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基于合成控制法構建面板數據政策評價計量模型,分析《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對區域內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發現: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其回應區域發展戰略的中介變量;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戰略對山東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活動形成了積極的、顯著的影響;區域發展戰略的激勵與導向作用,顯示出短期性及后勁不足問題,區域發展戰略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融合效果不佳。深入推進區域發展戰略,需要助推地方高校成為服務區域發展戰略的中堅力量,建立高水平地方高校戰略聯盟,同時持續為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專項激勵政策。
【關鍵詞】 區域發展戰略;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2-0039-07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2.005
【作者簡介】 段煉煉(1986—),女,山西晉城人,魯東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陳甜甜(1987-),女,江蘇鹽城人,青島恒星科技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通訊作者);臧睦君(1984—),女,山東濟寧人,魯東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蔣歡(2000—),女,四川廣元人,魯東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
一、問題提出
地方高校作為區域科技生產力、人才資源和創新動力的主要匯合點,長期以來承擔著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1]。探索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驅動機制,不僅有助于地方高校遵循科技工作規律,提升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還可為政府制定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更關乎區域發展戰略在國家大局中的引領作用[2]。2018年1月獲批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是我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綜合試驗區。為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建立高校與區域布局動態調整機制等相關要求,山東省教育廳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山東地方高校產教融合等科技創新工作。區域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提出了新要求,而困囿于科技創新活動參與者角色的地方高校,需要在此次區域戰略影響中產生科技創新成效繼而轉型為關鍵主體。本文以山東省為例,探研在區域發展戰略激勵下,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還有哪些不足,未來地方高校能否在服務區域發展戰略中實現自身創新與突破發展等問題。學界關于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已進行諸多有益探討。其一,針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從創新網絡看,網絡的規模、密度、中心等[3]均是影響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知識網絡的多樣性、獨特性、結構性、擴張及其穩定性對科技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4]。從創新資源看,高校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對科技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更顯著[5],但人力投入數量的增加與素質的提高不一定會推動高校科技創新[6]。此外,社會資本積累、校友群體資源導入等都會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實際影響[7]。其二,針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評估指標體系建構的研究發現,科技人員、科技經費、科技課題、科技成果、技術轉讓與授權專利數等是評價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內容[8];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可分為科技創新投入能力、產出能力、轉化能力與支撐能力四種[9];社會貢獻與影響是評價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體現為科技引領力與經濟貢獻率等[10]。其三,針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對區域賦能的研究發現,典型區域內高校相關學科發展與區域支柱性產業之間有較明顯的相關性,科技創新活動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拉動作用[11]。與知名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科技創新效率值與期待相差甚遠[12],知識轉化效率均值未實現DEA有效[13]。
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為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成為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驅動力。值得關注的是,在政策層面上,學界對高校科技政策的解讀多、分析多,但從政策響應的角度分析政策對高校科技創新的影響尚顯不足。區域發展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攬政策,是區域內高等教育發展的上位政策,也是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直接政策,具體效應還未明晰。鑒于此,本文將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戰略作為影響源,以山東地方高校為研究對象,考察區域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及討論可對我國其他區域發展戰略與地方高校的互動提供良好借鑒意義。
二、研究設計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地方高校的內涵特征之一主要表現為區域性,即面向所在省份為其服務[14]。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學者便開始從教育的服務屬性論、高等教育的服務職能論、教育經濟一體化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和系統論等視角研究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但這種將地方高校與區域作為實體的預設,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前提條件,將區域發展戰略視為目標,否認了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與區域發展戰略兩者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特殊性。從二者關系分析來看,區域發展戰略既是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之“因”,也是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之“果”。無論是地方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區域發展戰略都是在互動過程中實現的。兩者良性互動,不僅有助于區域發展戰略目標實現,亦有助于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因此,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點,就是促進區域發展戰略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良性互動(如圖1所示)。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兩個路徑:一是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本身;二是山東省高校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相關政策,這些配套政策成為后續新舊動能轉換戰略與山東省地方高校互動的聯結點。僅探討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戰略實施前后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變化,無法說明該變化是區域發展戰略帶來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如果沒有區域發展戰略,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15]。選取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與山東省相似卻未受干預的其他省份,作為山東省地方高校未受區域發展戰略影響的反事實替身。為了找到最佳控制對象,將多個相似省份,進一步擬合成一個“合成山東”,若“真實山東”數值高于“合成山東”數值,即說明區域發展戰略有利于顯著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由此,本文提出假設H1。
H1: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戰略能夠有效提升山東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區域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的要求簡短且籠統,加之高校能夠主動地加以選擇、調整,故地方高校對區域發展戰略的回應并非完全一一對應。山東地方高校通過參與科技項目、科技交流、技術轉移等科技創新活動與區域發展戰略進行互動,同時具備助推區域發展戰略的雙重能力。區域發展戰略需要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需要通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自身發展并履行社會責任;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并非只源于區域發展戰略的影響,也是地方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由此,本文提出假設H2。
H2:地方高校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為中介,助推高校與區域高質量發展。
(二)數據來源
本文的對象聚焦于山東省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具體數據來自2016—2022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16]。基于其他省份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與山東省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相似性,選擇廣東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四個省份為對照組,其中廣東省與浙江省相關數據略高于山東省,四川省與湖北省相關數據略低于山東省,四個省份擬合后能夠較好呈現對比狀態,成為“合成山東”。值得關注的是,相比把全國所有省份都納入樣本,四個相似省份的選擇能夠較好地控制不可觀測特征。鑒于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方案對地方高校產生的實際影響早于獲批時間,本文基準期設定在2017年,即區域發展戰略提出時間,作用時間為2018年,即區域戰略發布時間。區域戰略提出前,對照組四省GDP、高校數與山東省相似度較高,四省自變量差異低于全國所有省份自變量均值,擬合后的四省自變量與2016年山東省自變量相似度較高,可進行進一步因果推斷。總體上,有308個原始實驗數據觀測點,能夠滿足實證研究所需樣本量。
(三)指標選擇
本文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因變量,結合既有文獻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指標構建,選擇經費、項目、活動、成果、技術轉讓共5個指標。具體包括科技經費(地方高校Ramp;D 成果經費、企事業單位對地方高校的委托經費);科技項目(地方高校R&D 成果應用項目、地方高校科技服務項目);科技活動交流(地方高校參與合作研究人數、地方高校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人數);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與專利的申請、授權、出售)與技術轉讓(合同、收入等數據)。此外,各省GDP和地方高校數量均是影響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變量,需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指標定義、均值等通過全國所有省份數據計算所得)。
(四)模型設定
為了彌補現實中反事實預測的弊端,本文使用合成控制法[17],選擇了與2016年山東省地方高校科技經費等5個指標數值接近、但未受到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影響的四個省份,作為實驗組的反事實替身,即選擇多個對照組。假設這些對照組完全不會受到政策影響,通過對多個對照組的事實結果進行加權平均,使得擬合成的對照組更接近政策影響前實驗組的真實情況。
具體設定:j表示省份,如j=1表示山東省,j=2,3,4,5…M,表示對照組的其他省。T0表示干預的時刻。t表示時間。Y是指結果。YIj,t表示干預后的結果,YNj,t表示未干預的結果。若想分析山東在T0時刻以后接受干預的結果YIj=1,t>T0與山東在T0時刻以后沒接受干預的結果YNj=1,t>T0之間的差別,但是YNj=1,t>T0不可觀測(事實上不存在),那么需要對YIj=1,t>T0進行估算。假定任意時間山東的觀測結果,只要未經干涉,總是等于全國各省數據的加權平均YIj=1,t=∑Mj=2WjYj,t。因此通過建立一個線性回歸模型,用T0時刻之前山東省結果YNj=1,t>T0和其他省結果YNj=1,t>T0作為訓練樣本,學習所有權值W=W1,W2,…WN,然后使用學習到的W=W1,W2,…WN對山東在T0時刻以后沒接受干預的結果YNj=1,t>T0進行推斷,即YNj=1,t>T0=∑Mj=2WjYj,t>T0,從而將T0時刻以后受干預的山東省結果YIj=1,t>T0(真實存在)與山東省未受干預的結果YIj=1,t>T0(估計值)進行比較。
三、實證分析
(一)合成控制法檢驗
1.地方高校科技應用經費及企業委托經費。比較分析山東地方高校在2017年之后受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影響的科技經費結果與2017年之前未受到影響的科技經費結果之間的差異(圖2a),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應用經費及企業委托經費逐年增長,其中2017年中期到2020年中期,經費值明顯高于其他四個省份,說明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對山東省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激勵效應是存在的。將2016年(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提出前一年)山東地方高校科技經費數值設為“0”值,2017年之后的山東地方高校科技經費數值持續增長,雖在2019年達高位值后又持續下降,但山東地方高校科技經費值在戰略提出年、發布年、發布后的第一年與第二年都處于“0”度值以上,進一步驗證了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對山東地方高校科技經費增長的正向作用(圖2b)。
2.地方高校科技應用服務項目。比較分析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應用服務項目受新舊動能戰略影響的情況(真實和虛擬),發現2017年之后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應用服務項目在受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影響后的數值持續高于未受到戰略影響的數值,即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對山東高校科技應用服務項目的激勵作用是顯著的。值得關注的是,雖然2021年受到戰略影響的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服務項目數值在2021年出現下降,但仍高于未受戰略影響的數值。其中,2019年-2020年的發展速度最快,與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效應時間吻合(圖3a)。2017年中期以后,受到戰略影響的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應用服務項目數值持續處于“0”度值以上,在2021年達到最高值(圖3b)。
3.地方高校科技活動合作與交流。比較分析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活動與交流受到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影響的情況(真實和虛擬),2016年-2018年真實數據與虛擬數據基本無差異,自2018年后,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活動與交流數值持續攀升,2020年達到最高值。2018年-2020年受到戰略影響的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活動與交流數值要高于未受到戰略影響的數值,可見這三年中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對山東地方高校科技合作與交流數值影響最大,總體符合本文區域發展戰略影響的假設(圖4a)。同時,該階段數值處于“0”度值以上(圖4b),進一步驗證了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對山東地方高校科技活動合作與交流影響的有效性。
4.地方高校知識產權與專利。比較分析山東地方高校知識產權與專利成果情況(真實和虛擬),受到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影響后的數值雖然從2017年之后一直在提高,但2017年-2018年受到戰略影響的數值要低于未受戰略影響的數值,2018年-2019年受到戰略影響的數據與未受到戰略影響的數據基本持平,2019年后受到戰略影響的數據開始高于未受到戰略影響的數據。2018年之后,受到戰略影響的山東地方高校知識產權與專利數值高于2016年,在“0”度線以上。可見,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對山東地方高校知識產權與專利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激勵效應,但相比科技經費、項目等其他指標,其激勵作用相對較弱(圖5a、圖5b)。
5.地方高校技術轉讓。比較分析山東地方高校技術轉讓情況(真實和虛擬),受到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影響的山東地方高校技術轉讓數值要高于未受到戰略影響的數值(圖6a)。
2017年-2020年是山東地方高校技術轉讓發展的高峰期,除了受到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影響外,該高峰期可能還與2017年山東省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發布具有相關性。 2020年之后,雖然山東省繼續發布了關于技術轉移的政策,卻沒有影響到山東地方高校的技術轉讓數值(圖6b)。
(二)穩健性分析
1.排序檢驗。為進一步驗證區域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產生的影響效應,本文采用排序檢驗法[18]來判斷實驗組省份(山東省)與控制組省份(廣東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產生相同影響效應的概率大小。假設所有控制組省份都在2017年提出、2018年發布新舊動能轉換戰略,且合成控制情況一致。比較真實發布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的實驗組省份與其他虛擬發布戰略的控制組省份之間的差異。
如圖7所示:黑色線代表山東省真實值與合成值的差異,灰色線代表其他控制組省份真實值與合成值的差異,虛線為“0”度線。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提出前,各省地方高校科技經費、科技項目、科技活動、科技成果、技術轉讓的提升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現持續下降,差值多在“0”度線以下。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提出后的三年,黑色線在“0”度以上的優勢變得更加凸顯,多位于灰色線之上,說明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產生了積極影響,再次驗證了實證結果的穩健性。
2.安慰劑檢驗。為了排除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源自偶然因素,避免隨機性不足導致上述合成控制分析結果出現偏差。本文參考連玉君等人的相關研究[19],針對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進行有效性分析。其基本思路是選取本文的對照組省份作為安慰劑省份,運用合成控制法對這四個省份進行虛假實驗,以此判斷山東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是受到戰略影響還是偶然產生。結果顯示:從真實廣東省和合成廣東省、真實四川省和合成四川省來看,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提出前后,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都是虛擬值高于真實值,表明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并非偶然因素所致。從真實浙江省和合成浙江省的情況看,雖沒有在激勵時間后迅速得到提升,但在戰略發布后,合成值還是超越了真實值,這與廣東省和四川省的情況相似,進一步驗證了合成控制分析的穩健性。真實湖北和合成湖北的情況與其他三省不同,在戰略發布后,合成值高于真實值,屬于四個安慰劑省份中的偶發情況。整體上,當控制組省份被假定為試驗區后,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效率未受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與現有文獻將高等教育政策作為影響源不同,本文將新舊動能轉換這一區域發展戰略作為山東省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源,采用包含異質性的面板數據計量模型,在較好控制不可觀測因素的情況下,對五個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變量(科技經費、科技項目、科技活動交流、科技成果與技術轉讓)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到區域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發揮積極影響的結果。其一,地方高校通過科技創新活動,與區域發展戰略在互動中發展。區域發展戰略影響效應越好,區域內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越強。其二,區域發展戰略所發揮的實際效應早于戰略發布日期,與區域戰略提出時間吻合。影響效應先伴隨戰略提出、發布、實施逐年上升,在短時間內就有效提升了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獲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三,區域戰略影響效應時間集中在三年左右,2021年之后山東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出現回落,區域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快速”卻“短暫”影響的原因值得進一步剖析。
(二)建議
1.助推我國地方高校成為服務區域發展戰略的中堅力量。地方高校具有根植區域發展、親近產業創新等比較優勢,地方高校與區域的互動不僅推動了區域發展,同時是地方高校特色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此外,地方高校是區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樞紐,是區域原始性創新、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關鍵載體。聚焦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突出服務科技變革的目標導向,已凝聚為我國地方高校發展的普遍共識。為更好發揮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中介效應,要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與普通產學研合作等活動區分開來,突出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自主性、新穎性與顛覆性特征,聚焦區域重大發展戰略,開展有組織科研和有重點科研,增強地方高校在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2.通過建立高水平地方高校戰略聯盟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多所地方高校基于知識技術、持續發展、社會責任、文化引領等動因聯結在一起,以戰略聯盟形式在聯盟內外部進行組合分配并打造整體優勢,繼而克服單一地方高校在服務區域發展戰略中較難產生足夠績效優勢,其自身知識和能力難以匹配集群產業發展需求并導致供給不足等問題[20]。即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聯盟的區域優勢和高校間學科互補優勢,實現聯盟成員與區域高等教育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更好地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未來各區域地方高校戰略聯盟要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完善聯盟章程并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地方高校戰略聯盟成員的“進出”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與科研成果產業化、市場化;實現地方高校高水平學科協同創新等,讓地方高校戰略聯盟成為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平臺。
3.持續為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區域專項激勵政策。區域發展戰略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激勵與導向作用,顯示出后勁不足、影響呈現短期性的困境。這種情況雖與地方高校對接區域發展戰略的主動性與能力相關,但持續為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區域激勵政策,能夠緩解區域發展戰略效應的短期化問題。在地方高校與區域戰略互動中,地方政府通常以資助者的身份指導科技創新活動,政策要素也多以財政為核心展開設計。伴隨地方高校與區域戰略的互動向縱深發展,地方政府逐漸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其中,繼而確保科技創新活動在新部門和新機構的增長。目前,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激勵內容分布于不同職能部門的政策文本中,缺乏深度表述和網絡構架,難以把握政策的重點和方向。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激勵政策應體現政策工具與科技創新活動現實需要的契合度,增加需求型科技創新激勵政策工具的使用。
【參考文獻】
[1]周輝.地方高校如何提升服務區域發展能力[J].中國高校科技,2018(08):79-80.
[2]賈若祥,王繼源,竇紅濤.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J].改革,2024(03):38-47.
[3]周涵婷,余曉,宋明順.浙江省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結構特征分析[J].科研管理,2017,38(S1):164-170.
[4]王海花,杜梅,劉釗成.高校知識網絡對產學協同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23,44(02):116-126.
[5]陳子韜,孟凡蓉,王煥.科技人力資源對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基于企業和高校機構的比較[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38(09):173-180.
[6]劉惟伊.人力投入對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的影響——基于地理加權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創新,2021(06):21-26.
[7]高擎,何楓,呂泉.產學研協同創新背景下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研究——基于我國重點高校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32(05):175-186.
[8]閆健,張莉,王占武.創新驅動背景下高校科技績效實證研究——以北京地區地方高校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6(12):38-41.
[9]安蓉,馬亮.西部地區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S1):15-21.
[10]王沖,劉鵬飛,孫磊.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以吉林省為例[J].統計與決策,2023,39(24):84-88.
[11]朱凌,薛萍,徐旋.高校與區域的協同創新:基于我國典型區域10年專利數據的實證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15-21.
[12]李犟,吳和成.區域高校協同創新效率研究——基于Bootstrap-SE-DEA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84-90.
[13]劉東霞,趙泳琪.考慮產學研協同的高校創新效率測度及提升路徑——地區差異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9):76-88.
[14]徐高明.省域高水平大學建設:內涵、動因及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7(01):38-43.
[15]趙建強,張佳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區域科技創新效應分析——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實證評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3,44(03):78-88.
[16]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EB/OL].(2017-03-03)[2024-04-30].http://www.moe.gov.cn/s78/A16/A16_tjdc/.
[17]蘇治,胡迪.通貨膨脹目標制是否有效?——來自合成控制法的新證據[J].經濟研究,2015,50(06):74-88.
[18]劉薇. 對稱分布下兩類高維均值檢驗 [J]. 統計與決策, 2020, 36 (11): 51-53.
[19]連玉君,李鑫. 合成控制法中的安慰劑檢驗改進研究——基于準標準化轉換的統計推斷 [J]. 統計研究, 2022, 39 (08): 115-128.
[20]吳穎,崔玉平.長三角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演進歷程與動力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1):25-36.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決策咨詢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山東省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與政策取向研究”(19BJCJ33) 。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Duan Lianlian, Chen Tiantian, Zang Mujun, Jiang Huan
Abstract: Utilizing the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a panel data econometric model for policy evaluation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the \"Overall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for the Replacement of Old growth Drivers with New Ones in Shandong Province\"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serve as mediating variables in their respons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significant strategy of the replacement of old growth drivers with new ones has exerted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Shandong's local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motivational and directive effec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reveal issues of being short-termed and lack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ing their poor integration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orts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advanc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crucial to foster local universities as key players in support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ming high-level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local universities, encouraging high-quality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strategies and continuing to offer special incentive policie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local universities; capabiliti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責任編輯 劉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