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精神產物。將其運用于新時代鄉村治理場域,是社會意識作用于社會實踐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要以“正確的政治方向”校準鄉村治理靶向,以“以人民為中心”強化鄉村治理宗旨,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鄉村治理策略,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凝聚鄉村治理合力,有力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
關鍵詞:延安精神;方向指引;宗旨強化;方法創新;力量凝聚
中圖分類號:D422.6;D642 文獻標志碼:A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獨立自立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過程中培育起來的精神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精神產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下去”[1],并就以發揚延安精神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作出重要指示。鄉村治理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如何使延安精神在新時代鄉村治理中發揮精神引領及動力作用,就要著眼于延安精神的深刻內涵和鄉村治理中的實際問題,使延安精神向鄉村治理領域延伸拓展,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因此,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將作為社會意識的延安精神融入鄉村治理社會實踐,是基于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需求。
一、以“正確的政治方向”校準鄉村治理靶向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是延安時期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重要思想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鄉村治理的政治方向不斷明確,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落實不到位現象,需從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進一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完善黨的領導,突出黨的政治引領作用,為鄉村治理靶向定位。
(一)堅持黨建引領,夯實基層戰斗堡壘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2]實踐證明,黨的建設是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與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神經末梢”。通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使其在鄉村治理中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能夠確保鄉村治理現代化不偏離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方向。這就要求不斷打造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同推動鄉村治理有機結合,確保黨組織的堅強領導核心地位。具體說來,就要加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體系建設,尤其是鄉鎮一級黨委政府,更要切實指導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建設,培養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著力完善村規民約,指導鄉賢委員會、紅白理事會、文化理事會等基層組織服務鄉村治理,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實踐表明,凡治理效果較好的村莊都有一個領導力較強的黨組織,農村黨組織的引領能力直接影響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二)加強干部教育,堅定黨員干部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3]鄉村治理實踐中,必須聚焦黨員干部這一“關鍵少數”。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加強農村基層干部教育,既要學懂弄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也要學習延安精神,樹立正確的人民觀、權力觀、利益觀,并將其所學所知轉化為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二、“以人民為中心”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在于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進步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堅定地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營造了根據地“只見公仆不見官”的生動局面。孕育其中的延安精神的價值追求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理論和實踐上對以什么樣的態度和觀點對待人民群眾、以什么樣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概括和總結”[4],為新時代鄉村治理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了參考。
(一)為農民謀幸福,堅持治理為了人民
“為什么人”是檢驗政黨性質與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延安精神蘊含著深厚的人民情懷,明確了堅定的人民立場。毛澤東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一文中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5]。人民群眾也往往以自己切身利益的實現與維護程度來判斷黨的性質并確定對黨的態度。“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厚植了延安精神的為民情懷與底色。
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是鄉村治理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在治理實踐中,部分干部要應對文山會海、流程管理和政策執行帶來的壓力,無暇主動考慮一些前瞻性問題,出現被動式治理現象。個別干部宗旨意識有所淡化,工作作風不實,對自身缺乏高標準嚴要求,情感上沒有與群眾共情共鳴,行動上沒有與群眾緊密聯系。為改變這種現象,鄉村治理中要切實把“為了人民”貫穿始終。廣大農村黨員干部要進一步樹立親民愛民為民理念,時刻銘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入田間地頭,深入百姓家中,傾聽農民心聲、匯集農民意愿、解答農民疑惑,并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推行惠民政策,為農民辦實事。
(二)整合多元主體,堅持治理依靠人民
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是鄉村治理的依靠力量。當前鄉村正處于轉型時期,鄉村治理主體呈多元化趨勢,是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在內的多元主體。其中,政府是多元主體共治的主導者和協調者,處于中軸位置,帶動其他主體完成治理過程;社會組織是橋梁和紐帶;群眾是治理的核心主體。在這種格局下,如何平衡各類治理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和執政能力。為此,需構建起多元協同治理模式,即通過搭建制度通道、動員群眾參與的方式,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同時必須兼顧各方權益,整合多元主體力量,積極引導社會組織、企業等參與鄉村治理,廣泛推進鄉村民主協商,推動形成鄉村治理共同體。
(三)完善評價標準,堅持治理效果由人民檢驗
鄉村治理是一個涉及多主體、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對其實踐效果的評估必然是一個基于多重標準和多種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無論是經濟發展、鄉村秩序還是鄉風文明方面,治理成效與人民群眾的關聯最為密切。廣大農民作為鄉村治理最直接的體驗者,其滿意度是評價治理成效的核心標準。因此,鄉村治理必須以滿足農民需求、回應農民關切為出發點,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治理效能評價體系,將農民的經濟收入、安全感、幸福感等關鍵指標納入考量指標,確保農民群眾的認同與滿意成為衡量鄉村治理成效的評價標準。
三、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鄉村治理方式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鄉村治理工作點多面廣,制約因素較多。一些鄉村的數字平臺建設滯后,數據庫建設不完善;個別地區忽視本地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治理政策;部分干部工作方法單一,工作思路不夠清晰,不知如何更有效地組織、宣傳、聯系和服務群眾,缺乏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能力。如何有效應對這一系列問題,就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結合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新特點、新問題,著眼于當地區域環境、文化特色等,探索適合本地區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
(一)以優化治理結構降低治理成本
在馬克思看來,“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體”[6],是由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各種因素在相互作用中構成的有機統一、不斷活動和發展著的物質形態。社會的有機性與社會治理的過程性,都要求解構傳統社會治理方式,并進行新的治理模式建構,以鄉村社會結構變化的“事”,求得優化治理結構之“是”。隨著鄉村資源不斷流動,村莊結構已悄然發生變化,特別是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比較突出。因此,需重新分析考察治理要素、人口結構、人口密度、地域分布等基本情況,將網格化、清單制等治理方式與村莊人口分布情況、經濟發展情況等實際有效結合。通過優化治理結構,方便群眾參與治理過程,并有效降低治理成本。
(二)以文化賦能提升治理效能
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而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尊重“文化根性”,是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隨著不同文化圈中社會有機體的發展演進,其價值趨同性會越來越高,但其各自帶有的“文化根性”不會泯滅。“文化根性”是烙印在群眾思想中的文化基因,雖無強制性,卻從根本上塑造著群眾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治理制度的實行及運轉。基于當地傳統文化建構起來的自治、德治、法治體系更易于立地生根,并最大程度地發揮治理效能。以陜西省藍田縣為例,作為中國首部成文鄉約《呂氏鄉約》的誕生地,該縣充分挖掘《呂氏鄉約》的治理效能。該縣法院將《呂氏鄉約》與基層法治有效結合,構建起“庭所共建、矛盾聯調”工作機制,形成了“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村調解委員會+鄉賢調解員”的“鏈條式”調解模式。同時,通過“讀法誦約”“鳴鐘議事”等活動,打造了具有藍田特色的“藍約融治”鄉約訴源治理文化品牌。該做法不僅使傳統文化在鄉村煥發出新的時代魅力,也有效推進了當地的鄉村治理。
(三)以信息化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逐步邁入工業4.0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技術改變了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實踐樣態和場域,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各種治理資源、更新治理方式,以信息化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具體而言,一是打造鄉村智慧監控網絡,建設平安鄉村。例如引入可視緊急報警等系統,用現代化技術助力鄉村治安管理,降低鄉村違法犯罪等治安事件的發生率。二是搭建智慧議事平臺,確保各類村級事務在平臺上能看見、能解決,形成廣泛參與、公開透明、及時高效的議事機制。三是加強智慧鄉村建設,實施“互聯網+鄉村”行動,提升鄉村公共產品和服務供需對接的精準度,進一步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
四、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凝聚鄉村治理合力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內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奠定了延安精神的邏輯基點。自力更生體現了內因與外因之間的關系,艱苦奮斗則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鄉村治理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歸根結底做的是人的工作,調動各類群體的人以治理主體的身份參與鄉村治理實踐,應對各類復雜的治理問題。當前鄉村治理面臨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青壯年因外出務工等現實情況不能及時有效參與;留守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參與意識較為淡薄;社會組織規模小、經費來源不穩定,協同能力較低。如何使最大多數的“人”在最大程度上參與鄉村治理,就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凝聚起鄉村治理的合力。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鄉村治理向心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治理的領導核心。一個富有組織力和凝聚力的黨組織能夠發揮其強大的組織效能,整合并吸引各類治理主體,形成鄉村治理的向心力。目前,社會利益分化、矛盾和沖突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鄉村治理,就一定要找到治理的核心力量,使其發揮價值引領、組織引領的作用。否則,若治理中的離散力膨脹,將難以實現有效治理。因此,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關鍵在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培養選拔優秀的黨支部書記,“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7],提高黨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二是建立健全農村黨建工作責任制,完善黨建工作責任清單,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協作配合。三是建立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監督機制,完善黨內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四是要健全“黨管農村”的體制機制,強化對村干部的全方位管理,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創造條件。
(二)培育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激發治理主體內驅力
在心理學領域,內驅力被定義為“有機體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8],其核心要素是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基于此,治理主體內驅力可理解為治理主體為實現自身利益而產生的參與治理實踐的內部推動力。激發鄉村治理主體的內驅力,就要使其在參與治理實踐過程中獲得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一是通過激發積極性使治理主體獲得自主感。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治理主體積極參與治理活動,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治理主體對鄉村治理重要性的認識,深刻理解自身作為治理主體的責任和使命。二是通過提升治理能力使治理主體產生勝任感。加強對治理主體的培訓和教育,使其獲得先進的治理理念和方法,并強化實踐鍛煉,提高治理主體的專業素養和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對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進行評估和考核,提升鄉村監督治理質效。三是通過營造治理氛圍培育治理主體的歸屬感。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平臺,促進信息共享和交流協作,采納不同治理主體的意見和建議,增進各類主體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從而緊密聯系起來,產生治理主體參與治理實踐的強大內驅力。
(三)構建信息共享與協調機制,增強多元主體的協同力
多元主體的協同力是不同治理主體通過合作、溝通、協調以實現共同治理目標的能力。為增強多元主體間的協同效應,需構建有效的信息共享與協調機制。一方面,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治理主體間的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確保各類治理主體能夠及時獲取鄉村治理的相關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合作障礙。另一方面,完善協作機制與規范。明確各治理主體的職責與權限,防止職能重疊與責任推諉。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制定治理政策,提供更多的資源與支持;社會組織應進一步發揮其專業優勢,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村民應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協作流程與標準,確保協作過程的順暢與高效。此外,須創新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模式,使社會組織、群眾都能突破局部思維,打破各自為“戰”的狀態,推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
五、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弘揚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作用于鄉村治理領域,可以指引治理方向、強化治理宗旨、優化治理方式、加強治理動力,從而使鄉村治理各部分之間進一步形成一個高效運轉的系統,發揮整體系統的綜合作用。應該認識到,延安精神助推鄉村治理的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是意識對實踐的指引、促進過程,因外部環境、條件等諸要素的改變而改變。這種動態特征使得延安精神在助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需不斷優化其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N]. 人民日報,2020-04-24(0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5-02-24(001).
[3]高振崗. 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黨內政治文化向度[J].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8(2):18-24.
[4]任宗哲. 延安精神對偉大建黨精神中“人民性”的繼承與發展[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14.
[5]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6]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7]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4.
[8]莫雷. 教育心理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32.
[責任編輯:王 麗]
收稿日期:2025-01-0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22XDJ009)
作者簡介:劉桃李(1987—),女,陜西渭南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鄉村治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