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梁文鋒曾表示:“我們需要的是對技術有極致熱情的人,而不是習慣用經驗找答案的人。”在DeepSeek,有不少跨界而來的年輕人。
在全球科技競爭激烈的浪潮中,DeepSeek(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這家成立不到兩年的中國公司,以其驚人的成就在AI領域掀起了一場風暴。它的成功,不僅在于其技術上的突破,更在于其獨特的人才觀和組織管理方式。
頂尖年輕人是“百里挑一”
在傳統的人才選拔中,企業往往遵循“二八原則”,即20%的頂尖人才創造80%的價值。然而,DeepSeek卻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百里挑一。
DeepSeek的團隊成員全是國內頂尖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或博士實習生,他們不僅擁有卓越的學術背景,還具備非凡的創新潛力。例如,一名團隊成員曾公開分享自己的履歷:北京大學畢業,在三次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中獲金獎,本科期間發表6篇頂級國際會議論文,其中兩篇是共同一作。
DeepSeek對年輕人才的選拔標準極為嚴苛:“金獎以下不要。”這種高門檻直接形成了團隊規模的“小而精”,也讓DeepSeek擁有了國內AI行業最高的人才密度。這種選拔方式不僅確保了團隊成員的高質量,更為團隊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在DeepSeek看來,頂尖人才是稀缺資源,只有通過嚴格的篩選,才能找到那些能夠真正推動技術進步的年輕人。
用熱情和潛力,替代經驗和資歷
在中國的科技行業,經驗往往被視為最重要的資本。然而,DeepSeek卻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們拒絕經驗豐富的人才,而選擇“未經驗證”的年輕人。DeepSeek有一個不成文的用人規則:工作經驗超過8年,直接不錄用;超過5年,需要特別出色才能入選。
創始人梁文鋒曾表示:“我們需要的是對技術有極致熱情的人,而不是習慣用經驗找答案的人。”在DeepSeek,有不少跨界而來的年輕人。比如一名物理專業的博士在入職之前完全沒有模型訓練的經驗,但憑借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潛力,很快成為團隊的中堅力量。這些年輕人沒有被傳統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慣性所束縛,他們敢于挑戰“標準答案”,嘗試不同的路徑。DeepSeek相信,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那些沒有包袱的人。這種用人理念不僅為年輕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也為公司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創新的思路。
扁平化管理:打破上下級界限
在傳統的公司管理中,層級結構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DeepSeek卻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扁平化管理。
DeepSeek沒有傳統的層級結構,團隊內部按照目標組成小組,每個人負責自己擅長的部分,組內成員之間沒有固定分工和上下級關系。這種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團隊的溝通效率,也讓每個人都能在平等的環境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DeepSeekV3的關鍵架構——MLA。它最初只是一個年輕研究員的興趣項目,但因為顯示出巨大潛力,團隊專門成立了研究小組,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最終成功實現了訓練成本的大幅下降。
梁文鋒稱這種模式為“自然分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和想法,創新不需要推動,而是需要順勢而為。”在DeepSeek,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和溝通是無縫的,這種扁平化的結構不僅激發了每個人的創新潛能,還讓團隊在面對挑戰時能夠迅速作出反應。
不“賽馬”:杜絕內耗和資源浪費
在很多大公司,賽馬機制是一種常見的管理方式。然而,DeepSeek卻完全摒棄了這種模式。賽馬機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競爭,但往往會導致內耗和資源浪費。DeepSeek選擇以協作為核心,確保每個人都能專注于自己的目標。
一位接觸過DeepSeek的AI從業者透露:“DeepSeek內部不賽馬,因為這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影響團隊的凝聚力。”賽馬機制帶來的不僅是內耗,更是短視的行為。DeepSeek選擇從根本上消除這些弊端,為團隊創造一個穩定、高效的創新環境。在DeepSeek,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是基于信任和共同目標,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升了團隊的整體效率,還讓每個成員都能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讓創新沒有后顧之憂
在AI領域,算力是創新的關鍵資源。DeepSeek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無限的算力支持。這種“慷慨”的支持讓研究人員能夠專注于技術本身,而不用擔心資源的限制。正是因為這種強大的資源支持,DeepSeek團隊得以在短短時間內突破技術瓶頸,用600萬美元的成本訓練出了性能超越GPT-4.0的模型DeepSeekV3。DeepSeek相信,只有當研究人員能夠自由地探索和創新時,才能真正實現技術的突破。這種對創新的支持不僅體現了DeepSeek對技術的重視,也展示了其對人才的尊重和信任。
追求長期價值
DeepSeek的成功,還離不開一種力量——技術理想主義。
在國內,很多AI公司將商業化放在首位,通過搶奪市場和融資來快速做大規模。然而,DeepSeek從一開始就將目標定位于追求前沿技術。梁文鋒曾明確表示:“我們的出發點不是趁機賺一筆,而是推動整個技術生態的發展。”這種技術理想主義不僅吸引了頂尖的年輕天才,也讓DeepSeek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公司的文化。DeepSeek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專注于長期價值;不照搬“標準答案”,而是堅持從底層反思技術架構;不依賴大佬帶隊,而是給年輕人機會,釋放他們的潛能。這種文化讓DeepSeek在面對挑戰時能夠保持初心,堅持創新。
DeepSeek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在人才管理中,我們不能僅僅依賴經驗和資歷,應該更加重視年輕人的潛力和熱情。年輕人雖然缺乏經驗,但他們擁有無限的創新潛力和對技術的極致熱情。企業應該打破傳統的用人觀念,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讓他們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才干。
延伸閱讀
如何在文化和管理中實現突破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常說:“創新需要文化和管理相匹配。”這種理念不僅是對自身企業的要求,更是對整個行業文化的一種思考與探索。
在一次訪談中,梁文鋒談道:“做最重要、最困難的事。”他將DeepSeek的任務定為探索通用人工智能(AGI),而不僅僅是在金融領域開發應用。“我們要做的是通用人工智能,因為這是全球技術競爭中最前沿的領域之一。”他堅信,探索AGI不只是技術層面的追求,更是對人工智能本質的深刻理解。
梁文鋒強調,聚焦科研是DeepSeek的核心策略。他們希望通過大量的實驗與對比研究,揭示人類思維可能與語言密切相關的結論。這種深入的學術探索,不僅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還要求有最佳的團隊合作。這正是梁文鋒所倡導的文化與管理協同的重要體現。
對于DeepSeek的發展,梁文鋒強調了團隊內部的自主性和創造力。他提到:“交給團隊重要的任務,并不干預他們的執行。”這種管理模式使每個團隊成員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自由發揮,最大化地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通過這種方式,DeepSeek才能在技術層面進行深度探索,而不僅限于市場上的應用。
梁文鋒還對創新成本提出了看法,他認為創新往往“昂貴且低效,有時候伴隨著浪費”。然而,這種浪費并非完全無意義,而是創造新理念和技術的必經之路。正因如此,DeepSeek并不懼怕失敗,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DeepSeek,企業文化的建設是推動創新的重要一環。梁文鋒指出,他們并沒有成文的企業文化,而是通過管理者的行為和決策標準來間接影響團隊。企業文化不僅要鼓勵冒險和創造,更需要確保團隊價值觀的一致性。“招聘能為團隊注入新鮮血液,但真正的團隊文化需通過日常工作凝聚而成。”
在AI技術瞬息萬變的今天,DeepSeek的目標并不止于技術的實現,而是在推動整個生態的進步。他們希望通過公開分享研究成果,助力更多小型應用開發,進一步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門檻。正如梁文鋒所言:“我們想在創新浪潮中站穩腳跟,成為一個真正的貢獻者,而不僅僅是市場中的追隨者。”這種志向與信念,正是推動DeepSeek持續發掘新技術的重要動力。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