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監管”的概念最早起源于金融領域,旨在透過金融產品的表面形態,深入剖析和甄別金融業務的行為實質。此后,穿透式監管在食品安全、國資監管等領域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2024年12月舉行的央企負責人會議提出,以穿透式監管為抓手完善監管體系,2025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在《求是》雜志刊發署名文章進一步指出,完善出資人監督約束機制,用好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式,在“三重一大”等重點領域探索推進穿透式監管,強化實時監測,增強監督剛性,有效防范化解風險。
記者梳理央企工作會議報告發現,2025年,多家央企均把建立健全各領域全級次穿透式監管體系作為工作重點,并強調穿透式監管的重要意義。
中國鐵塔表示,打破層級之間的信息壁壘和管理隔閡,深入到具體的經營單位和業務環節,實現對底層業務實質和風險的清晰洞察。中國鐵塔還特別強調,總部看清地市才能管好省份,省份看清區域才能管好地市。
對于穿透式監管的效果,一些央企還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規定。中國一重提出,既要管參股也要管控股,既要管國內也要管國外,確保對子企業看得清、管得住、看得住,不斷提升監管質效。中國中鐵表示,一級抓一級,一級看住一級,一級管住一級,層層壓實責任,真正管住人、管住事、管好項目、管好“掌子面”。中國三峽集團強調,加強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特別是授權事項的穿透式監管,確保責任全覆蓋、管控無盲區、貫穿到一線。中國五礦也提出,重點監管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做到責任穿透、信息穿透、監管穿透。
一些央企在推進穿透式監管的同時,還強調監管的精準和有效,比如,中國東航、中國誠通等央企均強調,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
穿透式監管以何為抓手?2022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司庫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加快與生產等業務信息系統兼容互通、數據共享,推動與子企業財務等信息系統聯接貫通、信息穿透,實現全集團“一張網、一個庫、一個池”。
從2025年央企的部署來看,多家央企提出將穿透式監管與司庫系統相結合,提升監管效能。
中國誠通提出,以司庫管理體系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穿透式管理,及時做好資金的定期歸集與統籌調配。中鹽集團提出,要用好集團公司司庫系統,進一步推動業財深度融合,提升精益管理水平,達到“看得見、管得住、調得動、用得好”的管理目標。中國電氣裝備提出,要強化運監系統應用,豐富監控數據源,細化管理顆粒度,加強時點監控、預警通報,實現以用促建、以建促用。
還有央企提出將司庫系統和其他信息系統相結合,共同構建數智化、穿透式監管體系。
中國電科提出,要以“數智電科”為底座,加快貫通財務、內審、法務合規等風控手段,打造符合電科特點的全級次穿透式管控體系,以“看得見”兜底“管得住”,持續提升總部能力,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中交集團表示,聚焦“管理數字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三條主線,實現管理穿透、預算穿透、流程穿透,推動管理變革、生產變革。
監督成果如何真正發揮作用?中國國新提出,打通監督成果運用“最后一公里”,切實強化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有效發揮“治已病、防未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