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日喜得一音樂老課本:《歌選:西北中學音樂教材》(以下簡稱《歌選》),油印,應為抗戰勝利初期的中學音樂教科書。該書封面設計搶眼,饒有興味。頁頂是五線譜,搖曳的垂柳下一男子彈奏吉他神情陶醉。頁中“歌選”兩個藝術字體碩大粗壯,下端標注“西北中學音樂教材”及“孫蘸白編選”。除封面與目錄外,僅封底版權頁提供了課本適用年級、封面設計者、發行者以及出版處的基本說明。版權頁注明“西北中學高初中音樂教材”“編選者孫蘸白”,“封面設計者”字跡模糊,似為“馬毅”,“發行者”更難辨識,“出版處”依稀可以辨認出“西安”二字,可以基本判斷此“西北中學”應在西安。
據考,這所地處西安的西北中學與河南旅陜同鄉會有關,與“中原老軍事家”張鈁有關。
張鈁是河南人,早年在保定陸軍學堂求學期間加入同盟會,并領導陜西辛亥革命。曾擔任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代主席、第二十路軍總指揮、軍事參議院副院長、鄂豫陜邊區綏靖公署主任。1945年授銜為陸軍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全國政協委員。毛澤東主席曾稱他為“中原老軍事家”。
1937年,張鈁以河南省旅陜同鄉會理事長的身份,依托同鄉會,利用河南會館(又稱中州會館,地處西安五味什字街)的西院作為校址,以同鄉會的房地產收入為經濟支持,創建了西安私立中州小學,學生來源是旅陜的河南人家子弟。該校于1937年開始招生,是為西安市私立西北中學的前身。
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越來越多的河南同鄉涌入陜西。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張鈁與同鄉會理事楊興則、王文軒等人著手在中州小學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完全中學。該中學于1943年8月正式開學,初、高中各設立了兩個班級。此即西安市私立西北中學。為籌集辦學資金,同鄉會還特邀著名豫劇藝人常香玉到陜西進行義演,學校仍以五味什字街上的河南會館為校址。為推動學校的發展,西北中學聘請張鈁擔任名譽校長,聘西北大學地質系張伯聲教授擔任校長。到新中國成立時,該校已成為與東南、尊德、圣路等學校齊名的西安市著名私立中學之一。學校積極推動各類學術與藝術項目的發展,秧歌、腰鼓、話劇表演成為西北中學的特色傳統,為學校贏得了廣泛贊譽。1952年10月,私立西北中學正式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接辦,更名為西安市第六中學。
二十世紀中葉出生的人對《歌唱二郎山》一曲的熟悉程度遠高于對歌手孫蘸白的熟悉程度。
孫蘸白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一位知名的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一曲《歌唱二郎山》道盡了人民解放軍建設西藏的艱辛歷程。
孫蘸白,1922年出生于河南嵩縣,一個被譽為“曲劇故鄉”、孕育了諸多經典曲目的文化重地。自幼在此環境中成長的孫蘸白,很小便能完整演唱整出戲的唱詞與曲調。
1938年初中畢業后,孫蘸白考入洛陽師范,彼時抗日戰爭已經全面爆發。于是,以抗日救國為主題的革命戲劇、歌曲成了洛陽師范文藝生活的主旋律。據孫蘸白本人回憶,“那時的洛師和洛中真是豫西的革命搖籃”。在洛師,他學唱了大量的革命歌曲,思想上傾向進步與革命。畢業后,孫蘸白先在洛陽第一戰區政治部演劇一隊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并先后到洛陽省立十小、洛師附小、德亭中學、嵩英中學擔任音樂教師,將抗戰歌曲和活報劇等宣傳抗戰的劇目融入音樂教學。直到1944年中原事變,洛陽城遭到炮火侵襲,孫蘸白才被迫離開了故鄉洛陽,遷居至西安,并順利考入西北音樂學院聲樂組,師從著名音樂家趙梅伯。在西北音樂學院的三年里,作為河南老鄉的孫蘸白借住在位于五味什字街的河南同鄉會。那時,由河南同鄉會資助成立的西安市私立西北中學建立尚不到一年,孫蘸白很快便就職于西北中學,教授音樂。為了解決缺少教材的問題,孫蘸白在授課的同時,廣泛篩選了國內進步歌曲,并精選西方多個國家的經典民謠,最終匯編成《歌選》,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音樂學習資源,保證了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試想,在那戰亂頻仍的時代,一所由那些離鄉背井從中原大地避難而來、還不知道何時回到自己的家鄉的學生和老師組成的民辦中學,毅然決然地開設音樂課程,聘請音樂老師,編寫音樂教材,堅持音樂教學,其人才培養之格局可見一斑。
二
這本為西北中學編選的《歌選》教材非常罕見珍貴。它沒有明確的印刷時間,但應該成書于1944—1947年。從內容來看,大概率是1945年抗戰勝利前后到1946年成書并使用。因為西北音樂學院1946年初解散,而且有資料顯示,孫蘸白最遲1947年就離開了西安。
《歌選》共收錄十六首歌,包含了進步歌曲、西方民謠等。其中部分內容可以為確定這本教材的大致出版時間提供線索和依據。
第一課為《新民主勝利萬歲》,孫蘸白作詞。置于課本的開篇。歌詞貫穿著對新民主的崇高敬意和對勝利成果的熱烈慶祝,彰顯了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時代精神。歌詞反復吟唱的關鍵詞是:新民主,能勝利,新民主,新勝利。
在孫蘸白的自傳和論文集里以及對他的各種研究中,均沒提到過這首歌,只提到過他在西安時創作了一首《我們的歌》。1945年抗戰勝利后,受到全國民主浪潮的激勵,他寫下作品《我們的歌》,并且收集了當時一些進步歌曲,合編成冊,由西安民生出版社于1946年出版發行。遺憾的是,該書已經無法找到,不知道該書是否收錄了《新民主勝利萬歲》,如果沒有,那么《新民主勝利萬歲》這首歌曲的發現既加深了我們對孫蘸白在音樂創作中的地位的認識,也豐富了孫蘸白的音樂創作作品,同時也能為研判這本《歌選》教材的成書時間提供線索。
另外西北中學的這本《歌選》教材還收有:
《喪家失業的人啊》,由田漢夫人安娥作詞,舒模作曲,創作于日本占領東三省之后的1936年。歌曲的最后一句“媽媽,還留著她最后的一滴血乳,等候我們打回老家去的兒女們”,打動了廣大流亡者的心。
Nocturne(《夜曲》)由許地山譯詞,該詞最早見于1932年10月的《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在許地山一生的眾多著作和譯作中,歌曲是較少受到關注的部分。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劉半農在1920年于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期間所作,是中國早期廣為流傳的重要詩篇。該詩1926年被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譜成曲,廣為傳唱。在西北音樂學院讀書時,孫蘸白曾應陜西省廣播電臺的邀請,演唱過此歌。
其他諸如Long long ago、Juanita、Old black Joe等選曲多為西方傳統民謠,時間久遠,不再贅述。
《歌選》的結構盡管簡單,但在戰亂頻仍的年代,這樣的音樂教材顯得尤為珍貴。無論局勢如何動蕩不安,無論心靈有多大的創傷,只要仍然有歌聲從學堂飄出,從課室飄出,這樣的少年就一定是陽光的,這樣的民族就一定是不可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