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技工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培養至關重要。然而,目前技工院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存在局限,缺乏綜合性和多維度的評價機制。本文基于家校社三方協同理念,探討了構建勞動教育三方評價機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通過明確評價主體分工、設計多維評價內容、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優化評價方法,提出了具體的評價體系框架。同時,結合實際路徑,分析了家校社三方評價機制的實踐效果,旨在為技工院校勞動教育的推進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勞動教育;家校社三方評價;技工院校;評價機制;協同教育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3.025
一、技工院校勞動教育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當前勞動教育評價的現狀
1.評價主體單一
目前,技工院校的勞動教育評價主要依賴于學校內部的教師評價,家長和社會的參與較少。這種單一的評價主體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表現。教師的評價雖有一定的專業性,但缺乏外部視角,容易忽視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與成長。學校對學生勞動態度、團隊協作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評價也難以全面涵蓋。
2.評價內容局限
現有的評價體系過于注重學生的技術能力和操作技能,忽視了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軟素質,如勞動意識、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等。這導致勞動教育的評價過于片面,無法全面呈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勞動觀念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不足。
3.評價方式不足
目前,勞動教育評價主要依賴傳統的考試、技能操作和教師評價等方式,缺乏過程性和多元化的評價手段。這種方式難以充分體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動態表現,缺乏對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關注,導致評價結果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勞動教育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家長和社會對學生勞動教育的參與較少,家校社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導致勞動教育效果受限。現有評價體系過于側重技能與技術,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勞動態度、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傳統評價方式集中于期末總結或定期考核,缺乏及時反饋與動態跟蹤,未能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導致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進展不能得到有效引導。這些問題限制了勞動教育的全面發展,需要改善評價機制與家校社協同合作[1]。
二、家校社三方評價機制的構建
(一)評價主體的明確分工
在家校社三方評價機制中,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的職責需要明確分工[2]。家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責任感及日常生活中的勞動習慣;學校則通過教學設計、課程組織和實踐活動評估學生的勞動技能及其社會責任感;社會,尤其是企業和社區,能通過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反饋來評估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職業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三方合作能夠確保勞動教育評價的全面性與多樣性。
(二)評價內容的多維設計
1.勞動技能
勞動技能是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直接的體現。評價應側重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技能水平,考察其專業能力的熟練度及創新能力。勞動技能的評價不僅包括傳統的操作能力,還應關注學生在實際勞動中是否能靈活應對不同情境,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對技能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技術為本、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
2.勞動態度
勞動態度是衡量學生勞動素養的重要指標,評價學生是否尊重勞動,是否具備積極主動、吃苦耐勞的精神。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是否有責任心,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團隊協作精神如何。通過勞動態度的評價,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尊嚴感和社會責任感,進一步推動其職業道德的提升。
3.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學生勞動教育中應重點關注的素質之一,涵蓋學生與他人合作、與社會環境互動的能力。評價內容應包括學生在集體勞動中的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通過評價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提升其對工作場所的適應性,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1.技術能力維度
技術能力維度主要評估學生在實際勞動中展示的專業技能和技術水平。評價應考察學生掌握基礎操作技能的熟練度,包括工具使用、設備操作等基本技能的精確性和安全性。同時,還要評估學生在面對復雜工作任務時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觀察其如何解決突發問題或優化工作流程等。該維度的設計應結合專業需求,確保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具備過硬的技術能力,能夠靈活應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可以通過定期的技能考核、任務執行及操作演練等方式來檢驗學生的技術能力。
2.行為態度維度
行為態度維度評價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責任心、敬業精神及團隊協作能力。評價應關注學生是否認真對待每一次勞動任務,按時保質完成工作,體現其責任感和勞動熱情。同時,應考察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的表現,包括協作精神、溝通能力及在工作中的積極性。良好的勞動行為態度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
3.社會反饋維度
社會反饋維度主要通過社會實踐單位的反饋來評估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貢獻程度。社會反饋可以來源于企業、社區、實習單位等,重點評價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展現的職業素養、溝通協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通過企業導師或社區工作人員的評價,了解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表現,是否能夠有效與同事協作,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展示出的責任感和執行力。此外,社會反饋還包括學生對社會勞動價值的認同,是否在勞動中體現社會責任感及職業道德。
(四)評價方法的優化
1.多元化評價手段
勞動教育的評價方法應多樣化,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表現。傳統的紙筆測試、口頭報告可以結合實際操作、項目展示等形式。通過觀察、訪談、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手段,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技術能力、勞動態度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實踐性強的評價方式如工藝作品展示、實際操作測試等,可以直觀地反映學生在勞動中的實際水平。
2.過程性與總結性結合
勞動教育的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技能掌握情況、勞動態度及創新能力,通過日常觀察和階段性反饋,及時發現學生的優缺點并作出調整[3]。總結性評價則在項目結束或學期末進行,評價學生在整體勞動教育中的綜合表現,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成長,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
3.信息化工具應用
信息化工具的應用可以提升勞動教育評價的效率和精準度。借助在線評價平臺、移動應用程序、數據分析系統等工具,教師能夠實時記錄學生的表現并進行動態分析。學生的勞動表現、進展情況和評價結果可以通過系統進行即時反饋,避免傳統手工記錄帶來的延遲和遺漏。信息化工具還可以方便家長和社會實踐單位參與評價,促進家校社的協同合作。
三、家校社三方評價機制的實施路徑
(一)建立協同機制
家校社三方協同機制的核心在于促進家庭、學校與社會三者的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學生的勞動教育與全面發展。學校應定期召開家長會、座談會,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確保家長能夠正確理解和支持勞動教育的意義,并在家庭教育中加以實踐。在某技工院校,學校通過定期組織家長會和企業座談會,促使家長和社會共同參與到學生的勞動教育中。家長被邀請參與到學校的勞動教育活動,如學生的實習評估與家務勞動的日常檢查。學校還與本地企業合作,安排學生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企業員工與家長一起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和表現進行評價,形成三方共同推動學生成長的教育模式。
(二)搭建評價平臺
搭建一個集家長、學校、社會多方參與的評價平臺,是實現三方協同的有效途徑。該平臺可以通過網絡系統或移動應用形式進行開發,實現信息共享與評價反饋的即時傳遞。平臺應包括學生的勞動教育檔案、各方評價數據、學生勞動表現的記錄等內容,便于教師、家長和社會單位實時了解學生的勞動情況。同時,平臺還可以定期發布勞動教育成果、優秀學生案例等,激勵學生及家長的參與熱情,形成良性互動。
(三)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
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是促進勞動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興趣,設計一系列豐富的實踐活動,包括校內勞動、社會實踐、企業實習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在某技工院校,學校組織學生參與了“校園綠化勞動”和“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勞動技能,還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家長與社會組織參與其中,幫助學生了解勞動的社會意義。
(四)完善評價反饋機制
評價反饋機制的完善是確保勞動教育持續改進和效果提升的關鍵。學校應定期收集和分析來自家長、社會單位及教師的評價數據,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在勞動教育中的表現與不足[4]。家長和社會的反饋不僅限于定期的評價,還可以通過日常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收集。學校應建立一個靈活的反饋機制,確保評價數據能夠在學生勞動教育過程中起到實時指導作用。與此同時,學校還應根據反饋結果,調整教育策略,因材施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勞動教育中不斷進步。通過完善的評價反饋機制,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及時的支持與改進,不斷提高其勞動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
四、家校社三方評價機制的實踐效果
家校社三方評價機制實施后,學生的勞動教育水平和綜合素質顯著提升。通過多方評價,學生不僅在勞動技能上有所提高,還在勞動態度、責任感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獲得了全面發展的機會。家長參與度提高,家庭對勞動教育的支持和重視顯著增強,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同時,社會實踐活動的加入,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實際經驗,促進了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的成長。整體上,三方協同機制有效彌補了傳統評價模式的不足,使學生能夠在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中不斷進步,勞動教育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五、結語
家校社三方評價機制的構建與實施為技工院校勞動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明確三方責任、優化評價內容和多維度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進展與成長。同時,評價手段的多元化和過程性與總結性的結合,使得教育效果得到了實時反饋與調整,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英.技工院校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職業,2024,(03):86-88.
[2]王國俊.技工學校“家—校—社”聯動育人的策略分析[J].職業,2024,(23):51-54.
[3]吳旭亞,應釧釧.新時代技工院校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體系的建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3,14(03):161-168.
[4]劉明生,韓春卉.技工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和督導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培訓,2023,(02):79-82.
基金項目:2024年江蘇省技工院校教研課題,項目名稱:技工院校勞動教育創新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4YB107)
作者簡介:張秋菊(1986.09-),女,漢族,江蘇南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