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核心在于牢牢牽住“產業振興”牛鼻子,關鍵在于穩步走好富裕農民之路。近年來,河南省堅持以富民強村興鎮為目標,以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為路徑,培育壯大了一批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鄉村產業,為農民持續增收注入了澎湃活力。同時,全省鄉村富民產業發展中,仍然面臨著規模較小、布局分散、鏈條較短、同質化較突出等短板。貫徹落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力推動鄉村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河南省需要充分考量消費轉型升級帶來的新變化新需求,在增強富民產業競爭力、吸引力等“八力”上下功夫,創新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方式,真正讓鄉親們的錢包鼓起來、腰桿挺起來、心情美起來、日子火起來。
聚焦富民產業競爭力,著力在優勢特色打造上下功夫。鄉村富民產業的競爭力在于獨具特色。發展富民產業要堅持大食物觀,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工則工,立足當地特色資源稟賦、交通區位優勢、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有效需求,集中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挖掘培育一批基礎好、特色明、潛力大的富民產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人精我特,走出一條產業多元化、產品優質化、需求多元化的發展路子,讓鄉村富民產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力強、消費者認可度高、農民群眾能增收的特色產業。發展富民產業既不能搞“千業一面”,盲目跟風,又不能搞“拍腦袋”決策,大包大攬,更不能盲目追求超大規模、超高檔次,避免陷于產品同質化競爭、經營效益低下的怪圈。
聚焦富民產業吸引力,著力在業態模式創新上下功夫。鄉村富民產業的吸引力在于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富民產業要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多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深度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確保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增強可持續發展活力。要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渠道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推動鄉村富民產業與教育、旅游、康養等深度融合,打造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康養農業、體驗農業等新業態,促進富民產業結構提檔升級;要深入推進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富民產業鏈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模式,以農業科技創新賦能富民產業轉型升級。
聚焦富民產業生命力,著力在加工園區建設上下功夫。鄉村富民產業的生命力在于持續盈利,其高收益主要來源于產品精深加工環節。要通過龍頭企業引領、特色資源聚集、產業鏈式發展、科技創新支撐等方式,規劃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產業集聚、功能配套的富民產業加工園區,圍繞園區功能定位,引進一批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落戶園區。要強化園區內不同類型企業之間的聯合合作,把富民產業加工園區打造成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有效載體。要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地方政府進行戰略合作,構建一批鄉村富民產業戰略聯盟,謀劃實施一批高起點、高規格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開發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主打產品,滿足市場差異化、個性化、多元化需求。
聚焦富民產業影響力,著力在知名品牌創建上下功夫。鄉村富民產業的影響力在于品牌知名度。發展富民產業要大力實施富民產業品牌推介行動,持續叫響“豫農優品”區域公用品牌,積極培育本土農業企業品牌。要加快開發“老字號”“原字號”“土字號”品牌價值,深度挖掘品牌文化內涵,不斷提升品牌附加值。鼓勵各類富民產業運營主體積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等。要用好“一帶一路”、東盟農產品博覽會等展示平臺,廣泛開展農產品品牌展示、推介宣傳活動,進一步提升富民產業市場顯示度和競爭力。要瞄準六大綠色食品產業集群,著力加大對米面糧食加工品、速凍食品、方便食品領域的品牌宣傳力度,培育壯大一批質量過硬、認知度高、影響力大的“豫字號”富民產業農產品知名品牌。
聚焦富民產業持續力,著力在產銷無縫對接上下功夫。鄉村富民產業的持續力在于產品銷售。農產品高質量生產出來是基礎,只有高價格賣出去才能產生高收益。要建立鄉村富民產業產地與銷地銜接機制,引導鄭州丹尼斯、許昌胖東來等大型連鎖超市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有效對接,采取委托生產、訂單農業等形式,打通供需直接交易渠道;引導萬邦國際等區域性大型批發市場積極向生產和消費兩端延伸經營鏈條,實現產銷無縫對接;鼓勵鄉村富民產業生產加工主體,聚焦城市社區、產業集聚區和學校集中區域,設立農產品直供直銷專區;鄉村富民產業主產區要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全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推進農產品分級、包裝、預冷、配送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為富民產業發展提供便利產銷服務。
聚焦富民產業凝聚力,著力在利益機制聯結上下功夫。鄉村富民產業的凝聚力在于利民富民。要堅持把農產品加工環節和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科學謀劃富民產業布局,重點培育就業容量大、帶動能力強的富民產業,完善提升縣域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要加快形成農業企業和家庭農戶在富民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合理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富民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堅持農民能干的盡量讓農民干,農民能參與的盡可能讓農民參與,讓農民更多分享富民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要完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細則,加強工商資本下鄉引入、使用、退出全過程監管,堅決避免資本下鄉與農民爭利,更不能“富了老板,窮了老鄉”。
聚焦富民產業創造力,著力在鄉村人才培育上下功夫。鄉村富民產業的創造力在于鄉村人才。發展鄉村富民產業離不開一大批具備新理念、新技術、新經驗的鄉村人才作支撐。要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培育機制,持續實施高素質農民、“定制村官”和“頭雁”培育工程以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項目,重點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土專家”“田秀才”等實操型人才,打造鄉村富民產業人才“雁陣”;要完善農村人才激勵政策,聚焦產業鏈打造人才鏈,建立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鄉村人才庫,鼓勵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返鄉人才創辦或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政策、資金、技術、土地上給予傾斜支持,讓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落到實處,筑牢鄉村富民產業人才之基,破除農村人才資源匱乏瓶頸。
聚焦富民產業引領力,著力在基層組織引導上下功夫。鄉村富民產業的引領力在于基層黨組織。村民富不富,關鍵靠支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富民產業發展的火車頭,農村黨員干部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心骨。新形勢下,有效激發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是推動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組織保障。要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提高站位,提升素質,創新思路,轉變作風,主動深入鄉村產業發展第一線,摸一摸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確保富民產業項目能夠充分反映民情、深刻體現民意、廣泛集中民智。要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進一步激發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創造力與凝聚力,使之成為解難題、辦實事、促發展的引領者和組織者。
(作者系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主任、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首席專家)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