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對閱讀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優化調整,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基于此,本文對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研究,從創設閱讀情境、構建交流平臺以及設計微課視頻等方面出發,提出了相應的閱讀策略,以期推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一、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7~9年級的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等方式,對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進行匯總、梳理,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對此,語文教師應注重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借助信息技術開展高效的閱讀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發揮個性,為其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信息技術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促進作用
(一)有助于改進閱讀教學方法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閱讀環境[1]。其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閱讀障礙,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從而讓學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完成閱讀。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彌補傳統閱讀教學中的不足,激活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為后續高質量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助力。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保持積極的閱讀狀態。具體來說,教師可在課前從互聯網中獲取有價值的閱讀素材,豐富閱讀內容,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合理選擇,促進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2]。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增進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
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將文字轉換為真實、形象的視頻動畫等,讓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素材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從而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三、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認知與應用能力,進而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3]。對此,在應用信息技術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對互動軟件、在線討論平臺等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再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有挑戰性的閱讀任務,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以此提高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還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輔助閱讀的方法,有助于促進自身閱讀思維的有效發展。
(二)注重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
學生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對象,且閱讀教學的目標也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閱讀感受,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合理規劃,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4]。同時,教師還需采取高效的應用方式,對現行的閱讀模式進行創新,以提高教學效率并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其后續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課堂導入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賦予學生閱讀動力,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過程。其中,導入環節作為閱讀教學的起點,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有著重要影響。對此,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對導入內容、形式等進行優化設計,通過豐富的導入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提前對閱讀內容有所了解,為后續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助力。
以統編版七年級上冊《春》的閱讀教學為例,在《春》這篇課文中,作者應用多種修辭手法,形象描繪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在導入環節,教師可先讓學生回憶有關春天的古詩,感受古代詩人如何描繪春天,隨后借助多媒體軟件播放圖片或視頻,為學生直觀展示春天的美麗景象,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基于視頻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一提到春,我們的腦海中會出現陽光明媚、綠草茵茵的景象,那么朱自清是怎樣描繪春天的?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尋找吧。”同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還可以從文章的寫作背景出發,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作者的創作背景、趣味故事等,激發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探究欲望。
如通過視頻展示本文的創作背景:《春》創作于1928年,彼時,作者朱自清在清華大學邊任教邊研究學問,工作成就頗豐,家庭幸福美滿,這使得作者在描寫春天的景色時表現出歡快的情緒。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教學平臺指導學生預習,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思考進行閱讀。這種方式既有助于提高閱讀過程的針對性,還能使學生在閱讀時保持專注,有助于提高閱讀效果。
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優化導入環節,教師能夠在正式的教學過程開始前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解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降低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推動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為學生的成長夯實基礎。
(二)借助信息技術,豐富閱讀方法
1.創設閱讀情境,提高閱讀體驗
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及審美創造等四個方面,這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緊跟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閱讀,增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體會,為其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奠定基礎。其中,閱讀情境的創設能夠為學生帶來真實的閱讀體驗,同時,教師通過引入與課文相關的視頻、音頻等教學資源,有助于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作者情感變化的體會,還能吸引學生主動投入文本探究過程中,增進其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以統編版七年級上冊《梅嶺三章》篇目的閱讀教學為例,《梅嶺三章》是陳毅同志在梅山遇險時創作的三首詩,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學習,感受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以及面對險境時堅定、樂觀的精神。
首先,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朗讀小序,明確本篇課文的創作時間、地點、背景及原因等,感受這三首“絕命詩”中蘊含的詩人的從容和堅強意志。
其次,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與該詩相關的紀錄片,讓學生通過視覺與聽覺等多種感官體驗,直觀了解陳毅同志在寫詩時面臨的艱難環境,體會詩中蘊含的精神與情感,以此培養學生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品質。
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這三首詩的朗誦視頻,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音樂營造的氛圍,一邊跟著視頻進行誦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不僅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文章閱讀中,還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詩中情感及內涵的感悟,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在情境感染下充分調動自身的情感,加深對文章內涵的體會。這不僅有助于提高閱讀教學質量,還能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為學生后續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2.應用微課視頻,活躍課堂氛圍
微課指借助在線教學視頻輔助教學的方法。微課視頻具有主題明確、內容簡練等特點,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適用于課程教學的全流程。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微課視頻,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剖析,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并引入與課文相關的視頻、音頻等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同時,微課視頻還有助于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讓學生隨時隨地開展教學,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閱讀的魅力,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以統編版七年級下冊《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這一課為例,本篇課文介紹了魯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作者從女性的視角出發,細心觀察并捕捉到魯迅先生生活中的細節,使他的形象更加生活化、真實化,體現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仰、懷念之情。為了充分發揮微課視頻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首先,教師可先在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介紹魯迅先生的紀錄片,使學生對魯迅先生這一人物有基礎的了解。隨后,教師可播放本節課的微課視頻,介紹本節課的關鍵語句、段落等,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語言應用規律,感受作者筆下魯迅先生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
其次,教師可在微課視頻中引入互動性問題,結合文章內容提問,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如這一句:“以后,我們又做過韭菜盒子,又做過荷葉餅,我一提議魯迅先生必然贊成,而我做的又不好,可是魯迅先生還是在飯桌上舉著筷子問許先生:‘我再吃幾個嗎?’反映了什么?”通過對后續視頻的觀看、分析,學生能夠體會魯迅先生對妻子的敬重及對小輩的體恤。這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內容。
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己認識的人物為對象,仿照文章的行文模式寫一篇短文,描述這個人物的特點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學生完成創作后,可將自己的作品上傳至教學平臺,由教師及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指出短文中的亮點供大家借鑒,找出短文的不足供后續的優化。
3.開展聽讀活動,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培養是推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高效開展的前提。對當前的初中生來說,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需要,在注重課內閱讀的基礎上,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外閱讀,并引入聽讀活動,將聽讀計劃落實到學生的碎片化閱讀中,促進學生閱讀向“聽—讀—思”的轉變,為學生后續開展深層次閱讀提供助力。
例如,在開展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白楊禮贊》的朗讀視頻,并在早讀環節帶領學生開展聽讀活動,以增進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通常情況下,聽讀活動分為略讀、細讀及評價性閱讀三個環節。
首先,在略讀環節,教師可播放課文的朗讀音頻,讓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思考聽讀,理清文章脈絡,并跟隨朗讀者的語速和語調,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語言韻律。
其次,在細讀環節,教師可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摘抄好詞好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細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和文章的深層含義。
最后,在評價性閱讀環節,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反思和評價,鼓勵學生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并根據自己的見解撰寫讀書心得,分析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情感。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借助信息技術,科學布置作業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對作業環節的設計進行優化調整,結合學生的閱讀水平,設計富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的作業內容。其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后能夠獲得即時的反饋與指導,同時,又能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科學布置作業,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以統編版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這一課程的閱讀教學為例,本篇課文介紹了朱德對母親的深厚感情和對母親勤勞、堅強品質的贊美,能夠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感受母愛,體會作者在課文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對此,在理論教學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仿照文章形式,撰寫關于自己母親的短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多樣化的修辭手法,描繪母親在自己眼中的形象特點,并在寫作結束后上傳至學習平臺中,由教師進行批改。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習平臺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分享彼此的作品,并在交流中明確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以便后續進行改進提升。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能在寫作過程中加深對閱讀內容的體會,進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結束語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正視信息技術對閱讀教學的促進作用,結合學生制定完善的教學策略,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作者單位:白君孝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第五中學
參考文獻
[1]李效存.互聯網視域下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的實際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3,25(22):179-181.
[2]馬麗.用信息技術打造多樣化閱讀教學模式[J].讀寫算,2023,(25):71-73.
[3]萬梁鋮.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0):31-33.
[4]李曉艷.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中小學電教(教學), 2023,(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