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以來,為配合遺址保護規劃編制,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青島市黃島區文化和旅游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瑯琊臺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通過持續發掘,確認了“大臺”主體為秦漢時期高臺建筑基址,構成高臺建筑核心及外圍場地的夯土基址體量宏大,夯筑質量極高;發現登臺踏步、臺下房間、排水設施及院落門址等重要遺跡,是重要的大型國家工程;佐以早先發現的秦代刻石,可推定為秦始皇所筑之“瑯邪臺”,證實了《史記》等文獻的記載。
我國秦漢考古新突破
" 2024年12月21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在青島市黃島區召開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博物館、浙江省考古研究院、江蘇省考古研究院、山東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和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島市黃島區文化和旅游局的領導共約20人參加會議。
" 專家們充分肯定了瑯琊臺遺址的發掘成果,認為遺址的發掘意義重大,是我國秦漢考古的新突破。自2019年以來,經過6年的持續努力,考古團隊揭示了一系列重要遺存,特別是確認了該遺址上的高等級建筑始建于秦代,并發現了大半圓瓦當等高等級建筑材料,證明這里是秦始皇東巡期間營建的重要國家工程。作為秦漢皇帝東巡的重要地點,瑯琊臺遺址一系列考古新發現充分體現了今山東地區在秦漢統一國家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反映了齊魯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多元文化融合、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歷史進程的重要見證。同時,瑯琊臺也是中國古代從陸地走向海洋意識覺醒的一個標識,具有世界海洋文化的歷史意義。遺址的發掘、闡釋和利用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秦始皇所筑“瑯邪臺”
" 對于青島的歷史,秦始皇東巡瑯琊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通過多年的考古發掘,瑯琊臺的歷史真相慢慢被揭開。2019-2023年,為配合瑯琊臺遺址保護規劃編制,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共同對遺址進行了持續的主動性發掘。此后數年,考古人員堅守工地一線,冒酷暑,戰嚴寒,只為還原那段歷史真相。
“發掘過程中,感覺當年這個工程的宏大,大家都很興奮。”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呂凱介紹,通過持續發掘,考古工作人員確認了瑯琊臺“大臺”主體為秦漢時期高臺建筑基址,體量宏大,夯筑質量極高,是重要的大型國家工程,根據早先發現的秦代刻石的佐證,可推定為秦始皇所筑之“瑯邪臺”。
記者了解到,自1973年全面普查以來,經過30多年來陸續的調查、勘探與搶救性清理,瑯琊臺遺址的基本面貌被揭示出來。遺址內主要分布有兩處大型臺狀夯土基址,即位于主峰頂部的“大臺”和“大臺”以東約1.2千米海邊的“小臺”。遺址保護范圍內還發現窯址、道路及其他多處夯土基址,總面積約3.8平方公里,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瑯琊臺建筑等級非常高
" 呂凱介紹,持續多年對瑯琊臺的考古發掘,每一個考古工作人員都仿佛有種穿越回到秦代的感受。考古人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的發掘,弄清還原這里發生的“秦朝往事”。2024年,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批準面積800平方米,發掘區分為山頂建筑基址(大臺)、山南建筑基址(臺西頭村西)和瀕海夯土臺基(小臺)三個地點。
" “大臺”發掘區內主要遺址分為多期,其中第一期重要遺跡包括臺下房間、排水設施及院落門址。房址北部有延續至其外的排水設施,南段為地下陶管道,北段為立瓦鋪裝的明溝。明溝東側發現門址一處,推測為一處院落東門。
" 通過多年的考古工作,瑯琊臺遺址的面貌逐漸清晰。遺址包含山頂層級錯落的高臺建筑、山下臨海的平地院落式建筑、依山建造的大型夯土平臺、年代清晰的磚瓦窯址區等,這些重要遺跡之間又有著密切的關系,同為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開“下沉式房間”密碼
" 繼夯土基址、排水設施、石鋪道路等重要秦漢遺跡被發現后,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后來又有了不少新發現。記者從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了解到,考古隊員在之前發現的高臺建筑東部發現了一處附屬房間。
" 該區域位于高臺建筑的東部,在2023年的發掘中,考古隊員發現了一條秦代的石鋪路面,而如今在路面北側他們又發現了一處比路面要低兩米左右的“下沉式房間”。“目前的發掘,主要是在2023年發掘區的基礎上,向北擴展,目的就是為了把這處‘房間’揭露完整。”呂凱說,根據之前發現的一些線索推測,這處“房間”很有可能與之前發現的三列并排的排水管道有關,也極有可能是排水管道的源頭。通過發掘工作,目前找到了這些推測的證據,同時探索高臺建筑東部這一部分區域建筑功能的問題,從而更加全面認識了整個山頂高臺建筑的形制、功能以及性質。
瑯琊臺遺址“五大新發現”
" 多年持續對瑯琊臺遺址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收獲。不僅證實了《史記》記載的相關內容,更讓秦始皇東巡瑯琊的故事越加清晰起來。記者順著多年來對瑯琊考古發掘的跟蹤軌跡,在考古工作者的講述中,還原了一次次發掘中的驚人發現。
新發現一:“大臺”為“高臺建筑基址”
" 瑯琊臺考古發掘的重點區域是“大臺”。“大臺”位于瑯琊臺遺址中心和制高點位置。經詳細勘探,山頂夯土分布區域平面大致呈“T”字形,“T”字一橫長近300米、寬約100米,西寬東窄且東端地勢更低。經考古發掘證實,“大臺”主體是一座“秦修漢葺”的高臺建筑基址,其周圍還分布有附屬建筑及院落,整體規模宏大且結構復雜。多年來的持續發掘中,臺基東、西兩側部分區域被揭露,輔以調查勘探,為推測建筑整體形制提供了線索。
新發現二:山下發現階梯式建筑群
" 通過調查勘探,于“大臺”頂部正南的山下發現面積較大夯土基址,基址位于山前階地上,地勢高亢開闊,在發掘區南部發現包含大量建筑遺物的堆積,出土板瓦、筒瓦、瓦當等,形制與山頂相同。結合對夯土結構的判斷,推測此處建筑與“大臺”基本同時營建。根據勘探情況,目前發掘的建筑基址位于一處規模龐大的建筑群的東北部,發掘區以西、以南,尚有多處夯土集中區域,共同組成一處背山面海、呈階梯式分布的建筑群。
新發現三:“秦代御窯”再現
" 瑯琊臺考古發掘中,窯址的發現成為整個瑯琊臺遺址發掘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窯址區位于山下建筑基址以西,地勢平坦,西鄰一條大型沖溝,當地稱“窯溝”。發掘區內發現10座窯址,均為馬蹄形半倒焰窯。考古人員發現,窯址內及周邊出土大量殘斷或變形的板瓦、筒瓦、圓形云紋瓦當、素面方磚及陶管道等,形制與臺頂發現的基本一致。發現的半圓形夔紋瓦當殘塊,較大者復原直徑超過80厘米,圖案紋飾與陜西櫟陽城、遼寧綏中姜女石行宮等遺址所發現的秦代大瓦當接近,當用于極高等級建筑。據此,考古人員判斷,這些陶窯燒制的瓦當、板瓦、筒瓦等建筑構件,就是為建設瑯琊臺上高等級建筑所用。
新發現四:“小臺”建筑為大型工程
" 在瑯琊臺考古發掘中,除了“大臺”的驚世發現外,還有位于“大臺”以東的“小臺”。發掘表明,瀕臨大海的“小臺”現存夯土依托東側自然山體夯筑而成,夯土同山體構成直徑200余米、平面略呈橢圓形、頂部平坦的高臺。地面及表土層下幾乎沒有發現陶片等古代遺物,與“大臺”存在明顯差異。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的彭峪介紹,“小臺”通過探溝等形式進行小面積發掘,以了解其形制和建筑工藝。夯層中發現繩紋瓦片及紅褐色素面磚塊,通過分析,推測夯建年代當較早。就其龐大夯土體量來看,亦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應是有特定目的、有重要作用的大型工程,可能與重要的歷史事件有關。
新發現五:戰國“亭子蘭”臨海聽潮
" 在瑯琊臺考古發掘重點區域的“大臺”東南方向,發現的“亭子蘭”建筑基址的年代為戰國時期。考古人員在調查中發現了大量瓦片堆積,推測與古代建筑有關,發現的遺跡主要有長廊建筑基址和院墻基槽等。長廊建筑基址現存長度超過90米、南北寬約5米。長廊式建筑基址東端為一處院墻遺跡,院落瀕臨大海,現僅存其西南角。出土遺物絕大部分為繩紋板瓦、筒瓦及半圓形素面瓦當等建筑構件,另有少量陶豆、鼎足等陶器殘件,建筑遺存年代為戰國時期。考古專家介紹,沿海的“亭子蘭”地點發現規模較大、形制獨特的戰國時期建筑,出土遺物具有齊國特征,對于追溯秦始皇東巡瑯琊及修筑瑯琊臺的歷史淵源有重要價值。
記者手記:歷史真相的“求證者”
" 多年來,由于職業和興趣,記者經常深入考古發掘現場,和青島考古人交流學習。從即墨北阡遺址發掘,到土山屯漢墓群;從平度三埠李家遺址,到瑯琊臺遺址……一個個發掘現場,就是每一位考古人的“戰場”,他們身上特有的職業操守和工匠精神,讓人由衷敬佩。正是因為他們扎根田野、透物見人、實事求是的職業操守,發揚以苦為樂、甘愿寂寞的精神,讓一個個歷史謎團被解開,一段段歷史真相被還原。
" 2024年冬至這天,在黃海之濱的瑯琊臺遺址考古現場,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般。此時,迎來一場全國專家論證會。幾位年齡超過50歲的老考古工作人員為了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在發掘現場已經堅守了幾個月。考古工作人員常說這樣一句話——考古是一個長期的活兒,沒有一股釘釘子精神,很難守得住寂寞,也很難作出成果。一個挖方、一件文物,為了尋求歷史真相,很多時候考古工作人員在這里一蹲就是好幾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白天趴伏在挖方里清理文物,晚上繼續整理資料,看似簡單的重復,考古工作人員卻能從艱苦中獲得樂趣。由于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公眾對考古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了解不多,但我們看到的考古重大成果,正是源于他們的艱辛付出。(康曉歡 袁超 呂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