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成本監督與管控方法直接關系到企業運營的成本效益以及企業的競爭力。通過有效的監督與管控,能夠確保人工成本合理分配,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提升勞動生產率。這不僅能夠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還能推進資源配置的優化,進而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文章以人工成本管理的精細化需求為切入點,從技術層面介紹了自然語言分類器的設計、建立、檢驗與優化方法,在對已有管理機制充分認知的情況下,通過對其進行最小化“增補”實現對人工成本監督與管控機制的優化改進。
關鍵詞:人工成本 監督與管控 自然語言分類 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3-095-02
一、引言
一級經營主體對于所轄成員單位的經營業績考核,是通過有限數量的考核指標來實現的。經營業績考核指標,是該經營主體對所轄成員單位經營行為中關鍵過程、關鍵結果實施管控的最主要抓手,是其管理意圖和導向的最直接傳遞途徑。因此,如何在考核指標構造的體系框架下,對經營行為發揮有效監督,進而對風險實施精準過程管控,是各成員單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1]。
人工成本,是經營主體用以管轄、約束所轄成員單位經營行為的諸多考核指標之一。它所承載的是經營主體對于成員單位用工總量及成本費用的總體性、全局性要求。該項指標的順利完成是由于單位內部多個管理部門高效協同的結果。而在單位內部,如何借助有效管理機制對其他平級部門實施監督和管控,是人工成本管理牽頭管理部門必須解決的難題。
人工成本費用,一般由財務部門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社保費用、住房費用、教育經費、工會經費、福利費以及勞務派遣費等財務科目進行分類記錄和統計,較少涉獵更細化顆粒度項目的記錄和統計工作。然而,人工成本費用往往涉及金額巨大、細目繁雜,對于它的統計分析,尤其是以福利費為代表的涉及面廣、包含事項繁雜且具有相對較高靈活性的財務科目,如果只停留在科目管理的顆粒度,不向更細化顆粒度、更深層次進行了解和研究,則所獲得統計匯總結果對后續人工成本的精準監督、高效管控缺乏實質意義。
綜上,作為人工成本牽頭管理部門,為實現單位人工成本的有效監督與管控,人力資源部需要先后面臨兩項挑戰:一是如何在現有財務科目的一級分類基礎上實現更細顆粒度的二級分類匯總,并在對各項人工成本費用及影響因素精準認知的基礎上開展分析與監督工作。二是如何借助已有或少量新增管理機制,實現監督結果的有效傳遞以及管控建議的有效落實。
二、自然語言分類器的構建與實施
(一)需求分析
將人工成本數據在現有財務科目的一級分類基礎上進行更細顆粒度的二級分類匯總,其實質是將科目內所包含收支記錄依照用款事項中所提及內容進行分類、歸集,再對各類別事項所涉及費用進行的統計匯總。其關鍵在于對用款事項內容的準確提取與識別[2]。
然而,實際的分類、歸集工作是無法由業務人員人工操作完成的。一方面,由于收支記錄數量巨大,對業務人員長時間保持穩定、統一的分類邏輯和規則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人力所能承受的上限;另一方面,即便通過人力完成了對已有收支記錄的分類,在后續新增記錄的分類過程中仍然需要嚴格依據前期分類的邏輯和規則進行操作,否則將導致前后兩階段分類匯總結果不具有邏輯和規則的統一性、連貫性,進而導致監督失準,管控失效。顯然,第二方面問題也是無法通過人力解決的。
而且,隨著業務持續發展、管理精細化要求不斷提高,分類的邏輯、規則必然發生不斷衍化,使收支記錄所歸集類別進一步分化、細化,并最終導致所有收支記錄均需要按照新建邏輯、規則進行重新分類。這種情況下,再要求業務人員對原有分類結果進行“反芻”也是不切實際的,終將導致管理改進無法實現。
因此,分類能力穩定且邏輯、規則調整后能夠自動化運行的自然語言分類器急待設計和引入。
(二)對人工分類過程的解構及自動化分類過程的重構
在自然語言分類器設計前,需要對人工分類的實現過程進行充分了解和解構。一條人工成本收支記錄通常包含所屬會計科目、用款事項、金額、經辦人以及辦理日期等關鍵信息字段。其中,用款事項由財務人員以自然語言形式記錄,如“3~5月食堂日雜出庫”“員工甲報食堂液化氣采購”等。在對收支記錄進行人工分類的過程中,業務人員先對一條收支記錄的用款事項內容進行讀取,從內容文字中識別出多個關鍵詞形成“關鍵詞組合”,再使用“關鍵詞組合”與頭腦中的知識儲備進行比照,并最終確定該條收支記錄所屬的二級分類結果。這里所提及的“知識儲備”即為關鍵詞組合結果與二級分類結果間的對應關系。依次類推,逐條辨識,循環往復,直至最終完成全部收支記錄的二級分類。究其實質,對收支記錄的分類過程就是在提取自收支記錄用款事項內容中的關鍵詞組合與二級分類結果之間建立映射關系,并將此映射關系推廣至全部收支記錄的過程??梢姡瑢τ每钍马椫兴P鍵詞進行提取、組合以及關鍵詞組合與分類結果映射關系的建立,是實現自動化分類替代人工分類的核心問題。
1.關鍵詞的選取。由于人工成本各收支業務中關鍵事件與所涉及內容要素相對穩定,因此,可以直接在往期收支記錄的用款事項中進行關鍵詞選取,作為分類器構建的基礎。關鍵詞的選取原則是,提取具有明顯辨識度,能體現關鍵信息、內涵特征的關鍵詞,如食堂、體檢、汽油、維修等字樣;去掉對類別區分無意義或作用不顯著的詞語,如城市名稱、員工姓名、工作、費等字樣。
2.關鍵詞組合與二級分類結果間映射關系的建立與檢驗。關鍵詞組合與二級分類結果間映射關系的建立階段,需要由人力資源部與財務部業務人員在各財務科目的一級分類基礎上,根據管理的顆粒度需求共同確定已有各人工成本收支記錄的二級分類結果。則以各條收支記錄的集合為紐帶,在所提取的關鍵詞組合與二級分類結果間建立的映射關系,即為第1節所提到的第一條挑戰的核心解決方案。
在二級分類的基礎上,統計、對比過往年度人工成本匯總數據,并將數據波動情況與所內發生的管理活動相對照。如果數據波動與管理活動匹配性較差,則需要結合人工成本管理需求對二級類別的范疇進行合并或拆分,或者在對關鍵詞進行增補的基礎上,實現波動成因與二級分類結果對應關系的“銳化”,進而確保統計數據的高可用性。當分類器能夠較好地完成對過往記錄的分類時,即可將其應用于對新增記錄的分類匯總工作。
(三)對于特殊品類內容的分類
收支記錄的用款事項內容中除對常見業務的描述性文字以外,還有大量以“合同款+編號”形式存在的記錄。針對該種情況,則需要單獨建立“合同編號—合同信息—二級分類結果”列表,用以記錄與合同編號相對應的合同內容以及二級分類結果。分類過程中,當收支記錄的用款事項內容中出現“合同款”字樣時,直接跳轉至特定數據表中進行搜索比對,并輸出相應二級分類結果。
三、人工成本監督與管控機制的設計與運行
(一)需求分析
全面預算管理,以價值管理為核心,以現金流管理為主線,以財務預算為綜合結果,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控制為特征,通過預算編制、執行、監控、考核與激勵等手段,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價值創造能力,實現戰略目標的系統管理活動。單位內各部門發生的各項科研生產、經營管理、科研保障、組織人事、條件建設等各項經濟業務均納入全面預算管理范圍。管理周期內,預算主管部門于期初組織開展全口徑預算申報、審定工作并發布生效[3]。期中,按月度組織資金使用計劃申報及資金協調例會,實現月度周期內資金的預算管控;按季度組織預算執行情況分析及分析結果審核,實現季度周期內管控結果的回顧。期末,開展對各級預算二級主管部門的考核與評價工作。
人工成本是單位內多個部門、多項預算費用的集合,是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子集。為適應經營業績指標要求,與之相匹配的監督與管控機制則是必不可少的。
(二)監督與管控機制的設計思路
考慮到避免管理機構冗余、壓控業務增量等問題,人工成本的監督與管控機制不宜脫離于即有全面預算管理機制單獨存在,而應盡可能與之共享同一套管理資源。究其實質,人工成本監督與管控機制應是在單位全面預算管理機制基礎上附加的“監督”與“提醒”機制。即,當“監督”發現人工成本可能潛在管控風險時,通過“反饋”機制觸發提醒,并通過全面預算管理機制發揮“管控”作用。至此,對人工成本監督與管控機制的設計,具化為“監督與反饋”機制的建立與實施[4-5]。
1.管理基準的確定。人工成本中各級各類事項所對應的數額總體水平不同、波動幅度不同,因此,實施“監督”機制的“管理基準”有所不同。新一年度的管理基準由一、二級類別事項以及各類別事項所對應數額兩部分構成。其中,事項的分類依照自然語言分類器對往期人工成本收支記錄的一、二級分類結果確定,各級各類事項所對應數額根據新年度已發布生效的全面預算數據確定。當上級經營主體發布人工成本預控指標或最終管控指標時,該管理基準需隨之做出相應調整。
對比往期人工成本分類匯總結果,結合當年度人工成本管理基準,形成當年度人工成本預算分析報告,經審定后提交至全面預算管理機構,即實現管理基準的“初始化”。
2.運行過程的監督。與全面預算主管部門不同,人力資源部無法通過資金計劃的申報、審定,實現對人工成本預算的“前置”管控,但可以與財務部協同,通過周期性獲取并統計已經發生人工成本的方式,實現對人工成本的周期性“后置”監督,并視情借助“反饋”機制發揮管控作用。以2018—2022年人工成本分類統計及波動原因分析結果為例展示“監督”過程。當統計發現某一類費用在比照上一年度數據發生顯著波動時,需要及時開展原因分析并予以記錄。當分析結果確認波動屬于異?,F象或波動幅度超過常規范圍時,即需要觸發“反饋”機制,借助全面預算管控平臺發揮對人工成本的“管控”作用。
四、對人工成本預算管理的“前向反饋”
全面預算管理包含全口徑業務活動的收支預算管理,因此,在實際業務辦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單位外撥款經由單位內發放”的情況。由于該類費用不應計入人工成本,所以,需要對各部門上報的預算項目提出進一步精細化要求,將該類別項目予以單獨報送,以提高年度人工成本預算監督與反饋基準的精準程度。可見,管理的精細化并非單兵突進,而是多措并舉。
五、管理成效
得益于自然語言分類器以及監督與管控機制的有效運行,單位人力資源部協同財務部于2022年年初和年末,分別通過早期預警和末期評估的方式,對兩項二級分類事項所涉及費用的使用方案給出“反饋建議”,實現了對人工成本的有效管控。
六、總結
人工成本是一級經營主體對于所轄成員單位用工管理及成本費用的全方位考量。對人工成本的有效監督與管控,得益于數字化技術的有力支撐和全局性資源的協同調配。而自然語言分類器的設計、引入以及監督與反饋機制的合理設計、有效運行,使單位對人工成本的精準管控成為可能。
對數字化技術的把握和對管理機制的理解會共同促進管理能效的提升,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經驗的積累,對人工成本的管控乃至更加復雜的管理課題都將獲得更加富有成效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張帥.鋼鐵企業人工成本管控對策研究——以J公司為例 [J].冶金管理,2024(05):81-84.
[2] 江福超,邊建輝,劉安杰,等.人工成本分析及管控措施研究——以華北油田為例[J].石油組織人事,2024(01):49-52.
[3] 左白,楊宗曦.國有物業企業人工成本管控中的定崗定編及薪酬激勵創新探究[J].中國市場,2023(23):104-107.
[4] 林冠偉.項目建設期企業人工成本零基彈性預算管控模式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3(12):106-108.
[5] 李婷婷.通航飛機制造企業人工成本管控——以A公司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23(02):122-124.
(作者單位: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 遼寧沈陽 110015)
[作者簡介:馬雙(1985—),男,漢族,遼寧省阜新市人,碩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薪酬績效管理與統計分析;陳俊軍(1979—),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