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適度勞動與生活品質

2025-03-24 00:00:00賴德勝
山東工會論壇 2025年2期

[摘 要]適度勞動是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比較強的勞動,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續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生活品質得到全方位改善。民生保障面不斷拓展,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增加,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民生保障針對性不斷提高。適度勞動在宏觀層面包括工作時間適度、就業機會充分、勞動參與率基本穩定、勞動關系和諧等;在微觀層面包括工作生活平衡、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等。促進適度勞動必須要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處理好教育、科技和就業的關系,處理好正規勞動力市場和非正規勞動力市場的關系。

[關鍵詞]適度勞動;高品質生活;民生保障;工作時間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416(2025)02-0023-09

生活品質是人民生活的品位和質量,包括人們對自身收入水平、就業質量、居住環境、醫療水平、教育條件等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續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生活品質得到全方位改善。適度勞動是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比較強的勞動,是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過度勞動問題的日益凸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在適度勞動中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一、高品質生活已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生活品質是與生活質量相貼近的概念,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品位、質量和水平,既包括對生活的主觀感受,也包括對生活的客觀獲得(李志明:《習近平關于人民生活品質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與創新性貢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3年第4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不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始終重視人民生活問題。1934年,毛澤東在第二屆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就專門談到:“我們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薄耙磺腥罕姷膶嶋H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保ā睹珴蓶|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頁。)1942年12月,毛澤東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中指出:“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都不要講空話,而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因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只有物質福利才能實在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保ā睹珴蓶|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頁。)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始終將擺脫貧困、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作為頭等大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制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果斷地將黨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中來,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逐步推進民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質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拓展,人民對全面發展的需求更加強烈。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將“三位一體”拓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2012年,黨的十八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制定了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根據中國特色主義新的發展方位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論斷,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頁。)。中國共產黨更加關注人民生活品質的改善,持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2年11月15日,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中國人民做出莊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60頁。)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社會建設的核心目標,人民的生活品質持續提升。一般而言,社會建設由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兩個部分組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生保障問題,強調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部分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保ā读暯街鬟x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8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58頁。)。

正是因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生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的民生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主要可以概括為如下。

第一,民生保障面不斷拓展。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之本性,《抱樸子·辨問》就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的記載。《禮記·禮運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為人們描繪了美好生活的理想世界。但民生的內涵和外延是不斷變化的,特別是政府保障的基本民生,有個不斷拓展的過程(賴德勝:《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五有”民生建設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民生建設目標。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也日益強烈。為順應這一需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13頁。)。因此,我國民生保障的寬度在不斷拓展,人民的生活品質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第二,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加大。保障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做大“蛋糕”,2013年至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59.3萬億元增長到129.43萬億元,年均增長6%以上,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總量達18.3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從43497元增長到89358元。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在分“蛋糕”時加大向民生傾斜的力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教育、醫療和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三項支出占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的比重為33%,2023年則提升至37%,提高了4個百分點。同時,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2012年的12.6萬億增長到2023年的27.5萬億。因此,三項民生支出從4.16萬億增長到10.16萬億(賴德勝:《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經濟學動態》,2024年第7期。),力度不斷增強。除此之外,我國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2023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9萬公里,其中高鐵里程4.5萬公里,2023年完成旅客發送量36.8億人次,高峰日發送旅客突破2000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突破1000萬人次。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較2023年12月增長7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0%(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https:∥m.gmw.cn/2024-08/29/content_1303834022.htm,2025.01.04。)。

第三,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和就業保障體系。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1.1%,已經基本解決了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攫B老保險覆蓋10.7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79歲。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收入差距總體呈下降趨勢。作為最基本的民生,就業大局始終保持穩定,城鎮新增就業年均達到1300萬人,而且就業質量不斷提高,城鎮就業占比達到63.5%,3000余萬人通過就業擺脫了貧困。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家庭戶人均居住面積超過40平方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每一個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空氣更加清新,環境更加優美。

第四,民生保障針對性不斷提高。民生建設既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對那些確實有困難、有需要的群體給予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切實發揮民生保障的兜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按照?;尽⒍档拙€、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以統籌救助資源、增強兜底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完善法規制度,健全體制機制,強化政策落實,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國建立起了一整套扶危濟困、救急救難、弱有所扶、難有所幫、困有所助、應助盡助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慈善捐贈的兜底性制度安排。這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2012—2021年間,中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平均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數量,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減貧目標,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了70%。2012—2021年,全國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增長了1.2倍和2.1倍;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或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集中和分散養育的孤兒平均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728元和1288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了77.9%和83.1%(《兜牢民生底線 增進民生福祉》,《人民日報》,2022年9月9日第4版。)。

綜上所述,中國民生事業的成就是巨大的。正是由于有了這些巨大成就,我國民生保障事業已從“有沒有”階段進入到了“好不好”階段,提高生活品質已成為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民生建設的新取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那么,什么是生活品質?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在戰略定位中的“民生幸福標桿”部分指出,深圳要“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光明日報》,2020年10月12日第1版。)??梢哉f,這“七個有”就是生活品質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價體系。

二、適度勞動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高品質生活”。同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向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致賀信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發展,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保ā读暯娇倳浵蚴讓弥袊鴩H智能產業博覽會致賀信》,《人民日報》,2018年8月24日第1版。)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需要靠勞動來創造,高品質生活需要靠高質量勞動來創造。同時,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適度勞動也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適度勞動?目前,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雖較為豐富,但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解釋,亟待加強研究。楊河清使用勞動投入量的變化來衡量過度勞動,他認為適度勞動是處于失業與“過勞”致死中間的一個區域,從失業狀態端到適度勞動區域是勞動量的投入不足,超越適度勞動區間繼續加大勞動量的投入則是勞動過度,極端的結果就是“過勞死”。楊河清還認為適度勞動可以從哲學、醫學、經濟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進行解釋。簡單地說,從勞動哲學的角度來看,萬事講究度,勞動也要講究度,勞動不足狀態不好,勞動過度可能過猶不及。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適度勞動應是精神方面、身體方面在勞動過程中長期處于愉悅及舒適的狀態,不因勞動而形成疾病,反而因勞動一定程度上促進身體健康。而經濟學是從勞動的投入產出角度認識的。政治經濟學和市場經濟學的解釋角度還有所不同。政治經濟學側重于在資本的控制下分析勞動的投入與回報的關系,市場經濟學則側重于分析勞動投入產出的成本效益變化。此外,從哲學的高度去看,適度勞動是一個點,兩邊分布著勞動不足與過度勞動。從經濟管理學的角度看,適度老勞動可以是一個區間(楊河清:《我國過勞問題嚴重,亟須加強研究》,《人口與經濟》, 2014年第3期。)。

參考楊河清關于適度勞動的解釋,我認為適度勞動就是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比較強的勞動。若進一步深入探討,適度勞動與高質量充分就業密切相關,在某種意義上,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一種高水平的適度勞動。有關高質量充分就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宏觀層面,高質量充分就業主要包括就業機會充分、就業環境公平、就業結構優化、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系和諧等;在微觀層面,高質量充分就業主要表現為勞動者不僅有活干,而且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等?!保暯剑骸洞龠M高質量充分就業》,《求是》,2024年第21期。) 這為我們理解適度勞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此,適度勞動也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進行討論。一是在宏觀層面,適度勞動可以包括工作時間適度、就業機會充分、勞動參與率基本穩定、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系和諧等。二是在微觀層面,適度勞動可以包括工作生活平衡、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等。在分析適度勞動含義的基礎上,在確定衡量適度勞動的指標體系時,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相關論述,并參考衡量就業質量的相關指標體系。目前來看,國內外有很多機構和學者對就業質量進行了研究,比如歐洲基金會就制定了四維度的衡量就業質量的指標體系,包括職業和就業安全、健康和福利、技能發展、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這為如何衡量適度勞動提供了借鑒(賴德勝,蘇麗鋒,孟大虎,等:《中國各地區就業質量測算與評價》,《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11年第11期。)。

早在2014年,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問題就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關注,當時我們就認為,勞動者還普遍存在過度勞動的問題,加班現象比較嚴重。這也許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這一“中國奇跡”的密碼之一,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不可持續。2014年11月份,由我主持的《2014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的工作時間》發布,數據發現,當時我國的工作時間存在八個特征:第一,工時制度逐步與世界接軌,但加班現象仍然嚴重;第二,過度勞動伴隨工時閑置;第三,男性“長工時”與女性家庭“第二輪班”并存;第四,城鄉勞動者工作時間差異大;第五,特大城市勞動者上下班時間長;第六,雇主比雇員工作時間長;第七,中國人假期時間少于世界平均水平;第八,由于過度勞動導致的勞動職業病和過勞死現象比較突出(賴德勝,等:《2014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的工作時間》,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3-122頁。)。

實際上就工作時間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最近20年來,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都在44小時以上,特別是2015年以來,我國企業就業人員的周工作時間持續上漲,2023年每周工作時間為48.6小時,為歷年來周工作時間最高。即使在疫情期間,據2020—2022年的數據,工作時間也都在47小時以上。數據還顯示,2010—2020年,平均每周工作時間,我們國家在100多個國家里面排在前十。與此同時,我國企業人員工作時長增速也在加快:2015—2020年,周平均工時增幅為1.5小時;2020—2023年,增幅為2小時,以每年52個工作周、每周工作8小時計算,相當于2020—2023年個人工作時長增加了13天(以上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整理得出。)。而新業態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則遠超全職就業群體,數據顯示,新業態從業者每周平均工作時長為51.6個小時,比全職人員長3.8個小時。超過35%的新業態從業人員每周工作超過60個小時,這一比例顯著高于全職就業群體。以上數據都說明我國的勞動者存在過度勞動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我國也有部分勞動者群體存在工作時間不足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就業人員的數據指標來看,就業人員指在年滿16周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為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在調查周內從事了1小時(含1小時)以上社會勞動的人員。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就業人員中一定存在工作時間不足的現象。國際勞工組織根據工作時間的長短對工作時間標準劃分如下:小于20小時為極短工時;等于或大于20小時小于35小時稱之為工時不足;35小時以上則稱之充分就業。按照這一標準來衡量,只有工時35小時以上的就業才為充分就業,若此,那我們國家還有很多人是工時不足的。因此,就目前狀況來看,我國勞動力市場就業人員同時存在超時工作和工作時間不足的現象,這都是勞動不適度的表現。

三、促進適度勞動要處理好若干關系

隨著人民生活品質的持續提高,人們對適度勞動的要求更加迫切。促進適度勞動是一項長期工作,既要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要滿足人民改善生活品質的需求。促進適度勞動要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

第一,處理好經濟與社會的關系。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保ā吨醒虢洕ぷ鲿h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2023年12月13日第1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部分指出:“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21頁。)這要求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要處理好經濟與社會的關系,這與我國的發展歷程和發展階段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我們認為經濟建設是基礎,民生保障是經濟建設的一個結果。因此,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在處理經濟與社會的關系上,需要有新思維,即經濟建設仍然是社會建設的基礎,沒有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就是無源之水,只有把經濟建設搞好,社會建設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社會建設不是被動的,在某種意義上,社會建設已成為決定經濟建設的重要因素,只有大力推動社會建設,持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激發人民推進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不斷壯大內需特別是消費的基礎。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就強調,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進社會消費預期,有利于擴大內需,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人民日報》,2024年12月14日第1版。)。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濟南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強調,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強調 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日報》,2024年5月24日第1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民生保障體系做出了系統部署,提出的369項改革措施中很多都與民生保障密切相關。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是社會建設的內容,也是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處理好經濟與社會的關系,這當然包括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適度勞動的關系,如何通過適度勞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處理好教育、科技和就業的關系。隨著人力資本的增加、技術的進步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時間的經濟價值不斷提高,工作時間會大幅度減少。比如,英國、美國、德國和法國四個國家在1870—1992年的年工時從2800小時左右降到1500小時左右,降低了40%。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在《我們子孫后代的經濟可能性》一文中預測,隨著資本積累繼續增長,生產率的進步將使工作時間持續下降,到2030年,每周工作時間將降至15小時。雖然這一預測有點偏樂觀,但工作時間下降是個世界性趨勢,現在有些國家周工作時間已經降到了40小時以下。從工時的歷史發展進程看,適度勞動一定是基于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的,如果說生產力水平很低,降低工作時間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兩個主要途徑。

促進適度勞動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生產率。從我國的教育發展狀況來看,新中國成立75年來,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不斷完善,14億人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正逐步成為現實,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現在面臨的是如何進一步發展教育的問題??傮w來看,我們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需要進一步發展。但當前我們要更加重視學前教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啟示。他認為學前教育階段是人腦發育水平最快的階段,也是教育回報率最高的階段(Heckman J.J.,Skill Formation and the Economics of Investing in Disadvantaged Children, Science, Vol.312, No.5782,2006,pp.1900-1902.)。未來我國要把學前教育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其發展更加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特別是要為偏遠地區人口、流動人口等群體提供更加便捷均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同時,我們也要更加重視高等教育。正如前面所述,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新增勞動力中大部分已接受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應該進一步提高質量,在提高教育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上發揮引領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促進適度勞動還要利用科技賦能。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科技進步,將極大地改變工作的性質,重塑勞動過程??茖W技術的發展不僅會替代體力勞動者,而且會部分替代腦力勞動者,因此,給穩就業帶來壓力。但從長遠來看,技術進步創造的就業崗位會多于破壞的就業崗位,是促進就業的重要力量。而且,正是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勞動力從繁重、危險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既縮短了工作時間,又提高了就業質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能迅速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率,是促進適度勞動的重要前提。如何有效利用科學技術,把工作時間控制好,處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需要從科技倫理和科技哲學的角度進行討論。

第三,處理好正規勞動力市場和非正規勞動力市場的關系。勞動力市場發展是不平衡的,根據是否有正式勞動合同、參加基本社會保險狀況、崗位的穩定性、勞動時間的長短、工資待遇的高低等維度,可以將城鎮勞動力市場分為正規部門勞動力市場和非正規部門勞動力市場。在正規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勞動者會與雇主簽訂正式勞動合同,有比較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比較穩定,工資待遇比較高,發展性更強,但是也存在超時加班的現象。相比較而言,非正規勞動力市場的適度勞動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它既存[HJ2.5mm]在工作不足,也存在工作過度。因此,在討論中國勞動者適度勞動問題的時候,可能重點是要提高非正規勞動力市場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對于非正規部門勞動者的就業要尤為關注靈活性和穩定性的平衡問題(賴德勝:《增進勞動力市場發展的平衡性》,《勞動經濟研究》,2023年第5期。)。過去幾十年,我國勞動力市場演變的一個總體趨勢是穩定性減少、靈活性增加,但勞動力市場過于穩定和過于靈活都可能是不理想的,理想的狀態是靈活中有穩定,穩定中不失靈活,進而達到一種靈活穩定性。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強調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我認為當前勞動力市場應該在靈活和穩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是說在強調勞動市場靈活性的情況下,非正規勞動力市場可能要適當強調穩定性,找到一個靈活穩定的區間。當然非正規部門里面的差異也很大,不同職業、崗位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也不同。但總的來看,要持續推進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只有不斷提升所有勞動者的就業質量,才能推動適度勞動平衡高質量發展,也才能讓老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高品質生活。

Moderate Labor and Quality of Life

LAI Desheng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100091]

Abstract:Moderate labor is a labor with a strong sense of gain,happiness and security,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quality life.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the core has adhered to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continuously met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and continued to promot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benefit all people in a more equitable manner,and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has been improved in all aspects.The scope of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the intensity of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ed,the level of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and the pertinence of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At the macro level,moderate labor includes moderate working hours,sufficient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stable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and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At the micro level,it includes work-life balance,job stability,reasonable income,reliable security,occupational safety,etc.To promote moderate labor,it is necessary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employmen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labor markets.

Key words:moderate labor;high-quality life;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working hours

(責任編輯:李善樂)

收稿日期:2023-11-23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研究”(項目編號:22ZDA09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賴德勝,男,江西安遠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勞動力市場、就業和收入分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亚洲三级a|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人人射|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伊人|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a天堂视频在线| 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二区|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喷水|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色香蕉影院| 一级毛片基地| www.99在线观看| 午夜综合网|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www.精品视频|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精品理论片|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九色国产在线|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亚洲天堂成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精品国产毛片|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日本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