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fā)展為文化事業(yè)的繁榮興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但人工智能技術催生的文化樣態(tài)在文化內容創(chuàng)造、文化傳播方式與文化審美品味三個方面蘊藏著潛在風險。其原因在于文化商品符號消費的內在動力以及智能媒介技術的外力加持。為此,應從培育公民數字倫理意識、提升文藝作品質量、營造數字社會的文明氛圍三個方面賦能數字強國的文明形象。
[關鍵詞]人工智能;文化風險;數字文明" "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3.015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數字科技催生出數字文化的新樣態(tài)。這一樣態(tài)以數字科技賦能文化新質生產力成為實現文化高質量發(fā)展的全新思路,為實現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艱巨使命提升到又一歷史性高度。[1]但必須明確的是,人類文明的每一次歷史躍遷都是在規(guī)范技術風險的實踐智慧中成就的。因此,以人工智能核心的數字科技賦能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實踐發(fā)展必須透視人工智能的文化風險,探求規(guī)避風險的治理路徑,積極踐行實踐倫理的德性光輝,才能使中國彰顯文明大國的現代風尚。
一、人工智能的文化風險透視
人工智能技術催生的文化樣態(tài)在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傳播與文化品味三個方面蘊藏著潛在風險。
第一,文化創(chuàng)造同質化現象弱化創(chuàng)新能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意味著AI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且成為全新的文化內容生產模式”[2]。它利用AI數據大模型結合具體場景打造文化元宇宙空間,具有著高效率、高規(guī)模的創(chuàng)新優(yōu)勢。但文化創(chuàng)造對技術支持的愈發(fā)依賴也直接影響到內容生產的同質化問題,日漸祛魅文化“啟迪開智、豐富情感、凈化靈魂”的獨有能力。例如,在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由于AI技術對現有文化資源的重復利用,文藝作品日漸淪為打造極致視聽體驗、豐富身體感受能力的“冰冷機器”,而逐漸被“祛魅”的文學創(chuàng)造“不再是情感的表達者與故事的生產者,而成為文字的批量生產者”[2],從而弱化著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在活力。
第二,文化傳播流量化宣傳拒絕多元風格。文化傳播基于流量算法的數字技術驅動突出強調量化指標體系的數字規(guī)約,如點擊率、完播率、互動率等。短視頻平臺作為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其上的“爆款模板”與“洗腦神曲”如同文化工業(yè)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組件,以驚人的速度被復制、傳播,并迅速占領市場。這些內容往往缺乏深度與創(chuàng)新,卻憑借高度統一的形式和強烈的感官刺激,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戶的注意力。然而,這種快速消費的文化現象將數字文化生態(tài)置于“數據至上”的單一化旋渦之中,從而使得文化的多元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技術馴化的過程中變得日益單調和平庸。
第三,文化品質計算化審美阻斷主流風尚。AI通過數據大模型對個體私人化的審美趣味進行定制化、精細化的審美計算,在素材選取、圖像配色、視頻剪輯、攝像聚焦等各方面通過AI模型模擬配對。[3]因此審美計算化將審美想象空間置于私人化的“審美繭房”之中,阻斷主流風尚的審美熏陶[4]。其危害在于:一方面單一化的審美敘事增加了安全風險。如虛假新聞擾亂社會真相、人臉合成視頻碰觸法律底線等;另一方面私人化的審美趣味排斥阻斷主流風尚,不斷滋生著去中心化的私人敘事,從而日漸弱化著多元文化構建包容和諧、開放社會的社會功能。
二、文化風險樣態(tài)的原因剖析
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要動力的數字文化在文化內容、生產創(chuàng)新、品味層次方面良莠不齊,為文化高質量發(fā)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必須系統剖析數字文化風險的內在動因與外部動力,為全面規(guī)避數字文化的諸多風險提供解決對策。
第一,文化商品符號消費的“虛假需要”是“內在動力”。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文化生產鏈條,憑借其無與倫比的高效與精準特性,正在深刻地重塑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造與傳播方式,這一技術革新不僅極大地縮短了文化內容的生產周期,還將文化產品簡化為一系列可快速復制、廣泛傳播的符號載體。這一過程如同一把雙刃劍,在加速文化傳播的同時,也悄然改變了文化的本質與內涵。人工智能技術在重塑文化生產與消費模式的同時,也因其技術邏輯與資本屬性的深度耦合,將文化數字文化置于“符號消費”的文化景觀之中,迫使內容創(chuàng)作者在追求市場認可的過程中,不得不頻繁向低門檻、高刺激性的感官需求妥協,以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取更高的曝光度和商業(yè)回報,從而使得數字文化成為刺激消費的“虛假欲望”、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工具。
第二,人工智能等數字媒介的“技術馴化”是“潛在推手”。在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浪潮之下,基于海量大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用戶行為分析已然躍升為現代內容推薦系統的核心邏輯支柱。這一轉變不僅標志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根本性革新,也深刻影響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分發(fā)及消費模式。算法推薦系統,作為這一變革的先鋒,通過不斷迭代優(yōu)化,精準捕捉并強化用戶的個性化偏好,為用戶量身定制信息流,營造出一個高度個性化的“投喂式”傳播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雖然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的針對性和滿意度,卻也在無形中重塑了文化產品的審美評價體系。
三、應對數字文化風險的治理對策
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對文化創(chuàng)新的風險挑戰(zhàn),應從培育公民數字倫理意識、提升文藝作品質量、營造數字社會的文明氛圍三個方面探索數字科技賦能文化強國的良好風尚。
第一,培育提升公民數字科技倫理的意識。
一方面普及科技倫理教育,培養(yǎng)提升公民的數字素養(yǎng)。在數字化浪潮洶涌澎湃的今天,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為了培養(yǎng)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青少年人才,基礎教育階段必須積極應對這一挑戰(zhàn),將人工智能倫理課程有機且系統地融入常規(guī)教學體系中。為了達到既定目標,教育界的專業(yè)人士與學術界的精英通力合作,創(chuàng)新性地開發(fā)出了一套將“算法邏輯與道德評估”深度融合的教學資料。這些資料摒棄了過往單一的知識灌輸方式,而是倡導一種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教學策略。在算法邏輯層面,教學材料以清晰直觀的形式闡述了算法的基本工作原理,例如,借助生動的流程圖來展示搜索引擎如何在龐大的信息庫中精確檢索出用戶需要的信息。至于道德評估部分,資料中則穿插了大量源于現實生活的實例,旨在啟發(fā)學生的思考,使他們在多樣化的場景中能夠做出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判斷。
另一方面,在數字倫理認證機制構建維度,建立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實踐相融合的治理范式。以IEEE頒布的《人工智能倫理設計準則》為例,該標準創(chuàng)新性地構建了“研發(fā)-應用-監(jiān)管”全周期倫理評估體系,系統性覆蓋算法架構設計、數據治理框架、系統部署機制等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階段性審查機制實現倫理風險防控,特別是在可解釋性驗證、偏見消解策略、數字身份保護等核心指標方面形成可操作性規(guī)范。我國在推進數字倫理制度化建設過程中,應著力構建三級認證體系:基礎層對接國際通用準則,采用動態(tài)對標機制保持標準先進性;適配層建立數字主權評估模塊,重點考量文化特異性與數據跨境流動規(guī)制;應用層開發(fā)職業(yè)倫理能力矩陣,針對教育、醫(yī)療、金融等垂直領域制定差異化認證框架。這種分層遞進的結構既體現全球數字治理共同體的協作精神,又確保關鍵基礎設施的自主可控,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公民培育支持系統。
二、提升文藝作品質量的創(chuàng)新機制
為了準確衡量AI輔助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質量,開發(fā)科學合理的文藝作品質量評估算法,構建多維評價模型是關鍵環(huán)節(jié)。該模型涵蓋思想性、藝術性、技術性三個重要維度。
第一,思想性維度關注作品所傳達的價值觀、主題深度與社會意義。一部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應能夠引發(fā)觀眾或讀者對人生、社會、歷史等問題的深入思考,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例如,在AI生成的小說中,評估其思想性時,需考量故事所蘊含的對人性善惡的探討、對社會現象的洞察等是否具有深度和獨特性。
第二,藝術性維度側重于作品的審美價值,包括情節(jié)架構的精巧程度、人物塑造的豐滿度、語言表達的優(yōu)美性以及藝術風格的獨特性等。如在評估AI輔助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時,會從色彩運用的和諧度、構圖的創(chuàng)新性、藝術風格的傳承與突破等方面進行考量。
第三,技術性維度主要針對AI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技術運用進行評估,包括算法的創(chuàng)新性、數據處理的準確性以及技術實現的穩(wěn)定性等。例如,在評估AI生成的音樂作品時,需考察其旋律生成算法是否新穎,能否精準模擬不同音樂風格的特點,以及在演奏或播放過程中是否存在技術故障等問題。
三、營造數字社會文明氛圍的協同方案
借助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構建低俗內容過濾系統,精準識別并攔截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內容。以某知名社交平臺應用的“文明用網識別模型”為例,該模型依托于深度學習算法的強大能力,對平臺上的海量文本、圖片、視頻等內容進行實時的智能分析。通過詞匯、語義、圖像特征等多維度的精準識別,為用戶打造了一個健康、綠色的網絡交流環(huán)境,有力推動整個網絡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與持續(xù)優(yōu)化,有效減少不良信息對用戶,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價值觀的潛在侵蝕。同時,將“算法素養(yǎng)”和“信息甄別”等關鍵要素納入文明單位創(chuàng)建的考核體系之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與考核機制,覆蓋了數字安全知識、網絡道德規(guī)范、算法原理與應用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不斷提升社會大眾的數字技能,引導社會大眾更加理性、有效地辨別虛假新聞、惡意營銷等不良信息,并在網絡社交中嚴格遵循道德準則,以此在全社會形成樹立正確數字價值觀的良好風尚。因此,持續(xù)開展數字文明素養(yǎng)提升行動不僅能夠有力地促進網絡空間的文明交流與和諧發(fā)展,也是提升數字社會文明素養(yǎng)的必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姜婷婷,陳雪,孫竹墨.技術驅動與體驗牽引并重:數字文化高質量發(fā)展路徑探析[J].圖書情報知識,2024,41(06):83-93+112.
[2]解學芳,陳思函.基于深度合成技術的文化科技倫理風險識別與善治機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55(04):53-65.
[3]解學芳,高嘉琪.AIGC模式賦能數字文化創(chuàng)新的邏輯與善治:基于ChatGPT熱潮的思考[J].江海學刊,2023,(03):86-95.
[4]趙雪,韓升.數字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隱憂與解決路徑[J].理論探索,2021,(06):25-31.
基金項目:
2024年度河北金融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名稱:人工智能的文化風險與數字文明的倫理構建(項目編號:202411420017)
保定市社科辦規(guī)劃課題,項目名稱:數字賦能保定市紅色文化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2024133)
作者簡介:馬雨航(2004.4-),男,漢族,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經濟;韓慧會(1992.5-),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現代文藝理論;
通訊作者:趙雪(1986.3-),女,漢族,河北廊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