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古稱曹州,牡丹栽培歷史悠久,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是中國最大的牡丹及其產品出口基地,被稱為“中國牡丹之都”。牡丹區是菏澤牡丹的主要產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栽培、觀賞、研發和苗木基地。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牡丹區的牡丹產業逐漸從牡丹街道向黃堽鎮遷移,對黃堽鎮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今年1月,本刊記者走進黃堽鎮,看到產業遷移的暖風,使這個農業小鎮的面貌發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大變化,而這背后的故事更值得細細品味。
雖然已經去過不少村莊,但是走進黃堽鎮王莊村,整齊美觀的村容村貌還是令記者眼前一亮——水泥硬化過的道路既平坦又寬敞,孩子們在村委門前的廣場上恣意玩鬧,一群老人圍著地上的棋盤比比劃劃……
敲敲門走進一戶人家,紅色的窗花讓記者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整潔的小院里幾只母雞悠閑地走來走去,繩子牽住的狗吠了幾聲便踱著步子回到窩里。聽到聲音,一位模樣看起來四十歲上下的婦女笑著走出了屋門,與記者攀談起來。
這位婦女名叫魏明英,適才正在打掃房間。攀談中記者得知,為了照料老人,她與愛人不能出遠門打工,只能在家附近賺些錢補貼家用。家里有4畝地,卻沒帶來多少收入。在過去,她的家庭收入一直比較低,兩口子為了賺錢費了不少腦筋,但缺少專業技能又不能走遠,家里生活條件始終得不到改善。

變化是產業遷移帶來的。早在2015年,就有部分牡丹種植產業遷來黃堽鎮,通過租用土地開展牡丹種植。魏明英家里的土地也被流轉出去,流轉費用按照每畝地750公斤小麥的市場價計算。騰出空來,魏明英與愛人就去牡丹種植園打工,離家近又有雙份收入,這讓她家的生活條件很快好了起來。
“一年的收入怎么也有個十幾萬元。”魏明英說起如今的生活,不自覺地抬了抬頭、挺了挺腰板。“我對象在牡丹園打長期工。我照顧家里,得閑了就去干個臨時工。”她介紹說,牡丹園的技術員經常來村里講技術,講得深入淺出,自己去聽了幾次就會了個大概,去牡丹園打工時很快就能上手。
這些年,魏明英一邊打工,一邊在家照顧老人、養雞養鴨,生活過得越來越有盼頭。聊著聊著,幾位鄰近的街坊也湊了過來。“這些年我們村里變化可大了!”她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向記者介紹起來,“以前晚上悶得慌,想聊聊天只能摸黑去串門。現在有路燈,路又好走,大家都去村委廣場上跳舞去。”
說著說著,她們又笑起來:“你看(魏)明英家里富了,兩輛三輪車,又買小汽車,出門一趟還得挑挑選選用啥車。”被“揭老底”的魏明英也大大方方:“現在咱村誰家還沒有幾輛汽車、三輪車,俺都算買得晚的了。”
看來,這股產業致富的風,切切實實吹進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在“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寒冬,記者感受到的卻是滿滿的暖意。
在王莊村村委,記者見到了魯商集團派駐黃堽鎮王莊村第一書記張志雷。說起村里的變化,他十分驕傲。

“這個村以前很窮,老百姓靠種玉米、小麥維持生計,一畝地一年賺不到1000元。”張志雷介紹說,這些年,黃堽鎮政府抓住了牡丹產業遷移的機遇,選了3個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較強的村進行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傾斜,試圖以點帶面,帶動全鎮的鄉村振興,王莊村就是其中之一。而張志雷就是出于這個原因被派駐到這里,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添一把火。
據他介紹,如今村里的土地流轉率已經達到了90%,大多數能用于種植的土地被流轉種牡丹,本村很多勞動力選擇在牡丹園打工,可以說村民已經全面接納并坐上了發展牡丹產業致富的快車。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王莊村借著牡丹產業這一發展機遇,大大豐富了村集體的收入來源。
“過去村里收入低,只能是一天一天挨日子。”村會計郭秋菊對村里的變化感受頗深,“現在我們都知道跟著發展牡丹產業能致富。這些年,我們村集體的土地也流轉出去賺收益,又投資了冷庫來存牡丹、修建了物流大棚來運牡丹,看著真喜人。”
村集體富起來,村莊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8條胡同全部硬化,200多盞太陽能燈照亮每一條街巷,50多個智慧監控攝像頭為村里的治安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廣場上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成了村里的“搶手貨”……
村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投壺比賽、廣場舞比賽一場場辦了起來,群眾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在張志雷的眼里,群眾臉上的笑容,就像四月里綻放的牡丹花一樣,越開越艷,越開越美。

其實,在2015年之前,黃堽鎮的領導班子就認識到了產業遷移給黃堽鎮帶來的機遇。
關于如何正確對待這個機遇,黃堽鎮黨委副書記侯海群對記者說:“在產業發展面前,我們政府應該做什么,這是一個問題。我們的答案是,政府應當給產業發展提供平臺和服務,引導規范產業朝著正確的方向走,當好‘店小二’。插手太多、喧賓奪主,不行。”
以牡丹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做法就是黃堽鎮合理引導與服務產業的一個縮影。
為了給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黃堽鎮翻修擴建了5條主干道,修建灌溉、排水等水利設施4項。近3年來,黃堽鎮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超過了4000萬元。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土地流轉需求,黃堽鎮黨委政府出面為村集體與種植大戶“牽線搭橋”,種植大戶需要流轉土地、招聘工人,都能及時順暢地與當地各村對接。

2019年,黃堽鎮政府流轉土地70畝,高標準建設了催花牡丹生產園區,取名綠美牡丹園,委托菏澤花木協會會長、苗木種銷大戶孫文起經營。2022年,該鎮流轉土地又增加了200畝。政府統一建設了高標準的催花大棚,棚內設有冷庫、溫控系統,大棚再承包給多個種植大戶經營,最后由園區統一銷售。目前,這個生產園區已經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催花牡丹生產基地,年銷催花牡丹20萬—30萬盆。在滿足了部分生產需求之余,更重要的是園區對全鎮的催花牡丹制定了統一的生產銷售標準,把原本“散”“亂”的催花牡丹市場進行了整合提升。
為了更好地服務產業,當地政府還建設了國花交易中心、倉儲冷庫、玻璃溫室、花田等一系列產業配套設施。交易中心主要是從銷售方面為牡丹產業打開渠道,倉儲冷庫可以幫助實現花卉的錯峰上市,而花田與玻璃溫室則用于開展不同品種的試驗種植,探索新的作物品種和種植模式。
在黃堽鎮的引導與服務下,當地牡丹產業日益規范起來。如今,牡丹已經成為當地鄉村的重要支柱產業,為群眾增收致富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
編輯/孫立峰

Smiles Brighter than Peonie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eony industry in Mudan District, Heze, is gradually relocating from Mudan Sub-district to Huanggang Town. Seizing this opportunity, Huanggang Town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to serve industry development, renovated and expanded five main roads, built four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oncerning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stablished high-standard produc- tion parks, as well as trading and logistics centers, and continued to improve its industry chain.
Now, Huanggang Town has become a core area of the peony industry in Mudan District, where the ordinary people could obtain rents by land transfer, and earn their second income by working at the Peony Garden; the village collective has actively integrated itself into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by building logistics greenhouses, refrigerated rooms etc. The account balance of the village collective is increasing,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are growing richer. Villager Wei Mingying was impressed by the changes in production and life. “Now, almost every household in our village has cars or tricycles.” The masses’smiles are brighter than blooming peonies in 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