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對深度挖掘鄉村農業資源價值、展現農業獨特底蘊、打造跨界新產業新業態、形成地方特有融合模式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資源作為基礎物質,可以讓“土特產”供給有優勢、鄉村文化有特色、鄉村旅游有潛力,要深度發掘農文旅融合潛力,形成“以旅興農、以農促旅、文旅結合、城鄉互動”的新格局,提高經濟社會綜合效益。
關鍵詞:農文旅 產業融合 鄉村振興 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3-132-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產業發展,并且提出明確要求,“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要把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搞好”“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指引(試行)》《關于金融支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通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中的重要抓手,對促進鄉村富裕、社會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文旅深度融合面臨的困境
多年來,我國通過開發資源為核心,帶動了鄉村市場發展。通過創設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區等項目,為鄉村創造了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空間。然而當前,農文旅深度融合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發展不充分。一是優質資源整合開放能力不足。很多地區都具備農文旅深度融合的資源條件,但受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優質的農業資源、文化優勢并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農文旅尚未形成完整、完善的產業鏈條,而且已形成的模式同質化嚴重,因地制宜的價值創造體現不夠充分[1-2]。二是產品更新動力不足。現有的農文旅融合模式多以自上而下、多主體協作運行[3],形式較為固定,對市場需求的掌握存在一定的滯后性[4-5]這會導致產品創新性不足,市場競爭力較弱,生存周期較短。三是服務體系支撐力不足。雖然民宿、鄉村旅游等經營方式已經吸引部分青年返鄉創業,但仍有較多地區由留守老人經營,服務質量有待提升。這也反映出對于不同經營范式的監督管理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6]。
二、創新驅動農文旅深入融合的對策
破解當前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困境,需要對現有的農文旅基礎要素、產業融合業態、保障體系等方面多維度協同創新,全面助推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打造創新盤,發掘要素助力農文旅深度融合
在推進文旅融合中創新性融入農業要素,既有助于彰顯鄉情特色,做好鄉村“土特產”大文章,也有助于在文旅融合的基礎上,打造創新盤。
1.融入農業元素。農耕勞作體現鄉土味,要提高農耕勞作場景宣傳,使農耕勞作更具彰顯農業特色。農業產業體現現代化特色,特別是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更彰顯農業優勢。經營主體和基本農戶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很多地區已經形成了畜牧業、經濟作物等“一村一業、一鄉一品”新格局。要因地制宜,因村而異創新農業產業。推動農文旅融合有利于筑牢鄉村發展根基、延長產業鏈條,形成具有鄉土氣息的特色農產品,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
2.融入農業文化。加強歷史文化輻射深度,要深入挖掘紅色基因、少數民族特色、拓荒農業精神、非遺文化內涵,強化厚重民風民俗宣傳廣度,將農業特色與文化特色有機結合,并作為宣傳特色,充分整合文化資源,提升特色民俗、特色文化影響力[7]。此外,要注重農業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對于具有傳承發展優秀農耕文化及具有特色鮮明的傳統農業產業和農耕技術知識體系等農業文化遺產要充分挖掘、及時認定、申請保護。以農業底蘊、文化實力創造旅游新空間。以旅增收,將資源優勢通過旅游進行增值,把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文化資源轉化成獨特的市場優勢。
3.融入農業體驗。像湖南省汨羅市創新出“端午人家”傳承民俗、體驗非遺、消費創新的先進經驗,可以鼓勵村民以房屋參股,引進精品民宿品牌進行合作,以村民自家的農田、菜園等特色為載體,打造種植體驗區、手工作坊,提高農村庭院煙火氣。讓游客真實體驗農耕文化,喚起鄉愁記憶,改觀熱炕頭、吃土菜的傳統認識,同時增強村民就業新體驗,穩定經營性收入的同時還可以增加工資性收入,減少“空心村”現象發生。運用VR技術、小程序、電商等現代化數字技術,將庭院沉浸式體驗感延續,融合“開心農場、電子寵物”等研發思路,線下承包微菜園,線上種養管理,建立虛擬實景休養區。種養結束后,可由合作加工公司及時進行精深加工,形成特色預制菜等,增強消費體驗的滿足感和獲得感,也有利于創新特色農產品品牌。
(二)抓好拓展盤,創新業態助力農文旅深度融合
通過業態創新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挖掘農業生態、文化、社會等功能,釋放農文旅融合更大的產業潛力。
1.在主題打造上,推動融合創新。一是“網紅打卡”主題。積極探索農文旅與體育、教育、商業等融合模式,打造演藝娛樂、研學體驗、露營基地等新項目,開展“在稻田里喝咖啡,在花海里聽音樂”等活動,延伸農文旅產業融合鏈條,壯大農文旅發展格局。對傳統農家樂、采摘園等區域改造升級,以藝術賦能農文旅深度融合,增強景觀設計、場景創新,規劃主題特色,形成網紅街區、潮流鄉村、打卡小鎮等新場景。二是“節日民俗”主題。依托鄉村特色資源、“豐收節”等特色節日、特色民俗,通過“民宿+餐飲+游玩項目+特色農產品”等模式的全產業融合,活化產業業態,推動連片發展,打造農文旅特色商業區。三是“研學體驗”主題。可根據不同年齡段、受眾群體的興趣和需求設置不同具體主題,如糧食安全教育主題、農事體驗主題、農耕文明宣傳主題等,以適應消費群體的認知和理解水平,從而達到最佳的研學目的。
2.在旅游線路上,推動融合創新。以提升數字化滲透力為依托、以開發生物經濟衍生品為內容、以做活冰雪產業為引力、以提升創意設計水平為主題,全方位激發農文旅深度融合新功能,全面培育新型農文旅融合路線[8],帶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與其他經濟產業相輔相成、并駕齊驅發展,從而形成產業全面融合、閉環良性循環的新業態。一是“生態+農文旅”路線。在新場景構建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多方面效益的有機統一。對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以“礦坑修復+采摘園+民宿創意設計”、森林和冰雪資源豐富地區的“游山水+觀恐龍+探峽谷+賞冰雪”等生態修復示范區及現代農業觀光區培育為典型,主打康養、休閑等模式,適合解壓、聚會等短期旅行群體,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在全省推廣,促進項目緊密聯動,增強融合新動能。二是“特色+農文旅”路線。依托國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路線,發揮氣候資源獨有優勢,打造精品旅游路線,滿足追求快感、自由度的自駕愛好者的體驗感。三是“品牌+農文旅”路線。將農業特色融入品牌定位,將鄉村文化融入品牌精神,將創意設計融入品牌營銷,延伸農文旅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升級、產值提升。增強中國北極藍莓、冷水魚、黑木耳等具有國家級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輻射效應,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圍繞黑土優品串聯旅游路線,滿足團建、商務接洽等高端消費群體的需求。
(三)夯實基本盤,加強保障措施助力農文旅深度融合
保障措施創新可以加快好舉措、好方案有效落實,確保農文旅深度高質量融合。
1.加強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一是推進基礎配套設施的全覆蓋。要加強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爭取“只動一次土,建造全完成”,充分提高資源整合效率,避免資源浪費。加強公路等基礎設施的養護和安全管理,妥善分配基礎設施使用權限,既滿足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需求,又可以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建立區域綜合信息化管理平臺。將旅游景區視頻監控系統與鄉村廣播站有機結合,對資源環境實時監控、網絡輿情及時上報,實現農文旅管理信息化。通過對數據統一管理、集中統計分析,提高鄉村應急防控管理的快速反應以及管理部門協同應對的水平。二是建立農文旅智慧服務平臺。建立村民反饋終端。依托技術服務公司成立專項團隊,推出一戶一碼,加強網格化管理,提高對村民的訴求應對時效,對村民遇到的技術難題、管理問題及時通過平臺反饋給村“兩委”,派專人進行指導幫扶服務。建立游客體驗終端。學習上海迪士尼app服務策略,出行前可通過小程序、app查詢信息,制定攻略,在線預定,在旅游中可提供智能泊車指引、景點語音講解、尋找休息服務區等功能,對于游玩結束后的紀念品購買、體驗感反饋等均可通過平臺操作完成。在為游客提供旅游全線的一站式服務,更好地服務游客,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同時,作為重要的網絡營銷手段之一,也可以提供品牌效應[9]。
2.完善相關聯結機制。一是以人才聯結。通過鄉村與政府、高校等建立合作關系,設立農文旅融合所需專業,實施人才定向培育。支持高校定期下鄉開展培訓,培育復合型鄉村本土人才,開闊村民眼界,更新村民觀念,提高村民在農文旅融合中的參與度。集聚多系統多領域資深專家和企業家形成集理論、實踐、管理、技術于一體的智囊團,為村民量身定制經營模式。二是跨地域聯結。比如浙江下姜村村間聯結形成抱團發展的先進經驗,形成村村互通、城鄉聯動的交流模式。建立“多級政府+綜合運營主體+農戶”等新型聯結模式。通過多級政府宏觀調控資源與政策設計,突破地域限制,引導鄉村最大限度分享資源優勢,各區域主體貢獻經濟優勢、思想優勢,從而匯集成經濟優勢,實現主體之間利益互惠的良好運行模式。
3.強化管理約束機制。一是保障食品安全機制。監督管理部門要著力構建質量安全監管規范體系。逐步完善從田間到餐桌的系列標準。對于違反規章制度的企業及鄉村經營場所責令一次警告整改、兩次停業整頓、三次吊銷許可的嚴格管理辦法。二是打造有序營商環境機制。在農文旅產業融合中,要注意避免“脫離農業”“去農民化”的現象發生。對于工商資本竊取村民根本利益的情況發生時,政府部門要立刻堅決予以干預,對相關主體實施教育再考核等措施,營造公平共贏的運營環境。比如河南“五星級黨支部”先進經驗,可以構建“村民自治+庭院評比”機制,融入道德銀行等現有機制。將管理考核指標轉化為全民參與的日常項目,采用積分制、獎金制等激勵措施,鼓勵村民自覺維護周圍人居環境,提升自身服務素質,增強游玩體驗感,避免宰客等不良現象發生,提升游客滿意度。
三、結語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是城市的現代化,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所以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充分發揮創新動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新技術、新方式,打開視野用好農業資源,積極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新價值,將傳統村落風貌、文化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將鄉村建設得更美麗,農民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創新驅動民族地區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對策研究》(2023C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姜巖.推動新時代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3(10):142-144.
[2] 滕思怡,屈正林.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究——以海寧梁家墩景區為例[J].廣東蠶業,2023(02):141-143.
[3] 雷明,王鈺晴.交融與共生:鄉村農文旅產業融合的運營機制與模式——基于三個典型村莊的田野調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6):20-36.
[4] 羅先菊.以農文旅康深度融合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作用機理與推進策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02):188-191+203.
[5] 楊昀,賈玎.農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古村落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05):19-24.
[6] 孫美琪,孫從榕,肖志雄.安徽歙縣“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0(35):123-126.
[7] 馮巧玲,張江勇,李萃.基于“農文旅”產業融合的城市近郊山區鄉村振興模式探索——以福建省壽山鄉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9(10):67-75.
[8] 胡佳瑤,周思怡,梁潔,等.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研究——以嘉興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16):126-129.
[9] 史婷婷,雒婭汝,王怡菲,等.“互聯網+”背景下鄉村農文旅融合模式發展現狀及優化探究——基于對“南京高淳國際慢城旅游度假區”的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05):99-101.
[作者單位:1.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省行政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2.*通訊作者:崔巒崧,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3.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2]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