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根據這份文件,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交易、與煤電等其他市場主體平等競爭,屬于“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的內容。
但目前情況已發生變化。2025年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由各地自行確定實施時間,但最遲不晚于2025年底。此次電價改革標志著中國新能源行業將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這一新政基于近年電力行業的形勢變化。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4.1億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規模40%以上,已超過煤電裝機。新能源上網電價實行固定價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場供求,也沒有公平承擔電力系統調節責任。同時,新能源開發建設成本大幅下降,各地電力市場快速發展、規則逐步完善,也為改革創造條件。
這項改革對電力央企和非電力央企產生不同的影響。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就此次改革答記者問時表示,對于工商業用戶,靜態估算,預計改革實施首年全國工商業用戶平均電價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電力供需寬松、新能源市場價格較低的地區可能略有下降,后續工商業用戶電價將隨電力供需、新能源發展等情況波動。
從近年現貨試點省份的情況來看,包括非電力央企在內的工商業用戶由“按需用電”轉變為“按價用電”的趨勢明顯。例如,作為新能源高占比市場,甘肅電網系統最大用電負荷已由18時轉移至11時,即光照豐富的時段,以市場調節的方式實現了削峰填谷的目的。改革向全國推開后,將在未來深刻地影響非電力央企的時間和空間布局。
電力央企即將迎來一場巨震。《國資報告》記者查閱央企2025年度工作會議報告發現,電力央企將多措并舉,積極應對市場化改革新形勢。
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下屬的電力調度機構和電力交易機構是電力市場運營機構。兩家央企均表示,將持續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積極服務新型經營主體規范有序發展。
而對于發電央企來說,立竿見影的影響便是其新能源投資意向較以往更為謹慎。新能源全面入市,疊加近年凸顯的消納和收益問題,相關發電央企2025年開發新能源將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躍升轉型,更加強調“優質”“有效”。
發電央企正在經歷“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更新。中國大唐提出,要做大做強售電及“售電+”業務,并要求旗下各公司組織所屬企業劃分責任片區開展用戶走訪對接,分解目標任務,創新營銷開發模式。中國華能也表示要“全力爭取優質大用戶資源”。
為應對改革新形勢,發電央企從政策研究、機制構建、策略優化、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發力。
政策研究方面,中國大唐表示“要深研交易政策”,同時會積極爭取燃機容量電價政策落地。中國三峽集團提出,開展抽蓄電價政策研究,探索新能源“電—碳—證”協同營銷模式,研究水電綠色價值實現路徑。
機制構建方面,中國三峽集團表示,要研究建立完善的電力市場營銷體系以及綠證交易體系;堅持全集團一盤棋,建立專職部門牽頭、業務部門協同、區域公司落實、專業公司支撐的資源獲取體系,形成團體作戰新格局。中國華電將研究建設集生產運行、市場營銷、安全環保監管于一體的生產運營數智化平臺。
策略優化方面,中國華能認為,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有效統籌價與量、長協與現貨、各交易品種之間的關系,推動政策、策略、交易、業務協同發力。中國大唐表示,將準確把握市場趨勢和保供需求,統籌好各類電力交易,強化精益營銷。
此外,這些發電央企還將加力打造專業化電力交易員隊伍。
不過,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仍處于初級階段,電力央企未來還將經歷更多復雜而又未知的考驗。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乃至逐步建立新型能源體系,需要電力央企不斷探索更具系統性、科學性、創新性、有效性的改革舉措,以改革應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