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評價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牽引,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導向。研究生的教育評價,對研究生的培養至關重要。研究所率先破除“唯論文”作為申請博士答辯的條件,積極探索博士研究生培養和管理的路徑。通過優化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培養環節、改進碩博連讀研究生的結果評價、完善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評價標準。構建多元化的博士論文評審方式、健全碩博連讀研究生的綜合評價,積極探索研究生的增值評價,卓有成效地推進研究生全面發展。研究所以新時代教育改革為契機、聚焦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探索研究生教育評價的有效渠道,提升研究生育人價值。
關鍵詞:科研育人 碩博連讀研究生 博士培養 研究生教育評價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3-190-03
一、引言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研究生的培育和發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制度,推動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高等院校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當前,我國處于民族復興的關鍵建設時期,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迎來重大機遇期。同時,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也面臨諸多挑戰。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是教育類別的最高階段[1]。如何評價研究生教育,對引領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推動我國實現教育強國目標有著積極戰略意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這是由黨中央和國務院首次出臺的教育評價方案。方案旨在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克服“五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部關于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則從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職責,推動博士研究生培養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意見和要求。《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標準。本文以上海某研究所為案例分析,通過分析研究所的碩博連讀生的培養環節、博士答辯申請條件、改進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和博士答辯等方面,實現研究生培養與評價優化的有機融合。
二、強化研究生培育的過程評價
推進研究生的教育評價的改革,不僅立足于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更推廣到研究生的全過程。因此,有學者[2]將過程評價定義為全周期、多角度、改進反饋性的評價思維。研究所將研究生的過程評價推廣到研究生的招生之際。實行博士招生方式的多樣性,滿足不同的研究生教育群體,并立足研究所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形成以碩博連讀研究生為主體,外招博士生和直博生并存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格局。
(一)博士招生格局
教育部發布的《2014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管理辦法》,明確了博士招生三種方式:普通招考、碩博連讀、直接攻博。普通招考即擁有碩士學位者,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碩博連讀突出研究生培養的連貫性,從本單位在學碩士生中擇優遴選博士生。直接攻博指從優秀本科生畢業生中直接取得博士入學資格,但國家對招收比例有一定的限制。研究所作為國內生物學科頂尖研究所之一,在研究生招生過程,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多維化。研究所在研究生的面試過程,摒棄了唯“名校”、唯“分數”的招生方式,聚焦研究生候選人的綜合整體素養,實行公平、公開、公正的面試制度。面試前不定導師,面試小組老師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作為評價依據。在招生伊始,向研究生候選人傳遞追求真理的科學研究價值理念。
(二)優化碩博連讀研究生培養環節
研究所對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學習和培養實行過程化管理和終端審核有機結合的方式。碩博連讀研究生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主進行實驗室輪轉和課程學習。輪轉結束后提交輪轉報告并確定導師,輪轉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碩博連讀研究生和導師的雙向選擇。碩博連讀研究生在第一學年展開課程學習,為其科學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也便于碩博連讀研究生后續長期開展科學研究。碩博連讀研究生二年級第一學期完成開題報告及生命科學前沿進展綜述;第二學期開展轉為博士申請與考核,在這一階段確定碩博連讀研究生如期轉為博士生、延后轉為博士生或者繼續碩士培養的建議。碩博連讀研究生四年級結束前,完成生命科學文獻綜述及中期考核。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學習年限為五至七年。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博士學位論文工作和撰寫的時間不得少于三年。根據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及研究所的培養方案,碩博連讀研究生達到授予學位的要求,申請獲得相應的學位。
研究所將研究生的過程評價細化分解到研究生的各個培養環節,充分發揮研究生的培養環節的教育評價機制,實現碩博連讀研究生分流培養。著力碩博連讀研究生長學習年限的有效管理,動態關注研究生的過程評價。實現了人才培養、過程管理、教育評價的三位一體優化評價機制。同時,研究所的過程評價,不局限在研究生的培養環節。將研究生的過程評價前置到研究生的招生之初,破除唯本科“名校”選拔研究生候選人的模式,立足學生科研能力和綜合品德,有效強化了研究生培養的過程評價。
三、改進碩博連讀研究生結果評價
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是教育評價的矛盾雙方,兩者既有差異,又統一于教育評價的全過程。結果評價在檢驗教育實施和管理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近年來高等教育系統的“五唯”現象,將教育評價中的結果量化和固化,不利于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研究所立足實際情況,既看到結果評價不可或缺,同時不斷優化研究生的結果評價,實現研究所教育評價與學生成長成才相統一。
(一)完善博士研究生考評機制
2013年夏起,研究所將申請學術型博士學位答辯者的科研成果的要求更新為“申請學位學科領域內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或者通過論文盲審”。“通過論文盲審”也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條件,這一調整是對博士考評制度的重大創舉,也是破“五唯”的重要前瞻性的舉措。
博士生學位答辯申請和其論文答辯,是博士論文質量管理的關鍵時期。為此,研究所制定了嚴格的博士答辯程序,有效管控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綜合評定為全優,即五至七位答辯專家對于博士學位候選者的科研工作和答辯現場的一致肯定,才能獲得全優。博士答辯環節的投票導師和博士候選人均不在場,具有較強的客觀性。通過改革后,博士生答辯時獲得全優論文并不僅限于已經發表了論文的申請者,對暫未發表論文的博士生,答辯委員會專家們同樣給予了肯定。其次,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全優的比例并不高。2014年申請博士學位的45名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僅15人答辯獲得全優。2015年這一比例僅為15%。2016年49人中,僅有7人獲得全優。這體現了研究所在強化結果評價中對博士研究生論文質量的把控。改革后,暫未發表論文的碩博連讀研究生獲得全優的比例已高于申請博士學位時已經發表論文的申請者。綜上,申請博士學位時,已經發表了學術論文的研究生在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時并沒有形成較高的全優的博士論文評價。一方面證實了研究所破除“論文”作為申請博士學位成效顯著,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研究所在改進博士研究生論文評價的舉措,有效提升了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質量。
(二)健全博士學位論文的綜合評價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集中體現[3]。博士學位論文不僅反映博士生科研水平而且是申請博士學位的主要依據,更是博士研究生科學研究的重要代表。研究所通過多年實踐,探索出多維性的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方式,以實現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管控和提升。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論文雙盲階段、正式評閱階段、博士論文答辯階段。此外,研究所遵循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獨立性,申請學位時對所有申請博士學位者進行論文盲審。博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未通過者,不能進行論文正式評閱階段。正式評閱通過后,才可以進行論文答辯環節,從程序上嚴格控制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三個環節依托不同的評審載體,邀請博士學位論文相關領域專家親自評審,但其核心精神在于著力提升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
博士論文雙盲階段是指評審者不知道博士學位論文作者,研究生也不清楚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送到哪位專家評審。強調對提升論文質量評定論文并評定是否進入下一環節。正式評閱,相對雙盲也可以稱為明審。著重對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道德審核,培養過程和科研能力成果的審核。但這并不意味著被審核者可以干擾評審過程的公正性,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評價所有環節和階段均由研究生部獨立運作。博士論文答辯階段包含博士學位論文陳述、博士期間其他工作以及博士生現場表現等綜合考評。這體現了研究所多維度考評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為提升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和科研道德規范起到了積極作用。
申請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前破除了發表論文的要求,并不意味著以降低研究生培養要求和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相反,研究所更加聚焦科學研究和博士研究生的成長。同時也意味著研究所實施了更有效的博士研究生結果考評工作,實現博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立足研究所實際,注重碩博連讀研究生的過程管理,以及多維度的考評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博士學位論文是研究所改進博士研究生結果評價的有效途徑。
四、探索碩博連讀研究生培育的增值評價
增值評價相較于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將教育評價的維度由二維拓展到三維。教育過程的增值評價是以學生動態的進步和成就感來衡量教育實施成效,而非單一的成績結果導向[4]。同時,研究生教育的增值評價是以研究生培育的過程和結果為依托,又不同于兩者的向度,因此,研究生的增值評價尤為重要。在教育評價中不能忽視研究生個體的差異性,研究生的增值評價是將研究生培養的整體目標和研究生的個人成長統一起來,更科學合理的評價維度。
(一)構筑以導師為中心和導師指導小組為核心的多元育人機制
研究所研究生的培養,更加聚焦教師的指導。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和導師指導小組集體指導相結合的機制。導師負責制即導師是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導師不僅是研究生的科學研究的指導者,更是研究生道德品質和人生方向的引路人。按照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導師是研究生培育的第一責任人。同時,基于科學研究的復雜性和以研究生為本的人文理念,研究所完善了研究生的培養機制,配備了導師指導小組成員。導師指導小組由學生導師和另外兩至三名專家構成,指導小組成員原則上不更換,導師指導小組必須參加和指導碩博連讀研究生培養環節。如果碩博連讀研究生在開題之后面臨更換課題組,需招集導師指導小組成員重新組織開題內容,方可進行后續培養環節。碩博連讀研究生學業生活遇到困境時,導師指導小組的所有成員老師可以為其傳道、授業和解惑。同時,以研究生管理部門、聯合辦公室、科研處等為代表的管理崗位,不斷梳理工作要素,強化育人理念。將育人和管理融入每次服務中,不斷豐富育人渠道和提升育人境界,為碩博連讀研究生的科研和學習提供良好的服務。研究生在研究所多元育人模式下,獲得的不僅是學術上的成果,更是品德上的錘煉。
(二)教育評價和學術傳承上的一致性
在研究所多元育人體系中,研究生的學術傳承顯得更為重要。科學的教育評價是有效促進研究生培育價值維度的有效融合發展。碩博連讀研究生培養環節的連貫性為保障科學研究和學術傳承上的連貫性提供了有效機制。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評價和學術傳承的一致,研究所挖掘教育評價的多元機制,以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培養博士研究生的理念。同時,以導師為中心的課題組研究模塊,是涵蓋了博士后、研究員、管理者、實驗員、博士生、碩士生各類研究者的學術團隊。構成碩博連讀研究生學術傳承上的隱性學術資源。研究生不僅獲得導師的學術指導,還可以獲得課題組內不同層次的科研人員的學術指導和幫助。此種模式基于研究所的學科特征并結合了國內和國際研究生培養模式,有效地解決碩博連讀研究生學術獲取的單一性和封閉性,使得碩博連讀研究生的科學研究具有傳承性和國際視野。這種顯性和隱性的學術指導是學術傳承與人文教育評價有機統一。以實現培養研究生至誠報國的理想追求,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研究所的增值評價是以研究生培育的過程維度和結果維度為基準,同時不斷拓寬自限性,將教育評價的主體和客體相統一于人才培養中。
五、小結
教育評價事關高等院校的辦學導向,影響著學生培養方向,是推進教育改革的重要牽引。研究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立足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實際,積極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構建研究所教育評價的多元體系,構建具有研究所特色和國際視野的教育評價體系。率先垂范克服碩博連讀研究生教育評價中的“五唯”現象,破除了博士研究生申請答辯的“唯論文”的要求,將其調整為“申請學位學科領域內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或者通過論文盲審。”這是研究所對破除“五唯”重要前瞻性的舉措。研究所破立并舉,通過強化碩博連讀研究生的過程管理和多維化博士學位論文評價,形成了研究所人才培養的辯證法。當研究所丟掉了發表學術論文作為申請博士學位論文的這根“指揮棒”后,研究所的科學研究能力并未弱化。同時,“論文盲審通過”作為申請學位的條件,實現了博士生獲取畢業證和學位證的同步性,解決了博士生的畢業后的實際困難,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精神。破“五唯”其核心強調的對教育評價的科學評價,而不是固化和簡化教育評價。研究所依據研究生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實際,強化碩博連讀研究生的過程評價,改進博士論文的結果評價,健全博士研究生綜合評價,并積極探索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增值評價。形成研究生科學研究與教育評價一體化模式。研究所把握了新時代教育評價和改革的核心要義,將人才的培養放入國際視野和國家需求,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養質量。
[本文受2022年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2JGYB127。]
參考文獻:
[1] 王戰軍,馬永紅,周文輝,等.研究生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
[2] 周光禮,袁曉萍.聚焦“四個評價”深化教育評價機制改革[J].中國考試,2020(08):1-5.
[3] 姚志彪,邵克勤,羅斌,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內部管理與外部監督實踐——以東南大學學位論文雙盲評審及江蘇省學位論文抽檢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5):31-37.
[4] 邊玉芳,林志紅.增值評價:一種綠色升學率理念下的學校評價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11-18.
(作者單位:劉敏,彭佳師,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湘潭 411201;李秋萍,文啟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 200032)
[作者簡介:劉敏,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湖南科技大學講師,湘潭大學2023級博士研究生;彭佳師,湖南科技大學教授;李秋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生部教育管理者;文啟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