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fā)揮好農村母親在家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傳承培育優(yōu)良家風、實現鄉(xiāng)風文明、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現實要求。當前,存在家風建設認知模糊、責任意識淡薄、家風建設能力不足等問題。通過明確價值導向、多元主體協同合作以及多樣化的教育培訓,系統(tǒng)構建綜合性支持體系,全面提升農村母親的家風建設能力。
關鍵詞:農村;母親;家風;能力
中圖分類號:B823" " "文獻標志碼:A
一、問題的提出
家風又曰門風,是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用以約束和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指出:“好的家風引領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風卻會敗壞風氣,貽害無窮。”[2]29“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yōu)良家風,
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
氣。”[2]28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健全發(fā)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
機制”[3]。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地域分布廣,農村家風的好壞直接影響民風、鄉(xiāng)風的好壞。家風文明是鄉(xiāng)風文明的基礎,是農村基層實現有效治理的關鍵因素,家風正,則社風好、民風淳、政風清,農村家風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fā)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2]9。農村母親是一個特殊的婦女群體,是維系農村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是農村家風建設和家風傳承的重要主體。當前,由于教育引導缺位、多元文化沖擊、社會不良思想影響等原因,作為家風建設關鍵角色的農村母親,存在家風建設認知模糊、責任意識淡薄、家風建設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本研究立足農村母親角色與家風建設現狀調研,探索農村母親的家風建設能力提升路徑。這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風建設重要論述的內在需要,又是培育良好家風鄉(xiāng)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助力鄉(xiāng)村治理、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現實要求。
二、調查內容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調查以農村居民為主要對象,選取了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林峰鄉(xiāng)的黃羅寨村、懷化市洪江市安江鎮(zhèn)的高陽村、石板橋村和長沙市長沙縣的黃興鎮(zhèn)為調查區(qū)域,既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也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42份,從問卷結果看,填卷人中女性所占比例為69.59%,男性所占比例為30.41%;從年齡梯度來看,受訪者中年齡段所占比例最大的為36~45歲(33.45%),以下依次為46~55歲(24.32%)、26~35歲(23.31%)、18~25歲(10.81%)、56~65歲(7.77%);從受教育情況來看,30.07%的填卷人學歷為初中及以下,以下依次為高中、中專、技校學歷(27.7%),大專學歷(20.95%),本科學歷(16.22%),研究生及以上學歷(5.07%);從婚姻狀況來看,近9成為已婚(占85.81%);從家庭子女數看,兩孩家庭所占比例最高(47.64%),以下依次為一孩家庭(32.09%)、三孩及以上家庭(10.81%);從家庭成員構成來看,三代同堂的家庭最多,占30.07%,其次為與子女二代同堂的家庭(22.3%),而與父母二代同堂的家庭占12.84%,8.11%的家庭為四世同堂,隔代家庭和留守家庭所占比例均為5.07%。
(二)調查內容與方法
本次調查通過現場訪談和利用“問卷星”網絡平臺面向當地年滿18周歲的村民和部分鄉(xiāng)鎮(zhèn)、村“兩委”基層干部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組采用自行編制的《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調查問卷》,問卷共35題,其中基本信息題8題,選擇題25題,主觀題2題。基本信息主要包含:性別、年齡、受教育情況、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家庭成員構成等內容。選擇題及主觀題主要從村民對家風的認知及態(tài)度,農村母親在家風建設中的重要性,農村母親應當提高的具體家風建設能力,各級政府部門、村“兩委”、學校等主體在提升農村母親家風建設的角色等方面進行調查。
三、調研結果分析
(一)家風建設雙重價值獲廣泛認同,但公眾認知仍比較模糊
近年來,家風建設逐漸成為促進家庭幸福、提升鄉(xiāng)村治理水平的重要議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調查數據顯示,51.69%的受訪者非常贊同家風是影響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56.42%的受訪者非常贊同良好的家風能夠提升鄉(xiāng)村治理水平。可見,家風作為一種獨特的家庭文化資源,不僅在規(guī)范家庭成員行為、促進家庭和諧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引導鄉(xiāng)村社區(qū)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增強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力量。
對于家風建設的具體內容與教育重點,受訪者的認知表現出一定的多樣性與模糊性。在調查中,41.89%的受訪者認為家風建設應側重于“為人處世”(如誠信、勤儉、友善等)的教育,28.72%的受訪者認為應偏重“性格品質”(如善良、堅毅、果敢等)的教育,16.89%的受訪者認為應聚焦于“學習工作”(如勤奮、刻苦、敬業(yè)等)的教育,而12.5%的受訪者則認為應偏重“道德價值”(如愛國、正直、公正等)的教育。由此可見,公眾對家風建設內容的認知缺乏一致性,且缺少系統(tǒng)、明確的價值導向。這種模糊性不僅影響了家風建設在家庭教育實踐中的實際效果,也阻礙了家風建設在鄉(xiāng)村社會治理中的有效應用。
(二)家風建設知識傳播渠道單一,缺乏系統(tǒng)性與專業(yè)性
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家風建設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認同,相關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卻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一是傳播渠道較為單一。68.92%的受訪者表示其家風知識來源于父母長輩,體現了家庭內部教育在家風傳承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這種依賴于個人經驗和傳統(tǒng)觀念的知識傳播方式,使得家風教育內容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此外,僅有11.15%的受訪者通過電視、報紙、手機等媒體獲取家風知識,表明大眾媒體在家風建設中的傳播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fā)揮,亟待進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家風教育的普及性與有效性。二是專題培訓不足,缺乏系統(tǒng)性。數據顯示,僅有6.76%的受訪者通過專題培訓獲得相關知識,而66.55%的受訪者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家風家教培訓。這表明,農村地區(qū)家風建設知識傳播與教育培訓較為缺失,家庭成員,特別是母親等家風建設的主要承擔者,未能獲得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的知識與技能指導,導致家風教育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科學依據與有效方法。依賴傳統(tǒng)經驗的積累與傳遞的局限性,不僅影響了家風內容的多樣性與開放性,也難以有效應對新時代鄉(xiāng)村家庭面臨的復雜社會文化挑戰(zhàn)。在家庭結構、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不斷變遷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家風建設方式難以充分發(fā)揮其教育與引導功能,亟待通過多元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傳播渠道和專業(yè)培訓體系來提升家風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農村母親家風建設核心作用獲認可,但能力亟待提升
農村母親作為家庭的主要教育者和行為規(guī)范的引領者,是家風建設與傳承的核心力量。她們不僅承擔著培養(yǎng)家庭成員基本品格、樹立家庭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職責,還在家庭情感聯結與價值觀塑造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調查數據顯示,43.92%的受訪者非常贊同農村母親是家庭家風的決定性人物,表明母親在家庭文化建設與代際文化傳遞中的地位愈發(fā)突出。她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子女的成長與家庭的和諧氛圍。因此,提升農村母親的家風建設能力,不僅是家庭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更是鄉(xiāng)村社會治理與社區(qū)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盡管母親在家風建設中的地位得到廣泛認同,但其能力卻參差不齊。調查結果顯示,42.23%的受訪者認為大多數農村母親須提升家風建設能力,41.55%的受訪者非常贊同農村母親應提高優(yōu)良家風的傳承能力。這表明,在農村母親成為家風建設中關鍵角色的同時,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也成為制約家風建設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調查進一步分析了農村母親在家風建設中能力提升的具體需求,結果顯示:41.55%的受訪者認為農村母親應增強與家庭成員的溝通能力;46.28%的受訪者認為農村母親應提升凝聚家庭成員的能力;45.95%的受訪者認為農村母親應加強對家庭成員的道德教育能力;46.28%的受訪者認為農村母親應提升為家庭樹立榜樣、作出示范的能力;46.28%的受訪者認為農村母親須提高輔導子女學習的能力;46.62%的受訪者認為農村母親應增強對家庭成員的關心關愛能力。
(四)認可政府在提升家風建設能力方面的作用,呼吁多元主體協同努力
在當前社會發(fā)展背景下,家風建設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治理的作用愈發(fā)凸顯。調查數據顯示,公眾對提升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的共識日益增強。具體而言,42.57%的受訪者非常贊同各級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的提升,表明政府在這一領域的引導和支持被廣泛認可。此外,45.95%的受訪者認為婦聯組織應在家風建設中發(fā)揮關鍵的培訓與指導作用,45.58%的受訪者贊同村“兩委”在提高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39.86%的受訪者支持中小學通過舉辦家長學校等形式來幫助母親提升家風建設能力。這一系列調查結果表明,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的提升,亟須依托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與系統(tǒng)支持。只有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與教育助力,才能形成系統(tǒng)化、持續(xù)性的能力提升機制。
四、提升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農村家庭家風建設與母親家庭教育能力的調研分析發(fā)現,公眾普遍認同家風在促進家庭幸福和推動鄉(xiāng)村治理中的雙重作用,并明確了農村母親在家風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然而,調研也揭示了公眾對家風建設認識的多樣性和模糊性、獲取家風建設知識渠道的單一性及其專業(yè)性缺失等問題,這些因素導致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有待提升。因此,亟須政府、學校、社區(qū)等多元主體協同合作,共同構建綜合性支持體系,提升農村母親的家風建設能力。
(一)明確價值導向:筑牢家風建設基礎
第一,制定系統(tǒng)化的家風建設指南。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縣、鄉(xiāng)鎮(zhèn)黨委政府,應當將農村母親的家風建設能力提升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工作體系。可出臺《母親家風建設能力提升實施方案》,明確家風建設的目標、內容及實施方法,以增強家風建設的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設定年度家風建設目標及考核指標,編寫家風建設手冊,提供涵蓋案例、活動及課程的詳細指導。同時,注重引導母親群體將家風文化融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樹立良好家風,為鄉(xiāng)風文明、鄉(xiāng)村有效治理提供家風文化支撐。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家風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要繼承并發(fā)揚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找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而家風文化就是其載體之一[4]。因此,農村家風建設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涵蓋國家、社會和公民的三層次價值體系,即在國家層面明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在社會層面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道德準則,在個人層面追求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實踐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文化的時代標準,要教育培訓農村母親對中華優(yōu)秀家風文化進行現代轉化,借助文化創(chuàng)意活動,利用時尚化重構,推動生活化傳承,實現傳統(tǒng)家風文化的時尚化、年輕化表現[5],拉近與農村現實生活的距離,使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文化與現代農村家庭建設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匹配。
第三,建立成效評估與反饋機制。為了確保家風建設的效果持續(xù)且逐步改善,必須建立有效的跟蹤評估機制。相關部門可設定家風建設評估指標,通過家庭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定期收集數據,對家風建設的進展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結合實際情況動態(tài)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方法,確保培訓項目始終貼近農村母親的需求。同時,可建立家庭檔案,記錄每個家庭的家風建設過程、目標達成情況及其變化,形成數據支持,便于后期分析和政策調整。
(二)實現多元傳播:提升家風建設文化認同
第一,搭建立體傳播網絡,提升家風知識可及性。整合電視、廣播、報紙、社交媒體及在線平臺等傳播媒介,將家風建設內容融入文化節(jié)目、短視頻與在線學習平臺。例如,通過鄉(xiāng)鎮(zhèn)婦聯組織的公眾號定期發(fā)布家風教育短視頻、微課堂等,增強家風教育的趣味性與參與感。同時,針對當前存在的家庭教育服務網絡不平衡、不充分、不健全的問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建立健全“互聯網+家庭教育”的指導服務網絡體系[6]。通過農村社區(qū)及村民微信群、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推送家風建設教育視頻與典型案例,提升家風建設知識傳播的滲透力與影響力。
第二,強化家校合作,共建協同育人模式。學校應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延伸作用,通過家長學校、社區(qū)講座及家庭教育開放日等形式,加強家風建設知識的傳播與指導。中小學可定期開展“家風家教課堂”,拓展“家風與親子溝通”“家庭文化與家庭教育”等主題課程,邀請家長共同探討家風建設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組織家風家訓主題講座,以引導農村母親積極參與家風建設,增強其責任感與教育能力。同時,注重將家風文化宣教與地方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提升廣大家長對家風文化的認同感與家風建設的參與度,使家風文化切實發(fā)揮引領社會風尚的積極作用。
第三,開展專題培訓,增強家風建設實踐指導。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婦聯組織及社會機構可定期舉辦家風建設專題培訓、研討會及實踐工作坊,內容涵蓋家庭溝通、道德教育、親子教育及鄉(xiāng)村家風建設等領域。通過案例分析與實踐指導,幫助農村母親系統(tǒng)化提升家風建設能力,并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增強其自我認知與能力提升。家風建設教育培訓課程的內容選擇要體現知識普及與能力提升的結合。家風知識選擇應聚焦傳承中華優(yōu)秀家風文化、賡續(xù)紅色家風、弘揚新時代文明風尚等方面。在實踐能力訓練課程安排方面,要認真梳理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的核心要素,重點提升優(yōu)良家風傳承與創(chuàng)新能力、價值引導能力、家庭關懷能力、情感凝聚能力、道德教育能力、榜樣示范能力以及人際溝通能力等。
(三)構建全方位支持體系:加強家風建設保障
第一,加強政策支持,完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將建設好家庭、實施好家教、弘揚好家風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以及基層社會治理評價考核內容,有助于將家庭文明建設的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治理效能,實現婦女發(fā)展與社會治理的雙
贏[7]。相關部門對此應承擔主體責任,將農村母親家風能力建設納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整體規(guī)劃,加大對家庭教育與家風建設的資金與資源投入,將提升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培訓項目納入鄉(xiāng)村公共服務體系,作為鄉(xiāng)村教育和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確保足夠的財政支持。可依托鄉(xiāng)村文化禮堂、社區(qū)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間,開設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窗口,設立家風建設建議熱線或在線平臺,吸納公眾智慧,為農村母親提供專業(yè)的家風建設指導與咨詢服務。
第二,社會聯動,開展能力提升計劃。各級婦聯組織是提升農村母親家風建設能力的重要責任單位,要以實施“鄉(xiāng)村振興巾幗行動”“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抓手,著力提升農村婦女綜合素
養(yǎng)[8]。注重聯合高校、社會教育機構及心理咨詢機構,有計劃地推出系統(tǒng)的、多樣化的家庭教育培訓項目,并結合當地實際需求研發(fā)課程,涵蓋家庭教育理論、家庭心理學以及道德示范、人際溝通、語言表達、家庭照護等內容,幫助農村母親切實提升家風建設能力和水平。
第三,建立互助機制,激發(fā)鄉(xiāng)村共建活力。村“兩委”可通過組織“家風傳承分享會”“家風建設成果展”“家風教育實踐月”等活動,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優(yōu)秀母親、“美家美婦”示范戶等評選,展示鄉(xiāng)村家庭的優(yōu)秀家風建設實踐案例,發(fā)揮家風優(yōu)良典型家庭的榜樣作用,促進經驗交流,形成典型引領、示范帶動的良好局面。鼓勵有文化素養(yǎng)的母親擔任“家風建設志愿者”,幫助其他家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互幫互助的鄉(xiāng)村家風建設文化,讓母親們在家風建設實踐中鍛煉能力,提高水平,共同營造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形成良好的鄉(xiāng)村社會風尚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管雅倩,房曉軍,張艷轎. 論女性在新時代優(yōu)良家風建設中的作用[J].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4):97-100.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9;28;9.
[3]編寫組編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 北京:學習出版社,2024:46.
[4]趙楷夫,房廣順. 中國傳統(tǒng)家風文化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述論[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5(6):85-91.
[5]唐建兵.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路徑探析[J]. 江淮論壇,2023(3):124-129.
[6]高書國. 覆蓋城鄉(xiāng)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構建策略[J]. 教育研究,2021,42(1):19-22.
[7]王曉莉,高端陽. 婦女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思想演進與核心問題[J]. 科學社會主義,2023(4):88-95.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習近平關于婦女兒童和婦聯工作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31.
[責任編輯:王 麗]
收稿日期:2024-12-2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2A0676);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HNJG2022-0363)
作者簡介:周勁松(1970—),男,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家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