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國資委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在國務院國資委有力指導下,聚焦省委、省政府“四高四爭先”戰略部署,干字當頭抓改革,守正創新謀發展,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方陣。截至去年底,省管企業資產總額、凈資產同比分別增長5.9%、8.9%。2023年利潤創歷史最好水平,2024年頂壓前行穩住基本盤,今年1月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3%,為一季度“開門紅”“全年紅”打下堅實基礎。
加快重組整合,優化布局結構,國資版圖重構重塑
過去的一年,河南省國資委圍繞戰略布局產業、圍繞產業布局企業、圍繞企業配置資源,完成17戶企業重組、4戶企業退出,基本形成“一業一企一強”新格局。
橫向聯合,打造旗艦勁旅。針對河南國有經濟“行業分布散而不聚、產業結構低而不優、企業個體多而不強”等問題,整合關聯項、合并同類項,形成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合并河南交投集團、河南交通運輸集團組建資產規模近8000億元的新交投集團,成為全省高速公路投融資、建設及資產管理航母級企業。重組鐵建投集團,在全國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鐵網,高鐵里程居全國第二位,率先開行2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鐵貨運示范線。組建中豫航空集團,加快打造航空經濟全產業鏈。整合涉農資產組建河南農投集團,扛穩糧食安全、種業振興重任。
縱向整合,優化資源配置。聚焦產業鏈上下游,通過資源整合打通堵點、接通斷點,提升產業安全和韌性。整合鋼鐵、有色等資源組建河南鋼鐵集團,打造鋼鋁銅鎂融合發展的千億級冶金產業集團。河南水投集團整合水利、水務、水源、水工,推進現代水網建設。整合物流資源成立中豫港務集團,形成陸港一張網、河港一條鏈。重組河南資本集團作為全省首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成為國有資產盤活存量、集聚增量、提升價值主平臺。推進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成立河南檢驗集團、豫地科技集團、中州集團,在礦產資源開發、檢驗檢測、后勤服務等領域推動資源整合、服務提質。
外部協同,發力新興領域。加強與中央企業、地方國企、民營企業等重組整合,放大乘數效應。與國機集團合作組建中國金剛石集團,引領我國超硬材料產業邁向頂端。控股國家通航龍頭企業中國飛龍公司,將總部遷入河南鄭州。改組豫資控股集團為專責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下設新材料集團、汽車投資集團、豫健生物集團等專業化子公司,深耕“新車醫數”產業賽道。豫信電科集團承接華為服務器業務成立超聚變公司,2024年國產化服務器銷售額全國領先。
內部融合,釋放重組動能。做好重組“后半篇文章”,推動資產整合、人員融合、業務聚合、文化耦合,實現“1+1>2”。圍繞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國內一流投資運營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實施重組提質行動,在14個重點領域形成“1+3+12+N”新格局,鏈群優勢更明顯,核心競爭力更強。截至2024年底,新重組企業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較重組前分別增長50.4%、55.4%、67%。
強化政策支持,加速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動能勃發
圍繞戰略所需、產業所趨、國企所能,河南省國資委深入實施“創新領跑行動”,讓更多科技創新迸發涌流,更多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創新“引力”持續增強。加大科技創新政策供給,多維度豐富政策“集裝箱”,實現政策集成運用、落實落地。完善人才、資金、激勵、成果轉化、責任豁免“1231N”創新政策體系,制定激勵保障12條、“人才小氣候”10條等突破性舉措,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科技創新專項考核實現全覆蓋,構建正向激勵為主、負面約束兜底的考核體系。
創新“動力”持續釋放。建立研發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對重大創新成果實施超常規激勵。近年來,監管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增長,2024年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34.4%。對11戶企業國家級、省級、一般性科研成果研發費用按2倍、1.5倍、1倍視同利潤加回,累計超65億元。
創新“合力”持續匯聚。開展國有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專項行動,加強與中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和嵩山、黃河、神農種業等省實驗室科研項目,推動創新聯合體“開新、擴圍、提質”,與300余家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項目500余個。
創新“效力”持續提升。完善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合作機制,貫通“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孵化”創新全鏈條。2024年,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專項15項,獲得年度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5項。平煤神馬集團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榮獲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聚焦兩端發力,聚力協同合作,產業體系攀高向新
河南省國資委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能力,沖出中低端,邁向關鍵環,搶占制高點,決勝新賽道,服務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鏈主”企業做強做優。推動資金、資產、資源向“鏈主”企業、優勢領域集中,梳理調整企業主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視同主業管理,嚴控無關多元。培育壯大12個國資特色產業鏈,推動“鏈主”企業加快聚鏈匯鏈共鏈發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超硬材料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河南制造業首次躋身國家隊。豫信電科集團牽頭的先進計算產業鏈、平煤神馬集團牽頭的尼龍新材料產業鏈增速分居全省28條重點產業鏈群第一、第三。
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引入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引導傳統產業加快向高端躍進、向智能升級、向綠色發力,讓“老樹發新芽”。加速煤化工、鋼鐵、裝備等重點領域“智改、數轉、網聯”,2024年企業數字化轉型投入同比增長48%。鄭煤機集團成為全球煤機行業第一品牌,組建豫智科技公司發展煤礦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加快煤炭產業智能化開采、低碳化利用。發揮省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中原數字大腦”作用,打造了一批智慧礦山、智能工廠。
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制定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32條措施,2024年戰新產業投資增長24.8%,營收占比大幅提升10.3個百分點。發力高端制造,中豫航空集團做大航空仿真裝備制造集群,發展“無人機+”產業鏈。布局人工智能,依托超聚變公司等發展高性能服務器,開發工業、農業、文旅等重點領域AI垂直大模型,中原算力谷打造中部最大算力中心,統管算力年內將達30000P。做強數字經濟,河南數據集團完成數據入表省內“第一單”,推動業務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
開放合作加擋提速。實施“新出海戰略”,建立海外平臺企業引領、重點出海企業支撐、央企省企民企協同的抱團出海新格局。做強鄭州—盧森堡“空中絲路”,10年累計盈利超45億美元、投資收益超110億元,成為全省對外開放金字招牌,習近平總書記4次作出重要指示。鄭州機場開通國際貨運航線38條,2024年貨運量創歷史新高,排名全國機場第六位。中歐班列(中豫號)累計開行量居全國第二位,今年首月開行369列,居全國第一。
放活管好并重,突出管資本為主,監管效能進階升維
完善管資本體制機制,全面提升監管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水平,河南省國資委以監管機制之變激活發展動力之源。
監管能力專業化。全國首創設立國資委決策咨詢、戰略投資、薪酬考核、內審風控等四個專業委員會,常態化開展重大投資項目平行論證和后評價。建設全省國有產權交易統一大市場,國企陽光招采服務平臺上線運行。樹牢“無平臺不監管”理念,建成覆蓋省市兩級的“121N”智能化監管架構,實現企業產權、投資、財務、債務等重點事項穿透式監管全覆蓋。啟動監管平臺二期建設,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智慧監管“全景圖”。
履職方式法治化。新制定融資擔保、金融業務、高質量財務管理體系等制度,2024年新出臺規范性文件14件。出臺國資委權責清單(2024版),“一企一策”開展授權放權,定期評估,動態調整。推動合規管理體系建設,2024年4戶省管企業和1家市屬企業通過國際國內貫標雙認證,省國資委獲評全國“八五”普法中期表現突出單位。
監督問責體系化。建立完善跨部門、跨層級戰略協同制度機制,變“九龍治水”為“九龍興業”。制定審計監督與國資監管貫通協同辦法,形成出資人與紀檢監察、巡視、審計等監督合力。首次開展重大投資、境外企業、招標采購等重點領域現場監督。出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指引等制度,推進“業財審一體化”系統建設,建立重大審計向出資人報告制度。
2025年,河南國資國企將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關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聚焦“四高四爭先”,堅持方向、強化導向、把牢抓手、守住底線,以實施高標準改革推動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堅定扛好肩上責、干成手中事、走穩腳下路,當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頂梁柱”。一要堅持方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強化政治建企,樹牢正確政績觀,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二要強化導向,著力推動企業增強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強化戰略導向,積極服務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創新導向,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體系,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產業導向,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戰新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三要把牢抓手,高質量完成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進一步優化機制,實施省管企業“六定”改革,開展多層架構和無關多元等問題專項整治,完善法人治理和市場化經營機制;進一步聚焦主業,盤活低效無效資產,加快退出非主營業務;進一步優化改革方法,注重典型引路,加強系統集成和協同推進,既解決共性問題又解決個性問題。四要守住底線,全面提升監管效能。統籌好綜合監督和專業監督、國資監管和部門監督、現場監督和智能化監督,在安全生產、債務風險、社會穩定上決不發生重大問題,鞏固提升改革成果,實現國資國企高效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