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及“新場景”,并強調“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那么,國有企業如何充分發揮場景優勢,通過打造和利用新場景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場景驅動創新理論指出,場景既是技術和數據等要素價值的“放大器”,也是潛在用戶和市場需求的“挖掘機”,更是識別顛覆性技術創新機會和把握未來產業機會窗口期的“捕捉器”。場景驅動創新理論為國有企業面向強國建設重大使命滿足場景需求、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強化創新引領的核心功能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指導。
國有企業既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又是新質生產力發揮作用和實現價值的主要陣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國有企業亟待瞄準重點重大新型應用場景,將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精準匹配,把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相結合,以場景驅動技術和產品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場景驅動創新趨勢下的國企新定位
以場景為牽引,凝練真實問題,做活發展新質生產力“出題人”。國有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能夠敏銳捕捉市場動態需求信息,緊跟前沿科技應用,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企業當下發展遇到的核心技術難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顯著的應用價值;技術牽引和成果轉化優勢明顯,有實力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宏觀決策,具備做好“出題人”的潛力和能力。
國有企業面向重點應用場景,從企業和產業實踐中凝練應用研究任務,能夠發揮集成創新優勢,將人才、技術、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創新合力,做活出題人。
比如,中國移動以重大需求和重大問題為牽引,廣泛吸納產業界技術共識,形成5G及下一代移動通信的總體架構和體系規劃,并輸出未來產業頂層設計,以應用和需求為導向,在與合作伙伴共研共建應用場景的過程中,基于自身端到端高品質網絡建設和運營經驗,運用系統思維凝練復雜巨系統的科學問題,為后續同題共答提供遵循和基礎。
以場景為牽引,多元主體聯合攻關,做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答題人”。國有企業是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國有企業憑借其廣泛的產業布局、豐富的應用場景、深厚的技術積累,實施具有國企特色的科技攻關模式,能夠發揮上下游緊密合作、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優勢,聚焦“卡脖子”關鍵技術進行高效研發攻關,將科技成果與實際需求緊密對接,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進程,做強答題人。
以中國一汽為例,為突破新能源、智能網聯核心技術而打造全新研發基地,中國一汽與東軟成立聯合創新中心,組建“固態電池產業創新聯合體”,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最大化發揮各類創新主體效能,累計突破近900項關鍵核心技術,加速實現產品、技術、解決方案向世界一流邁進。
以場景為牽引,推動新技術新產品大規模示范應用,做精發展新質生產力“閱卷人”。國有企業擔綱“閱卷人”重任,承載著引導科技創新評價標準和資源配置導向的功能。場景驅動型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新的主導范式,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優勢,積極應用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技術產品,可以在應用過程中不斷促進技術產品的完善和迭代升級,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以三峽集團為例,依托三峽科技的轉化推廣平臺、三峽武漢科創園的科創平臺,三峽集團實現原創技術成果孵化和轉化;依托集團和子企業的產業鏈和市場優勢,三峽集團實現核心技術應用示范和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目前,三峽集團工業互聯網平臺基本建成,基于數字孿生的智慧電站管理方案已成功試點,取得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等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通過科技創新攻關和場景示范應用,三峽集團助力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場景驅動創新生態培育,推動四鏈深度融合。面向新形勢新階段新要求,國有企業著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互融互動,并圍繞創新鏈產業鏈需求精準匹配資金鏈、人才鏈,形成“四鏈”協同聯動發力,破解科技和產業“兩張皮”困境,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互促并進。
國有企業通過場景驅動創新生態培育,能夠發揮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出卷人、答卷人和閱卷人三重角色作用,有效鏈接推動創新技術的快速轉化,廣泛匯聚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創新“雁陣式”協同攻關模式,筑牢產業“共同體”,實現全產業帶動、全鏈條貫通。國有企業通過圍繞創新鏈、產業鏈的各環節實踐資金賦能,面向前沿創新、融合創新布局專項科研基金,可以發揮國有資本強鏈補鏈作用,積極開展人才管理機制創新和科技組織管理模式變革,從而構建四鏈融合發展生態,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例如,中國移動實現創新鏈“七化”貫通,依托“十百千萬”合作伙伴計劃,創新“雁陣式”協同攻關模式,開展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產業創新研發,構建“兩直三基”投資體系并實踐產投協同、研投協同,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以“四鏈”深度融合推動信息通信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國有企業也正在探索強化其在場景驅動科技創新中的主導性作用,利用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創新場景優勢,開放場景、供給場景,培育創新生態,成為引領新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以京東方(BOE)為例,在其物聯網創新轉型進程中,京東方深度踐行場景驅動創新理念,針對六大產業場景領域提供解決方案,以創新顯示技術賦能萬千細分應用場景,持續激發產業生態活力,實現了全球市場份額的穩步增長和業務結構的優化升級,開啟國有企業發展的“第N曲線”。
發揮場景驅動創新主導作用 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國有企業具有強大的整合能力、協調能力、戰略定力和風險承受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使命擔當,有潛力、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場景驅動創新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發揮場景優勢,國有企業能夠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拓展市場空間,為引領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未來,國有企業需要錨定強國建設的重大使命場景,進一步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有力主體”的優勢,有效整合“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力主體和有容社會”,統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形成引領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國家先導能力體系。
國有企業作為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載體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市場主體,具有組織平臺、資源匯聚、需求牽引和產業基礎優勢,應進一步圍繞多維場景體系化布局,助力更好發揮“有為政府”在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組織重大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同時,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面向場景需求的分布式創新協同,實現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建設“有效市場”。
面向新質生產力重點場景,加強頂層設計,做好謀篇布局。面向戰略領域、新興交叉、前沿學科等新質生產力重點場景,國有企業應做好出卷人、答卷人、閱卷人三個角色的頂層設計,把握前沿方向,開展攻關,實現成果轉化應用。
國有企業應加強組織管理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頂層設計、統籌協調作用;完善科技創新制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優化科技項目組織方式,激活優質科技成果產出動力,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評估體系,鼓勵企業將科技創新成果快速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加大場景創新激勵力度,建立容錯機制,完善國有企業創新政策體系,健全鼓勵自由探索的制度安排;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國有上市企業的專業化整合,提升國有資本效率;建立重點產業科技金融信用體系,推動形成政府財政政策“以點帶鏈、以鏈帶面、以面拓網”和社會金融資源精準高效適配的科技金融體系。
開展有組織科研,打造場景驅動創新的高能級科創平臺。構建開放式場景驅動創新高能級平臺是國有企業集聚創新資源、實現協同創新的重要舉措。應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作用,積極向產業鏈開放創新資源、建設支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產業平臺,瞄準戰略性、前瞻性新興產業重點場景,開展“大兵團”作戰式的有組織攻關,夯實產業基礎核心能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
國有企業作為承擔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新型國家創新體系的主導性力量和現代產業鏈“鏈長”和產業龍頭,是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的核心主導者,聯合高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創新創業團隊等各類創新主體,共同打造多維場景驅動、深度協同的高能級場景創新平臺,能夠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協同,進而培育“有力主體”。
應鼓勵國有企業在關鍵創新場景的構建和重大科研項目的規劃決策中發揮更深層次的作用,以此增強其在戰略布局上的先導能力。同時,應引導國有企業通過開放更多場景,提供高質量場景機會,激發科研機構和各類規模企業的熱情,積極參與到場景項目中,探索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聯合體機制,促進不同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應鼓勵國有企業向民企開放共性技術平臺、行業數據庫,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院、顛覆性技術研究院等,建設場景驅動、企業主導的新型國家創新體系,有效強化國有企業創新引領科技強國建設的核心功能。
加強人才支撐,打造高水平場景創新人才隊伍。人才是場景創新的核心要素。國有企業應瞄準場景創新的痛點、難點,完善場景創新人才“引育用留”生態,發揮人才儲備優勢,加大場景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質、多元化的場景創新人才隊伍。國有企業應構建場景化人才培養體系,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等在教學中開設場景創新類專業課程,提升學生場景創新素養與能力。
為確保場景創新工作的有效推進和持續優化,國有企業應落實政策激勵,建立科學合理的場景創新評估與激勵機制;制定場景創新項目評估指標體系,從技術創新水平、應用效果、市場價值、社會效益等多個維度對場景創新項目進行定期評估和考核,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創新策略;建立與場景創新成果相掛鉤的激勵機制,靈活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對在場景創新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團隊和個人給予物質獎勵、榮譽表彰、職業晉升等激勵措施;開放更多場景,提供高質量場景機會,通過實踐進行場景—技術高效對接,提升人才場景創新能力,加強創新團隊建設;注重場景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機制,充分調動人才參與場景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建立場景—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培育場景驅動的創新生態體系。國有企業應把握場景驅動創新范式躍遷機遇,加快從單一的技術驅動線性模式,走向“場景+問題+科技”三輪驅動的創新發展模式。國有企業應以場景驅動為核心,實現科技、人才和創新的有機結合,構建“場景—科技—金融—產業”的正向互動機制,這一機制旨在不斷催生新興產業、業態和模式,為個體發展注入新能力,為企業競爭構筑新優勢,為產業體系現代化提供新動力,為區域發展創造新機遇。
國有企業應主動牽頭,圍繞工業母機、新一代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具身智能機器人、未來健康、低空經濟、深海深地深空和極地勘探開發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統籌規劃,構建多元主體融合的場景創新生態;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設計,打造和開放創新應用場景,發揮場景驅動創新優勢,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新技術、新產品在場景中得到驗證、迭代和產業化,以場景連接技術,助推產業升級;加強與政府部門、高校院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民營企業等的溝通協作,爭取政策支持、聯合攻關、行業標準制定、科技金融投入和多元市場主體等方面的資源,共同營造有利于場景驅動創新發展的活力生態。
(尹西明為北京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李政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曼為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陳勁為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