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潤疆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重要一環。旅游主客互動對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基于文化潤疆的背景,深入探討新疆地區旅游主客互動過程中文化的傳播機制、獨特方式及其積極效果,進而分析文化潤疆方略在旅游主客互動中的生動體現和持續推進。
關鍵詞:旅游主客互動 文化潤疆 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3-130-03
一、引言
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談會首次提出文化潤疆,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入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把文化潤疆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凝聚人心的重要抓手,這為新時代新疆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作為一種治理形式,文化治理融合了理念、制度、機制和技術,為深入解讀文化潤疆的核心理念提供了有效的視角,它構建了一個分析框架,助于詳細梳理并理解文化潤疆所蘊含的多樣化復雜關系[1]。文化潤疆與旅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聯系,這種聯系體現在多個方面,共同促進著新疆地區的文化繁榮和旅游業的發展,旅游主客互動作為旅游活動中的核心環節,對文化潤疆的推進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理論基礎
(一)旅游主客互動概念界定
旅游主客互動主要指的是在旅游活動中,旅游地的居民、從業人員(即“主”)與外來游客(即“客”)之間的交往、接觸、影響及相互關系。旅游的特點就在于匯聚了來自不同社會經濟階層和文化背景的廣大人群,在旅途中實現面對面的交流與邂逅。當外來旅游者作為客人從出發地抵達目的地后,會與作為主人的社區居民和服務者產生直接的接觸和交流,這一過程中會觸發一系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行為,形成主客之間的互動[2]。在團隊旅游中,游客在特定景點的時間往往被嚴格限定,這限制了他們與當地居民深入接觸的機會,而導游千篇一律的講解詞,也常常讓來客覺得索然無味。相反,自主性更高的自由行,游客有更充裕的時間,也就有了更多機會與當地人近距離交流[3]。通過主客之間的積極互動,可以縮小甚至消除文化之間的差異鴻溝,從而拉近主客之間的關系,在尊重彼此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能夠擴大相互之間的認同,并在包容各種文化的氛圍中增進共識[4]。旅游開發往往依靠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富而獲得發展,作為少數民族的東道主,他們渴望為前來參觀的游客呈現獨特的民族文化,既滿足了游客的體驗,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本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也成功地推廣了當地的“原生態”文化。例如,西雙版納傣族園的潑水節[5]、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風情[6]以及陽朔興坪村[7],都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因此,旅游不僅是一個促進人際交流、文化傳播、友誼加深的過程,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展示、互動與借鑒的橋梁,對于推動民族間的交往、交流與融合具有實質性的作用。
(二)文化潤疆理論框架
文化潤疆是指在新疆地區深入開展文化建設和推進文化事業發展,促進各族群眾的文化繁榮與進步。這一戰略在新時代的治疆方略中占據核心地位,對于構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具有重大意義。文化潤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推動新疆各項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旨在通過傳承和弘揚新疆地區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文化潤疆的內容不僅包括傳承和弘揚新疆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注重建設文化設施和場館,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文化教育和文化宣傳等。通過這些措施,文化潤疆在增進各族群眾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促進新疆地區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具體來說,文化潤疆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促進新疆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8]。文化潤疆通過文化的力量推動經濟的繁榮,著眼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傳承維吾爾族舞蹈、哈薩克族音樂等傳統藝術時,更多吸引游客和觀眾的文化藝術產品也被融入了現代元素,創造了新的文藝形式,豐富了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如酒店、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提高了各族群眾的經濟收入。文化潤疆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的共同發展,真正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疆,是經濟社會大踏步發展的新疆,是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大踏步前進的新疆,是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極大豐富的新疆。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革命文化和先進社會主義文化進行繼承和創新[9]。文化潤疆通過對新疆地區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和整理,結合新疆實際,強調對維吾爾族傳統音樂、哈薩克族刺繡藝術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傳承和弘揚,創新文化表達方式。同時,也要通過紀念紅色遺址、講述革命故事,讓紅色基因在新疆大地上生根發芽,為新疆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注重傳承創新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各族群眾之間的交流和融合[10]。文化潤疆著重于深入文化交流,推動不同民族間的深度互動,促進各民族攜手合作、共同追求繁榮與發展。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景區可以精心策劃并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盛大的民族藝術盛宴、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慶等。這些活動為各族群眾打造了一個展示的舞臺,同時也提供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的寶貴機會。通過這些深入的文化互動,能夠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
推動新疆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文化品牌[11]。文化潤疆從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文化服務質量、豐富文化產品供給等方面入手,使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同時注重發揮新疆特有的文化優勢,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疆舞蹈品牌中,將充分展現新疆舞蹈的魅力,并通過演出、教學、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來增強新疆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能力,使新疆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弘揚,有利于增強新疆區域的文化軟實力,對促進新疆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有重要意義。
三、旅游主客互動與文化潤疆的關聯性分析
(一)旅游主客互動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在旅游的過程中,主客之間的交流互動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元的文化傳播場景[12]。這種交流互動豐富了游客的旅行體驗,使主客間不再是簡單的對話,轉變成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游客帶著對未知旅途的憧憬,踏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成為當地文化的體驗者,與此同時,導游和當地居民作為這片土地的文化傳承者,通過與游客之間的交流,細致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讓游客真切感受到當地文化的溫度和居民的熱情。
文化傳播的形式多種多樣,實物展示是一種最直觀和生動的方式[13]。博物館內珍貴的文物,磚石滄桑的歷史遺跡,別具一格的民居和民俗村中的工藝品,無不是當地文化的真實寫照,游客仿佛可以穿越時空,與過往的歷史對話,在欣賞這些實物的同時,感受新疆獨特的人文韻味。文化傳播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表演藝術。當地的歌舞表演、戲曲表演等通過舞臺向游客傳遞,展示當地的藝術魅力,游客感受到了文化的精髓,還對當地的文化內涵、價值觀念有深入的了解。
文化傳播往往是在旅游主客互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的[14]。游客在參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接收到各種文化信息,在思想和行為上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內心深處形成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共鳴,從而提升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推崇。這種文化傳播的過程,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互動,游客在接受文化信息的同時,也會將自己的文化帶給當地居民,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可以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發展,還能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尊重。這種主客互動也將會對旅游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游客回到家鄉后,將旅游的過程講述給其他人,口口相傳將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覽,更能夠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繁榮發展。
(二)旅游主客互動對文化潤疆的推進
旅行體驗中,主客間的互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新疆,游客與當地居民之間的互動尤為突出,當游客踏入新疆這片神奇的土地,首先會被壯麗的自然風光所震撼,與當地居民的深入交流后,更會被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深深吸引,在景區內,游客們可以欣賞到歡快的民族歌舞表演,親手嘗試制作精美的傳統手工藝品,親身感受新疆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此同時,當地居民也積極參與了游客的旅程,這種互動不僅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也讓他們更加珍視自己的文化遺產,并積極地將這份獨特的文化傳承下去。
旅游中的主客互動對于提升旅游服務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游客們基于自身的旅行體驗,向當地居民提出需求和建議,比如增加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提升民宿的居住舒適度、增設特色巴扎等,這些反饋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改進方向。當地居民在接收到這些反饋后,能夠更精準地認識到服務中的不足,從而不斷提升旅游服務的品質與水平。這種主客間雙向交流,有效推動了新疆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使得整個旅游業在主客互動的正向作用下不斷進步。
綜上所述,主客互動對于促進文化潤疆的效果是積極且顯著的。它加深了游客與居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豐富了游客的旅行體驗,讓旅行不再局限于對美景的欣賞,更多地投入對新疆歷史與人文的了解。此外,旅游主客互動還推動了旅游產品的創新與升級,使新疆的旅游更具特色和文化底蘊,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旅游服務的整體品質,為新疆的旅游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旅游主客互動對文化潤疆的推進策略
(一)深化主客文化交流
在暢游新疆各景區時,游客與當地居民有著諸多互動機會增進交流。當地會舉辦多民族的歌舞盛宴,讓游客能親身感受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舞蹈和音樂的獨特韻味,領略多元文化的迷人魅力,設立傳統手工藝體驗區,讓旅行更加生動有趣,通過親身嘗試的方式,增強互動體驗感。當地還會在傳統節日時邀請游客共同歡慶,共享節日的喜悅,加深了主客間的情感交流,為游客提供了結交新朋友的絕佳機會。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效拉近了游客與當地居民的距離,進一步加深了對新疆的認識和了解,對加深游客對新疆的認知具有顯著而積極的影。
(二)推廣文化潤疆理念
導游在對景點進行講解時,除自然景觀外,也可結合新疆的文化特色加以介紹,如絲綢之路的歷史遺跡和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等,使游客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深入了解新疆的歷史,對當地的風俗習慣給予尊重,在旅行結束后對新疆有更深刻記憶。同時,借助線上宣傳片、短視頻、紀錄片展映等方式制作精美的旅游景點介紹,包括圖片、視頻、文字等,吸引用戶點擊和分享,使游客在旅行前就對新疆的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三)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培養和教育
為使從業人員在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上都有所提高,可以定期組織專業培訓,如導游技能提升班、民族文化知識講座等。這些培訓既涵蓋了旅游業務知識,又著重介紹新疆的歷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識,從而促使從業人員對新疆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將之傳遞給廣大游客。另外,還可以號召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服務,當地居民們對當地文化習俗更加熟悉,可以作為講解員,為游客在景區中提供真實而生動的講解和介紹,使游客更深入地感受新疆文化。
(四)創新互動形式
在線上,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創新旅游互動的形式,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邀請專家學者和地方文化名人舉辦線上文化講座,帶來關于新疆文化的精彩解讀,并開設在線互動問答環節,使觀眾有一種云游新疆的體驗,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旅游,同時,也鼓勵游客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與當地居民的互動體驗,以短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展現新疆的熱情和獨特魅力。在線下,為幫助游客與當地居民交流互動,可以建立旅游主客互動的平臺,在旅游景點設置游客服務中心,提供旅游咨詢與文化交流服務,使游客與當地居民之間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在舉辦各類文化節慶活動時,讓游客與當地居民全部參與進來,以增進彼此的友誼。
[基金資助:喀什大學校級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旅游主客互動推進文化潤疆與富民興疆的機制及其路徑研究。項目號:(2022)1806。]
參考文獻:
[1] 李紅兵.文化治理視域下文化潤疆的理論基礎與實踐進路[J].新疆社會學,2024(02):114-122+149-150.
[2] 魏寶祥.民族地區旅游者行為與文化響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3.
[3] 楊明華.東道主與游客關系中的中介力量作用探析——以丹巴縣甲居藏寨為例[J].旅游科學,2009,23(05):8-14.
[4] 李燕琴,徐曉.多元文化視野中的地方性知識與可持續旅游[J].旅游學刊,2021,36(05):4-5.
[5] 吳炆佳,錢俊希,朱竑.商品化民族節日中表演者的角色認同與管理——以西雙版納傣族園潑水節為例[J].旅游學刊,2015,30(05):55-64.
[6] 全靈.主客易位視角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路徑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23.
[7] 黃麗露.旅游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23.
[8] 趙斌.文化潤疆內涵要義研究綜述[J].實事求是,2023(04):99-106.
[9] 李月明.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推進文化潤疆工程[J].實事求是,2023(05):105-112.
[10] 逯浩,任東景,溫鐵軍.新時代黨的“文化潤疆”方略實施路徑構建探析[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2(01):13-19.
[11] 畢天良,譚宇,馬鳳強.“文化潤疆”的四維透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4(03):97-102.
[12] 王鈺寧,孫九霞.旅游跨文化學習中的主客互動——陽朔太極拳的教與學[J].人文地理,2022,37(04):175-181.
[13] 卞之峣,楊荔斌.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傳播機制——以廣西為例[J].社會科學家,2020(12):59-64.
[14] 林月堅.社會互動視角下的民族旅游中的主客關系研究——以南崗瑤寨為例[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9,22(01):63-67.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新疆喀什 844000)
[作者簡介:馬嘯天(1994—),男,滿族,遼寧鞍山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市場調查、經濟統計。]
(責編: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