于這些魚類,往往會進行補償性增殖放流。但由于現有放流效果評估手段有限,補償效果還不是很明晰。

增殖放流開展初期,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放流魚類的種類和數量,而忽視了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目前的效果評估以標志法為主,但仍不完善,如傳統的剪鰭標記對魚體傷害較大,線碼標志法的工作量大,鱗片耳石標志與化學熒光物質浸泡標記法中標記易脫落或因代謝消失,標志放流魚類回捕率低、難以長期跟蹤等原因,因此還無法有效評估增殖放流效果,特別是大規模、大范圍的增殖放流效果。

4.2 保護建議

4.2.1 加強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構建放流技術支撐體系

為更好地攻克珍稀特有保護魚類人工繁育技術難關,應加大資金及技術的投入,建設設施完備的增殖放流站,加強增殖放流科研隊伍建設。科學選擇及培育親魚是人工繁育的基礎,不斷提高親魚質量更有利于性腺發育成熟;合理使用人工催產藥物是人工繁育的關鍵,根據魚類繁殖習性,模擬其自然環境下產卵條件,依據魚類種類和性腺成熟度,嘗試多種藥物混合使用和合適劑量注射,通過人工授精方式進行受精;根據魚類產卵性質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孵化裝置進行人工孵化;苗種培育是人工繁育的保障,待魚苗卵黃囊全部消失且能平游后,下塘培育,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做好魚病防治工作。

4.2.2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正確引導放流實踐

國家層面應系統總結這些年中國漁業發展歷程,及時補充和完善《漁業法》,突出漁業生態保護和漁業監管;建議地方政府結合當地優勢資源,加強配套的法律法規建設。漁業漁政部門需加強對增殖放流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人員要科學嚴謹地選擇增殖放流水域、放流苗種,要統一嚴格增殖放流操作規范。

4.2.3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學性

保護魚類的保護措施除增殖放流外,還有棲息地保護、連通性恢復、生態調度等措施。針對洄游性魚類,應深入研究其洄游原因、洄游路線、洄游時間以及適宜的棲息地條件,有序拆除攔水壩和擋水建筑物,恢復河流的自然流態和自然水文節律,保障洄游魚類的洄游通道和棲息環境,制定人工增殖放流與棲息地保護、修復相結合的保護方案,提高放流魚苗的成活率,保障放流魚類能夠有足夠的適宜生境完成生活史全過程,形成自然種群。

還需堅持科學增殖放流,漁業主管部門、增殖放流站、科研機構互相配合,強化支撐。科研機構宜開展放流水域本底調查,認真開展增殖放流適宜性評價,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增殖放流的適宜水域、物種、數量、規格、時間和方式等問題;增殖放流站作為放流苗種供應基地,需依據漁業資源調查結果,重點突破珍稀特有保護魚類的人工繁育技術,實現規模化繁育,保質保量地提供放流苗種;漁業主管部門應建立健全增殖放流方案申報審查制度、生態安全風險評估制度、水生生物檢驗檢疫制度等,同時依據放流效果監測,及時進行政策優化,制定科學、規范、有序的增殖放流實施方案。

4.2.4 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科學確定放流種類及規模

隨著中國增殖放流工作持續開展,對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的需求也不斷加強。標志法是目前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的主要方法,主要分為物理、化學及分子標志,相比較來說,分子標志可以更全面、精確、有效地進行評估。應根據放流魚苗的種類、規格及生態特征等選擇合適的標記方法,且持續發展方便快捷、效果顯著的標記方式。針對回捕率較低的問題,可以充分考慮放流魚苗的生態習性,擴大調查范圍的方式進行評估,同時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將帶有放流標志的魚類上報漁業部門。此外還需構建回顧性效果評價及持續更新的技術體系,即基于全國范圍內漁業資源現狀尤其是放流種類的本底及實時調查結果,針對各流域或各級行政區的增殖放流種類、數量、規格和區域等構建更全面科學的評估體系,同時及時改進措施。

5 結 語

中國地域遼闊,江河湖泊眾多,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空間和生存條件,形成了特有程度高、孑遺物種數量大、生態系統類型齊全等特點。在推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淡水魚類保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舉足輕重。近些年來,隨著魚類新種、新記錄的不斷報道,中國面臨種群滅絕風險的淡水魚類可能不僅限于《名錄》中。同時,中國淡水魚類基礎生態學研究不夠深入,對部分魚類的生活習性不夠了解,這已嚴重影響了人工繁育技術的發展,增加了珍稀瀕危特有淡水魚類保育風險。為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珍稀瀕危特有淡水魚類種群,還需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大科研投入,重視科研隊伍人才建設,增強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制定科學、規范、有序的增殖放流實施方案;重視增殖放流效果評估。

參考文獻:

[1] 林鵬程,王春伶,劉飛,等.水電開發背景下長江上游流域魚類保護現狀與規劃[J].水生生物學報,2019,43(增1):130-143.

[2]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J].野生動物學報,2021,42(2):605-640.

[3] 周雪瑞.增殖放流與生態修復[J].生物學教學,2011,36(9):7-9.

[4] 涂忠,羅剛,楊文波,等.我國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水產,2016(11):36-41.

[5] 中國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做好“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22-01-27)[2024-06-18].http:∥www.moa.gov.cn/govpublic/YYJ/202201/t20220127_6387852.htm.

[6] 李繼龍,王國偉,楊文波,等.國外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狀況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漁業經濟,2009,27(3):111-123.

[7] 劉勇.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研究的現狀和展望[J].水利漁業,1988(4):20-25.

[8] 龔全,劉亞,杜軍,等.達氏鱘全人工繁殖技術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3,26(4):1710-1714.

[9] 周洲,楊興,孔杰,等.西伯利亞鱘成熟及過熟卵的營養成分[J].貴州農業科學,2016,44(7):84-86,91.

[10]哈爾濱市阿城區西泉眼綠色漁業研究所.大水面養殖小體鱘增殖技術研究[Z].哈爾濱:哈爾濱市阿城區西泉眼綠色漁業研究所,2010.

[11]戶國,紀鋒,鄭鵬,等.裸腹鱘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初報[J].中國水產科學,2021,28(4):403-410.

[12]陳聲棟,周效廣,李興,等.施氏鱘人工繁育技術的總結報告[J].水利漁業,1990(4):17-19.

[13]王云山,石振廣,李文龍,等.達氏鰉人工繁殖技術初步研究[J].水利漁業,2002(2):8-9.

[14]華中農業大學.西藏黑斑原鮡工繁育技術[Z].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8.

[15]陳啟超,譚德清,譚冬明,等.一種紅魾的人工繁殖方法:202110458164.9[P].2021-07-23.

[16]薛晨江,張正雄,馬建顏,等.巨魾人工繁殖初報與胚胎發育觀察[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5):54-56.

[17]周路,楊凱,楊興,等.野生斑鳠人工繁殖試驗[J].貴州農業科學,2008(1):123-124.

[18]張盛,莫飛龍,韋玲靜,等.一種長絲魚芒人工繁育方法:202310742762.8[P].2023-09-12.

[19]鐘云.川陜哲羅鮭人工繁殖首次獲得成功[J].致富天地,2013(8):78.

[20]徐偉,尹家勝,姜作發,等.哲羅魚人工繁育技術的初步研究[J].中國水產科學,2003,10(1):26-30.

[21]胡軍,陳朋,楊茂源,等.北極茴魚人工繁育技術初探[J].中國水產,2023(2):61-64.

[22]曹永芬,李壯,刁海生,等.鴨綠江茴魚人工繁殖技術[J].河北漁業,2017(12):23-24.

[23]張德隆,杜曉燕,張雅斌,等.細鱗魚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J].淡水漁業,2006,36(2):49-51.

[24]董崇智.花羔紅點鮭首次人工馴化繁育成功[J].黑龍江水產,1999(1):28.

[25]長春市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馬蘇大馬哈魚繁育技術研究[Z].長春:長春市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2018.

[26]虎永彪,張艷萍,史小寧,等.厚唇裸重唇魚人工繁殖技術[J].中國水產,2014(8):63-64.

[27]邵秀芳.極邊扁咽齒魚人工繁殖在我省首次獲得成功[N].西海農民報,2010-07-23(1).

[28]曾本和,楊瑞斌,劉海平,等.拉薩裂腹魚人工繁殖初探[J].淡水漁業,2020,50(5):69-73.

[29]許靜,謝從新,邵儉,等.雅魯藏布江尖裸鯉胚胎和仔稚魚發育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1,32(2):86-95.

[30]陳禮強,吳青,鄭曙明.細鱗裂腹魚人工繁殖研究[J].淡水漁業,2007,37(5):60-63.

[31]陳凡剛,譚剛,吳毅,等.重口裂腹魚的規模化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技術[J].水產養殖,2019,40(2):26-28.

[32]胡仁云,張運海,舒旗林,等.重口裂腹魚的胚胎發育觀察[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4):198-203.

[33]謝春剛,張人銘,馬燕武,等.塔里木裂腹魚人工繁殖技術初步研究[J].干旱區研究,2010,27(5):734-737.

[34]張人銘,郭焱,馬燕武,等.扁吻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08,29(5):146-148.

[35]牛建功,張濤,劉鴻,等.斑重唇魚人工馴養繁育技術研究[J].科學養魚,2016(12):10-12.

[36]張四春,張友存,宋秀華,等.花鱸鯉人工馴養繁育試驗[J].水產科技情報,2020,47(1):18-22.

[37]劉躍天,吳敬東,李光華,等.后背鱸鯉人工繁殖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2):263-264.

[38]詹會祥,楊德國,李正友,等.金沙鱸鯉人工繁殖技術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6,37(4):84-88.

[39]潘曉賦,劉淑偉,李再云,等.撫仙金線鲃人工繁殖與魚苗培育技術[J].動物學研究,2009,30(4):463-467.

[40]嚴暉,高慧,李德運,等.尖頭金線鲃人工繁殖初步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09,30(4):143-145.

[41]董武子,王濤,馬力,等.秦巴山區多鱗白甲魚人工繁殖試驗[J].畜牧獸醫雜志,2016,35(3):27-30,35.

[42]張四春,蔣萬良,夏黎亮,等.大頭鯉人工繁養殖技術[J].水產科技情報,2013,40(3):135-138.

[43]周亮,謝偉,雷澤洪,等.巖原鯉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試驗[J].水產科技情報,2002,29(5):218-219.

[44]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烏原鯉人工繁育技術研究[Z].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2019.

[45]胡佳祥,張植元,王雄延,等.長江上游圓口銅魚人工繁殖和胚胎發育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6):75-80.

[46]管敏,曲煥韜,胡美洪,等.長鰭吻鮈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J].水產科學,2015,34(5):294-299.

[47]梁健宏,連常平,劉漢生,等.唐魚全人工繁育試驗[J].水利漁業,2003(6):30-31.

[48]王劍偉.稀有鮈鯽的繁殖生物學[J].水生生物學報,1992(2):165-174,195.

[49]另世權,何興恒,吳毅,等.似鲇高原鰍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J].水產養殖,2020,41(9):49-50.

[50]梁銀銓,胡小建.長薄鰍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1(4):422-424.

[51]譚剛,何滔,何季峰,等.一種紅唇薄鰍的人工馴養方法:202211321569.9[P].2023-01-20.

[52]王云清,王敏奇,李燕,等.一種雙孔魚的人工繁殖方法:201910769252.3[P].2019-10-08.

[53]陳春娜.我國胭脂魚的研究進展[J].水產科技情報,2008,35(4):160-163.

[54]徐安龍,張濤濤,吳芬芳,等.一種野生日本七鰓鰻的人工繁育方法:201811160344.3[P].2019-03-22.

[55]吳芬芳,張濤濤,徐安龍.野生東北七鰓鰻的人工繁育方法:201410388423.5[P].2014-11-12.

[56]王金秋,羅武松,高峰,等.長江口淞江鱸野生種群的采集及人工繁殖研究[J].漁業現代化,2013,40(1):18-25.

[57]王漢平,林加敬,魏開金,等.池養鰣魚全人工繁殖的機理[J].中國水產科學,1998,5(3):31-38.

[58]張志明,梁炆漢,楊洋,等.國家重點保護淡水魚類特點及其保護建議[J].人民長江,2023,54(4):68-75.

[59]齊鑫.人工誘導雌性花鰻鱺性腺發育成熟的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0.

[60]王金林,曾本和,王且魯,等.一種尖裸鯉親魚的培育方法:202011191066.5[P].2020-12-25.

[61]薛晨江,張正雄,馬建顏,等.巨魾人工繁殖初報與胚胎發育觀察[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5):54-56.

[62]朱新平,陳焜慈,謝剛,等.池養珠江斑鳠人工繁殖和胚胎發育的初步研究[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5(4):352-354.

[63]BLANCHET S,DAVID J.PEZ,BERNATCHEZ L,et al.An integrated comparison of captive-bred and wild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implications for supportive breeding program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8,141(8):1989-1999.

[64]陳錦輝,莊平,吳建輝,等.應用彈式衛星數據回收標志技術研究放流中華鱘幼魚在海洋中的遷移與分布[J].中國水產科學,2011,18(2):437-442.

[65]NICKELSON T E,SOLAZZI M F,JOHNSON S L.Use of Hatchery Coho Salmon (Oncorhynchus kisutch) Presmolts to rebuild wild populations in Oregon Coastal Streams[J].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mp; Aquatic Sciences,1986,43(12):2443-2449.

[66]BILTON H T,ALDERDICE D F,SCHNUTE J T.Influence of time and size at release of Juvenile Coho Salmon (Oncorhynchus kisutch) on returns at maturity[J].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mp; Aquatic Sciences,1982,39(3):426-447.

[67]陳鋒,黃道明,趙先富,等.新時代長江魚類多樣性保護的思考[J].人民長江,2019,50(2):13-18.

(編輯:黃文晉)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breeding and release of nationally protected freshwater fish species

CHENG Rui1,2,ZHANG Dongya3,YANG Yang1,2,QIN Tianlong4,YU Fuhu1,2,ZHANG Zhiming1,2

(1.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Impacts of Hydraulic Projects and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 of MWR,Institute of Hydroecology of MWR and CAS,Wuhan 430079,China; 2.Innovation Team of the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for River and Lake Ecosystem Restoration Key Technology,Wuhan 430079,China; 3.PowerChina Beijing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Beijing 100024,China; 4.Aquatic Technology Promotion Guidance Center for Wuhan,Wuhan 430014,China)

Abstract: To better protect aquatic biodiversity and save rare and endangered protected fish species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duc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research and breeding of freshwater fishes in the National Key Protected Wildlife Lis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reeding and release.At the same time,the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breeding and release are analyzed:①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is immature;② Unreasonable release of species disrupts ecological balance;③ Unscientific breeding and release affects the genetic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④ Evaluation on breeding and release effect is inadequate.Targeted protection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①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establishing a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for release;② Establishing a sound system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and correctly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release;③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rational layout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ity of breeding and release;④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of breeding and release effects,scientifically determining the types and scale of release.

Key words: national key protected freshwater fish species; artificial breeding; artificial releas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a毛片在线|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 91伊人国产|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激情综合激情|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无码 在线 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国内精品视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免费在线色|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伊人蕉久影院|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婷婷午夜影院|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色香蕉网站| 2019国产在线|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欧美|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性69交片免费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乱码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在线一级毛片| 久久性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91福利免费视频|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男人资源站|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网| 狠狠色丁香婷婷|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