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國人則說“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底透長安”。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并非單一,現代化模式也并非獨一無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將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開辟出一條21世紀的現代化新道路。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
中國式現代化的八個方面
一是主動引領式現代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現代化都不是規劃出來的,其中不同主體有其目的性,卻很難說有總體目標,歷史進程受無數個偶然的、相互沖突的作用力共同支配,不斷受到歷史潮流漲落因素沖擊,有時快速進步,有時又出現大幅倒退。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主動引領的自覺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黨和人民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能動主體,其主體性本身就是塑造歷史進程的直接動因。而黨的領導能夠將分散的主體能動性凝聚為整體意義上的自覺能動性,從而使歷史實踐成為實現共同目的,并把握歷史主動性、將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有機統一的歷史進程。①
中國式現代化是受共同意志、共同目標指引的自覺現代化,不是那種今天不知道明天的現代化,而是能夠主動把握歷史進程、分階段逐步達到宏偉目標的現代化,因而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社會工程”,現代化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景和夢想,規劃為藍圖,轉化為人民的共同行動和努力奮斗的現實。
中國式現代化有目標、有規劃、有部署,一步一步實現?;仡櫼呀泴嵤┑氖膫€五年規劃(計劃),規劃中的大部分設想變成了現實,我們統計發現,從“一五”到“十四五”制定的規劃指標中有67%完全實現或超過預期,其他指標也部分達到規劃預期。正是一代接著一代干,一棒接著一棒跑,每五年規劃一個臺階,積累下來形成中國現代化天翻地覆的巨變。
二是超大規模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屬于超大規模的現代化。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人口、國土空間、自然資源、經濟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方面都達到超大規模的現代大國。在世界范圍內,上億人口的國家僅有13個,而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整體向現代化社會邁進,其規模已然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此外,我國陸地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數千年保持大一統的文明古國。
中國具有超大規模性,這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難以比擬的。許多人在評價中國時選錯了參照系,常拿歐洲某個國家或日本、韓國甚至新加坡的經驗來比照。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就如同用兔子的經驗教大象走路。在規模上能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等量齊觀的只有美國、蘇聯、整個歐洲、印度。并且,歐洲不是一個國家,其他幾個大國都是聯邦制國家。聯邦制實際上可視為將國家分成更小規模的次級國家,再以聯盟方式組合成更大的共同體,而中國是唯一的單一制國家,可以說中國是唯一真正具有超大規模性的現代大國。
超大規?,F代化所帶來的節點、連接、網絡以及能量、資源和信息的流動都是空前的,超大規模能夠產生巨大的規模紅利。例如,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產業體系和超大規模的單一市場,這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規模效應。同時,中國的人力資源非常豐富,能夠為經濟發展釋放巨大的人口紅利、教育紅利、人才紅利和創新紅利。然而,規模效應也會放大現代化面臨的挑戰,在中國這樣的大國推進現代化,其艱巨性和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規模定律(scaling law)的作用,超大規模性會涌現出許多小規模經濟體所不具備的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大量創新的產生、高度精密分工的產業體系、集聚經濟、創新集群以及自主的內循環體系等都與超大規模性密切相關。
超大規模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其他任何國家現代化模式的翻版,更不能以小國的模式為目標模式。在考量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時,需要充分考慮其是否能夠支撐超大規模性以及巨大的復雜性。
三是后發趕超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先發國家不同,中國作為現代化后發國家,走出了一條快速趕超式現代化道路,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久的經濟發展奇跡,還創造了社會保持長期穩定的奇跡。
現代化后發國家具有后發優勢,這一優勢讓我們能學習先發國家的經驗與教訓,進而減少相應的試錯成本。比如在創新方面,可以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來縮小與創新前沿的差距。并且,中國完備的工業體系與巨大規模的市場,讓其有條件成為創新集成者。
然而,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后發趕超道路。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不一樣的是,中國并非一味強調發揮比較優勢,也不是跟在別人后面爬行,這樣就避免了后發劣勢。在工業化路徑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先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而中國則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起完整的工業化基礎,并且不斷推進產業升級,最終建立起世界上最完整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在創新路徑上,我國除了發揮后發優勢、摘取“低垂枝條的果實”之外,還采用自主創新路徑,推進原始創新、運用蛙跳戰略,直接實現跨越代際的技術升級,做到后發而先至。移動支付就是一個例證,中國越過信用卡支付,直接從現金支付時代步入移動支付時代。正是這種后發趕超式模式,讓中國發展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在許多領域實現領跑的轉變,中國的引領型創新優勢正在逐步形成。
四是共同富裕式現代化。西方國家搞現代化已經幾百年了,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西方現代社會的一極是財富空前積累,另一極是貧富鴻溝的空前擴大,正不斷創造人類貧富差距的新歷史紀錄。
2025年年初發生的小紅書對賬事件,讓中國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美國底層大眾生活的窘境。在中國人看來,所謂的發達國家美國遠非理想社會。它不過是比亂世要好些的升平世,距離太平世還相差甚遠,這個社會一面是歌舞升平,另一面卻充滿“豐裕下的貧困”,只是少數人富裕的精英世界,遠非大同世界,蘊藏著深刻的危機。
中國式現代化追求更高的目標,就是要建設共同富裕的新社會,這是人類現代化歷程中沒有達到的新高度。共同富裕對于中國而言是必選項,而非可選項,中國自古就是求大同的社會,人類社會的現實條件也表明共同富裕才是人間正道,更重要的是共同富裕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少數人富裕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我們的富是共同的富,我們的強是共同的強”。改革開放以后,雖然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貧富分化問題,但是共同富裕的方向并沒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明確要求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五是綠色發展式現代化。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工業化總是伴隨著污染高排放和資源高消耗,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今天歐美相對良好的生態環境,一方面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去工業化的產物,更是通過將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轉嫁到發展中國家而實現的“生態突破”。
中國走出了一條真正的綠色現代化新路,就是將工業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這種模式表現為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將工業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共同推進。各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普遍出現了污染物排放上升,隨著收入進一步提高再下降的庫茲涅茨曲線,而歐美國家普遍都在工業化后期才進入污染物排放量下降階段。中國工業化過程中,也經歷了高污染、高排放發展階段,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時就出現了下降,人均收入低于1萬美元的中等收入階段就實現了環境質量改善,在這個過程中并未出現去工業化,中國工業在全球的占比不斷提高。第二,中國持續對生態環境進行大規模投資,在其他南方國家不斷砍伐森林時,中國持續幾十年不斷植樹造林,根據有關測算,1990-2016年,中國對世界森林碳匯能力的實際貢獻率高達247.1%。① 同時,我們在生態建設、水利保護、綠色能源等方面持續進行了大規模投資。第三,中國是世界上綠色產能最大的國家,已經成為最大的綠色能源生產國,彌補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能源產能赤字。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面臨著綠色能源產能不足問題,美國和歐洲都因為巨大的能源轉型成本而裹足不前。②
六是疊加壓縮式現代化。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歷程,中國的現代化是疊加壓縮式發生的。從產業革命的角度看,18 世紀中葉西方開始了機械化革命,約100年后才開始電氣化革命,再過100年開始了信息化革命,再過50多年又開始數智化革命。而中國機械化革命和電氣化革命幾乎是同步推進的,40年后就開始了信息化革命,而再過20多年又開始了數智化革命,幾個產業革命浪潮是疊加在一起發生的,前一個產業革命還沒完成,后一個產業革命浪潮又開始了。這種疊加發生、并聯推進的產業革命,不同產業革命之間能夠相互推動,避免了發達國家普遍的高沉沒成本,同時也帶來了多重挑戰。
中國社會轉型表現出多重疊加,在體制轉軌中,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國際化等疊加并行。這使得中國成為現代化歷史上變化最劇烈同時也是充滿動能的社會發展,在新中國成立75年中發生了從貧窮落后到富裕領先的滄桑巨變。
七是自主開放式現代化。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看,只有開放,才有繁榮;閉關鎖國,必然導致失敗。同時也看到,在一個不均衡發展的全球化過程中,對外開放有兩種:一種是自主開放,另一種是非自主開放。自主開放才能帶來真正的繁榮,而非自主開放會使得國家淪為跟班、附庸,甚至解體。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開放條件下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高度強調國家的獨立自主,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時期沒有對外開放。事實上,對外開放政策的選擇是與國際形勢密切相關的。新中國與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起了外交關系,獲得了第一波開放紅利?!耙晃濉庇媱澠陂g,蘇聯的156項援助幫助中國在比較短的時間里迅速建立起工業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快融入世界步伐,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外資,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理念,加入WTO,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帶動經濟高速發展。
中國的開放是產品、技術、人才、觀念等全面向世界開放。中國推行的是自主性開放,能夠在利用全球化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又避免形成對其他國家的單向依附關系,實現了自主增長與產業的持續轉型升級。通過推進原始創新、自主創新,從而在國際產業分工合作中具有更加強大的競爭力和話語權。中國迅速從全球創新版圖中無足輕重的角色,成長為全球創新領導者之一,從打開國門吸引外資到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從利用全球資源走向配置全球資源。
八是和平包容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命運與共的現代化,它不像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曾經走過的現代化道路,不靠殖民掠奪建構現代化的基礎,沒有對外輸出苦難與戰爭。我們是靠中國人的艱苦奮斗,中國人的創新實現現代化的。我們發展起來之后,沒有輸出掠奪和不平等合作,我們與世界人民命運與共,在發展中合作共贏,為世界人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
中國不會重蹈其他國家追求領土擴張的覆轍,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這是由中國文明特性、歷史記憶、制度性質與國家戰略所決定的;中國對外合作是共贏式的,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尤其是倡導“一帶一路”這樣的平等互利合作的大平臺;中國不是國強必霸,而是國強好仁;不是要控制世界資源,而是要推動世界共同發展;不是要爭搶蛋糕,而是與世界各國共同做大蛋糕。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的崛起將帶來巨大的共同合作發展機遇,帶來投資、技術、產業和理念,使得這些國家能夠提高內生發展能力,能夠更好地參與全球化。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的崛起會帶來相互良性競爭與發展機遇,中國的產業與科技的發展,共同拓展了人類的產業發展前沿,為西方國家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不同于西方的制度模式、文明,完全可以和西方和諧共存、美美與共、交流互鑒。
中國崛起不是顛覆現有全球秩序,而是推動全球秩序的完善。中國已經深度融入全球政治經濟體系之中,是全球秩序的堅定維護者而不是顛覆者,是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中國通過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遏制逆全球化潮流,推進新的全球化,將推動全球秩序向更公正、更均衡、更包容的方向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包容性崛起過程給世界其他各國帶來巨大的中國機遇。一個新型的全球性大國的崛起,將為21世紀的人類帶來和平、穩定與共同繁榮。
(編輯 季節)
① 具體論述參見鄢一龍:《把握歷史主動的偉大實踐斗爭——中國共產黨對于唯物史觀的新發展》,《哲學研究》,2022年第11期。
① 劉珉、胡鞍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林業綠色發展之路(1949—2060)》,《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6月。
② 麥肯錫發布題為《凈零排放:成本與回報》報告,其中指出,為了能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全球需要投入巨額的資本支出,預計總共將達到275萬億美元。2026—2030年,全球在轉型方面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8%,THE NET-ZERO TRANSITION: WHAT IT WOULD COST, WHAT IT COULD B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