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尤其在高職生理學教育中,其核心在于構建生命體征維持與環境適應的知識框架。然而,當前高職生理學教學存在內容繁雜、理論深度不足、職業導向性缺失等問題。為此,教師可通過優化課程模塊化設計,注重生命體征與適應的系統協作;引入環境適應調節機制,深化基礎理論;結合職業實踐情境,加強教學內容的職業應用,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知識系統性、學術深度及職業勝任力的目標。
關鍵詞 生態醫學;高職;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5.009
From Vital Signs to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Phys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Medicine
HE Shu
(Liupan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panshui, Guizhou 553000)
Abstract Physi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laws of life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 higher vocational physiology education, its core lies in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framework for the maintenance of vital signs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However,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physiology teaching has problems such as complex content,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depth, and lack of vocational orientation. Therefore, teachers can optimize the modular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focus on the systematic cooperation of vital signs and adaptation; introduc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to deepen basic theories; and combine vocational practice scenarios to 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Ultimately, the goals of improving students' knowledge systematization, academic depth, and vocational competence can be achieved.
Keywords ecological medicin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高職生理學課程承擔著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基礎能力的重要使命。現階段的課程設計主要依賴傳統教材,雖具備較強的全面性,卻難以有效滿足學生臨床實踐與職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1]。教學內容過于分散,學生難以構建整體性知識框架,同時職業場景的適應性培養尚顯不足。在生態醫學視角下,高職生理學教學亟須通過創新課程設計實現基礎知識的深化與職業能力的強化,以適應醫學行業不斷變化的需求。本文擬從優化教學內容結構、引入環境適應機制,以及融入職業情境三個維度展開探討,旨在提升課程的系統性、學術性和職業適用性,為高職生理學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 高職院校生理學教學內容分析
生理學作為生理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其教學內容的選擇需兼顧科學性、實用性和啟發性,旨在為學生建立扎實的醫學知識體系,同時培養其臨床實踐能力[2]。目前,高職院校生理學教學內容主要遵循人民衛生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權威教材,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包括緒論、細胞基本功能、血液循環等傳統模塊,僅聚焦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調控機制(見表1,p26)。此外,為適應臨床醫學專業的發展與需求,最新教材在內容上應有所擴展,教學內容選擇需注重適應學情特點,以“必需、夠用”為原則,進一步強化與臨床應用的結合。
2" 高職院校生理學教學內容中存在的問題
2.1" 知識較為繁雜,系統框架難以構建
高職院校生理學教學內容呈現出知識點繁雜且分散的特點,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3]。首先,生理學涵蓋細胞、組織、器官及全身多個系統的功能與調節機制,各部分既獨立又相互關聯。教學內容包含神經、循環、呼吸、消化、內分泌等模塊,知識點細致深入,但系統之間邏輯關系的闡述不足,學生難以全面理解模塊間的協同作用。其次,教材內容強調學科全面性,但部分次要細節掩蓋了關鍵知識點,核心內容不夠突出,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難以區分主次,容易形成割裂的知識點記憶。此外,部分理論內容抽象復雜,與學生的基礎認知能力不匹配,進一步加劇了理解困難。同時,隨著學科發展,新知識的不斷引入進一步增加了教材內容的體量。然而,舊有內容未能有效整合或精簡,導致教學內容結構臃腫,邏輯性不足。
2.2" 重臨床應用,基礎理論深度仍有不足
高職院校生理學教學強調臨床實際需求,此種側重點的偏移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流于淺層,難以支撐更高層次的學習與實踐[4]。其一,部分教師理論講解深度不足。部分高職生理學教學內容偏重臨床應用,基礎理論部分常以簡要形式呈現,缺乏深入闡釋。復雜的生理機制和調控規律未被充分解析,導致學生難以掌握學科邏輯和內在聯系,學習停留在表面層次。其二,基礎理論內容壓縮。受教學時長限制,為突出臨床知識,基礎理論部分的內容被大幅壓縮。關鍵原理和機制常被簡化甚至忽略,學生對基礎理論理解片面,缺乏足夠的知識支撐,難以為后續課程打下扎實基礎。其三,理論與實踐結合失衡。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比較強調實踐導向,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夠平衡。臨床知識突出的現象掩蓋了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學生對疾病機制的認識不夠深入,進一步限制了其分析能力的發展和后續學習的深入。
2.3" 教學內容脫節,職業素養培養稍顯缺失
高職院校生理學教學內容未能有效結合職業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職業發展和就業競爭力上存在不足[5]。第一,缺乏崗位能力導向。教學內容未能充分體現崗位能力需求,如對常見疾病基礎生理機制的關注較多停留在學術性知識上,忽視學生在職業場景中所需的具體技能,如臨床數據分析、生理指標解讀等實用能力的培養。第二,職業素養能力培養薄弱。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缺少對醫學生應具備職業核心素養的關注,如醫患溝通、團隊協作及職業倫理等內容較少涉及,課程設置更多局限于知識傳授,忽視職業勝任力的綜合性培養。第三,行業需求變化適應滯后。教學內容對醫療行業需求變化的響應不夠及時,例如新興崗位所需的多學科交叉知識和技能融合未被充分納入課程體系。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無法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制約了其職業發展潛力。
3" 生態醫學視角下高職生理學教學內容創新策略
3.1" 優化內容結構,突出生命體征與適應的系統性
生命體征是指人體在生命活動中表現出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環、體溫、代謝等,而適應則是機體在內外環境變化中保持穩定性的能力。優化生理學教學內容,應圍繞“生命體征的維持與適應”的主線,通過內容重組與邏輯優化構建系統性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 ①重組模塊化內容。教師應將傳統章節重新整合為模塊,按“維持生命體征—動態適應—系統整合”層級遞進。如基礎模塊側重講解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統的獨立功能,明確其在生命體征維持中的核心作用;動態調節模塊則結合神經與內分泌系統,突出各系統在環境變化中的調控適應能力。②構建系統協作視角。課程設計應強調各系統間的協作對生命體征維持與適應的重要性。教師可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多系統協同工作的具體情境。例如,講解運動狀態下心血管與呼吸系統如何協同提高氧供需平衡,或通過飲食攝入的能量轉化過程展示消化、代謝和排泄系統的動態協作。③分層次設計教學內容。內容結構應按“功能遞進”的方式設計,形成從基礎生理功能到動態調節,再到系統整合的邏輯框架。具體實施時,教師需以生理功能的核心知識點為基礎,逐步拓展到動態調節(如應激反應、體溫調節),最終歸納到整體系統整合(如多系統在劇烈運動中的調節能力)。④知識框架可視化展示。教師可通過知識圖譜或流程圖直觀呈現各模塊的邏輯關系,強化學生對知識框架的系統性理解。表2是優化后的內容結構。
3.2" 引入環境適應機制內容,補充基礎理論深度
為解決傳統教學中基礎理論深度不足的問題,增加環境適應的生理機制內容,以深化課程的學術性與實踐性。一方面,教師應圍繞環境適應機制,科學整合教學內容,形成系統化模塊。在現有生理學教學基礎上,教師可將高原低氧、寒冷及高溫等環境中的生理調節機制嵌入相關章節。在呼吸系統教學中,增加低氧環境下肺通氣量增強、血紅蛋白濃度上升及氧運輸效率提升的調節內容;在體溫調節模塊中,補充寒冷環境下的非顫抖性產熱機制(如褐色脂肪組織代謝)和高溫環境中的蒸發散熱過程;在循環系統部分,探討血流分布在適應溫度變化中的動態調節。教學設計應注重知識的層級性,將基礎生理功能與適應性調節內容結合,以邏輯清晰的結構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生理機制的理解。
另一方面,利用多元化教學工具增強內容深度。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平臺與實驗工具,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體驗。例如,借助“PhysioEx”虛擬實驗平臺模擬低氧環境下的呼吸調節,動態展示氧飽和度和呼吸頻率的變化;使用“Visible" Body”等解剖學軟件,展示環境溫度變化對體溫調節和血流分布的影響;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如Khan" Academy或Coursera)中與環境適應機制相關的視頻,提供直觀的知識補充;此外教師還可結合可視化數據分析工具(如Excel或GraphPad" Prism),讓學生自主繪制調節過程的曲線圖并深入分析。以上資源能有效輔助學生理解環境適應機制的動態特性與復雜規律。通過構建系統化模塊與有效應用數字化教學工具,教師能夠進一步增強生理學教學的理論深度,幫助學生系統理解環境適應機制的生理調節過程。
3.3" 融入職業相關的環境適應情境,強化職業應用內容
職業應用教學是指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其重點在于通過貼近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情境,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職業實踐技能。在生態醫學視角下,高職生理學教學應圍繞職業相關的環境適應情境設計課程內容,提升學生將生理學知識應用于職業情境的能力。教師可先根據不同專業的職業需求,對環境適應相關知識點進行篩選與重組。例如,對于護理專業,應關注患者在突發疾病或極端環境(如高熱、低溫、缺氧)中的生理調節機制,選擇體溫調節、循環系統與呼吸系統的環境適應機制作為教學重點;或結合工作場景選擇與患者護理相關的適應機制,如患者在術后疼痛和應激條件下的生理調節機制。其次,教師應將環境適應機制融入職業實踐情境,通過情境化教學深化理論知識的職業關聯性。如在講授體溫調節時,教師可設計醫院場景中的患者發熱護理方案,結合體溫調節機制分析適宜的降溫措施及護理干預。情境化設計應圍繞教學目標,結構完整、邏輯清晰,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職業化理解。此外,教師應結合專業需求開發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例如,可參考《護理生理學案例教程》和《臨床護理生理學》編寫針對職業應用的案例學習資料;結合急診科工作報告,整理環境適應機制相關的護理技術手冊;從《護理學職業技能指導》等資源中提煉護理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4" 結語
綜上所述,生理學教學的創新設計能有效應對傳統教學中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現狀,提出了優化教學內容結構、融入環境適應機制、強化職業情境實踐的創新策略。未來,將進一步結合數字化教學工具與多學科融合思維,為學生提供更具系統性與實用性的學習體驗,推動高職醫學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 林春連.高職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24(27):55-58.
[2] 張雨薇,李秋元.生理學教學創新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進展,2024,14(6):1339-1348
[3] 瞿曉林,楊躍,李瑩姍.高職高專院校生理學課程教學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 2019,37(11):2.
[4] 胡靜靜,朱巍巍.職業素養為導向的主題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醫藥高職教育與現代護理,2022,5(6):489-491.
[5] 李秀蘭,劉小華,郝寶華,等.高職醫學院校生理學教學有效融入課程思政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4(3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