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脾主升清是指脾可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上輸于心肺、頭目。喻京生醫師認為干眼發病與脾不升清密切相關,并將脾不升清作為干眼發病的核心病機,主要包括脾陰不足、升清無源、脾陽虛衰和升清無力、脾不升清及脈道不利3個環節;3個環節相互作用使干眼發病,針對脾不升清病機,以扶脾升清為治療總體原則,分為滋脾陰以生源濡目、溫脾陽以助氣開行、運脾升清以通脈3個方面,以期為臨床論治提供思路。
[關鍵詞]"干眼;脾主升清;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771.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5.06.022
干眼屬于眼科臨床常見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眼部干澀不適,可伴有異物感、燒灼感、視疲勞及視力模糊等。西醫認為干眼的發生是由于淚液的量或質或流體動力學異常引起的淚膜不穩定和眼表損害,導致眼部不適癥狀及視功能障礙[1]。干眼通過詢問患者的病史及癥狀進行診斷,臨床上一般通過淚膜破裂時間、淚液分泌試驗及淚河高度等眼科相關檢查輔助進一步診斷[2]。造成干眼的原因繁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各種眼表上皮病變、免疫性炎癥、眼表或淚腺細胞凋亡、性激素水平降低及外界環境的影響[3]。干眼發病的危險因素研究顯示與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相關的因素為角膜接觸鏡、視頻終端使用超過6h等[4]。視頻終端綜合征是因頻繁使用電子產品導致的瞬目頻率等異常,使淚液蒸發加快,造成眼部干澀、疲勞等。目前主要治療措施之一是使用人工淚液保持眼表濕潤、緩解干眼癥狀。
中醫根據干眼的發病特點及臨床表現將其歸屬“白澀癥”“神水將枯”“干澀昏花”等疾病范疇。現代社會人們因不良飲食習慣與不規律作息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脾陰虧虛無以濡潤于目,脾陽虛弱氣血運行無力,目絡失養,局部陰津不足而發為干眼。
1""脾不升清
脾主升清是脾胃運化功能的總結。《黃帝內經》記載“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人體攝入的飲食水谷,經胃腐熟消化后,通過脾主升清的功能可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上輸于心肺、頭目,以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醫述》記載“食物入胃……得脾氣一吸,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表明脾主升清,依賴脾氣吸清,然后升散上行,水谷精微輕清上升達頭面諸竅,目得其養而發揮生理功能。中焦脾胃為氣機運轉的樞紐,脾升清胃降濁,脾能升清則水谷精微得以吸收轉輸,氣血生化有源則機體功能正常運行。反之若脾不升清則精微不升,氣血生化無源,水谷不能運化。雙目失去充分濡潤、養護,從而不能發揮正常功能。
2""脾不升清是干眼發病的中心環節
《蘭室秘藏·眼耳鼻口》[5]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脾氣主升,向上輸“清”以濡潤滋養目竅,使目竅發揮正常功能。《素問·玉機真臟論》[6]記載“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若脾虛氣弱,脾主升清的功能一旦失調,精微物質不能濡養清竅,將導致九竅不通、失用;九竅功能的體現與目竅尤為密切[7]。《臨證指南醫案》[8]記載“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臟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賴于脾陰的滋潤、濡養及脾陽的溫煦、推動。若脾陰虧虛,脾土失其濡潤,氣血生化不足而致升清無源,脾陰也無法滋養目珠;若脾陽虛弱,溫煦失司,濕邪易阻遏脾胃氣機,致升清無力。脾陰是脾陽發揮功能的物質基礎,脾陰、脾陽的協同合作是脾正常發揮功能的前提[9]。若脾不升清,氣血生化不足,無力運化水谷精微,則臟腑精氣不能上養目竅,而致眼珠干澀。
2.1""脾陰不足,升清無源
《血證論》[9]記載“脾陰不足,津液不能融化水谷”,可見脾陰發揮融化水谷,開胃進食的生理功能。脾陰充足則脾胃氣血生化充足濡潤脾臟,升清有源;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常易導致脾陰虧虛。脾陰為諸陰之首,有“濡”五臟之功,是后天陰液的主要來源,故脾陰受損可導致各臟腑陰液化生不足,加重臟腑失潤之象則表現在目竅不能濡養,發為干眼。
2.2""脾陽虛衰,升清無力
脾陽主要表現為脾的運化功能及運化活動中的溫煦作用。《柳選四家醫案》[10]記載“脾陽健則能運”。概括脾的運化推動功能有賴于脾陽的充足。脾喜燥惡濕,然脾為陰土,同氣相求作用下,濕邪易侵犯脾胃,一旦外在濕邪侵犯人體,則易困阻清陽,阻遏脾陽氣機;若脾陽虛損,運化無權,使水液代謝發生障礙,水濕內生,則健運失司。《醫學求是·治霍亂贅言》[11]記載“脾燥則升”,脾陽不振導致內濕停聚則易困遏脾氣,致脾氣不升,氣血津液不得上升于目竅,從而引起干眼。
2.3""脾不升清,脈道不利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食物消化后的“清陽”通過“脾主升清”被人體吸收、有效利用滋養臟腑;脾胃氣機正常,人體代謝廢物“濁陰”可正常排出體外而不留在體內瘀阻氣血。《素問·太陰陽明論》記載“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若失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血津液留滯于中焦,日久生痰阻塞氣血運行的通道,致脈道不利,不能使體內的水谷精微與津液等物質布散至全身及上竅,則維持眼功能所需營養物質供應乏源,目不得血滋養則不可視,不得津液濡潤則失光澤,不得氣則不可正常活動,便有眼睛干澀、視物模糊等一系列干眼癥狀。
3""以扶脾升清為治療總則
3.1""滋脾陰以生源濡目
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質構成脾陰的本質,可灌溉、潤澤、滋養全身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12]。脾陰虧虛則臟腑、目珠失去濡養。《脈因證治》[13]記載“脾虛有陰陽之分,脾陰虛者,脾血消耗,虛火上炎……必得滋補脾陰,則陽退而無偏勝矣”。運用滋脾之法使陰津得復,脾陰充足,脾臟得以滋養,脾主運化功能才可正常。酸甘柔潤滋潤脾陰可化陰潤燥[14]。五味子、枸杞子、麥冬等質潤味甘藥配伍甘草可酸甘化陰。喻京生醫師也常以玉竹、麥冬、沙參等增液滋陰,津液充沛方可上潤目珠;“甘能補之不足,淡可滲之且不滋膩”[15];運用山藥、茯苓、白術等性味甘淡之品平補脾陰,諸藥合用可達滋而不膩之效。
3.2""溫脾陽以助氣開行
濕邪侵襲脾胃,易困脾陽,阻滯脾胃氣機,導致脾失健化,目珠不得濡潤而干澀。《類證治裁》[16]記載“太陰受戕……運脾陽以利濕”。故治療脾陽虛導致目珠干澀,宜溫通脾陽以健脾祛濕,助脾升清以達目竅。喻京生醫師遵循“治脾必佐溫通”,以溫脾燥濕之法,使脾陽健運,脾氣得升。白術性溫補脾,又可燥濕理氣,山藥溫補脾陽,健脾養血;以陳皮健脾燥濕理氣,助氣開運。“腎氣足脾陽必足”,黨參利脾溫胃,又可補腎氣、健脾陽以升清。諸藥合用可溫脾燥濕,助氣開運。
3.3""運脾升清以通脈
干眼發病的中心環節在于脾不升清。脾虛則五臟精氣不能上輸于目,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血津液積滯于中焦不化,日久生痰瘀阻氣血運行的通道,脈道不通,進一步阻礙“清陽”上輸目竅。“健脾先運脾,運脾必調氣”,故益氣健脾,行氣開運。《本草正義》[17]記載“黃芪,性溫,能升陽……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入脾經補益脾氣,且能補氣升陽,可攜津液上潤目竅,黨參為補中益氣之良藥,其功效補脾益肺、養血生津,與補氣健脾的白術、茯苓配伍得當可增強益氣健脾之功;運用入脾經之陳皮以順應脾胃之性,陳皮行氣,以行助補,使補而不滯。脾腎相互資生,運用熟地黃、枸杞子、五味子滋腎益精,滋補先天,促進后天健脾之功,使脾腎同補,先后天同調。總體可達行氣健脾通脈助運之效,脾胃氣機升降正常、脾胃健運則水谷精微運化充足,五臟六腑精氣充盛,雙目得到充分濡潤、養護,進而發揮正常功能[18]。
4""驗案舉隅
患者,男,20歲,計算機系學生,2023年10月13日初診。雙眼干澀不適2個月余,偶有異物感。自行滴用玻璃酸鈉滴眼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3444,生產單位:成都普什制藥有限公司,規格:0.3%(0.4ml∶1.2mg)]緩解眼部干澀,無明顯療效。平素因學習需要,需長時間使用電腦,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久視疲勞,易感乏力,面色欠華,夜寐可,食少納差,偶有便溏,舌淡,苔薄,脈細。專科檢查:視力:右眼0.6,矯正1.0,左眼0.8,矯正1.0。雙眼結膜無明顯充血,角膜透明,2%熒光素鈉染色(–),淚液分泌量測定:右眼4mm/5min,左眼8mm/5min,雙眼淚膜破裂時間:右眼4s,左眼5s。西醫診斷:干眼(雙)。中醫診斷:白澀癥(脾氣虛弱證)。該患者飲食、作息不調,久而脾胃虛損,治宜補脾益氣,運脾升清。方藥:黃芪15g,黨參、炒白術、茯苓、山藥、熟地黃、南沙參、枸杞子、五味子各10g,麥冬、玉竹、陳皮各6g,甘草3g。10劑,1劑/d,水煎液,分早晚兩次溫服。
10月24日二診。雙眼干澀不適較前明顯好轉,但仍偶有異物感。乏力、便溏等癥狀較前緩解,淚液分泌量測定:雙眼gt;10mm/5min,淚膜破裂時間:雙眼6s,繼服前藥14劑以鞏固療效。
11月8日三診。患者眼部及全身癥狀明顯改善,淚液分泌量測定:雙眼gt;10mm/5min,淚膜破裂時間:雙眼9s,1個月后隨訪該患者未見病情反復。
按:該患者在學習工作中需要長時間看電腦,符合干眼危險因素中“視頻終端綜合征”的表現,眼部陰液虧損,雙眼得不到充分濡養,故出現雙眼干澀不適。并且由于飲食、作息長期不規律,造成脾胃受損,脾陰虧虛,氣血生化不足,升清無源則出現眼部陰液虧損;脾失健運,濕邪困脾,脾陽虧虛,則出現便溏,且無力運化致雙眼得不到充分濡養。根據患者的癥狀、綜合舌脈象,診斷為白澀癥,辨證屬脾氣虛弱,當以補脾益氣,運脾升清。方中白術、甘草、茯苓益氣健脾,增液滋陰;黃芪健脾補氣,且能補氣升陽,可攜津液上潤目竅;因目居高位,以陳皮行氣入脾經,順應脾胃之性,以行助補,推動藥力上行于目,使津液布散目竅。南沙參益氣養陰,可佐以麥冬養陰益胃生津,玉竹養陰潤燥生津;五味子入腎,益氣生津,下滋腎陰;麥冬、五味子與補脾之藥同用起補氣生津之效;枸杞子養肝明目、補腎益精、潤肺生津,加枸杞子、五味子滋腎益精,滋補先天,促進后天健脾之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既能治療眼部干澀之標,亦治脾虛氣弱之本,標本同治,諸癥悉解。
5""小結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則氣血充盈,清陽生化有源,則目可得養。脾與目關系密切。現代社會人們常有偏食辛辣或過食生冷等不良飲食習慣,易導致脾胃功能受損,以致陰火內生循經上達于目,燒灼眼部陰津[19];且同時存在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過度用眼等情況,過勞則傷氣,久視則傷血,不良飲食習慣與不規律作息相結合,脾胃功能受損,氣血運行無力,目絡失養,局部陰津不足,故發為干眼。喻京生醫師以扶脾升清為治療總體原則,滋脾陰使陰津得復,脾陰充足,脾陽亦得以滋養,脾陽健則有力助脾升清,脾主運化功能正常,目竅方可得充分濡養,治療思路簡明清晰,可為干眼的治療提供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邵毅,"石文卿."2018美國眼科學會干眼指南解讀[J]."眼科新進展,"2019,"39(12):"1101–1104,"1110.
[2] 亞洲干眼協會中國分會."中國干眼專家共識:"檢查和診斷(2020年)[J]."中華眼科雜志,"2020,"56(10):"741–747.
[3] 趙堪興,"楊培增,"范先群,"等."眼科學[M]."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4] 孫子雯,"崔洪瑋,"孫喜靈,"等."干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9,"33(2):"159–166.
[5] 李杲."蘭室秘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6] 佚名."素問[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7] 路夢穎,"盧山."脾主升清理論在干眼論治中的運用探討[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22,"32(5):"375–378.
[8]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9] 唐容川."血證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10] 柳寶詒."柳選四家醫案[M]."盛燕江,"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11] 吳達."醫學求是[M]."王新華,"注點."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2] 蘇建華.《內經》脾陰思想探析[J]."世界中醫藥,"2009,"4(5):"283–284.
[13] 朱震亨."脈因證治[M]."歐陽兵,"周霞,"點校."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14] 徐偉超,"賈蕊,"李佃貴."論脾陰虛及其臨證治療規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1):"57–59.
[15] 趙瑞占,"楊榮利,"董淑蘭."甘淡滋脾法臨證運用體會[J]."吉林中醫藥,"2012,"32(11):"1169–1170.
[16] 林佩琴."類證治裁[M]."錢曉云,"點校."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7.
[17] 張山雷."本草正義[M]."程東旗,"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8] 孫曉艷,"章青,"張元鐘,"等."何慧琴教授從脾論治干眼經驗[J]."醫學信息,"2018,"31(13):"149–150.
[19] 李雪,"頡瑞萍."基于“補土法”論治干眼癥[J]."中醫臨床研究,"2023,"15(10):"21–24.
(收稿日期:2024–11–09)
(修回日期: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