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傳統人工種植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等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鉗夾式插植機構的智能種植機設計方案,旨在通過自動化手段優化種植流程,提高樹苗種植的速度和質量,減輕人工負擔,同時保證樹苗的存活率。智能種植機的核心部分是一個鉗夾式插植機構,該機構能夠在樹苗插入土壤的過程中提供穩定的支撐力,確保樹苗垂直插入,并達到預設深度。此機構由精密的機械臂和可調式的鉗夾組成,能夠在不同規格的樹苗之間靈活切換,以適應多樣化種植需求。
關鍵詞:插植機構;速度;質量;鉗夾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樹苗種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傳統的手工種植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大規模綠化工程的需求,目前市場上樹苗種植機較少,人工植樹作為植樹的絕大占比,市場上植樹機械多為半自動,需要人力操作,部分自動化機器普遍只有一個或兩個功能,一次種樹會使用兩臺或多臺機器運行,稍微有一點誤差就會使植樹不成功,需要多種功能集合一體,具有高效率,高自動化的植樹機。智能種植機的應用則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方案 [2] 。以下是樹苗智能種植機在全球范圍內以及在中國的具體發展情況。
1 國內外研究概況
1.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樹木移植機械的研究比我國起步要早,在國外,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洲等,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已經相對成熟,并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技術比較成熟,產品已經呈系列化、多樣化格局。制造樹木移植機械的公司,相對來說可分為兩類,一種為大型樹移栽適用,一種為小樹苗的移栽,大型樹移植代表為美國Big-ohn公司,其生產研究大樹移植機已有 35 年的歷史,產品有車載式、汽車拖車式、輪式前懸掛式;還配備臨時存放帶土球大樹的漏斗 [3] 。對于車載式樹木移植機械一般用于移植大樹,進行挖坑、挖樹、 運輸以及栽樹。車載式樹木移植機能挖掘胸徑為120~360 mm 的樹木,最大土球直徑為 254 cm,深度可達 173 cm,水箱容量1500 L;汽車拖車式能挖掘胸徑為80 ~ 180 mm 的樹木,最大土球直徑為 160 cm,深度可達135 cm;輪式前懸掛式能挖掘胸徑為80~300 mm,最大土球直徑為 230 cm,深度可達 150 cm。對于這種大型樹苗的移植機數量較少,除非較為寶貴的樹木,一般情況不會花費較大資金使用這種大型機器。另一種可選用德國的一家公司,該德國公司生產的自動化樹苗種植機,其單次作業可裝載60株容器苗,理論種植速度可達120~180株/小時。但該設備主要針對歐洲地區培育的1年生針葉樹苗(平均苗高10 cm、地徑≤0.5 cm)設計,而我國《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2023)明確規定:常規造林需采用苗高≥30 cm、地徑≥0.8 cm的2~3年生優質壯苗。盡管該設備作業效率較高,但由于其適配苗木規格與國內造林標準存在顯著差異,實際應用中將面臨苗木損傷率高、根系覆土不充分等問題[4]。。
1.2 國內研究現狀
在國內,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以及國家對綠化工程的支持,智能種樹機市場需求逐漸增長。退耕還林、城市綠化等為智能種樹機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國內植樹機的研究和應用相對比較晚,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對生態建設的重視,一些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始關注和投入研發,不少學校也開設制作植樹機的工程課程,但在市面上的植樹機較少,值得關注的是華為之前進行的沙漠植樹工程,采用的是兩臺機器工作,先挖完坑后,樹苗種植機器放置樹苗,兩臺機器一起工作,相對來說效率較低[5] 。對于一些工業性的林場或農場,其需要種植的為中小型樹木,這樣生長年限短,又能得到既有的利益。而針對中小型樹苗的種植機國內相對來說更少[6] 。
2 研究內容
樹苗種植機主要采用履帶行走,可適用于各種地形和環境,如泥濘、松軟、雪地等,能夠在復雜的地形中保持穩定的移動性能。承載能力大:由于履帶的接觸面積大,能夠承受更大的質量,整體穩定。對于不同粗細的樹苗,采用壓力傳感器控制保持夾爪的夾持力,使其夾持力大致相同。其行動路線的確認,則通過操作系統的GPS定位模塊響應編寫的參數控制電機運行。整體運行采用大容量鋰電池供電,更加綠色環保。整個過程管理員只需要觀看各項參數在運行中是否正確即可,減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整體設計如圖1。
2.1 樹苗智能種植機工況及功能分析
(1)每棵樹苗間隔:行距約1.5~2米,株間距0.7~1米。
(2)運載樹苗數量:40棵。
(3)樹苗高度:80~120cm
(4)儲水量:45 L。
(5)行駛速度: 40 m/min。
(6)樹苗栽種完成提示。
(7)水箱水位線到達提示。
2.2 樹苗智能種植機主要設計參數
(1)電機功率:1200 W。
(2)電池規格:48 V,110 Ah。
(3)履帶移動機構:同步輪、履帶。
(4)傳感器:避障采用GP2Y0A21YK0F紅外測距傳感器、HCSR04角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光電傳感器等。
(5)智能系統:定位定向采用高精度GNSS K823模塊。
2.3 主要技術
樹苗智能種植機主要是由鉆土機構、移苗機構、儲水機構、棘輪間歇機構、儲苗機構、行走機構以及底部的覆土機構組成;覆土機構主要由推土部分、蓋土部分、灑水部分和扶持部分組成。
(1)鉆土機構:主要是由傳動絲杠組、鉆頭傳動組、鉆頭、馬達組成(圖2)。
首先由中軸電機轉動帶動鉆土機構到達指定的地點。 傳動絲杠馬達轉動帶動鉆頭組下降。螺旋葉片旋轉切削土壤,將土壤均勻地分散在坑洞周圍。 當到達指定深度時,絲杠馬達旋轉,帶動鉆頭組上升,完成鉆土工作。
(2)移苗機構:主要是由機械夾爪、伸出氣缸、旋轉氣缸組成(圖3)。在鉆土機構鉆土的同時,機械夾爪夾住樹苗在伸縮氣缸的配合下上升,旋轉氣缸旋轉到坑洞上面。機械夾爪下降,機械夾爪松開樹苗下落到坑中,最后旋轉氣缸旋轉回原位。移苗工作完畢。
(3)棘輪間歇機構:主要是由一大一小氣缸、棘輪盤、驅動棘爪、止回棘爪、樹苗桶組成(圖4)。棘輪盤在大小氣缸的配合下,旋轉指定角度,完成樹苗的運送。
(4)覆土機構:主要是由推土、蓋土、灑水、扶持四個部分組成(圖5),機械爪下降后,扶持部分運行,伸縮桿伸長,將樹苗夾持在中間,樹苗下落后,左右氣缸伸長,使推土部分移至工作位置,左右兩部分來回伸縮,使分散在左右的土填回坑中,推土完成后左右氣缸收縮,使推土部分離開工作位置,蓋土部分上下運動將土壓實,扶持部分返回原位,灑水部分完成灑水。
3 樹苗智能種植機的創新點
(1)一體化機械,集合、挖、載、蓋、澆一體化,完成栽樹全套流程。
(2)采用棘輪轉盤,可以準確保證樹苗按順序一個一個運送到指定位置。
(3)采用先進的動力系統和高效的電池技術,可長時間連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綠色環保。
(4)采用粗齒鋸式履帶式行走,動力更足,可以更好地適應復雜的工作環境。
(5)采用多傳感器融合以檢測機器周邊的障礙物并進行避障,計算機規劃植樹路徑,可自行設置機器運行范圍、必經點、禁行區等特殊區域,使得機器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性,實現其獨立工作。
樹苗智能種植機集合了全套植樹流程,增加的GPS模塊,可以更好地控制植樹機的路徑,不需要太多人力投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4 總 結
智能樹苗種植機的設計研發有利于提高植樹效率、保護森林資源、推動農業現代化,應用前景廣闊,涵蓋農業、林業、環境保護等領域,同時也能推動農機裝備產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滿足綠色環保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顧正平,沈瑞珍.樹木栽植與養護機械發展概況[J]. 世界林業研究, 2005,18(4):40-44.
[2] 于建國,屈錦衛.國內外挖坑機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農機化研究,2006(12):38-41.
[3] 賀漫媚,楊偉兒,張喬松. 我國大樹移植的現狀與對策[J]. 廣州園林, 2006,28(2):29-34.
[4] 宋代平,王正祥,張云秀,等.生態植樹機發展綜述[J]. 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04,32(4):4 -6.
[5] 鄭龍輝,左學海,等.多功能一體化荒漠梭梭樹種植機設計[J],農業機械,2023(4):93-96.
[6] 李衛衛,張偉偉,趙振智.一種多功能沙漠壓沙種草機的設計[J].汽車實用技術,2019(2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