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積極老齡化的視角來看,退休老人是寶貴的社會資源,他們的參與能夠為農村社區治理注入新的力量與活力。應著眼于退休老人的實際需求,合理滿足他們返鄉的生活需求,優化退休老人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機制,拓寬退休老人參與農村社區治理渠道和完善各種激勵措施,進一步營造有利于退休老人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社會環境,推動老齡群體老有所為、老有所用、老有所樂。
關鍵詞:退休老人;農村社區治理;積極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C916" " " 文獻標志碼:A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1]截至2023年年底,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老齡化程度為21.1%。國家衛健委預測2030—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老齡化程度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退休老人在老年群體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如圖1所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新退休人數將超過4 000萬人。這一人口結構的變化不僅對中國的社會養老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農村社區治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農村社區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老齡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交織影響,農村大量青壯年人力資本外流,人口“空心化”問題比較突出,人才匱乏已然成為制約鄉村善治的瓶頸[2]。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標志著中國積極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積極老齡化戰略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確保他們在社會參與、健康支撐和社會保障方面獲得最佳條件[3]。退休老人作為老齡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4]。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退休老人是指到了退休年齡而從工作崗位中退出的勞動者,這一群體在退休前廣泛分布于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生產、科技等領域,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5]。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學術界對“積極老齡化”與“鄉村治理”已經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關于“退休老人”的研究卻相對匱乏,從中國知網CSSCI、北大核心、CSCD數據庫的檢索結果來看,以“退休老人”為主題的發文數量僅有38篇,其中近5年的發文量僅有5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退休老人的醫療保障”與“退休老人參與志愿服務”方向。綜上,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語境下,探討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把握積極老齡化的科學意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6]。全面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首先要把握好積極老齡化的科學意涵。“積極老齡化”一詞首見于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七國首腦會議,進入21世紀,積極老齡化逐漸成了全球所關注的焦點議題。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頒布了《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報告中將積極老齡化定義為“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發揮最大效益的過程”[7]。2002年4月,在馬德里召開的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上,通過了《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計劃中指出,將“老年人發展”“增進老年人健康福祉”“創造支持老年人的有利環境”作為優先行動領域。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中國正逐漸從健康老齡化過渡到積極老齡化[8]。
積極老齡化理念包括科學老齡觀、主動老齡觀、有為老齡觀,突出“積極”這一核心意蘊,強調老年人應享有健康生活和參與社會的機會?!皡⑴c”“健康”“保障”三大支柱共同構成了積極老齡化的基本框架。其中,社會參與作為積極老齡化的核心要素和內驅動力,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參與,同時也是積極老齡化區別于健康老齡化的最顯著特征,據已有研究表明:社會參與程度與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呈正相關[9]。健康作為內在基礎和重要目標,不單指身體方面的健康狀況,還包括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同時健康也受到參與的影響,積極、理性的參與能夠有效促進老齡群體的身心健康發展[10]。保障作為外在支撐,同時也是社會參與的重要手段,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對社會參與和健康發揮支持性作用。這三大支柱作為積極老齡化的內生動力,在不斷推動老齡群體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用、老有所樂(如圖2所示)。
三、退休老人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多維可能性分析
退休并非社會參與的終點,而是每個老年人思考如何積極度過老年時光的契機。以下將從理論、政策、優勢3個層面來系統性地探討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多維可能性。
(一)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理論基礎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人類動機的視角出發,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排列為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當個體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往往會傾向于追求并努力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11]。在馬斯洛需求理論框架下,退休老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已獲得基本滿足時,他們對于精神層面的肯定、支持、尊重和贊美等較高層次需求會變得尤為迫切。相較于物質獎勵,他們更渴望精神層次上的滿足。在當前農村發展進程中,人才資源匱乏已然成為制約農村社區治理的難題之一,退休老人返鄉為農村社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首先,退休老人大多來自鄉村,多年離鄉而產生的濃濃“鄉愁”是一條無形的紐帶,牽引著他們的歸鄉之情,推動著他們返回故土,釋放鄉土情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歸屬與愛的需求。其次,退休老人在外拼搏多年,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都市的大環境下仍難以滿足自己獲得尊重的需求,當他們返回鄉土,在鄉村“熟人社會”的圈子當中,他們的貢獻也更容易轉化為認可和贊揚,從而滿足獲得尊重的需求[12]。最后,退休老人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信息、人脈等各種資源為社區的發展做出一定貢獻,能夠在人生暮年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從而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價值需求。
(二)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政策契機
近年來,國家相繼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旨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方針政策,充分彰顯了國家堅定不移地秉持積極老齡觀的發展方向以及國家對老齡化問題的高度重視與前瞻布局。關于樹立積極老齡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13]。2020年4月,浙江省率先開展“銀雁返鄉”示范行動,鼓勵引導有活力的退休老人返回出生地、戶籍地或曾經工作地,助力鄉村建設發展。同年10月,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鼓勵退休人才返鄉,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大業的發展。2022年,《福建省退休干部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95%的退休干部明確表示愿意參與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其中70歲及以下退休干部占87%。2023年7月20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民政部等九個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積極倡導退休干部、教師、醫生、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返鄉定居,投身美麗鄉村建設,共同打造和諧的鄉村治理共同體[14]。這些不同層次政策文件的出臺為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契機,能夠有效激發退休老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創造性。
(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獨特優勢
從積極老齡化的視角來看,退休老人是社會的寶貴資源,他們所具備的獨特優勢,能夠為鄉村社區的發展注入新的能量。
鄉土情結是激發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情感驅動力。這種深厚的情感源于“落葉歸根”的傳統鄉土文化,是數千年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然在廣大民眾心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對于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50后、60后以及70后群體,他們大多出身于農村地區,生于斯、長于斯的經歷使得他們對鄉村社區有著特殊的情感聯結。這種情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化,反而會變得愈加強烈,而且這種鄉土情結的牽引是激發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建設最持久、最深層、最根本的內在動因,推動著“生產—輸出—回流”型人才循環模式的形成。
能力匹配。相較于村內治理的原權威主體,退休老人作為新權威主體得益于平均受教育年限較長,大都具有寬闊的眼界、豐富的社會資源。在鄉村治理的實踐中,他們面對的是在地鄉民,處理的是與基層群眾密切相關的公共事務,調和農村社區發展矛盾。退休的領導干部群體,憑借其豐富的人事管理經驗,具備與村民溝通的天然親和力,能夠真正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15]。在處理基層問題過程中,傳統的“熟人社會”特性為退休老人的參與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憑借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年齡輩分上的一些優勢,他們能夠在當地獲得較高威望,成為農村“熟人社會”非正式責任的承載者和執行者,許多年輕干部難以“擺平”的問題,在他們的介入后往往能迎刃而解。
目標耦合。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是鄉村治理工作的核心目標,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農村社區治理旨在以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的“五治融合”為抓手,促進農村社區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退休老人正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積極參與到農村社區治理過程當中。他們懷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期望憑借自身經驗和能力,為家鄉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以求在新的社會場景中彰顯人生價值與意義。這種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賦予了退休老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在長期的工作生活中,積累了寶貴的社會經驗,時刻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和民生福祉,這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價值理念不謀而合。這種價值理念的契合性,使得退休老人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支持農村社區治理工作。就農村社區治理的實踐目標而言,退休老人對生態環境有著深厚的情感基礎,他們熱衷于保護農村的自然環境,致力于維護鄉村的傳統風貌,并愿意為此貢獻自身力量;作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者,退休老人對當地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以及歷史故事有著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他們能夠憑借自身優勢,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當中,推動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的活力與魅力。
四、退休老人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現實邏輯
農村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诜e極老齡化視角、理論推演和政策文本的綜合分析,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大有可為,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實踐舉措,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發展的重要人才保障。積極動員退休老人協同參與農村社區公共事務,以共商推進共建,以共建推進共治,以共治促進共享,助力破解農村社區治理“小馬拉大車”的突出問題,能夠不斷提高社區治理的廣度、深度和效度。
(一)共建:多元協同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
治理共同體建設是推動農村社區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鄉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農村社區治理共同體旨在通過共享、互助、協作的價值理念,提升村民的集體行動力,強調多元治理主體以共同體成員的身份緊密團結,借助共同體紐帶激發內在活力,優化治理結構,完善治理制度,從而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構建一個以共同體為核心的社區治理模式[16]。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17]。退休老人作為農村社區的重要人才,在共建農村社區治理共同體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是通過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治理多元協同機制,可以在搭建溝通平臺、聚焦需求導向、創新組織形式等方面,有效激發退休老人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多元主體的高效協同治理。二是在農村社區治理共同體當中,退休老人有機會以治理主體身份來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如村黨組織成員、村民自治組織成員、村民委員會成員等,與村民一起探索新農村建設道路。此外,他們還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選擇加入鄉賢組織助力家鄉建設;成為社會工作在地化領軍人才的培養對象;作為后備人才補充村干部隊伍(如圖3所示),與其他治理力量形成合力,解決當前鄉村治理中村干部年齡結構失衡以及領導能力不足的問題,創新多位一體的人才推動農村治理新局面[18]。三是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參與平臺、建立健全參與機制、發揮個人專業優勢、強化社會角色以及優化治理環境等途徑,有效促進退休老人積極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
(二)共治:鄉村善治創新優化農村社區治理體系
有效治理作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環節,特別強調要不斷創新農村治理模式,優化治理體系,循序漸進地提升農村社區治理能力,確保社區治理的民主化、公開化、透明化,從而實現鄉村善治[19]。首先,在農村社區治理過程中,退休老人不僅是參與者,還是社區利益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更是作為治理的重要主體而存在。具有不同優勢的退休老人以契合自身特點的模式參與鄉村共治,是協調農村社區治理體系的重要舉措。其次,退休老人的參與,能夠有效推動村級公益事業的發展進程。他們憑借自身豐富的人際關系網絡,積極吸引并匯聚各方賢能之士投身于農村社區建設當中,不僅能夠優化農村社區治理的主體結構,也能夠優化社區內部的治理生態。同時,這種深度的參與共治,不僅為農村社區治理注入了強大的執行力和向心力,還能夠進一步激發農村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強化治理的韌性和實效性,進而構建起一個和諧穩定、秩序井然的鄉村善治新局面。最后,共治的關鍵在于以顧問式、嵌入式、融合式3種參與策略來充分釋放退休老人的引擎功能和示范效應,不斷優化農村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構建更加高效的社區治理機制,以此推動鄉村共治邁向更高水平。
(三)共享:人才保障助力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力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背景下,積極倡導并鼓勵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不僅是對農村治理主體缺失的有效補充,更是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新機遇。為促進退休老人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工作,鄉村社區需要從人才、產業、文化、生態等多維度出發,實現人才共享,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首先,退休老人憑借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能夠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繼續發揮自身價值,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活力。例如,退休教師可以為農村孩子提供教學輔導,提高農村教育質量;退休醫生可以為農村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改善農村公共衛生條件;退休技術人員可以指導農民科學種植、養殖,提高農業產出。其次,退休老人大都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社會資源,他們能夠通過廣泛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資源,為農村社區引進項目、資金和技術,推動社會資本與鄉村資源相結合,助推鄉村振興。同時,社區黨組織也要不斷優化基層組織結構,凝聚退休老人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力量,實現利益共享的最大化,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增強農村社區治理的內在效能。最后,發揮退休老人在農村集體經濟中的“頭雁作用”[20],借助他們先進的文化、技術、理念,切實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深化農村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農村治理的內生動力[21]。
五、推動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對策建議
積極老齡化視域下,退休老人是社會的寶貴資源,是推動農村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正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這不僅是對傳統養老觀念的挑戰,更是積極老齡化戰略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生動實踐。為推動更多退休老人積極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可著眼于退休老人的實際需求,采取激發主觀參與意識、搭建參與平臺、完善參與機制、拓寬參與路徑等多種介入策略。
第一,合理滿足退休老人返鄉的生活需求。一方面,在國家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制定退休老人返鄉服務安居計劃,滿足退休老人的住房需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退休老人的住房建設,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住房產品,構建多元化的住房供應體系。另一方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吸引更多退休老人返鄉生活。
第二,優化退休老人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機制。首先要明確退休老人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權利和義務,針對有意愿參與的退休老人加強專業指導和技術培訓;還要加強對退休老人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指導和監督,既要確保其在參與過程中享有平等的待遇和地位,也要確保其參與過程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其次,在選拔村干部的過程中,可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突破年齡和戶籍限制,充分挖掘退休老人的潛在能力。在選拔和培養退休老人擔任村干部的過程中,黨組織需建立一套規范科學的體系,優先選拔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管理才能及責任感的退休老人,并提供專業培訓,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治理和服務能力。最后,在社區公共事務的處理和決策過程中,允許退休老人以重要主體的身份參與村黨支部擴大會議,建立信任關系,以贏得他們對社區治理和發展的理解與支持。總之,社區要以治理有效性為導向,根據退休老人的個人能力,統籌兼顧,彈性匹配合適崗位。
第三,拓寬退休老人參與農村社區治理渠道和完善激勵措施。在推進農村社區治理現代化進程中,要拓寬退休老人參與治理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參與平臺,幫助那些有參與意向卻無參與途徑的退休老人依據自身興趣和專業特長參與到治理過程當中,以此既能夠發揮他們的余熱,又降低了社區的治理成本[22]。例如,鼓勵退休老人通過加入農村社區治理組織的方式來參與社區治理的日常工作,如村民自治組織、社區志愿者團隊等;設立退休老人咨詢委員會,為那些有意返鄉或已經返鄉的退休老人提供各種咨詢服務;依據社區治理的目標、屬性和現狀來開展退休老人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對接活動。這些以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更好地破解社區治理碎片化、突發性與模糊性的問題,在有效保障社區治理規范性的同時提升社區治理的情感溫度。在激勵機制方面,一方面,建立相對完善的精神激勵制度,對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退休老人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如頒發榮譽證書、舉行表彰大會等,以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價值感和歸屬感[23]。對于那些影響力較大并為社區發展做出較大貢獻的退休老人,可以為他們授予名譽村民委員會主任等職位,以幫助他們名正言順地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宣傳優秀退休老人的事跡。對于那些有突出貢獻的退休老人,應加大宣傳力度,弘揚他們的優秀品質,提升社會認可度,營造“見賢思齊”的積極老齡化社會氛圍,吸引更多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從而推進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實踐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營造有利于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社會環境。將“積極老齡化”理念深度融入國家頂層設計和老齡工作全過程,進一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健全層次分明、公平合理、可持續發展的老齡保障服務架構,為退休老人重返鄉村、投身社區治理提供堅實保障。此舉旨在幫助退休老人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面對退休生活,減少城鄉落差感,充分發揮他們在推動農村社區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增強社區凝聚力與治理效能。相關部門應嚴格按照指示精神,加大對農村養老事業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持,以更多元化的方式鼓勵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促進農村社區的和諧穩定與繁榮發展。
總之,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不僅契合了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雙重戰略需求,更展現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從整體上有利于開發和利用長壽紅利。同時,此舉也為構建和完善農村社區治理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壓力,促進農村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展。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深化理論研究、優化角色定位以及構建多元協同的社區治理共同體等措施,推動退休老人返鄉參與農村社區治理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實現鄉村治理新格局,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新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N]. 人民日報,2016-05-29(001).
[2]饒靜. 當前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2):64-71.
[3]胡佳欣,丁杏. 農村老年人積極老齡化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24(6):477-480.
[4]吳丹. 退休老人和負債打工人" 他們在互聯網上寫作[N]. 第一財經日報,2024-12-26(A12).
[5]侯軍敏. 新時代離退休干部管理問題研究[J]. 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2(11):82-84.
[6]習近平.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重大政策制度" 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N]. 人民日報,2016-02-24(001).
[7]孫立明,劉海濤,羅富兵,等. 家庭關懷及社會支持對社區老年人積極老齡化的影響[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4(5):565-569.
[8]熊衛,于長永. 養老資源對農民養老風險的影響研究:基于新疆13個地州市726位農民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12):31-39.
[9]梁曉林,張沖. 社會參與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研究:基于城鄉差異視角[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7-71.
[10]彭希哲,胡湛. 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 中國社會科學,2011(3):121-138.
[11]MASLOW A, FRAGER R."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book)[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7:69.
[12]黃美嬌,李中斌. 鄉土情懷對企業家返鄉創業幸福感的影響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330-339.
[13]馬曉偉. 全力推進新時代老齡工作高質量發展[N]. 人民日報,2021-12-24(001).
[14]黎明奇. 退休人才返鄉服務鄉村振興:優勢、價值與路徑[J]. 農業經濟,2023(1):108-110.
[15]雷明. 在鄉村振興中更好發揮退休返鄉人才力量[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3(9):74-75.
[16]何得桂,公曉昱. 制度創新視角下農村基層治理主體間的回應與互動機制[J]. 黨政研究,2021(6):30-42.
[17]習近平.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N]. 人民日報,2013-12-26(001).
[18]賀雪峰. 論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2. 0版[J]. 理論月刊,2024(1):102-114.
[19]孔祥智,謝東東. 新時代中國鄉村治理的實踐特征和理論創新[J]. 社會科學戰線,2023(6):87-94.
[20]王輝,宋敏. 老年人參與和鄉村治理有效:理論建構與實踐機制[J]. 農業經濟問題,2021(5):45-53.
[21]包世琦. 以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建設引領鄉村治理[J]. 人民論壇,2020(15):124-125.
[22]劉鳳萍. 中堅青年干部治村: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基于中部地區農村治理實踐的考察[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77-87.
[23]肖龍,馬超峰. 鄉村數智化治理的新質生產力邏輯、機制及進路[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97-105.
[責任編輯:王 麗]
收稿日期:2025-01-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3XKS014);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課題(2024MSZ021)
作者簡介:張孝波(2000—),男,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工作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許海東(1979—),男,廣西崇左人,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