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職教本科專業是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載體,其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是三重機制作用的結果,主要由專業升格機制、轉型設置機制和融合發展機制有機運行而推動。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依然面臨升格機制不暢、轉設機制不活、融合機制不順的障礙,無法高效培養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加快推進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創新專業升格機制、專業轉設機制和專業融合發展機制,打造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品牌,形成職教本科專業全方位、立體化、高水平、可持續發展格局。
【關鍵詞】 職業教育;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升格機制;轉設機制;融合機制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2-0116-09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2.014
【作者簡介】 張繼平(1972—),男,湖北來鳳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陶媛媛(1982—),女,江蘇南京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
職教本科專業是緊密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服務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對接新職業的專業,是學校與企業、教育與社會、學生與用人單位相互聯系的紐帶,也是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載體,其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教本科專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實現了跨越性發展,顯示出強大的內生動力和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及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要求相比,職教本科專業建設還存在標準不高、起點偏低、設置困難、質量缺失等問題,不能滿足新質生產力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為加快推進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學術界積極開展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一是從宏觀層面探討職教本科專業發展的科學內涵[1]、戰略定位[2]、政策演進[3]和社會認同[4];二是從中觀層面研究職教本科專業發展的制度規約[5]、運行模式[6]、推進策略[7]及時代價值[8];三是從微觀層面分析職教本科專業設置方案[9]、產教融合路徑[10]、實踐教學改進思路[11]與師資隊伍建設途徑[12]。既有研究為我們理解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框架性認識,但還不夠系統深入,缺乏學理化研究,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是三重機制作用的結果,主要由專業升格機制、轉型設置機制和融合發展機制有機運行而推動。本文立足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三重機制分析,探索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難題與路徑。
一、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三重機制
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豐富,涉及理論與實踐的多個層面。從語義的角度考察,高質量是高水平、高品質、高素質、高層次、高規格等的統稱,具有“突出”“一流”“優秀”“不凡”“卓越”的意蘊。高質量在理論層面指向施教主體專業水平高、辦學起點高、培養規格高,學生接受這種專業教育后能提高綜合素質與能力,增強發展競爭力;在實踐層面指向培養單位產教融合水平高、教育教學質量高和教師隊伍素質高,學生接受這種專業訓練后能夠成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實現高水平就業。從高質量的語義邏輯出發,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是以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更高品質、更加充分就業需要為導向,以發展高水平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為重點,通過升格機制、轉設機制和融合機制創新,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努力提升職業教育層次與水平,形成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機制,是高等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價值選擇,也是國家教育政策改革創新的重要體現,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升格機制: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升格機制是規定職教專科專業升級條件、方法與流程等的制度安排,也是一種提升職業教育層次與水平的方式和策略。升格是指高職(專科)院校的某些優勢專業、特色專業或品牌專業達到本科層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與規格,可以升級設置為本科專業。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試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13]。2021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指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應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點,堅持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進行系統設計”[14]。教育部同時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為高職(專科)院校設置本科專業提出具體標準和指導方案。允許一部分有基礎、有條件的高職(專科)院校設置本科專業,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這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現實需要。當前,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任務是引導高職(專科)院校提升產教融合水平、改善實踐教學質量、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從而有資格、有能力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升格設置前瞻性本科專業,形成專業及專業群高質量發展動力,全面提升新質人才培養能力和學生就業水準。專業升格機制的有機運行,可以更好地切合職業教育整體上移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新趨勢,滿足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新需求,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尖端技術技能人才[15],夯實新質勞動者培養根基;也可以提升職業教育辦學層次和人才培養規格,保證職業教育水平,增強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和學歷競爭力,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高質量就業的期待,吸引更多學生選擇職業教育,筑牢職業教育的社會基礎;還可以豐富高等教育的內涵與品種,提升高等教育供給質量、效益與公平性,擴大高質量高等教育的惠及面與選才面,真正實現人人成才、人人出彩,鞏固職業教育的發展基石。
(二)轉設機制: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轉設機制是引導普通本科高校通過轉型設置職教專業來建立職業本科教育體系的制度設計,也是普通本科高校專業建設模式創新的重要方略。轉設不僅是普通本科高校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過程,而且是專業建設機制的顛覆性轉變過程。轉設的實質是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使辦學定位更加適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需要,專業設置更加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人才培養更加契合新質勞動者成長規律,不斷壯大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提升高校服務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的能力。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16]。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不斷完善促進轉型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院校設置、招生計劃、撥款制度、學校治理結構、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招生考試制度等重點難點領域的改革”[17]。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18]。普通本科高校轉型設置職教專業既是國家做出的戰略決策和政策主張,又是職業教育服務促改革、保就業、惠民生的制度構想。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決策和政策方針,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是推進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職業教育,按照能設盡設、應設盡設的原則大力發展本科層次職教專業,建設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和一大批骨干本科專業(群),在中職、高職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之間架起一座“立交橋”。轉型設置機制的有效運行是優化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和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引擎之心,也是增加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高度和高效培養新質勞動者的活力之源,更是改善畢業生就業現狀和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動力之翼。
(三)融合機制: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
融合機制是推動普通本科高校與高職(專科)院校在專業建設上彼此融通和深度合作的方式方法、技術手段及制度設想。在這一機制作用下,普通本科高校與高職(專科)院校之間的要素有相互流動的空間,資源有彼此共享的平臺,信息有互相交換的渠道。普通本科高校與高職(專科)院校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學校,其融合發展的價值追求是充分發揮普通本科高校專業理論教育優勢和凸顯高職(專科)院校專業實踐訓練特長,融合優質普通高等教育基因與高職教育基因,通過課程互選、學分互換和學歷互認等形式開展聯合培養,推動高質量科學研究與高水平技能教育聚合[19],建設高水平職教本科專業體系,培養更多具備廣闊知識視野和高技術技能的新質人才。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20]。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高標準建設職業本科學校和專業”[21],強調要促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和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推動高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大學協同育人,為兩類高校融合發展高水平職教本科專業提供科學依據和制度保障。普通本科高校與高職(專科)院校融合發展高水平職教本科專業的運行機理是高職(專科)院校為學生的專業訓練提供學習環境和支持,而普通本科高校則提供學歷認證和教學資源。學生完成學業后,可以獲得兩類院校的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融合發展機制的協調運行,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普職教育優勢互補,提高職教專業綜合實力,保障學生接受更高性價比的本科教育;有利于突破高職(專科)院校的學習空間限制,保障學生享有更高品質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有利于補齊高職(專科)院校的師資、技術和設備短板,保障學生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和更高水平的技術技能訓練。
二、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難題
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持續改革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過程。在國家政策、市場要素和高等學校合力的驅動下,職教本科專業建設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但仍然存在一些實踐難題。
(一)升格機制不暢導致專業設置困難
一是校企合作不深導致產教融合難以過關。高水平產教融合是建設高質量職教本科專業的前提條件,是新時代推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22]。《辦法》把高水平產教融合作為體現職業本科教育優勢和特色的首要標準,要求職教本科專業設置單位必須與相關領域產教融合型企業等優質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推動高職(專科)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在專業設置必要性和可行性上,《辦法》要求職教本科專業設置單位充分考慮區域產業發展需求進行論證,對行業、企業、就業市場進行調研,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并將培訓作為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手段,明確規定新設置的本科專業面向行業企業和社會開展職業培訓人次每年不少于本專業在校生人數的2倍。毋庸置疑,這些規定對限制高職(專科)院校盲目發展本科專業、保證職教本科專業質量起到了很好作用,但高職(專科)院校很難達到這些要求,勢必阻礙職教本科專業發展速度與效率。盡管國家和政府出臺不少產教融合支持政策,但由于企業認識不足、對高職(專科)院校培養的人才認可度不高,以及缺乏激勵措施和體制機制層面的規約等,都使產教融合流于形式。
二是平臺基地不足致使實踐教學難以達標。高質量實踐教學是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核心環節,是建設高質量職教本科專業和專業群的重要成分。同一流普通本科專業相比,一流職教本科專業的突出特點是強調實踐導向,注重實踐育人,以高質量實踐教學塑造新質人才。《辦法》把實踐教學作為衡量高職(專科)院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明確規定實踐教學課時占總課時的比例不低于50%,并強調實驗實訓項目(任務)開出率必須達到100%,以此作為高職(專科)院校設置本科專業的硬性要求。此外還要求舉辦職教本科的專業要有穩定的、數量夠用的實訓基地,有省級及以上技術研發推廣平臺(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或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實驗實訓基地等)。這些要求都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專業設置基準,高職(專科)院校要達到實踐教學標準有很大難度。事實上,多數高職(專科)院校受教育資源、辦學條件、社會聲譽等因素限制,根本無法建立數量充足的高水平實踐教學平臺與實習實訓基地,不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驗、實習、實訓機會,設置本科專業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能在職業本科教育的高墻之外徘徊。
三是教師職稱學歷不高造成隊伍素質難以合格。一流師資隊伍是培養一流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體,是建設一流職教本科專業的關鍵。《辦法》把一流師資隊伍和高層次人才作為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從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兩方面評價高職(專科)院校專任教師水平,明確規定舉辦職教本科的專業擁有高級職稱專任教師所占比例不低于30%,具有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所占比例不低于50%,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所占比例不低于15%。從“標簽效應”出發,職稱是教師專業水平、學術績效和工作能力的體現,是衡量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水平的標準。學歷是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標志,是衡量教師專業素養的標準。在高等教育場域,人們習慣于按照職稱和學歷給教師貼上職業標簽。一般而言,教師職稱與學歷越高,專業素養與專業水平越高。毫無疑問,《辦法》將高職稱、高學歷教師所占比例作為高職(專科)院校設置本科專業的準入門檻,有利于保證師資隊伍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然而,高職稱、高學歷教師對于高職(專科)院校來說是“稀缺品”。同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職(專科)院校主要由中等職業學校合并或升級而成,在科研條件、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都處于劣勢,教師發表高水平論文、獲得高級別項目、申報高層次獎勵、申請高質量專利更是困難,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占比例甚少。更重要的是,高職(專科)院校在科研平臺、社會地位、發展前景等方面都無法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提并論,難以引進有高級職稱和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成為舉辦職教本科專業的梗阻。
(二)轉設機制不活壓縮專業發展空間
引導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職教專業,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所向和形勢所迫,也是普通本科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所指和出路所在。普通本科高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高校必須轉辦職業教育專業,是由其所處尷尬地位決定的。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國共有本科高校1239所,其中1999年以來“專升本”新建本科院校有740所,占全國本科高校總數的59.73%[23]。雖然這批高校專業建設根基較為扎實,并不缺乏教育資源和師資隊伍,但其所處位置比較尷尬:上不如部屬重點大學辦學實力雄厚,很難躋身研究型、研究教學型高校行列;下不如高等職業教育“接地氣”,無法培養高水平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位處高等教育系統的“夾心層”的這些高校,只有通過轉型發展一批特色專業(群)才能找到生存發展的廣闊空間。
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原初設計,職教改革的目標是推動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構建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一大批骨干本科專業(群),暢通職業教育上升通道。難題在于,普通本科高校固守傳統專業發展模式,轉型發展職業教育專業的意愿不強烈,專業設置貪大求全,專業建設抱殘守缺,脫離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遠離現代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戰場。從2014年國務院出臺普通本科高校轉型政策至今,各地普通本科高校通過實質性轉型發展職業教育專業者可謂鳳毛麟角。雖然有部分高校宣稱要轉辦職業本科教育,并在其學校發展目標定位上提出建設“特色鮮明”“內涵豐富”“行業一流”等類型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但其專業設置、專業建設依然走在學術型軌道上,從職業教育序列中招錄本科生的普通本科高校寥若晨星,學生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很難直接進入普通本科院校。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科生443.1萬人,其中職業本科招生不到4萬人,職業本科招生所占高校本科招生比例不足1%;202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職業本專科招生556.7萬人,其中職業本科招生4.13萬人,僅占職業本科招生規模的0.74%[24],職業教育本科招生所占份額仍然很小。
究其根源,普通本科高校難以轉型設置職教專業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普通本科高校都有向上發展的學術情結,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的價值定位很難得到學校認同。在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眾多教學型或教學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不甘落后,罔顧社會多樣性人才需求,顯示出奮起追趕研究型、研究教學型高校的勇氣,紛紛將發展目標定位于“全國知名”“中國一流”抑或“區域領先”,競相發展碩士點、博士點。雖然這種發展定位脫離學校實際,有嘩眾取寵之嫌,但在高等教育領域很流行,甚至是主流。二是普通本科高校都有向下發展的降格擔憂,由偏重理論型向偏重應用型轉變的辦學定位很難轉化為行動。從根本上講,普通本科高校擔心的是轉型設置職教專業會導致學校在類型上降格為高等職業教育,在層次上降格為專科教育,在品質上降格為“次品教育”“劣質教育”,從此無緣“一流”,甚至淪為“二流”。盡管這種認識很偏執,但在高等教育場域空間很普遍。
(三)融合機制不順影響專業建設質效
第一,頂層設計不夠合理影響融合發展實效。專業理論教育與實踐技能訓練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兩個環節,其有機融合是培養高層次技能人才的先決條件。從專業建設規律出發,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實踐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按理說,學生應先到普通本科高校學習專業理論,再到高職(專科)院校接受實踐技能訓練,從而有效發揮專業理論對專業實踐的指導作用,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識,實現專業理論教育與專業實踐技能訓練的有機融通,保證招錄到職教本科專業的學生在職普融合中提升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達到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水平。然而各地反其道而行之,導致高職(專科)院校與普通本科高校難以各展其長、各顯其能,雙方聯合培養職教本科專業人才如履薄冰。綜觀各地五花八門的聯合培養模式,如“3+2”“3+3”“4+0”“4+1”模式,其運行程序均是高職(專科)院校與普通本科高校合作招生,學生被錄取到特定專業后,由普通本科高校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先到高職(專科)院校學習再到普通本科高校學習,或全在高職(專科)院校學習,踐行的是先掌握實踐技能再學習精深理論的邏輯,導致專業理論教育與專業實踐訓練脫節,普通本科高校理論教學的優勢不能有效發揮,高職(專科)院校實踐育人的特長也不能充分展現。
第二,專業對接不夠協調制約融合發展水平。專業對接是指根據專業目錄設定專業名稱、確定招生領域與方向、規定培養規格,這是兩類高校聯合培養機制協調運行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從2021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來看,普通本科高校遵循學科邏輯設置專業,如教育學學科下設置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教育專業、特殊教育專業,其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側重學術研究;高職(專科)院校則以產業、行業或職業崗位為依據,按照大類設置專業,如工程類之下設置建筑工程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其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側重技能訓練。兩類教育的專業設置依據截然不同、劃分標準千差萬別、口徑寬窄大相徑庭,在接口上產生脫節現象在所難免。縱觀國內多省市實施的職普聯合培養,如廣東、天津、遼寧、江蘇、四川、河北等省市推行的國家示范性高職(專科)院校和省內普通本科高校聯合辦學、貫通培養模式,都出現專業銜接不對口、不匹配的現象,只能采取“相近對接”“擴展對接”或“寬口徑對接”方式聯合,在招生錄取上只能以高職(專科)院校的專業服從普通本科高校的專業名稱,以普通本科專業為招生專業,以高職專業作為方向名稱,屬于“拉郎配”式聯合,職普融通更多是職業教育向普通教育的“單向奔赴”[25],有其名無其實。
第三,學位對接不夠順暢阻礙融合發展質效。當前學位是代表畢業生學術能力的標簽,是反映畢業生人力資本的符號。學位對接是高職(專科)院校與普通本科高校聯合舉辦高質量本科專業的“試金石”,也是兩類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壓艙石”。時下,高職(專科)院校與普通本科高校聯辦本科專業、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江蘇省施行的“3+2”項目和“4+0”項目較為典型。從項目的實踐運行來看,“3+2”項目和“4+0”項目分別采用分段培養和聯合培養方式。“3+2”項目分段前后的學習地點分別在高職(專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前三年的專業教育和過程性考核由高職(專科)院校負責,后兩年的專業教育在普通本科高校,畢業后授予學位由普通本科院校負責,然而兩類學校各自為政,缺乏深度融通機制,前后專業教育嚴重脫節,學生很難將兩類學校所學知識技能融會貫通。“4+0”項目以合作普通本科高校的名義招生,四年學習地點均在高職(專科)院校,由高職(專科)院校全程培養,畢業后雖然獲得普通本科高校頒發的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但并沒得到普通本科高校教師的精心指導和良好學術訓練,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的含金量受人質疑,專業教育質量根本無法保障。如果高職(專科)院校與普通本科高校聯合舉辦本科專業、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吸引力僅僅在于追求高層次文憑,而非專業教育質量,職普融通就會走上一條歧路。
三、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加快推進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動能,必須創新專業升格機制、專業轉設機制和專業融合發展機制,打造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品牌,形成職教本科專業全方位、立體化、高水平、可持續發展格局。
(一)創新專業升格機制,提升高職(專科)院校辦學水準
促進高職(專科)院校更多專業達到《辦法》所規定的辦學條件和質量標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培養更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創新高職(專科)院校高水準專業升本機制,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實踐教學和優化人才隊伍等途徑,不斷提升高職(專科)院校專業水準。
一是建立和衷共濟的產教融合模式,提高協同育人水平。提升高職(專科)院校產教融合水平是一項整體性工作,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齊心協力。政府作為激勵政策制定者,要著力實施稅收減免、貸款補貼、校企共辦等政策,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本科教育供給側改革,促進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社會中介機構,如行業協會、產業協會,是校企合作的組織協調方,要通過崗位技能標準、管理技能鑒定與認證及頒發資格證書等途徑,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契約,保障企業為學校專業發展提供物質資金支持,為學生在企業學習提供條件支持。學校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施者,要緊盯區域經濟產業發展趨勢,深化以產業行業需求為牽引的組織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改革,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產業學院,合力提高新質勞動者培養水平。
二是建立內外并重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實踐育人水準。一方面,高職(專科)院校要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結合不同專業及專業群建設,基于行業特點、工作過程和校企協同建立個性化實踐教學體系,制定體現專業特色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方法,保證實踐教學學時占據總學時的50%以上、實驗實訓項目(任務)開出率達到100%。另一方面,高職(專科)院校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和實訓基地建設。信息化、數字化時代,高職(專科)院校單靠傳統平臺運作模式已難以滿足實踐教學和實訓要求,能力、技能、素養三位一體的職教本科人才培養離不開數字化的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水平還需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建立現代新型實習、實踐、實訓平臺,推動實踐教學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拓展實踐教學的數字空間,建構實踐教學的數字場景,保證實踐教學平臺高起點、高水準、高質量地運行,實現實踐教學平臺在質與量方面得到同步飛躍。
三是堅持自主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在人才自主培養方面,高職(專科)院校要以職稱評價體系改革為突破口,破除唯論文、唯項目、唯獎勵、唯專利的不良傾向,結合高職(專科)院校的類型層次特點,建立實績導向、貢獻導向、教學導向的職稱評價體系,將教學、教研、教改成果作為職稱評審重要依據,保證教師的教學工作得到科學合理評價、教師的教書育人主責主業得到充分彰顯,暢通教師職稱晉升渠道。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高職(專科)院校既要采取常規策略引進人才,包括為引進的教授與博士提供安家費、生活補貼、科研啟動費,協助申報國家及省級人才綠卡,解決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后顧之憂,又要采取非常規策略引進高水平教授與博士,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如對標國家級、省級人才項目制定相應的高層次人才實施管理辦法,從制度設計、組織管理、經濟待遇等方面助力人才發展,提高人才政策吸引力。
(二)創新專業轉設機制,增強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動力
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鼓勵普通本科高校轉型設置職教專業,是打破兩類學校之間壁壘和實現職普融通的大勢所趨,也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之舉[26]。增強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動力,需要創新職教本科專業新設機制,結合不同區域實際情況,遵循職教專業發展規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采取整體轉型和部分轉型相結合的方式協調推進。
一方面,政府要實施整體轉型戰略,著力建設高水平專業群。各地政府要勇于探索,積極創新,系統設計,緊緊圍繞國家對新質勞動者培養要求,根據省區內產業發展狀況,結合區域內高校辦學傳統、歷史積淀、資源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確定發展戰略、發展思路、發展策略,按照分類管理、分類評估、分類發展思路制定職業本科教育評估與專業認證標準,統籌推進區域內普通本科高校整體轉型發展職教專業。轉型高校要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認識和行動,立足國家戰略、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和產業行業發展態勢建設高水平專業群:一是整合學校辦學資源,將相近專業和相鄰專業進行重組,基于學科專業優勢打造高水平專業群;二是對接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傳統支柱產業,結合學校實際尋找、發現、提煉特色,通過專業聚類組合打造高水平特色專業群;三是改革調整傳統專業,面向新興產業建設應用性強、技術含量高、有良好行業背景的新興專業群。
另一方面,政府要采取部分轉型策略,努力建設高水平專業。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建設高水平職業教育體系的方略,明確提出要鼓勵有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形成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試點效應。各省級人民政府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需制宜,根據《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專業目錄》相關管理辦法與專業設置要求,在具備條件、有積極性的普通本科高校中,選擇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試辦職教本科專業,引導省區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主動適應現代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要求,以高質量職業教育為改革取向,以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方向,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數字+”進行傳統專業升級換代,發展數字經濟催生的新興專業、特色專業,建設“高、特、強、新”專業,形成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新機制,逐步示范性解決區域內普通本科教育同質發展、低質發展問題,推動職業本科教育邁上更高臺階。
(三)創新專業融合機制,激活兩種類型高校聯合辦學效能
更好地推進普通本科高校與高職(專科)院校聯合舉辦職教本科專業、聯合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提高職教本科專業水平和新質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創新專業融合機制,通過多方協同、多措并舉,建立一體化、全要素、全鏈條融合發展格局,激活兩種不同類型高校聯辦職教本科專業的效能。
第一,優化頂層規劃設計,構建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推動高職(專科)院校與普通本科高校深度融合,其邏輯起點是先由兩類高校聯合簽訂合作協議,統籌規劃,合理設計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方案,保證兩個階段的專業訓練有機銜接,系統連貫地培養職教本科人才。國家和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強政策支持與管理監督,推動一批國家級或省級高職示范學校與普通本科院校合作,以優勢互補為原則,以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為導向,按照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標準和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共同制訂專業教育與職業技能人才培養一體化方案。提高方案的實際運行效率,應當遵循理論指導實踐的人才培養邏輯,探索建立“貫通式”職業人才培養機制,嘗試推行“2年普通高等教育+3年高職教育”模式,聯合培養的學生被錄取后,先到普通本科高校進行2年專業理論學習,再到高職(專科)院校進行3年實踐技能訓練,促進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更好地結合。
第二,搭建專業對接平臺,形成全要素融合發展格局。構建職普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專業對接平臺,促進兩類高校以專業建設為紐帶實現橫向融通、以學生升學為橋梁實現縱向貫通,需要高職(專科)院校和對口銜接的普通本科高校同心協力,肩負起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任,從國家戰略、社會需要、人民期盼的大局出發,共同探索職教本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機制、新舉措,立足新經濟、新技術、新工藝發展需求設置新興專業,逐漸使對接高職(專科)院校與普通本科高校的專業設置在目錄名稱、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要求等方面趨向一致,并通過教師互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形式,確立學生在高職(專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習形式,推動對接高校之間的專業教育實現全要素、全方位融合,不斷提高本科職業教育的專業水平,更好地滿足新質生產力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第三,暢通學位對接通道,打造全鏈條融合發展體系。高職(專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要以學位授予為媒介,將職教本科專業建設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系,疏通聯合指導、聯合授予學位管道,確保學位授予質量。在學位論文指導上,參與聯合培養的普通本科高校要以完善學位授予為抓手,不斷優化學位管理體制機制,建立本科學位論文聯合指導制度,為每名聯合培養學生配備兩名專業指導教師,其中一名教師來自普通本科高校,另一名教師來自高職(專科)院校,保證學生在本科學位論文寫作過程中同時得到高水平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指導。在學士學位授予方面,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學士學位授權和授予管理辦法》開展學士學位授權、授予、管理和質量監督,全程按照普通本科高校學位授予流程開展畢業論文選題、開題、中期檢查和答辯工作,聯合培養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成績合格、學位論文達到相應水平,方可獲得普通本科院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切實保證本科文憑的含金量。
【參考文獻】
[1]別敦榮.學術本科、應用本科和職業本科概念釋義、辦學特點與教育要求[J].中國高教研究,2022(08):61-68+75.
[2]高書國.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撐教育強國建設——再論以質圖強戰略[J].教育發展研究,2024(11):1-10.
[3]趙惠莉,顧棟梁,王亞鵬.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演進、內在意蘊與發展策略[J].職教論壇,2022(06):24-30.
[4]胡天佑,李曉.職業本科教育社會認同的現實危機及其消解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13): 47-53.
[5]唐柳.職業本科大學:發展樣態與合法性審視[J].高校教育管理,2024(02):74-83+114.
[6]潘海生,楊慧.共治視域下荷蘭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公私合作運行模式嬗變[J].比較教育研究,2023(04):73-83.
[7]梁克東.職業本科教育的實踐探索、發展瓶頸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1(09):98-102.
[8]莊西真.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時代價值和路徑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 2024(Z1):70-75.
[9]曾天山,陸宇正.面向現場工程師培養的職業本科專業設置:助推邏輯與優化方位[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07):58-68.
[10]甘宜濤.組織邊界理論視域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現實困境與突破[J].江蘇高教,2024(05):111-117.
[11]崔奎勇,杜琳,蔡云,等.新標準視域下職業本科學校發展面臨的問題與路徑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3(03): 91-96.
[12]胡劍鋒,暢立丹,許倩婷,等.類型教育定位下職教師資培養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4(05):101-108.
[13]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EB/OL]. (2020-09-06)[2024-07-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14]教育部辦公廳.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 [EB/OL]. (2021-01-22)[2024-07-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101/t20210129_511682.html.
[15]陳越,蔣家瓊.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共治的架構、機制與效能研究——基于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政策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2(03):57-67.
[16][20]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 (2014-06-22)[2024-07-2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17]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 (2015-11-16)[2024-07-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18]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1-24)[2024-07-2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19]朱德全,沈家樂.區域融通: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性邏輯[J].江蘇高教,2024(03):1-11.
[2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 (2021-10-21)[2024-07-28].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2]史秋衡,王春.高校三職能推進“三融”的結構方略與邏輯建構[J].江蘇高教,2023(12):31-36.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各級各類學校校數、教職工、專任教師情況[EB/OL]. (2023-12-29)[2024-07-2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2/quanguo/202401/t20240110_1099540.html.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學生情況[EB/OL].(2022-12-30)[2024-07-2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1/quanguo/202301/t20230104_1038067.html.
[25]丁雅誦.職業教育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N].人民日報,2023-08-18(08).
[26]徐國慶,余韻.職普融通的當代涵義與實踐框架——基于技術及職業關系演變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4(02):4-1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教育家精神引領民族地區師范院校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研究”(24YJA880090)。
The Triple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Path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Jiping, Tao Yuanyuan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s are carriers for training high-level technical talents, and thei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key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result of triple mechanism, namely, it is mainly promoted by the organic ope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upgrading mechanism,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s is still faced with the obstacles of unsmooth promotion mechanism, inflexibl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unsound integration mechanism, which make it impossible to efficiently train high-level skilled and technical talents needed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speed u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innovate mechanisms of professional upgrading,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build the bra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jor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so as to form an all-round, three-dimensional, high-leve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pgrading mechanism;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ntegration mechanism
(責任編輯 鄭昕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