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或將成為中國新能源發展史上的轉折之年。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中國新能源的裝機規模達到12.5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了中國在氣候峰會上承諾的“中國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
“12億千瓦”約一半體量在過去兩年中完成,其中2023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的新增裝機量約為2.9億千瓦,2024年更是上漲到3.6億千瓦。這樣的突飛猛進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以消納問題和收益問題為最。
在“12億千瓦”目標已完成的大背景下,國家開始出手調控新能源發展的節奏。相比前一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籠統的“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聚焦于“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此后,國家能源局將2025年新能源的新增裝機量目標確定在2億千瓦左右,相比2024年的3.6億千瓦幾乎“腰斬”。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又聯合出臺《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對新能源項目的收益率提出新挑戰。
從裝機量來看,五大發電集團和中國三峽集團、中廣核7家央企是中國新能源開發的主力軍,其導向變化對新能源行業具有風向標意義。《國資報告》記者對比這些央企2024年度和2025年度工作會議報告發現,2025年央企開發新能源將更加注重質效。
發電央企對新能源的態度發生了從量到質的明顯變化。
中國大唐2024年表態“全力以赴推進新能源基地開發建設”,2025年變成了“積極開發各類優質新能源”,更加突出“優質”。
中國華電2024年上調了“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規模的目標,并全線出擊,要求“加快西北沙戈荒、西南水風光、沿海海上風電、東中部集中式和分布式、東北‘新能源+’等基地化、集群化開發建設”。2025年,該公司提出“著力抓好擴大有效投資”,在強調“有效”的同時聚焦于“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海上風電開發建設”。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發電企業,國家電投針對中央巡視提出的問題,已于2024年制定實施“均衡增長戰略”。新戰略主要包括抓好規模增長和投資能力均衡匹配、抓好傳統產業和創新業態均衡發展、抓好電源品種和區域布局均衡優化、抓好存量提質和增量做優均衡推進。國家電投表示,2025年要加力推動“均衡增長戰略”落地,全面提升發展質量效益。
國家能源集團從2024年的“加大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轉變成2025年“提高重大項目質效”“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并聚焦“繼續加大海上風電、沙戈荒、水風光大基地資源獲取及建設力度”。
中國三峽集團2025年提出,落實“抓大促中優小”策略,推動新能源規?;l展,“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躍升轉型”。
中廣核2024年表態“境內新能源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堅持每瓦必爭、綜合發力”。2025年,該公司則提出,要扎實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聚力攻堅市場開發,切實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步伐,不拘一格、千方百計推進高質量發展。
關于消納和收益兩大問題,7家發電央企和2家電網公司提出解決方案。
解決消納問題,需要從外送通道建設和就地消納兩個角度努力。
外送通道方面,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均表示,將加快電網建設,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中國華能提出,緊盯國家“沙戈荒”大基地規劃、光伏治沙規劃和基地輸電通道進展,再謀劃一批新的大基地項目。
就地消納方面,國家能源集團結合自身多元化發展優勢,提出“促進煤炭、火電、新能源、煤化工、生物化工、算力中心等產業聯營融合發展,凝聚區域協同發展合力”。中國華電也表示,要積極推進“新能源+”、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新興業務,積極參與和推進零碳園區試點示范項目規劃建設。
解決收益問題,需要從精益化管理和市場化改革兩個角度努力。
精益化管理方面,中國大唐提出“‘多快好省’抓建設”,從項目可研、設備采購、工程建設3個環節作出嚴格管控建設成本的具體安排。中國三峽集團表示,降本節支要向全過程管控轉變,從加強項目概算、招標采購、合同結算、跟蹤審計等方面發力,全面加強成本管控,堅決壓縮非生產性支出。
市場化改革方面,中國華能提出,推動生產經營發展同各類型市場精準對接,及時將市場價格時空信號傳導到各領域各環節。中國華電表示“全面抓好市場創效”,要深化新型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深化電力市場策略研究,提升交易營銷水平。
不過,新能源開發商不局限于發電央企。近年來,在傳統行業增長空間嚴重擠壓的情況下,能源電力領域越來越成為多方“逐鹿之地”,其他央企的涌入為新能源浪潮添磚加瓦。但如今形勢發生變化,新能源行業競爭加劇,投資回報率呈下降態勢,這些不具備規模優勢的央企開始調整新能源策略。例如,中國綠發表示,2025年將全力抓好旗下項目并網轉商工作,同時,在跟蹤研究產業政策和確保投資收益率的前提下,系統開展優質資源拓展工作;中國鐵建不久前就曾向《國資報告》表示,類似集中式光伏、風力發電這些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始過剩的項目,該公司絕不能再投,否則就是“轉型”不“升級”。
中國新能源行業有望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