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科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充分融合,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并有效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和學習視角,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思維、創新意識以及良好學習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就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分析,首先探討了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價值,接著闡述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教學的具體要求,最后提出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旨在以信息技術作為推動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有效助力,構建信息化、趣味化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教學應用
當前,學科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緊密結合,推動了學科教育教學向新的方向發展。將打造高度信息化的學科教學模式作為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既能夠體現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性,又能夠突顯學科教學內容的層次性,且能夠滿足當前時代環境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科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依托信息技術創新地理課程教學方式,改變學生固有的學習思維,高效利用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是推動學科教學轉型、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必然選擇。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利于學生理解地理規律
地理學科知識具有相互關聯、自成體系的特點,但傳統教學模式下單一的教學形式往往難以使學生準確掌握地理學科知識的底層邏輯。采用信息技術作為教輔工具,利用具有動態性和直觀性的圖片和視頻等媒介作為地理知識的呈現載體和講解形式,能夠使學生以動態化的視角從多方面對地理知識展開思考和探究,并通過新穎的教學媒體所帶來的多重感官沖擊,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相較于教師的語言講解方式,在信息技術加持下,教師能夠以更生動、形象、趣味的方式呈現地理知識,從而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規律。
(二)利于拓展地理學習資源
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融合,使教師獲取和整合教學資源的途徑更加多樣。教師通過在網絡平臺搜索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既能夠充實課程教學內容,又可以拓展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視角,給予學生更加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也能夠鼓勵和指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需求,運用信息技術搜索更多的課外學習資源或相關資料,拓展地理知識面,增加知識儲備,提升地理學習能力。
(三)利于創新學科教學模式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其所帶來的最為顯著的改變是教學主體的轉變[1]。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工作的開展,將打破以教師為核心的傳統教學結構,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問題,打破學生固有的學習認知體系。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運用信息技術探究地理問題,教師有足夠的精力思考和完善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流程的設計安排,有利于推動學科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要求
(一)關注主體意識培養
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融合,能夠給予學生親身發現并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機會,使其完全運用自己的思維建構地理知識,思考并解決地理問題[2]。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這種優勢,確立學生在地理課程信息化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致力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引領其主動接受課程知識,主動思考學科問題,主動學習信息技術。
(二)關注學習方式轉變
教師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創新原有的學科教學方式,但是,教師應更進一步,通過教學方式的創新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根本上完善地理學科教學的模式架構。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預測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發現的地理現象、總結的地理知識、探尋的地理原理,通過設計相關活動,引領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創新學習方式,主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關注課程資源開發
信息技術的融入,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資源寶庫。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整理大量的教學資源,并將其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開發新穎的課程資源,為高效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夯實基礎[3]。教師應重點關注對各類信息技術教輔工具、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以學科內容為基礎,開發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的多樣化課程資源,創造培養學生各項學習能力的機會,使信息技術切實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為學生的能力發展而服務。
三、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抽象內容直觀呈現,深化內容理解
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需做到降低學生的知識學習難度,為學科教學增添趣味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依托信息技術打造直觀化課堂,通過創新地理學科理論知識的呈現方式,便于學生吸收和理解復雜、抽象的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對地理學科建立更為全面的認識。教師應利用專業的電腦軟件,直觀、立體地呈現地理教材內容,以新穎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4]。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為例,要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首先要使其了解地球。教師可以在導入階段利用教學白板展示“衛星從太空看地球”角度拍攝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地球的外觀,并提出導學問題:“地球的外表是一個藍色的星球,那地球的內部是什么樣的?”從而引出“地球的圈層結構”這一課題。隨后,教師可以利用visible geology軟件的繪圖與模型設計功能,將地殼、地幔、外核和內核等地球的圈層結構繪制出來,構建地球地質結構的三維模型,并在模型的不同區域內標注其所對應的專有名詞,便于學生直觀觀察地球內部的地質情況,并可結合三維模型的特點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特征。利用該三維模型,教師也可以向學生直觀展現地球內部不同圈層的厚度、物質組成、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等,幫助學生掌握地球不同圈層的基本屬性,并引導學生探究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譬如,教師可利用該模型向學生演示“地震時,地殼的運動和變形與地幔物質的運動有關”,使其形象了解地球內部不同圈層之間的互相影響。
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將學生肉眼所不能及的地理知識,或者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轉化為直觀的三維模型,便于學生觀察和理解,讓學生對地球的圈層結構形成全面的認識。
(二)復雜邏輯動態演示,培養地理思維
地理學科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夠探尋地理知識的底層邏輯,將復雜的地理知識串聯為整體,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這需要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與學科內容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深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強化其思維邏輯性[5]。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演繹功能開展動態化教學,引領學生觀察、經歷、發現地理現象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提升其整體思維能力水平。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大氣熱力環流”教學為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和常見的幾種熱力環流現象。結合課程內容特點,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讓學生在思維的層層推進中理解大氣熱力環流的理論基礎,進而能夠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熱力環流現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關于探究“熱力環流形成過程”的實驗視頻。視頻中,實驗人員在密閉的玻璃罩中放置了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學生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為玻璃罩內出現煙霧,且煙霧在熱水和冰塊上做垂直運動。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教學白板的繪圖功能,將實驗過程中煙霧的運動方向繪制為簡單的動態示意圖,結合該示意圖探究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和運動方向,并為學生解釋其中的地理規律。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對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直觀的認識,并能夠運用地理專業術語逐一解釋熱力環流的原理,從而幫助學生順利攻克學習難點。
教師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輔助,通過動態、形象的動畫演繹過程解釋重難點內容,便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助力其把握教學重難點,引導其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逐步推理,探索地理規律,從而讓學生在獲得認知提升的同時培養地理學科思維。
(三)渲染真實教學情境,提升學習體驗
地理學科知識內容雖然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但是大部分教學內容是學生難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致使教師缺乏開展生活化地理教學的機會。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利用其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以觀察生活為起點,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思考、解釋和解決地理問題,促進其對地理現象展開深入探究,從而提升其生活認知水平,拓寬其學科視野,培養其探究能力。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服務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為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具備結合實例分析區域中服務業特點、類型及其合理性,并提出改進建議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影響服務業的區位因素、服務業的空間布局特點等重點知識,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課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教師可以打開專業地圖軟件,選擇學生熟悉的城市區域,結合該區域目前的商業布局,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商場布局在市中心,小賣部零散分布在居民區及附近,這是為什么?”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實例判斷影響服務業的區位因素。教師也可以用電教筆在地圖上畫出一片區域,要求學生讀圖,并分析該區域內的服務業布局有什么特點,是否合理,如不合理,應從哪些方面作出調整和改進。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有助于促進其對知識與技能的內化和吸收。
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將課程知識轉變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依托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應用能力,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四)豐富課程教學資源,拓展教學范圍
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最直觀的作用體現在突破“唯教材論”的局限性。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優選教學素材充實課程內容,以“課內+課外”為基本形式,開發新型的課程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打造教學資源平臺,既有助于拓展教學內容的選擇范圍,又能給予學生自主獲取優質學習資源的渠道,從而實現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質量的雙重目的。
例如,在開展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時,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安排特點,圍繞較為突出的幾種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酸雨等,利用信息技術搜索、整合相關拓展資料,以資料分享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讓學生結合素材中的數據、圖表等內容,直觀感受各種環境問題造成的危害,引發其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同時,教師應給予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如教師可以“如何有效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為話題,在課堂中開展環保措施研討會,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搜集整理“大氣污染”的相關資料,了解大氣污染問題的成因、危害,以及當前針對整治大氣污染問題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等內容。教師可讓學生分組匯總資料,并就搜集到的信息和線索進行綜合考慮和深入探討,鼓勵學生提出具有個人見解的大氣污染問題治理方案。
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利用信息技術補充教學素材,開發課程新資源,開展合作學習活動,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有助于實現課內講解與課外拓展的有機結合目標,使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充分融合,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使課堂教學范圍得以有效延伸。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下,高中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必然選擇。因此,教師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打造全新的地理學科教學生態。具體而言,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的功能,將抽象的地理知識進行直觀化、趣味化的呈現,引領學生深入探索地理知識的基本規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實際教學需求創新課程內容的演示方式,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思維的順利形成。同時,依托信息技術演繹真實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此外,教師還應有選擇、有方向地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切實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助力學生提升學科認知、開闊地理視野。最后,教師應重點關注知識講解、方式創新、活動設計、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工作,明確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的融合重點,有序推進地理學科的教學改革進程。
作者單位:王君芳 蘭州市第十八中學
參考文獻
[1]王璟. 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智力, 2023, (18): 159-162.
[2]姚希華,李霞. 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 2023, (04): 55-57.
[3]王位. 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 2022, (11): 41-42.
[4]李嘉菁. 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 2022, (09): 44-45.
[5]王有萍. 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智力, 2022, (21):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