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民謠作為藏族人民的情感表達,是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寶貴精神財富。西藏民謠產生于藏族文字出現之前,是人們口頭相傳在社會生產活動中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西藏民謠歷史悠久,反映了西藏社會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及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瑰寶。
【關鍵詞】民族學;西藏;民謠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8-009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8.027
西藏民謠以其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屹立于雪域高原之巔,不僅記錄了歷史的變遷,也反映了時代的特質,不僅是藏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西藏各族人民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智慧結晶與意識凝聚,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闡發意義。聚焦新時代西藏民謠發展路徑于民歌的搜集與整理過程中關注地方特色的重要性,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學習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性分析。
一、時代發展的民族關聯
從歷史的角度看,西藏民謠記錄了西藏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民謠是記錄歷史的重要方式,從世界的形成到人類的起源,從原始苯教的自然崇拜到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這些民謠不僅是歷史的記錄,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感情和智慧。西藏民謠的歷史淵源深厚且豐富,這些民謠不僅是音樂和文學的體現,也是藏族文化和歷史的載體。
西藏民謠反映了藏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維情感,這些歌謠在西藏及其他相關地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化。西藏民謠的格調樸實,內容廣袤,反映了西藏民族社會歷史、時代生活、風土人情以及文化藝術演變的基本概況。這些民謠通常以六字一句,四句一首的形式出現,旋律流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民歌中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戰爭方面的思想見解,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基本愿望與訴求。西藏歌謠不僅是西藏人民的智慧,也是藝術的結晶。這些歌謠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生活中廣大民眾的喜怒哀樂、欲望愿景,并在藏族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自然生態等方面有所體現。這些歌謠在傳統中是文學的主題,是反映民眾生活、表現民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詩歌形式。
藏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民謠,有充滿勞動色彩的堆諧,充滿愛情色彩的情歌,充滿宗教色彩的道歌,以及在新中國建立后歌頌新西藏的頌歌,這表明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創作民謠時更為聚焦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作民謠時在汲取禮贊“勞動”“愛情”等傳統經驗構素基礎上聚焦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西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康莊大道上行穩致遠,為新時代西藏民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西藏民謠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反映了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也展現了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時代變遷。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西藏民謠的創作和傳承將更加注重保護和發揚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同時也會融入更多現代元素,使之更加多元化和國際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西藏民謠的傳播方式也將發生變革,通過網絡、媒體等現代媒介的傳播手段,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西藏民謠的魅力。這不僅有助于提升西藏地區文化的影響力,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藏民族對西藏民謠的影響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其具體體現在文化傳承、歷史社會反映和藝術情感表達等多個層面,這些民謠不僅是藏族文化的體現,也是藏族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
回望歷史,民謠的發展與藏族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它不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民謠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樸實的歌詞,記錄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民謠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藏族地區廣為流傳,也吸引了世界各地音樂愛好者的關注。
二、藝術特質的民族體映
早在公元6世紀,民歌就依托語言載體傳播,這些民歌大多以直述達意,以樸實見長,藝術手法相較單一,后來開始運用比興等藝術手法,使之形象更加生動,具有感染力。
“魯體”的大量采用最初出現在韻散結合的說唱體式史詩《格薩爾傳》,其表現手法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間很講究對應。而隨后在11世紀后期,米拉熱巴創作了獨具風格的“道歌”。在公元17世紀中葉,丁青·次仁旺堆創作的藏戲《諾桑王子》體例形式創新,使“諧體”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他在這個劇本中,引用“諧體”的民歌,這種民歌形式在格式、音節和句數上都與“魯體”產生了不同的變化。“諧體”民歌產生于“魯體”民歌之后,立足其形式與結構的藝術流變,“諧體”民歌是由“魯體”民歌發展而來的,是“魯體”民歌衍生的藝術分支。在17世紀末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創作的“情歌”,經過后世數百年的傳唱,深受藏地人民群眾喜愛,影響深遠,成為西藏民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歌”的語言樸素清新,與“諧體”的民歌形式無較大差異,都是運用了四句,六音節的“諧體”形式寫成,“情歌”的廣泛流傳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諧體”民歌的繁榮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歌的流傳更加廣泛,其形式愈發趨于完善,其語言更加精明簡練,節奏更加生動鮮明具有可頌可唱、隨歌伴舞的特點。
“歌”“謠”分稱,歌受配樂和曲調的制約,一般節奏比較舒緩。而謠沒有配樂也沒有曲調,演唱方式為吟誦,格式自由,節奏比較急促?!案琛迸c“謠”統稱為“歌謠”,“民間歌謠”簡稱為民歌,其主要特征為篇幅短,抒情性強,按其內容和作用大致可分為勞動歌、禮儀歌、生活歌、時政歌、情歌、兒歌六種。
勞動歌,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勞動歌專指號子,其基本特征為配合勞動動作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廣義的勞動歌指在勞動中唱的與勞動生活有關的歌,有時也可歸入生活歌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方式漸漸趨于現代化,古老的勞動歌日漸消失。
禮儀歌,指在民間過年過節時舉行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遇到喜事舉行儀式來進行慶賀,遇到災禍舉行儀式來祈求消災解難,以及在迎親等習俗中吟誦演唱的歌曲。
生活歌,一般指體現勞動人民的生活和一般家庭社會的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婦女生活歌。婦女生活歌一般都是由底層的婦女進行演唱、傳唱,生活在底層的婦女一般從出生就已經注定了她們的一生備受摧殘,在舊時代的西藏,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這些婦女的一生都很苦痛,這些都能從她們傳唱的歌詞當中體現。而在這些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常蘊含著底層婦女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歌謠《姑娘卓瑪》,通過分析這首歌中的歌詞“慈祥善良的父母,請不要把卓瑪許配給權貴人家,權貴只是一時的,而卓瑪的幸福卻是一輩子的”可以反映出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階級矛盾,也可以反映出“卓瑪”對美好生活及幸福愛情的追求與向往。
時政歌多為民眾對所處時代的時事政治,相關形式的認識和態度。這類歌曲在古代多以童謠的形式出現,歌詞多具有諷刺批判的效果。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西藏多以贊歌為主,歌頌雪域高原的山川河水,歌頌新時代的新西藏建設發展,歌頌黨和國家。以《東方紅》《唱支山歌給黨聽》《洗衣歌》等為代表,深刻地體現出新時代、新西藏、新征程,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精神家園共有意識。
情歌是民謠當中數量最多,流傳最廣的一種,在人們的日常愛情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多為男女之間互相傾訴愛慕之情,表達對愛情的忠貞不屈,也有被情所傷之后表達悲傷之情的怨情歌。而在新時代的情歌當中,將愛情與革命斗爭、社會主義新西藏建設緊密結合,體現出一種別出心裁的精神境界。
兒歌又稱童謠,狹義的兒歌指兒童自己順口而出或由大人教唱但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健康且易被兒童所接受的歌。廣義的兒歌是指反映西藏的社會日常,易被兒童所傳唱的歌曲,多以游戲歌、教誨歌、繞口令等形式呈現。
三、創新傳承的民族路徑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傳統民謠原本的生存土壤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在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程中錨定西藏民謠歷史坐標,成為學界必要之務。在新時代研究民謠要抓住其不同的特質,在搜集和整理民謠時方言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繼承和發展民謠文化對與別的民族和地域進行學習和經驗交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了解民謠的具體特征,就要分析其他地域分類的細節。民謠是西藏文學藝術價值、民俗價值、思想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的藝術風貌的呈示亟待以多元理論創新為其提供系統化學術支撐維度。下面將從幾個方面闡述在新時代如何對西藏民謠進行研究。
(一)融匯藏地多元民俗
西藏各個地域民謠的內容形式都各具特色,單一的研究方法不足以統籌全貌。例如以民謠的命名方式為例,在衛藏地區稱為“諧”,而在安多地區稱為“魯”,在康巴地區“諧”主要作為協助舞蹈動作的一部分,而“魯”則作為唱的一部分并不輔助舞蹈的動作。對表達男女之間情感的歌在安多稱為“諧”,而在衛藏地區稱為“雜魯”,而這兩種從內容的表達和演唱方式,語速都具有較大的差異,但都是表達男女情感的歌,安多的民謠和衛藏的民謠的修辭手法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若不根據各自藝術特色的共性與個性進行比較研究,只能了解一個單一的特色,研究者在研究一首歌時要梳理演唱的內容的特點,在何種時代,何種環境進行演唱,語速和方言的特點是至關重要的。
(二)牢握方言唱腔獨特
方言是表達民間藝術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不能忽視其在民謠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謠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沒有具體的作者,主要起源于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不同于詩歌,沒有較高的藝術追求,在創作時多使用方言,諸如衛藏方言、康巴方言、安多方言乃至迪慶方言等,也有少量的書面語或者通用語言。此前在搜集和整理西藏民謠時以書面語為準拋棄了方言,導致失去了西藏民謠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和地域特色,民謠歌詞中的方言有演唱者的真情流露,沒有任何限制,因此拉近了演唱者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民謠中的方言對民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演唱者在演唱時使用方言也往往更容易表現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因此,西藏民謠研究路徑應以其大眾性和音樂性為遵循,大眾性主要根據創作者及其作品,兩者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較大的差距,拿一個標準去衡量另一個標準則無法實現民謠樂理的邏輯自洽,歌詞的創作和演唱是歌曲的性質或特征,不是歌曲研究對象。音樂性體現在其獨特的旋律、豐富的內容、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多樣的藝術形式上,是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突破地域阻隔局限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同地域之間的人們聯系更為密切,這也為民謠傳播與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例如,人們喜聞樂見的扎木念就是不同地域之間相互學習借鑒的成果,最先由理塘地區的旦巴堅參將扎木念與康巴地區的唱腔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由拉薩公堂的丹巴旺久進行改編使與自己所處的地域結合起來,又融合了阿里地區扎木念的特色,開創了地域交流的先河,在搜集研究不同地區的民謠的韻律時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素養,在研究時如果抓住不同地域的不同歌謠的節奏舒緩程度、支撐強度,則在后期等各方面條件都滿足的條件下就能達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發展路徑。民謠的歌詞還有一種隨勞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變遷而改變的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迅速,民族交往交流密切,與科學技術相互聯系的文藝水平多樣化,傳統民謠已無法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歌聲變化少,歌詞單調,旋律沒有音樂配合的傳統民謠已不再受年輕聽眾的青睞。因此發展民謠文化,既要繼承傳統文化,又要接收新鮮文化,不同地域之間相互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革故鼎新、與時俱進。
四、結語
西藏民歌內容豐富,情感真摯,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真切地表達了西藏人民群眾的愛憎情感,揭露、批判、諷刺了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下的階級剝削和壓迫。也有對勞動的歌頌和對西藏和平解放及民主改革后黨和國家的深情贊頌,為加強民族間文學文化交流,加深思想感情,增進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加深了各民族間對歷史、文化、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等方面相互了解,加強團結合作,將繼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中華精神共有家園做出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立明,曹曉燕.西藏民俗文化[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
[2]赤烈曲扎.西藏風土志[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4]旦增益西.人文地理學視閾下西藏民謠價值意蘊微探[J].名家名作,2024,(27):25-27.
[5]完瑪葉忠.新時代藏族民歌研究的幾點思考[J]. 2021,(03):117-124.
[6]更堆培杰.西藏音樂史[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7]旺久.西藏民歌諺語精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9.
[8]肖璇.20世紀初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音樂調查與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24,(05):59-67.
作者簡介:
旦增益西,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學文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少數民族藝術、西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