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根本上靠人才。央企研發人員占全國1/5、兩院院士占1/7,但也面臨戰略性頂尖人才偏少等問題。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是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一種有效方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
2024年11月召開的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大會和12月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均重申了“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早在2020年,國家層面就已啟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首先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展開。科技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40家高校院所試點單位向科研人員賦權成果超4000項,參與試點的科研人員普遍可獲科技成果轉化收益70%以上,在國家層面賦權試點的示范帶動下,有28個省(區、市)積極開展相關改革,試點高校院所已達700家。
此項改革極大地增強了高校院所對科研人員的吸引力,也推動著國資國企系統積極跟進。
國企領域的改革于2024年拉開帷幕。2024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國有企業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按照“改革創新、先行先試,重點突破、注重實效,依法合規、公開公正”的原則,開展賦予國有企業科技人員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當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首批國有企業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名單,確定了112項科技成果納入國有企業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范圍。
《國資報告》記者查閱央企2025年度工作會議報告發現,至少13家央企提及“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這些企業大多分布在能源、冶金化工、建筑等行業。
整體來看,央企開展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不過,從部分央企的表態不難看出其推動改革的決心。中國煤炭科工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知識產權資本化工作,推動科技資產轉化為科技資本,明確科研人員資本性收益權,深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有效激發成果轉化動力。中交集團表示“以‘賦能科技’保障‘科技賦能’”,加大對科研人才的賦權,優化中長期激勵機制,推動高層次科技人才工資總額精準單列,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允許科技人員在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
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是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重要一環。央企將之與其他措施配合使用,以期取得疊加效應。
部分央企在深化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同時,強調“評價”“考核”“管理”。例如,中國海油將完善科技評價和獎勵體系,中國節能將對重點科技型企業施行精準考核,中國有色集團要求嚴格科研經費管理,中國能建要求理清科投項目技術方案審核與投資審核權責界面。
部分央企則以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為契機,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松綁賦能。例如,中國三峽集團將建立科研容錯機制,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中國中鐵將健全授權放權的人才激勵機制,賦予科研團隊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
央企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可從高校院所先行推開的改革中吸取經驗教訓。
2024年底,科技部就高校院所的改革進展答記者問時表示,從調研和座談情況來看,科研人員關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職務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形成的國有股權,能否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范圍。針對這個問題,自2021年起,已有上海、浙江、陜西等17個省(區、市)先行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探索。二是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高水平技術經理人隊伍匱乏。對此已有超過10個省份將技術經理人納入職稱序列。三是試點政策是否延續。
改革中,央企也需結合自身實際,對這些問題及央企特有的問題,作出妥善而富有建設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