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24年度我國出版學研究綜述

2025-03-27 00:00:00許彤彤王健美熊喆萍馬遷靳瓊
出版與印刷 2025年1期

摘要:梳理2024年度我國出版學科領域發文概況并分析研究熱點,為出版研究人員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借鑒。文章以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為分析工具,對我國13種出版類期刊2024年度的發文情況進行盤點,梳理高產發文作者與作者合作情況、高產發文機構與機構合作情況;運用關鍵詞共現分析與關鍵詞聚類分析,解析出版學科領域的前沿研究動向。發現2024年度出版學科領域主要涉及9個研究熱點主題:科技期刊、出版融合發展、主題出版、人才培養、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技術對出版的影響、國際傳播、全民閱讀。同時,基于對2023年度我國出版學研究綜述中研究發現的比較分析,呈現相關熱點主題的研究脈絡與發展趨勢,為出版研究人員開展研究提供助力,以促進我國出版學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出版學;研究熱點;學術期刊;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5.00.013

作者單位:1)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2)《出版與印刷》編輯部

引文格式:許彤彤,王健美,熊喆萍,等. 2024年度我國出版學研究綜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 出版與印刷,2025(1):1-26.

一、引言

近年來,《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陸續出臺,為促進我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亦推動學界在出版學科體系建設、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出版人才培養等議題上不斷深入和推進,以使出版學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相關文獻計量方法的引入有助于揭示出版學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軌跡與發展脈絡,以呈現各領域的既有知識架構,并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比如,李建偉等[1] 基于8 種《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期刊論文關鍵詞的共現分析對2023年出版學研究熱點進行深入挖掘,為更好地開展出版工作提供建議;李子星等[2] 對2023年度數字出版主題研究文獻展開盤點,以提煉數字出版學術研究熱點,并做出相應的述評和展望;姬建敏[3] 梳理了2023年我國編輯出版學 CSSCI 專業刊的發文情況,解析其研究主力分布與熱點聚焦等,并從編輯出版學視角明確未來學界研究的重點和方向;孫曉翠等[4] 從《科技與出版》2017—2023年刊載的1865篇學術論文中提取出3388條主題詞數據,進而展開出版研究的可視化分析與熱點追蹤,考察出版研究領域的話語框架與研究熱點。本刊編輯團隊則是選取我國13種出版類學術期刊為研究對象,對其2023年度發表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客觀展現2023年度出版學科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學術熱點。[5]1本文延續這一研究路徑,對2024年度發表的文獻進行分析,并結合對2023年度研究發現的比較分析,進一步呈現相關熱點主題的研究脈絡與發展趨勢,展現研究發展動態和內在規律,以期為廣大研究人員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 數據來源

在中國知網平臺,出版類期刊共有30種,這些期刊在文章內容質量、影響因子等方面差異較大。為篩選出能代表2024 年出版學科領域研究前沿的論文,本文選取2023—2024版CSSCI中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門類下出版類來源期刊9種、擴展版來源期刊2種,2023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簡稱“北大核心”)中的文化、教育、歷史學科門類下出版事業方向期刊10種,以及2022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 綜合評價報告》(簡稱AMI)中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門類下出版類核心期刊5種、擴展期刊8 種,共計13種期刊作為樣本期刊,具體包括《現代出版》《中國編輯》《編輯之友》《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出版科學》《中國出版》《科技與出版》《出版發行研究》《出版廣角》《出版與印刷》《編輯學刊》《中國出版史研究》。(見表1)

這13種期刊大體上反映出我國在出版學科領域的研究實力與水平,也映射出出版學科的前沿發展動態。表2為這13種樣本期刊的基本信息。13種期刊中,有11種期刊創刊時間不少于30年,其中,創刊時間最長的是《中國出版》,于1978年創辦,迄今已有48年。期刊出版周期呈現多樣化特點,月刊數量最多,共計6種;雙月刊次之,共計4種;半月刊2種;季刊1種。截至2025年2月10日,對13種期刊2024 年的發文量進行統計,總發文量最多的是《中國出版》(568篇) ,最少的是《中國出版史研究》(66 篇)。除了《中國出版》,總發文量超過200篇的期刊還有《出版發行研究》(437篇)、《現代出版》(413篇) 、《科技與出版》(340篇)、《出版廣角》(318篇)、《編輯學報》(272篇)、《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40篇)和《編輯之友》(206篇)。2024年基金資助文獻量占當年文獻量比例最高的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為66.67%; 占比超過50.00%的期刊還有《中國編輯》《編輯之友》《出版科學》《科技與出版》。《現代出版》的年度復合影響因子最高,為3.169;復合影響因子超過2.000的期刊還有《中國編輯》《編輯之友》《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出版科學》。在13 種期刊中,《編輯學報》發布的出版學科文獻占比最高,為97.40%,占比超過90.00% 的還有《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刊》《出版科學》,分別為94.58%、91.47%、91.03%。

2024年,上述13種出版類期刊總發文量共計3308篇,相比2023年總發文量3181篇增加了127篇。剔除無作者署名、無摘要、無關鍵詞等元數據不完整的文章以及增刊文章,最終獲得研究性文獻1990篇,相較于2023年的2129篇研究性文獻,減少了139篇。

2. 研究方法

使用CiteSpace 6.2.R6軟件作為分析工具。將1990 篇樣本文獻的題錄信息以Refworks格式導出,再通過CiteSpace軟件進行轉碼并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軟件參數設置如下:時間分段(time" slicing) 設置為2024年1月—2024年12月,時間切片為1 年;節點類型(node types)分別勾選“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關鍵詞”(keyword);分析篩選標準均為g-index (k=25),其他參數默認為預定設置。

使用該軟件進行如下兩方面分析:一是對文獻信息進行統計,采用CiteSpace軟件中提供的作者和機構共現分析,發現高產發文作者與作者合作情況、高產發文機構與機構合作情況;二是進行年度熱點主題分析,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和聚類分析,挖掘2024年度出版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主題。

三、結果分析

1. 高產發文作者與作者合作情況

通過CiteSpace軟件進一步對發文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1)其中,節點的字體大小代表作者中心性強弱,作者間連線的粗細及多少代表合作關系的緊密度。[7] 結果顯示,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共包含115個網絡節點(N值),53條連線(E值),網絡密度(density)為0.0081。與2023年度13種期刊的分析結果對比,[5]52024年度作者合作的網絡規模呈擴大趨勢,作者合作關系有所增強,合作網絡較之前緊密,但整體密度仍然較低,仍以小型合作團隊為主。這可能與研究主題的復雜性增加或者跨學科合作的趨勢增強等有關。總體來看,多數作者仍傾向于獨立開展研究,合作關系比較松散。

2. 高產發文機構與機構合作情況

對文獻作者所屬研究機構進行統計,結果顯示,2024年在13種出版類期刊發文不少于10篇的高產機構有38 家,共發文640篇,(見表4)占樣本文獻總量的32.16%。其中,發文最多的機構是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42篇),發文不少于30篇的機構還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37篇)、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33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32篇)、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30篇)。一方面,高產發文機構總發文量占比較為突出,成為我國出版學科領域研究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以武漢大學為代表的頭部機構,歷年發文量始終保持領先優勢,已經形成了我國出版學科領域研究的高地,是推動我國出版學科領域研究工作的重要貢獻者與引領者。

通過CiteSpace軟件進一步對發文機構進行共現分析,得到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結果顯示,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共包含181個網絡節點(N值),179條連線(E值),網絡密度(density)為0.011。可以看出,以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等機構為中心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合作網絡,對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研究進行了有益探索。與2023年度13種出版類期刊的分析結果對比,2024年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有所增強,但機構合作仍然不夠緊密,機構間還需加強合作關系。

3. 關鍵詞及其聚類分析

(1)高頻關鍵詞分析

通過匯總1990篇樣本文獻的關鍵詞,能夠初步勾勒出2024年度出版學科領域研究的概貌。本研究對含義相近的關鍵詞進行了合并,例如“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合并為“人工智能”,“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合并為“科技期刊”,“出版融合”“融合出版”“出版融合發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合并為“出版融合”,“著作權”“版權”合并為“著作權”等。統計結果顯示,“人工智能”出現的頻次最高,為184次。參照普賴斯高頻閾值計算公式確定詞頻大于或等于10 的關鍵詞為高頻關鍵詞,共計59個。出現頻次超過100的關鍵詞還有“科技期刊”(164 次)、“出版融合”(126次)、“數字出版”(117次)、“學術出版”(111次)、“高質量發展”(110 次)。這些關鍵詞大部分也是2023年度出版學科領域研究的高頻關鍵詞,體現出學術研究的一貫性和累積性,與此同時,2024年也有新的研究熱點,如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研究。通過這些高頻關鍵詞可以對2024 年度出版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有一個初步判斷,比如較為關注新興技術給出版業帶來的影響,聚焦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學術出版等領域,以及新質生產力對出版高質量發展的賦能。表5 列出了2024年度13 種出版類期刊中詞頻不低于15的關鍵詞。

(2)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能精準概括論文主題和研究內容,對關鍵詞的共現分析便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某一專業領域的研究動向。圖3 為2024 年度13 種出版類期刊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包含287個網絡節點(N 值),861 條連線(E 值),網絡密度值(density)為0.0210。為使圖譜效果清晰,選擇詞頻不小于15的關鍵詞在圖中呈現。其中,關鍵詞詞頻越高,對應的節點和字號越大。總體來看,關鍵詞之間的聯系程度不高,網絡相對稀疏,[8] 與2023年的分析結果相近。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樣本數據來源于13種期刊,雖然都屬于出版類期刊,但不同期刊的年度重點選題方向不同,導致樣本文獻的研究主題相對分散。

表5列出了各個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與一個結點充當其他兩個結點之間最短路徑的“中間橋梁”的頻次有關。一個結點充當“中介”的次數越高,其中介中心性就越大。一般認為中介中心性大于0.10 的關鍵詞通常與更多的研究主題相關聯,在網絡結構中可以被視為關鍵節點。在本研究中,“人工智能”(0.23)、“科技期刊”(0.18)、“高質量發展”(0.11)和“短視頻”(0.11)屬于網絡的關鍵節點,在研究網絡中占核心地位,同時這4 個節點的詞頻分別為184、164、110、38,都屬于高頻關鍵詞。另外,“出版業”的中介中心性恰好為0.10,說明其在研究網絡中與其他節點的聯系也較為緊密。和2023 年相比,“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始終是研究網絡中較為重要的節點,而“人工智能”“短視頻”等關鍵詞在本研究網絡中比較突出,體現了2024 年相關研究取向的變遷。

(3)關鍵詞聚類分析

運用CiteSpace 軟件,選擇對數似然比( log-likelihood ratio, 英文縮寫LLR) 算法,對1990篇樣本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出包含9個聚類的圖譜。(見圖4)9個聚類的標簽分別是:#0國際傳播,#1科技期刊,#2新質生產力,#3全民閱讀,#4人才培養,#5人工智能,#6出版融合,#7 主題出版,#8 自主知識體系。

在聚類分析中,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和平均輪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是評價圖譜整體結構性能的重要指標。聚類模塊值用來衡量模塊劃分的效果,當該值大于0.3意味著劃分出來的模塊結構是顯著的,本研究聚類后得到的聚類模塊值為0.5238,表明聚類效果較好;平均輪廓值用于衡量聚類內部的同質性,當該值大于0.5 表示聚類結果合理,本研究聚類后得到的平均輪廓值為0.7448,表明聚類結果可信。[9] 本研究聚類效果良好。

結合高頻和高中介中心性關鍵詞分析結果進行歸納,梳理出2024年度出版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涉及以下9個主題:科技期刊、出版融合發展、主題出版、人才培養、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技術對出版的影響、國際傳播、全民閱讀。9個主題之間存在交叉研究領域,例如,出版融合發展這一研究主題關注新興技術對產業融合的賦能作用,其中人工智能又是當下最引人矚目的技術力量,而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這一研究主題,往往也觀照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因素的影響。

4. 2024年度研究熱點分析

(1)科技期刊

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1 科技期刊”,涵蓋科技期刊、開放科學、學術影響力、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等關鍵詞。近年來,在國家強有力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科技期刊建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2025年2 月,中國科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中國科協2035行動計劃綱要》,提出壯大一流科技期刊方陣,到2035年推動建設千種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期刊。[10] 錨定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如何實現科技期刊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根本轉變,是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議題。“科技期刊”是13種出版類期刊這兩年持續聚焦的熱點主題,其重要性可見一斑。13種出版類期刊中,《中國科技期刊研究》與《編輯學報》均以“科技期刊研究”為差異化定位,2024 年度這兩種期刊共刊發相關研究性文獻348篇,占樣本總量的17.49%。此樣本構成特征是對該研究主題展開討論時需要注意的因素。2024 年,該主題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期刊發展現狀與整體發展水平研究。主要包括對期刊數量、學科分布、引證指標情況、總體趨勢等方面的研究。相比2023年對于期刊評價指標研究與評價體系構建的側重,2024年相關研究更關注期刊出版動態與發展趨勢,并基于現狀分析提出未來展望。如任勝利等[11] 基于對2023年度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規模、數據庫收錄情況、學術影響力指標等數據的梳理,從自主出版與傳播平臺的建設、人工智能技術對期刊的變革影響、開放獲取出版的運營模式等方面,探索我國英文科技期刊運營的發展理念。劉仲翔[12]對2023年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動態進行盤點,指出其發展分化較為明顯,在融合發展、集約發展、共同體建設等方面存在不足,并展望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數字化、集約化、國際化等方面的新突破。

二是期刊出版管理與出版倫理研究。主要包括對期刊欄目建設、審稿流程、運營模式、學術誠信等方面的研究。如張潔等[13] 立足于對現行“三審制”的繼承和發展,提出構建公開“推薦—審核”審稿新模式,致力于以制度和程序的公開透明保證結果的公平公正,促進學術交流和創新。相較于2023年,2024年相關研究對于出版倫理建設較為關注,通過聚焦不當署名行為、同行評議造假、利益沖突、技術應用及其倫理挑戰等學術出版倫理困境,以推動學術出版科研誠信和倫理規范制度建設。比如郭壬癸[14] 審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之于學術出版倫理的沖擊,提出學術期刊應立足防范信息失真、使用隱藏與創新欺詐等風險,履行使用披露、內容核查與創新說明等義務,以維護學術出版秩序,捍衛科研透明與學術誠信,促進出版產業健康發展。

三是期刊的集群化建設與數字化發展研究。主要包括對期刊平臺構建與資源整合、集約化與數字化出版等方面的研究,是這兩年受到普遍關注的議題。如陶華等[15] 聚焦知識服務這一關鍵要素,采用“精益價值樹”規劃實踐方法,通過對科技期刊融媒體知識服務建設流程進行重構,以提升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潛能,助力科技期刊在媒體融合與智慧服務方面的發展。王孜等[16] 強調英文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建設有助于其資源整合,形成合力,實現產業集中、規模化經營,并圍繞英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設所依托的數字期刊平臺、學術資源、全球傳播三個核心要點展開論述,以構建高效、開放和動態的集群化建設路徑,進而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科技期刊集群。

四是期刊開放獲取研究。主要包括對開放科學、開放獲取政策、開放同行評議、科技期刊與預印本平臺協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是這兩年相關研究持續關注的重點。如叢挺等[17] 指出開放科學運動的持續深入推動著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模式的變革,并對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的內涵與構成要素展開研究,以助力開放科學背景下的科技期刊發展。劉曉玲等[18] 基于開放獲取出版逐漸成為學術出版主流模式的學術生態,考察不同出版模式下期刊影響力的關鍵影響因素與影響差異,提出期刊需平衡發文質量和數量,加強國際合作,順應國家政策導向,關注出版商規模效應,并結合學科特性調整發展策略,在開放出版時代提升學術影響力。

(2)出版融合發展

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6 出版融合”,涵蓋媒體融合、出版企業、實體書店、全媒體傳播體系、商業模式等關鍵詞。2024年是《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10周年。2022 年,《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作為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發展領域專門發布的政策文件,為出版單位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領域提供了行動指引。[19]2024年,《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組織實施2024年度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通知》發布,提出2024年繼續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塑造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出版業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20] 隨著出版融合向著縱深發展邁進,內容生產機制、智能技術矩陣、跨媒介平臺架構及復合型人才體系加速耦合重構,以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圍繞出版融合發展開展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討互為促進,這一主題同樣是13種出版類期刊這兩年密切關注的熱點。2024年,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是傳播格局研究與傳播體系構建。主要包括對傳播格局的變革、產業生態的變遷、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是出版融合發展語境下這兩年相關研究穩步推進的重要課題。如張瑋瑋等[21] 基于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對于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多維賦能,指出新一代媒體生態系統即將形成,用戶中心、數據驅動、智能支撐是該生態系統的顯著特征,并提出持續創新技術、建立法規與倫理框架等措施,以助益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良好發展態勢。李清洪等[22] 關注主流媒體短視頻在主流輿論重振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其流變邏輯的深刻考察,解析主流媒體短視頻的載體,并強調應注重對新時代資訊傳播的理論話語、實踐話語、創新話語予以重塑,從而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傳播發展。

二是技術革命的觀照與反思。主要包括對新一代新技術革命浪潮下出版業的文化使命、價值擔當與精神堅守等方面的研究。2024 年,相關研究在考察新技術對于出版業的賦能與沖擊之余,更多地展現出哲學人文思考的取向,體現了技術熱潮下的理性回歸。如夏德元[23] 立足于對技術進步的文化邏輯與文化發展的技術動因的辨析,指出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傳統出版業在文化傳承與創新和為技術校準方向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進而明確出版人在技術進步中的文化使命和價值擔當,以發揮其在促進人類文化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從而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事業中作出新的貢獻。劉金波等[24] 對人機交互技術在學術期刊中的應用進行梳理,強調數智時代學術期刊應堅守期刊人的“風骨”,不斷拓展學術期刊功能,始終堅持期刊精神、人文情懷和問題意識,以賦能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三是理念闡釋與路徑探析。主要包括對媒體融合及其智能化發展的學理認知、內涵解析與路徑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如匡文波等[25]提出智能媒體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指出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智能技術的涌現性與可供性、網絡傳播從數字化向數智化的邁進、智能傳播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初步成立以及我國媒體融合智能化發展的要求,并梳理其運作邏輯和實現路徑,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智能媒體的傳播效能。韓曉寧等[26] 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邏輯,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提出媒體應抓住自身能力躍升和人機關系深化的機遇,從管理思維、產品創新、業務經營和社會治理四個方面開展戰略重構,驅動媒體融合走出新發展道路。

四是融合發展實踐研究。主要包括對出版融合發展視域下的實踐成果、經驗分享及其優化方向等方面的研究,反映了這兩年相關研究的常規研究思路。如李莉[27] 指出從新媒體運營向用戶運營轉變是出版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并結合清華大學出版社用戶運營實踐案例,探討出版社如何從公域流量平臺引流到私域流量池、做好用戶留存并建立用戶體系的用戶運營策略,以適應新的媒體生態。衛敏等[28] 基于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數字化轉型成果,提出應建立健全基于數據關聯應用的生產端以建設集團框架下的文化資源數據體系,從而更好地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抓住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機遇,實現更高質量的轉型發展。

(3)主題出版

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7 主題出版”,涵蓋主題出版、出版、少兒出版、新時代、原創等關鍵詞。自2015年開始,中宣部辦公廳每年下發通知,就做好當年的主題出版工作提出要求,以明確選題重點和工作要求。隨著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的申報、論證、篩選和目錄公示等工作的有序推進,主題出版已成為出版單位的工作重點。在此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影響深遠的主題出版物,關于主題出版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深化和擴大,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愈加深入。2024年,針對主題出版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主題出版與黨的創新理論傳播。主要包括對主題出版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賦能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文化強國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如韓建民等[29] 從不同維度探索主題出版與黨的創新理論闡釋和傳播的關系,指出主題出版在三大體系建構中發揮著創新和傳播的功能,在三種文化傳播中發揮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作用。范軍等[30] 對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闡釋傳播中出版獨特的功能價值進行分析,并提出確保黨的創新理論出版物高質量出版發行傳播的創新路徑。孫瑋等[31] 提出以黨的創新理論海外傳播為契機,將學術精品著作推向國際市場,進而以新質生產力和黨的創新理論來豐富全球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服務。劉堅[32] 聚焦主題出版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邏輯、使命,提出通過主題出版賦能文化強國建設的具體路徑。

二是少兒主題出版與童書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對新時代少兒主題出版的高質量發展、品牌化建設、創新路徑等方面的研究。如海飛等[33] 指出少兒主題出版板塊逐漸形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與時代的要求及少年兒童的需求相比還存在差距,由此提出新時代少兒主題出版高質量發展要注重主題的選取,呼應黨和國家意志,同時遵循兒童本位,加強國際合作。芮麗嬌[34] 指出少兒主題出版應不斷優化選題,強化專業性,創新出版形式,拓展銷售渠道,從而提升出版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梁嚴[35] 提出紅色童書出版應通過加強英雄形象的塑造、充分利用新技術推動融媒體出版、加強營銷等多措并舉,以實現紅色童書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數智時代主題出版的轉型與創新。主要包括對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在主題出版中的應用、以跨媒介敘事推動主題出版轉型等方面的研究。如劉欣等[36] 對數智時代的國家認同與主題出版融合發展進行探析,提出提升主題出版的戰略價值、布局紅色主題出版、探索跨媒介敘事轉向、構建虛實共生的融合出版平臺等路徑。蔣琤琤等[37] 基于對主題出版數字化現狀的深入分析,針對政策配套、機制創新以及資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主題出版數字化發展路徑。李佩穎等[38] 指出數智時代下跨媒介敘事是提升主題出版影響力的關鍵手段,提出主題出版的跨媒介敘事應堅持以技術為支撐、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行多媒介協同,并加強出版行業人才隊伍建設。趙樹旺等[39] 提出紅色主題出版的跨媒介敘事為紅色文化傳播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并基于對其擴張性、互文性、參與性等特征的解讀,強調紅色主題出版跨媒介敘事需打造紅色文化和中國故事相統一、主題出版和跨媒介產品相統一、用戶參與和傳播效果相統一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四是主題出版與地域文化傳播。主要包括主題出版的選題開發、以地域特色賦能主題出版,以及打造地方的紅色文化出版品牌等方面的研究。如孔少楠等[40] 對近五年中部六省出版社入選的主題出版國家重要規劃項目進行分析,指出地方出版社應注重提前策劃和協同合作,樹立特色理念和原創意識,提升國際性選題開發能力,加快主動營銷和多元推廣,以開發高質量選題為目標,助力主題出版事業繁榮發展。馮留建等[41] 以河南地方出版社打造紅色文化出版品牌為例,提出地方出版社助推文化強省建設的策略。張旭等[42] 以沈陽出版社為例,以地域文化為切入點,提出以地域特色賦能主題出版的路徑。

(4)人才培養

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4人才培養”,涵蓋人才培養、繼續教育、審稿人、編輯等關鍵詞。出版人才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高質量出版人才隊伍是傳承中華文明、傳播中國聲音、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中堅力量。在數智時代,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出版人才,是推動出版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2024 年,針對出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出版人才培養機制與體系構建。主要包括面向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學科共建等新形勢、新要求,對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進行理論分析及政產學研用等協同培養路徑研究。如周蔚華[43]15基于對出版學科專業建設中的若干重大基礎性問題的分析闡釋,從對標新要求、確立新理念、著力補短板、形成新模式四個方面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出版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學理依據和前沿思考。李永強[44] 分析了新時代出版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核心要素,提出新時代出版人才培養實踐路徑。劉長明[45] 從貫通產學研用、曾元祥等[46] 從協同政產學研、張窈等[47] 從高校培養和行業內部涵養兩個層面、劉艷[48] 從產教協同培養出版碩士等角度出發,提出出版人才培養的路徑。

二是學術期刊編委、審稿人及青年編輯培養。主要包括青年編委知識圖譜構建、審稿專家資源管理、編輯成長等方面的研究。如姚戈等[49] 提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學術期刊應采用構建青年編委知識圖譜的方式,使青年編委更好地融入期刊,在助推期刊發展的同時促進青年人才成長。王楠[50]基于在國際英文學術期刊的工作實踐,梳理并總結若干條順應期刊發展規律的審稿專家資源拓展策略。針對青年編輯人才的培養思路,倪明等[51] 以上海市科技期刊學會的實踐為例,提出“五位一體”閉環式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培養策略;祁麗娟等[52] 從雙向奔赴的視角,提出遴選和培養青年編輯的具體舉措;劉珊珊等[53] 則提出采取“內聚外聯”雙向發力的方式,積極培育優秀青年編輯人才。

三是編輯繼續教育。主要包括繼續教育如何突破傳統模式、探索多元化培訓方式、提升編輯的數字化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如謝琰[54] 立足于新時代和技術發展背景,提出編輯繼續教育的破圈路徑,力圖以活動場景、數字場景等賦能來滿足編輯需求,并通過建設學術共同體、學習共同體來聯結更多力量。沈秀等[55] 基于2023 年期刊編輯繼續教育培訓的統計數據,提出應增強期刊編輯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完善與落實分層、分類繼續教育的政策引導,整合繼續教育社會資源,創新繼續教育形式等建議。盧穎[56] 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視角下的編輯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方向,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賦能編輯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5)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8自主知識體系”,涵蓋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知識生產、學科共建等關鍵詞。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57]。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專業自主知識體系”[58]。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成為出版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和熱點話題。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不僅是出版學研究領域的理論基礎,也是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的主要任務,為推動出版強國、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2024年,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出版學的元問題、建構跨學科多元研究范式、出版學科專業共建、中國特色的內涵和實現路徑以及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等方面展開。

一是圍繞出版學的元問題展開研究。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必須回答“出版是什么”“出版學研究什么”等基本問題。針對這些基本問題,很多學者都給出過答案。龐沁文[59] 對此進行了梳理,并在歸納了有關出版定義的三種類型,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后,將出版定義為“出版是媒介產品的創造與向公眾傳播”。許潔[60] 則是基于達恩頓(RobertDarnton)的“傳播循環圈”和湯普森(John" B.Thompson)的“出版場域”理論,從信息傳播的視角,將出版定義為“出版是對內容進行審核與推廣的活動”,并將出版過程描述為:知識獲取—知識表示—知識組織—知識存儲—知識服務,以強調出版內容的知識屬性。方卿[61] 認為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問題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性質和研究范式與方法,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出版現象”,而研究內容則是關于“出版現象”的完整知識體系,并提出了出版學研究內容的“五維結構”,即價值(value)、要素(element)、作業( operation) 、管理( management) 、時空( time-space 或space-time) (簡稱VEOMTs) ,由此建構起出版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框架。范軍[62] 從出版教材編寫、學科名詞審定、出版詞典編纂三個較為具體的方面,針對構建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操作層面的建議。周蔚華[43]13 認為,經過我國幾代出版學人的努力,出版學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和教學體系,其最核心的要素包括出版場域、出版主體、出版客體、出版流程、出版規制、出版管理、出版效果等。楊石華[63] 基于知識的體系化或框架化,提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個體知識框架,即一個中心(出版元問題)、兩個變量(技術影響、認知影響)、三個維度(出版家思想、業務實踐的抽象化、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四個補充(出版互動、書籍史、閱讀、方法論),認為個體知識框架經過持續的自我完善和他人完善,最終形成具有科學性和公共認可度的公共知識框架。

二是建構跨學科多元研究范式。出版學科是極具典型意義的新文科,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大交叉大融合,[64] 呈現跨學科的研究趨勢。方卿等[65] 在全面考察出版學發展歷史的基礎上,發現我國出版學歷經了古典文獻學范式、營銷學范式和傳播學范式的演進,基于當下出版現象自身的復雜性與多變性,提出出版學研究應構建多元的出版學研究范式。王勇安等[66] 則聚焦出版深度融合理論研究范式,認為“多學科范式”和“跨學科范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出版深度融合理論研究的進程,但由于缺乏深度協作和交叉學科悖論的影響,尚未實現根本性的理論突破,建議采用“超學科范式”來構建出版深度融合理論框架。趙一菲等[67]運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也驗證了出版學研究中理論應用呈現跨學科的特點,但理論的系統化和本土化研究仍需加強。曾元祥[68]在分析了出版學跨學科研究趨勢后,指出這種跨學科研究存在“空心化”和“西方中心主義”的問題,可能導致學科的主體性喪失,提出在跨學科研究中推進中國特色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既需要堅持學科主體性自覺,也需要相應的組織結構支撐。

三是以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為旨歸。出版學科專業共建與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互動與協同關系。一方面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為出版學科專業共建提供理論支撐和方向指導,另一方面出版學科專業共建有助于豐富和完善學科內容,也會促進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張志強等[69?70] 分析了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的重要意義、核心問題和目標指向,指出“出版學科專業的發展,其最終目標是要建立中國特色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其在梳理2023 年度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學理性與可及性、存在的問題與破解方式等。萬安倫[71] 認為建構中國特色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對于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對于文化強國、出版強國目標的實現,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提出以共建為契機建構中國特色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現實路徑。彭穎等[72] 認為應以共建工作為契機,著力探索自足的、開放的、動態的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以各方優勢資源共享帶動知識生產、分發、應用體系的共創,以話語體系共商促進知識共同體與評價體系的革新,以人才培養體系的共進推動出版學術與行業發展的共同繁榮。

四是探討中國特色的內涵和實現路徑。學者們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等核心要義,開展了豐富的研究。魏玉山[73]強調未來出版學的研究要特別關注中國特色的出版學科體系構建問題,既要體現出版業的一般性、與其他國家出版學術研究的共通性,也要體現中國出版業的特殊性、時代性。萬安倫等[74] 強調應以“兩個結合”作為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指導。高曉虹等[75] 認為建構中國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汲取養分,在回應中國式現代化時代命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鮮活實踐、反哺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推出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獨創性范式以及體系化知識。許潔等[76] 梳理了我國與西方出版學研究的生成與演進路徑,認為加強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為指導,將其與我國具體的出版實踐相結合,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出版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鄭保衛等[77] 認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研究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應借鑒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發展進程,從中獲得經驗和啟示,推動完善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知識體系。

五是觀照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影響因素。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對信息傳播和文化生產領域的重塑,成為構建中國出版學自主知識體系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張新新[78?79] 認為傳統出版、數字出版正在由并立發展走向一體化發展的融合出版新階段,提出建構融合出版自主知識體系的框架和路徑;其通過引入本體論中的“存在”與“存在者”概念,構建了數字出版學科的“存在—存在者”理論框架,提出“數字科技-出版”原態概念,并從“驅動力、新形態和新結構、價值創造活動和出版發展”四個要素系統詮釋了“數字科技-出版”原態。陳潔等[80] 認為數字出版是當今出版實踐中最具時代特性的組成模塊,構建中國數字出版自主知識體系需要政府、業界和學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學術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出版理論體系、知識體系和方法體系,并嘗試給出了具體路徑。秦瑜明等[81] 通過分析人工智能對出版學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作用機制,對出版學學科知識體系的時代轉向和出版學科人才培養的變革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劉峰[82]指出,在人工智能特別是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的驅動下,出版實踐正發生結構性變革,傳統的出版學科范式面臨困境,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應探討AIGC 應用背景下出版學科范式的創新路徑。周國清等[83] 通過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對出版生態的影響,認為智能閱讀與智能出版的共生與聯動將構建全新的出版生態,智能技術不僅為學科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帶來了新的知識范疇與研究范式。

(6)新質生產力

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2新質生產力”,涵蓋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出版業、數據要素等關鍵詞。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并于此后就新質生產力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確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學界圍繞出版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意義與行業實踐展開深入研究和探討。《出版與印刷》在2024年第2期組織專題“出版業新質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的視角分析編輯數智素養[84]2-13、出版深度融合發展[85]、黨刊全媒體融合發展[86]、數據出版[87]34-44等。2024年,針對新質生產力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新質生產力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現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范軍等[88] 提出要深刻領會新質生產力對于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重要作用,突出“新”“質”“力”這一重點,扭住發展動力之變、效率之變、質量之變這一關鍵點,找準人才支撐、智能工具、新型對象這一著力點,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加快推進出版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提升出版業整體實力、競爭力、影響力,推動出版業向著更高質量的目標前進。方卿等[89]指出創新發展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第一向度,提出要提升出版新質生產力,推動出版管理體制機制、出版運行機制、出版要素集聚創新。王炎龍等[90] 認為培育出版業的新質生產力,需要從質態升級、要素創新與體系構建等方面轉型,實現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張新新等[91] 提出新質生產力驅動出版高質量發展要著力提升編輯的數智素養,著力研發應用于出版業的新型勞動工具,著力激活出版業的數據要素價值。

二是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探索。新質生產力既是一種關于生產力的理論或學說,又是一場解放或發展生產力的社會實踐活動。方卿[92]認為,出版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場景,是出版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前沿領域。屈明穎[93]提出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核心”是新要素,即新勞動者、新勞動對象、新勞動資料(勞動工具);“實踐載體”是新產業,即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依靠技術、管理、數據、人才等要素驅動的現代化產業。數據出版是相對成熟的出版新業態,張新新等[87]34分析新質生產力賦能數據出版的動因、機理與進路,提出以數據要素為理念,加快出版數據產品化進程;以內容數據為核心,積極構建出版數據中臺;建立合規使用的數據產權制度,探索出版數據可信流通體系;完善出版數據治理機制,提升出版數據治理能力;設立首席數據官職務,引領新生產要素應用。許潔等[94]在論證新質生產力能夠夯實出版知識服務技術要素、煥新生產力要素、變革管理要素的基礎上,提出新質生產力驅動出版知識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三條實現路徑,即面向流程升級的優化路徑、面向場景創新的拓展路徑、面向生態進化的重構路徑。

三是新質生產力對編輯核心素養的重構。在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組成要素中,編輯作為勞動者居于首要地位,而彰顯編輯生產力的便是其核心素養。劉佳[95] 從知識與認知維度、文化與價值維度和技術與應用維度,融合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人才核心素養的新要求,提出編輯的六大核心素養,包括意識形態素養、思維素養、數智素養、知識與技能素養、適應性與可持續發展素養、跨文化交流素養。錦傳銀[96] 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知識結構廣、創新能力強、數智素養高、規劃統籌強等應成為新型出版人才的培育方向,并提出具體實施路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構建新型出版人才評價體系,以持續學習培訓為舉措培養知識創新型人才,以融合發展為契機培養技術創新型人才,以數字化轉型升級為著力點培養數據創新型人才,以資源高效配置為抓手培養管理創新型人才。方卿等[84]2 提出編輯的數智素養包含數智思維、數智編輯力與數智倫理。其中,數智思維是引領,數智編輯力是核心,數智倫理是保障,三者共同組成編輯數智素養體系。

(7)人工智能技術對出版的影響

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5 人工智能”,涵蓋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合理使用、著作權等關鍵詞。與2023年相比,2024年圍繞這一主題的探討更為深入,不再僅停留于技術對整個行業宏觀層面的影響,轉而對更深層、更細節的問題進行剖析,例如人工智能使用所帶來的法律層面的問題,包括數據輸入和內容輸出的侵權問題等。2024年,人工智能技術對出版的影響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人工智能對出版產業帶來的影響。一些學者關注宏觀層面人工智能技術對整個出版產業的影響。如劉長明等[97] 認為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出版產業,能實現出版產業的智能化升級,包括推動內容生產流程數字化與智能化、助力內容分發智能化、有利于數字內容的重構和數據價值的挖掘等。張新新等[98]31 發現數智賦能出版將提高出版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推進出版業的效率型增長、質變型發展,推動出版業態的不斷革新。此外,關于出版數據資源的管理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沈錫賓等[99] 就科技期刊數據資產的概念、分類及價值展開討論,提出在保護數字版權的同時,應提升數據資產價值,加快數據資產流通,形成科技期刊數據資產利用的良性循環。鄧香蓮等[100] 認為應對現有的出版內容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內容數據庫,推進數據資源的管理和確權。張新新等[98]35提出應確立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理念,在此基礎上重構融合出版戰略規劃,通過對出版內容數據價值的深入挖掘,實現出版數據價值體系的構建。

二是人工智能在具體出版工作中的應用和影響。關于人工智能技術在出版流程中的應用及其效果,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洪悅民等[101] 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選題策劃中的應用,發現盡管人工智能擁有卓越性能,但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將其應用于科技期刊的選題策劃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新穎性和精準性都有待提高,辦刊人需要規避其劣勢、發揮其優勢。 夏麗云等[102] 專門測試了ChatGPT和150 余款國產大模型在編校方面的表現,明晰現有大模型的強項與不足,建議編校人員根據文本語種選擇合適的模型,并建立屬于自身的知識庫,以提升模型在該領域的編校準確率。朱靜[103] 以ChatGPT參與物理類科技論文的寫作和出版全過程實際操作為例,研究和分析ChatGPT 等在欄目選題策劃及組稿、論文查重、編校質量檢查等方面的作用與局限,發現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中能夠代替人工完成低創造性、重復性的工作,但對于復雜的、創新性的工作則作用有限。宋明珍等[104] 研究發現,當前的智能技術水平尚不足以全面支撐出版審核工作的所有環節,因此需要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進一步完善出版審核工作流程和細節。

三是人工智能使用所帶來的法律層面的問題。①探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問題。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能否受到著作權保護,目前存在較大爭議。不少學者基于作品須是自然人創作、作品須是人格體現的觀點,對此持否定的態度。如楊昆[105] 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作品屬性,原因在于其創作主體并非人類,也不能體現使用者的個性選擇。馬瑞潔[106] 也否認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版權性,認為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予以版權保護,可能加重數字平臺壟斷危機,進而損害公眾、作者、用戶的多方利益,并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版權治理應重調和、重過程、重技術,避免以版權擴張代替版權治理。但也有學者肯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版權性。莊詩岳等[107] 基于經濟、技術發展等方面的考量,支持賦予人工智能生成物以可版權性,并提出人工智能的研發組織體可以作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人。丁毅[108] 提出人機協作下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共有模式,即著作權由使用者和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共同享有,在責任承擔和權利行使上,則依據雙方的約定執行。隋明志[109] 認為采用鄰接權保護制度能夠解決當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困境,并在制度設計上提出建議。②探討人工智能數據使用以及內容生成所帶來的版權侵權問題。針對人工智能使用數據訓練存在的版權侵權風險,湯貞友等[110] 提出《著作權法》應增設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的合理使用情形,以滿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數據訓練需求。關春媛[111]在分析國外相關做法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應當以《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為接口,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使用條款,明確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訓練納入合理使用原則的具體規則。袁真富等[112] 建議將著作權補償金制度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運用于人工智能時代,以解決機器學習預訓練等環節使用版權作品所帶來的侵權爭議。

(8)國際傳播

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0 國際傳播”,涵蓋國際傳播、“一帶一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關鍵詞。國際傳播作為國家、民族或其他國際行為主體之間進行的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方式,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緊密相關,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色彩。因此,在國際傳播中,在大力宣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同時,還涉及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輸出。2024年是共建“一帶一路”新十年的開局之年,同時也開啟了中國出版國際傳播的“新十年”。該年度關于國際傳播這一主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推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是提升我國國際傳播效能的重要舉措,圍繞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眾多學者展開了探討,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段鵬[113]認為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如何保持我國文化的獨特性、如何在信息泛濫時代避免傳播內容被淹沒、如何提升傳播效率以確保內容能夠精確觸達海外目標受眾,是亟須解決的問題。聶書江[114]3認為形式雷同、內容單一和缺乏精確性是當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國際傳播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并提出國際傳播應尋找共有話語,利用雙方共有的知識素材提升熟悉度,緊緊圍繞受眾需求,切實傳播他們關心的內容來加強情感上的共鳴。王帥[115] 認為在國際傳播中,講好故事應講好事實、形象、情感和道理,充分利用多元平臺,拓寬并暢通中國故事的傳播渠道,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張昆等[116] 持相似的觀點,認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體系的構建應在資源層面、情感層面、渠道層面、效果層面謀篇布局。戴潤韜等[117] 發現在政策引領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網絡文學出海逐漸成長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新的增長點。陸朦朦等[118] 提出應根據受眾認知難度將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類型進行區分與歸納,在此基礎上,依據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針對不同類型的中華文化元素提出不同的敘事協同路徑。

二是“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出版“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出版業走向國際化,推動出版“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如何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探索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新路徑、新方法,是出版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王首斌等[119]31 基于對“一帶一路”國家出版合作和國際傳播情況的分析,提出出版業應從完善政策引導體系、數智賦能引導差異化傳播、國際傳播趨近日常生活、實現“交流生態”長效機制等方面全面提升出版國際傳播的效能。蔣晨[120]以“一帶一路”平臺為視野,分析皖版童書“走出去”的現狀,提出深耕本土圖書、強化共鳴外輸,加強國際合作、提升輸出優勢,開發多元渠道、優化輸出保障等策略。張窈等[121] 梳理了中國出版“走出去”在中亞地區的具體實踐和存在的問題,并從制度保障、需求連接、情感驅動、渠道擴容等方面提出具體的優化策略。

三是新興技術對國際傳播的賦能作用。隨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在智能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國際傳播成為一個重要課題。聶書江[114]7認為數智技術拓展了國際傳播的渠道,可以積極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和智能推薦技術,對國外受眾進行精準傳播,并強調應積極配合對外政策,培育輿論熱點。王首斌等[119]26研究發現科技對出版“走出去”的賦能作用,指出出版的數字化、智能化是內容創作和傳播的一大趨勢,出版國際傳播已從出版產品生產者向綜合文化服務者轉變。田雪君[122] 基于對技術語境、算法機制和技術社群等層面的考察,指出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技術前提是:海外讀者的數字閱讀習慣和全球出版行業的數字出版轉型、網絡文學傳播國家和地區的整體網絡環境及電子設備普及率、網絡文學閱讀平臺的在地化。范軍等[123]提出出版機構應強化技術賦能,加大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力度,持續打造出版國際傳播新模式。段鵬等[124] 具體研究了短視頻在助力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中的作用,認為短視頻憑借其快速傳播的特性,以及龐大的受眾基礎、高參與度和互動性等特點,能夠為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開辟一條全新的路徑。

(9)全民閱讀該主題對應的聚類為“#3全民閱讀”,涵蓋全民閱讀、數字閱讀、社會化閱讀、知識服務、出版社等關鍵詞。自2006年4月中宣部等11個部門發布《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以來,全民閱讀活動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在推動更多人愛閱讀、會閱讀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24年,針對全民閱讀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展開。

一是全民閱讀背景下的數字閱讀。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發現,2023年我國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達到80.3%,聽書和視頻講書等新興數字化閱讀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成年國民喜愛。[125] 王鵬濤[126] 分析了數字閱讀供給自治機制的內涵,建議通過制定明確的規則和標準、建立多方協同的評估體系、確保全程信息公開透明、鼓勵用戶反饋與參與,以及公布違約責任和懲罰措施等方式,全面提升數字閱讀推廣的效果。趙立兵[127] 認為數字媒介技術作為當代閱讀的基礎設施,以其物質性、規范性、關系性,塑造了人們的閱讀實踐過程,但須防范數字閱讀基礎設施應用中潛在的信息孤島、認知極化等負向效應。李武等[128] 從消費端的閱讀行為入手,以基于AIGC技術的數智人為切口,結合互動性理論,探索數智人如何賦能數字閱讀實踐。鄭志亮等[129] 提出學術播客在提升學術期刊數字閱讀服務功能方面具有再造移動私人的閱聽空間、建構共享的學術交流空間、提供打破信息差的個人成長空間等多重價值。

二是全民閱讀活動的實踐研究。聶震寧[130] 對全民閱讀中國模式的主要特點進行總結,包括高度重視頂層設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工作職責、重視閱讀內容引領、組織開展重點閱讀活動、突出強調全民性等。蔡斐等[131] 提出要從生活現代化、生活在地化、生活場景化等路徑深入推進全民閱讀。羅小藝等[132] 指出城市書展通過模式創新實現了“圖書+”文化空間的全景化重構,借助科技手段構建了在線閱讀與交流的全新環境,并在與其他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提升了書展品牌效應,推進了閱讀的全民化。洪勇剛[133] 提出出版社深化全民閱讀工作的路徑,包括重塑健康的閱讀內容供給生態、協同打造更專業的閱讀推廣服務范式、提升數字閱讀的服務效應等。

四、結語

本研究通過CiteSpace可視化工具對2024年度我國出版學科領域的學術圖景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描摹,揭示了該年度研究熱點的多維度特征。研究發現,出版學科領域在對核心議題持續深化研究的同時,關注技術變革,回應時代命題,形成了科技期刊、出版融合發展、主題出版、人才培養、出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技術對出版的影響、國際傳播、全民閱讀9個熱點研究主題。本研究成果為出版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把握學科前沿,提供了較為清晰的參考框架。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研究設計過程中,我們確定的原則是用準確的數據,客觀地呈現相關信息,因此,僅對研究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而未能提供深入的解釋性分析;第二,僅對2024 年度的刊文進行研究,缺少歷時性比較分析,難以呈現研究主題的演進軌跡與未來趨勢;第三,因研究樣本的選擇需有一定依據,一些發表在非樣本期刊上的文章未能納入研究范圍,導致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例如,2022年創刊的《數字出版研究》和2023年創刊的《中國數字出版》,已經在我國數字出版研究領域形成一定影響,但未納入本研究樣本期刊。今后,我們將持續關注我國出版學科領域的研究趨勢和學術環境,采用更科學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不斷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為出版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展相關研究提供更有價值的指導和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青青草综合网| 99re精彩视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xx|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91|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欧美成人A视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67194亚洲无码|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欧美中文一区|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日本欧美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高清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91精品专区| 久草视频中文|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看|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视频一区亚洲|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午夜小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日本一区高清|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69av在线|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亚洲一区黄色|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欧美精品导航| 欧美性天天|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欧美网站|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啪啪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