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在法律界存在對在著作權領域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認識不足的現象,需要從著作權法基本規則出發,對不當乃至錯誤觀點予以澄清。【方法】根據《WIP0公約》《TRIPS協定》等相關知識產權國際公約規定,知識產權客體是內在新和形式新的統一。通過工業產權內在新與著作權內在新的比較,尋求著作權客體內在新的特質。【結果】工業產權特別是專利的內在新具有顯性特質,著作權的內在新蘊涵于獨創性規定之“創性”中,具有隱性特質。【結論】著作權法中豐富多彩的“創”的方式,使著作權客體內在新具有異彩繽紛的“新”的內容,著作權法不僅保護蘊含創新本質的作品,而且保護再創作和再創新。
關鍵詞:著作權;獨創性;顯性創新;隱性創新
中圖分類號:D923.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03-0107-05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03.022
Protecting Copyright Is Protecting Innovation
DONG Cunren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In the legal profession, there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that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field of copyright is to protect innov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mproper and even wrong views from the basic rules of copyright law.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the \"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and the \"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Copyright Treaty \", the obj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the unity of internal newness and new form.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herent newness of 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inherent newness of copyright, this paper aims to seek the inherent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ject of copyright. [Findings] The inherent newness of 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s, especially patents, has explici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herent newness of copyright is implicit in the 'creativity' of original provisions. [Conclusions] The rich and colorful ways of \" creation \" in the copyright law make the object of copyright have colorful \" new \" content. The copyright law not only protects the works containing the essence of innovation, but also protects re-creation and re-innovation.
Keywords: copyright; originality; explicit innovation; implicit innovation
0 引言
自2020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提出“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之后,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至少在我國知識界已成為普遍共識。但在網絡上檢索“著作權創新是什么”時,獲得兩種不同的答案:一是律圖網編輯認為,著作權鼓勵的是作品創新[1]。二是華律網用戶認為,專利權強調創新必須要有新穎性,而著作權是沒有強調要創新的[2]。難道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不適用于著作權嗎?答案是否定的,保護著作權就是保護創新。
1 著作權保護的創新是著作權客體蘊涵的內在新與形式新的統一
根據《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以下簡稱《WIPO公約》)規定,知識產權是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由于智力活動而產生的一切權利[3](p4)。智力活動乃創新之本。根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以下簡稱《TRIPS協定》)等相關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規定,權利產生于智力活動之果。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智力活動之果即知識產權客體。沒有智力成果法律意義上之“新”,就不能構成知識產權客體。構成知識產權客體的智力成果必須具有新性。新性有兩種含義,一是內在新,即該智力成果是新完成的。這是自動獲得或經授權取得知識產權的前提條件和固有特性。此種新稱為內在新,即指客體新或新客體。知識產權就是誕生于具有法律內在新的智力成果之上的一切權利,包括專有權和非專有權。因此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命題蘊含于知識產權之中。二是形式新,即智力成果在法定保護期內須具有可保護的新品性;形式新在于法定保護期賦予的新性,又可稱為法定新。隨著時間的洗禮超過法定保護期的知識產權客體的智力成果不再構成知識產權的客體,即時間具有去新性,知識產權客體的新品性至法定保護期屆滿而消滅,原來系知識產權客體的智力成果脫離了知識產權客體的本性即新或新品性。知識產權法保護的是在法定期限內的具有創新性的智力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新,是內在新和形式新的統一。工業產權的代表專利法就是保護創新的內在新與形式新相統一的完美代表。該法規揭示了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內在新是一個與“現有”相比較法律術語,即現有沒有的就是內在新。
著作權法保護的創新,也是內在新與形式新的統一。形式新在著作權法中有明確界定,但著作權法對其客體作品并未用“新”來明確界定,這就是第一種答案的依據。
那么,著作權保護創新的內在新何在?著作權法保護創新的內在新,蘊含于作品可版權性的首要條件獨創性上。獨創性=(獨+創)性=獨性+創性。獨性可理解為作者獨立完成性,創性可理解為作者獨立完成的作品須具有創或新性。
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第2、3條規定,獨立性即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外國人、無國籍人之獨立完成性;獨立完成性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權意義上內在新的特色和意義。根據《著作權法》第11條之著作權屬于作者之規定,獨創性即作者的創性,作者包括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外國人、無國籍人,“獨”即源于作者本人。因此,獨創性具有內在新的特色和意義在創新性上。理解著作權客體的內在新性,關鍵在于對獨創性之“創”的理解和把握。
現代漢語詞典對“創”之釋義為“開始做;(初次)做”[4](p205)。開始或初次做,都是新做。因此,著作權保護的內在新蘊涵在“創”之內。百度漢語對“創”之釋義為:①開始;初次做。②從未出現過的意義重大的舉動或事業。③通過經營活動而獲取。其中,釋義①是“創”之本意;釋義②是“創”的本意的質或轉義,即從未出現過的;釋義③是“創”作為市場主體活動之果。在著作權法意義上,創是創作的簡稱,創作即指創作作品。創作作品就是創造作品,在現代漢語中又指作品(如劃時代的創作)本身[4](p206)。著作權法中的創作有兩種基本形式或分類,一是獨立創作,這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創作。從無到有的創作作品,在著作權法中多被稱為作品、原作品、已有作品。這些不同稱謂的作品,均蘊涵“從未出現過的”創或新,依法享有著作權。二是基于已有作品的再創作,這是演繹和匯編作品的創作形式。在著作權法中再創作作品被稱為新作品、改編、翻譯、注釋、整理(演繹)、匯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即理論上概括的演繹作品、匯編作品。演繹作品、匯編作品基于原作品、已有作品皆為新作品,同樣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因此,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已有作品、原作品、新作品(演繹作品、匯編作品)都是以新即從無到有為前提的。新作品是原作品(著作權保護期內)之新加上新作品之新構成的。這就是著作權法保護作品的內在新。
在學術界對獨創性的研究多為籠統性的表達,如吳漢東認為,獨創性意指作品系獨立構思的創作屬性。判斷獨創性的基本要素有獨立完成,即作品乃作者獨立創作完成;個性表達,即作品的人格要素;智力原創,即作品須來自作者的創作性活動[5](p153)。學術界唯有王遷對獨創性的獨立性和創新性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研究。王遷認為,“獨”系指“獨立創作,源于本人”,它有從無到有進行的獨立創作和以已有作品進行的再創作。“創”是指作品必須是智力創作的成果[6](p59,p66)。王遷的觀點,被不少同仁接受。但本研究認為,王遷的“獨”將“獨創”、“創”和“獨”相混淆,其“獨立創作”即獨創;其“源于本人”即“獨”,但“源于本人”表達并不完整,“本人”適用于獨著或獨創作品,并不包括合作者。準確而言,應為“源于作者”,該作者包括作者、視為作者、合作者;其表現形式均為著作權法對創的兩種基本分類。其“創”是對著作權法兩種分類的合稱即創作。因此,王遷的“獨”中有“創”,“創”中無“獨”,是一種邏輯上的循環論,同時對“獨”之釋義以偏概全。
作者的創性即體現在作品的新性中。因此,《著作權法》第23條規定的保護期,就是作品“新性期”或“創性期”,即形式新或法定新。著作權保護就是保護獨創性蘊含的內在新與著作權保護期賦予的創的新性的形式新或法定新相統一。所以,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命題在著作權領域同樣適用,保護著作權也就是保護創新。
2 著作權法中豐富多彩的“創”的方式
著作權法博大精深,是知識產權法體系中最為復雜的法律,也是保護最為復雜的創新關系的法律[7]。應當說,除法律規定的非作品“表達”與非保護“作品”的客體排除領域[5](p153)外,所有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都是創新成果,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經過初步分析,著作權法中包括但不限作品的“創”的方式有下列4類。
2.1 作品形式不同,“創”的方式不同
根據《著作權法》第3條規定的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形式看,“創”的方式多種多樣。為簡明起見,本研究總結了作品形式與“創”的方式,見表1。
2.2 著作權項中包含的不同“創”的方式
《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了13種著作使用權或財產權。部分使用權直接就是“創”的方式。著作財產權中包含的“創”的方式見表2。其中,作者自己修改作品系完成作品創作的必要階段或公之于眾后對作品中的不當或錯誤的修正,包含在作者的創作之中;授權他人修改構成合作創作的合意,在此意義上修改也是一種合作創作的方式。修改的成果通常不構成獨立的作品。
2.3 著作權歸屬中包含的不同“創”的方式
《著作權法》第2章第2節著作權歸屬中亦包含了部分“創”的方式。其中部分歸屬中包含的“創”的方式見表3。
2.4 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中的不同“創”的方式
著作權法中的“創作”系指作品的創作。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中“創”并非作品之“創”,而是指前所未有的;嶄新獨到的意義上的“創”。在此意義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之中的“創”的形式見表4。
上述表1、表2、表3之“創”均是著作權法中作品之“創”,其中表1之“創”系原創,其產生的系著作權法中的作品、原作品、已有作品;表2和表3之“創”系再創,系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授權的第三人在作品、原作品、已有作品使用之“創”的再創作方式,產生的是表演、視聽作品、演繹作品、匯編作品、注釋作品、整理作品等。表2之再創,除表演外,均出現自表3之再創之中;表3之再創比表2之再創增加了注釋、整理兩種再創方式。由此可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注釋作品、整理作品專指第三人對他人作品的注釋、整理而產生的作品,視聽作品、改編作品、翻譯作品、匯編作品的使用者可以是作品作者本人,也可以是第三人。表4之“創”并非著作權法中的作品之“創”,系傳播者在傳播作品行為中為適應傳播方式之需而進行的前所未有、嶄新獨到的傳播之“創”。表2之“表演”再創方式,在表4傳播者之創中再現,這是因為著作權法中的表演實則是指演出,作品表演再創使用方式構成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傳播方式,基于演出的獨創性難以達到作品的要求,演出或表演系著作權法中表演者權的客體。因此,著作權法意義上之“創”分為作品原創、作品再創(演繹、匯編)、傳播之創(演繹、匯編)。因此,華律網用戶的答案僅看到了作品創新(作品再創),未看到作品原創蘊涵之新和傳播之創之新,使保護著作權就是保護創新的制度功能大打折扣。
3 著作權客體中異彩繽紛的“新”的內容
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8](p12)。作品原創、作品再創、傳播之創有多少不同方式,就有多少不同的“新”即前所未有的、嶄新獨到的內容。這些“新”,都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
著作權延及表達不延及思想。作品即作者思想的表達。世界上不存在無思想的表達。獲得著作權保護的表達須是新表達(內在新,創性),表達之創性是獲得著作權保護之始,形式新(新性)是著作財產權保護期的法律要求,超過著作財產權保護期的作品,不再具有“新性”,成為公共產品或共有財富。新作品不等于優秀作品。凡是新創作(包括演繹、匯編)的作品都是新作品,新作品表達的思想可以是已有思想,即對已有思想的不同表達、新表達構成新作品,能夠獲得著作權法保護,但難以成為優秀作品。優秀作品通常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具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8](p8)。構成優秀作品則需要有新思想、新材料、新方法。在現代社會,能夠通過公共媒體公之于眾的作品,至少在“三新”上有一新,這也是著作權法的基本要求。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不等于優秀作品,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三新”上也必須至少有一“新”,否則不符合著作權法對作品獨創性要求中“創”的規定性,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優秀作品應當表達新思想。思想即論點。在作品特別是科學領域內的學術作品主要表現為觀點。新思想即新觀點是作者智力活動的結晶。新思想既可以通過對已有材料的發掘提出,也可以通過新材料提出;其可以是運用已有方法從新材料中提出的新觀點,也可以是運用新方法從已有材料中提出的新觀點。新思想是優秀作品必不可缺少的要素。新思想不僅要思想新,還要思想深刻,能夠對人類進步產生深遠和重大影響。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觀就是當時最新最深刻的科學思想,指導了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運動,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反馬克思主義者無不承認馬克思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學者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偉大導師。再如獲得諾貝爾獎的文學著作、經濟學著作等科學著作,無不是新的深刻思想的表達。
優秀作品應當采納新材料。材料包括背景材料和論證材料。背景材料主要是發現問題的材料,論證材料主要是論證中提出的論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實踐論》[9](p120)的背景材料是“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同志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同志長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斷經驗……”在《實踐論》中運用了大量的實踐材料來論證其觀點。
背景材料和論據都是提出思想和觀點的基礎。創作材料包括舊材料和新材料。舊材料和新材料在不同的語境下會有不同的含義。以文學社會科學著作而言,新材料通常是指3年內出現的材料;3年前的材料往往被認為是舊材料。新材料在一定的意義上還可以表現為舊材料中別人未發現的材料。雖然舊材料的不同組合蘊含著新發現和新思想,但新材料可以再論證舊思想的正確性,往往是深刻新思想的源泉。舊材料和新材料可以源自創作完成之前已公之于眾的各種材料,但深刻新思想的來源往往是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包括生產實踐、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社會成員所參加的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活動)。毛澤東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9](p136)。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又出真知(被實踐證實的是正確的真理)出新知(基于被實踐證實是不完善甚至錯誤的“真理”而提出的新真理)。沒有《實踐論》的指導,沒有深入社會實踐,就不會有新鮮、生動的背景材料和論證材料,也不會有深刻思想的作品。
優秀作品應當采用新方法。采用新方法的前提是應當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的《實踐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創作的優秀經典論文(科學作品)。在科學的世界觀指導下,新方法系指具體論證的新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這是大多數科學著作的論證方法。新方法首先是一種比較的概念,如他人運用舉例論證,那么你運用對比論證,就是一種新的論證方法。其次,新方法還包括常用方法之外他人沒有運用過的論證方法,如社會統計方法,調查方法,數理方法、模型論證等。不同的論證方法,包括不同的視角或不同的角度即新角度,往往都會有新的發現,能夠論證并提出不同的觀點。
“三新”中沒有任何一“新”的科學作品,通常是習作,雖然“源自作者”,但缺少“創”,不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或僅僅是對已有作品的復制或材料的簡單堆砌,雖然在理論上有可能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但其沒有公之于眾的社會價值。沒有公之于眾的作品,雖然依法可以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但并無實在保護的現實需求。
具有“三新”之一“新”的作品,就是有“創”的作品,就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作品,都具有公之于眾的社會價值,但能否公之于眾則取決于更多因素。優秀作品通常具有“三新”中的二新或三新。學術期刊的科學作品,絕大多數都具有“二新”或“三新”,至少具有“一新”。因此,公之于眾的作品都是創新的成果,這些創新成果可以得到著作權法實實在在的現實保護。綜上,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上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都是創新成果。
4 結論
律圖網編輯的答案,即著作權法鼓勵作品創新,看到的是再創作的創新,沒有看到作品本身就是創新的智力成果,是一種以偏概全,舍本逐末的偏見;而華律圖網用戶的答案只看到著作權法規定的表象,沒有看到獨創性本身蘊含的創新本質,是一種“現象派”錯誤觀念。著作權法不僅保護蘊含創新本質的作品,而且保護再創作和再創新。保護著作權就是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表達創新,能夠提升我國軟實力和新質生產力。
參考文獻:
[1]律圖網.專利權與著作權創新的異同是什么?[EB/OL].(2024-09-04)[2024-10-25].https://www.64365.com/zs/1541818.aspx.
[2]華律網.專利權與著作權都強調創新嗎?[EB/OL].[2024-10-25].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39158369.html.
[3]東村仁.新興知識產權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4.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
[6]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M].7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7]宋慧獻,田麗艷.單方允諾著作權許可:開放性自愿授權與限制機制[J].電子知識產權,2022(4):4-15.
[8]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9]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