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深入了解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現狀,可以探索更科學有效的發展策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南寧市12個縣(市、區)的農村社區教育硬件條件以及社區教育知曉率、參與率、需求情況等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體系已初步建立,教育資源能滿足基本需求,教育管理者隊伍逐步完善,居民有較高的參與意愿且農村社區教育品牌效應逐步顯現。但也存在著農村社區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優質資源供給不夠充足、管理者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服務社會能力有待提高等短板。應大力宣傳以提高居民對農村社區教育的知曉率、參與率,通過多元主體協同治理豐富農村社區教育資源供給,同時打造典型引領發展,以民為本調動居民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改善當前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現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村社區教育;南寧市;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779" " " 文獻標志碼:A
社區教育是以社區為范圍,以社區全體成員為對象,旨在發展社區和提高其成員素質、生活質量的教育綜合體[1]。《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 號)明確提出,要整合多方資源建設農村社區教育載體,重視農村居民的教育培訓,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現代生活教育培訓[2]。《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國發〔2021〕25號)也提出,要支持縣城職業中學等學校試辦社區學院,促進農民終身學習,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3]。在國家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力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有效提升農民素質已被提到重要日程。全面了解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基礎、居民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資源供給等現狀,對探索推進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調研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對南寧市12個縣(市、區)教育局以及鄉鎮政府、社區(村委)干部,鄉(鎮)學校教師以及農村居民的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主要采用“問卷星”線上調研。收回工作者問卷2 179份,收回有效居民問卷5 747份。課題組還到馬山縣、賓陽縣進行調研,實地查看部分社區教育學校、基地的場館,對部分居民、工作者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的硬件條件以及社區教育知曉率、參與率、需求情況等,從而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獲得更加詳細、全面的數據。
(二)樣本分析
課題組對工作者問卷、居民問卷的樣本來源情況、性別和年齡結構、學歷和職業狀況等進行了統計和分析,詳見表1、表2。
從工作者問卷樣本覆蓋縣(市、區)的類別、性別、年齡結構、學歷、職業類別,以及居民問卷樣本覆蓋的性別、年齡結構、職業范圍、收入階層、教育水平的分布情況分析,兩種問卷的樣本分布都較為均衡。因此,本次調研所獲得的數據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可靠性。
二、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成效
(一)農村社區教育管理體系初步建立
社區教育的管理體制是一種特殊的行政管理體制,包括社區管理組織的權限劃分、部門設置、機構級別、隸屬關系、人員配備、政策法規等根本性的組織制度與形式,是提升社區教育質量的根本保障。從社區教育各管理主體的類型和隸屬關系上看,中國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可以分為行政主導型與學校輻射型[4]。目前,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管理體制是行政主導型管理體制,即以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為主,發揮政府的宏觀協調管理作用,統籌社會資源發展社區教育,建立縣(市、區)及鄉鎮兩級管理體系。縣(市、區)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主要由分管教育的副縣(市、區)長擔任,委員會辦公室掛靠在縣(市、區)教育局相關業務股室;鄉(鎮)成立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教育的副鄉(鎮)長為領導小組組長。部分縣(市、區)初步構建縣(市、區),鄉(鎮),村(社區)三級教學體系,依托轄區中等職業學校成立縣(市、區)社區教育學院,依托鄉鎮中心學校成立社區教育學校,在村(社區)成立社區教育基地。如橫州市依托橫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成立社區教育學院,依托15個鄉(鎮)中心學校成立社區教育學校,在12個村(社區)成立了社區教育基地。以社區教育學院為龍頭,以社區教育學校、社區教育基地為重要載體,給居民提供豐富多樣的社區教育活動。
(二)農村社區教育資源滿足基本需求
一是場館設施配備滿足基本教學需求。為深入了解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場館建設、設施配備情況,調研組實地調研了賓陽縣陳平鎮名山村、鄒圩鎮下窯村、大橋鎮大程村、古辣鎮馬界村,馬山縣鎮北社區、合誠社區、造華村等村(社區)。以上村(社區),除了馬山縣鎮北社區只有三層樓的活動室、沒有配備電腦和投影儀之外,大部分村(社區)都配有社區教育培訓教室,也有室外活動場地,配備有電腦、投影儀,場地和設備能滿足社區教育活動的基本需要。而在工作者調查問卷中,問及所在學校、村(社區)的社區教育教學場館、設施配備情況時,只有23. 77%的工作者認為是“充足且設施、設備齊全”,有19. 14%認為是“正好合適”,39." 83%認為是“較少,需要再增設些”。
二是社區教育活動資源供給較為豐富。為了解農村社區教育活動供給情況,調研組在工作者問卷中設計了問題“您所在縣(市、區),鄉(鎮),村(社區)面向居民開展社區教育培訓活動情況如何?”參與調研的工作者中,35.66%選擇了“比較豐富”,20.19%選擇“十分豐富多彩”,18. 22%選擇“不是很豐富”,選擇“基本沒有什么活動”和“不清楚”的占比分別是7. 8%、18.13%。
實地調研發現,有部分社區教育學校能充分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比如,賓陽縣陳平鎮社區教育學校充分利用南寧市中小學校外活動的場館資源,聘請回鄉定居、有一技之長的退休教師、干部作為社區教育兼職教師,定期開展社區教育培訓活動。陳平鎮名山村社區教育基地常年與名山旅游服務中心聯合開展嶺梅文化傳承活動,與賓陽縣社區教育學院聯合開展職業技能類社區教育培訓活動。馬山縣白山鎮鎮北社區自2023年以來,以三月三、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及婦女節、母親節、兒童節、國慶節等特殊節日為主線開展傳統文化傳承、家風家教、愛國主義教育等社區教育培訓活動。部分縣(市、區)的社區教育活動有意識地結合地域特色文化或緊扣政府重點工作,如橫州市、賓陽縣分別把炮龍文化、茉莉花文化傳承作為特色社區教育內容;橫州市結合市政府鄉村振興工作重點,在2024年開展百場職業技能培訓進村(社區)活動。
(三)農村社區教育管理者隊伍初步建立
社區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管理者、培訓教師、志愿者三大類,由于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工作起步較晚,目前相對健全的是管理者隊伍。本次調研也以管理者隊伍為主。
一是社區教育管理者以兼職為主。從全國范圍看,各地社區教育管理者大多來源于教育行政部門、開放大學、各類社區教育機構、鄉鎮(街道辦)、村(社區),專兼結合。從調研結果看,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沒有專職,只有相對穩定的管理者。縣(市、區)教育局以及社區教育學院、學校通常有相對穩定的人員兼顧社區教育工作,社區教育基地也有兼職社區教育管理者,但是人員更換相對頻繁。
二是社區教育管理者對社區教育的認同感較強。關于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必要性,參與調研的管理者,有87. 15%認為“有必要”,只有2.62%認為“沒必要”,其余選擇“不清楚”;關于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意義,參與調研的管理者,有84. 26%認為能“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精神面貌”,有69. 89%認為可“提高村民參與農村建設、治理的意識和能力,提高農村管理、建設成效”,有66.77%認為能“傳承農村傳統文化,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有65.17%認為可以“提高村民種養、就業、創業能力,增加居民的收入”。可見,社區教育管理者對農村社區教育事業的認可度很高,認為社區教育對農村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居民對社區教育有較高的參與意愿
一是居民對社區教育知曉率一般。對社區教育的知曉率與參與率,參與調研的居民中,有53.31%表示“聽說過社區教育”,46. 69%“沒有聽說過社區教育”;有26. 52%的居民表示參加過社區教育活動,73. 48%沒有參加過社區教育。可見,相較于城市而言,南寧市農民對社區教育的知曉率一般,參與率較低。
二是居民對社區教育的認同感較強。問及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必要性與意義時,參與調研的居民中,有89.68%認為“有必要”,只有10.32%認為“沒有必要”;35.67%認為社區教育可以“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精神面貌”,23.43%認為能“提高村民的種養、就業、創業能力,增加居民的收入”,17. 73%認為可“提高村民參與農村建設、治理的意識和能力,提高農村管理、建設成效”,只有2.16%的居民認為“不會帶來什么變化”。
三是居民追求社區教育的“實用性”。調研組在居民問卷設計了多選問題:“在工作生活之余,您最希望學到哪些方面的課程?”排名前5的課程是“種植、養殖、栽培等現代農業技術類課程”“家政、維修、烹飪、電商等技術技能培訓類課程”“地域歷史、傳統文化等文化類課程”“婚姻家庭經營、科學育兒等家庭教育類課程”“營養保健、食療健身等健康保健類課程”,所占比例分別是54.99%、47. 92%、29. 56%、29. 35%、24. 93%。可見,居民更傾向于學到更多的實用技能,幫助就業創業、創收或婚姻家庭的經營。
實地調研結果與問卷調查結果大體相符,50歲以下的居民更傾向于學習種養、家政、手工制作等實用技能;年紀偏大、生活相對富足的居民希望能學跳舞、唱歌等娛樂類課程,還有居民愿意自己出一部分經費參加此類學習活動;也有居民表示希望能學習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
(五)農村社區教育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南寧市從2019年開始把社區教育延伸至農村,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村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品牌意識逐漸增強,社區教育品牌項目逐步顯現。目前已有武鳴壯鄉歌圩獲評為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非遺傳承—賓陽思隴竹編技藝傳承”“精彩籃球,助力劉圩鄉風建設”“茉莉銀暉”等3個項目獲評為廣西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武鳴壯鄉歌圩社區教育活動項目是由武鳴區山歌協會主辦,組織非遺傳承人、歌手開展送教進校園、進鄉村活動,同時開展民族團結、普法、科普知識、全民閱讀、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宣傳等活動。“非遺傳承—賓陽思隴竹編技藝傳承”項目由賓陽縣思隴鎮人民政府與賓陽恒生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打造,以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為己任,建設有竹編非遺傳承基地,形成了手工編織、藝術提升、品牌銷售全產業鏈,有效提升賓陽縣竹編的市場競爭力、影響力,助力鄉村振興,項目主要活動包括:一是開展竹編技藝培訓,壯大非遺傳承隊伍;二是開設竹編研學課堂,傳承非遺品牌;三是采用“公司+農戶”模式,推動鄉村振興。項目創辦至今,竹編產業覆蓋了賓陽縣思隴鎮14個村(社區),帶動4 600多位村民就業增收。青秀區劉圩鎮“精彩籃球,助力劉圩新鄉風”項目主要依托鄉鎮籃球協會開展青少年籃球培訓活動,2022—2024年開展了100期超2 000課時的培訓,效果良好。
三、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的短板
由于起步晚,場館、設施配備不足,以及管理者、師資、志愿者隊伍的不健全,再加上農民工作的特殊性、財政投入不足等原因,農村社區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村社區教育體系構建不夠完善
目前,南寧市縣(市、區)農村社區教育只有縣(市、區),鄉(鎮)兩級管理體系,村(社區)一級沒有管理機構。只有橫州市、賓陽縣實現了社區教育學校覆蓋至所有鄉鎮,大部分的縣(市、區)還有較多鄉(鎮)沒有成立社區教育學校,村(社區)沒有建立社區教育基地。現有農村社區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延伸和拓展。
(二)農村社區教育優質資源供給不夠充足
社區教育學校、基地在場館、設施、人員等方面的配備不足,還有部分社區教育學院、學校、基地目前還只是成立機構,沒有開展實質性社區教育活動;能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的社區教育學院、學校、基地沒能常態化、系列化地開展社區教育活動。
(三)農村社區教育管理者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參與調研的社區教育管理者中只有44. 15%接受過社區教育相關培訓,有34.92%表示“不是很了解社區教育”,有39.05%表示不了解社區教育相關政策、指導思想,也不清楚上級是否有社區教育管理機構,有39. 74%表示不了解所在縣(市、區)及鄉(鎮)是否制定、出臺有社區教育相關政策制度文件。可見,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素質不夠強。
(四)農村社區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活動更多只是滿足于豐富百姓文化生活,實用性職業技能類社區教育活動還比較少,在幫助農民提高就業創業能力、種養技能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較小,類似“非遺傳承—賓陽思隴竹編技藝傳承”這種可以幫助農民增收的社區教育活動項目較少。總體來講,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在促進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服務力還有待提高。
四、提升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對農村社區教育的知曉率、參與率
從問卷統計數據看,有46. 69%的居民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社區教育”,有73.48%的居民表示“沒有參加過社區教育活動”。可見,相對于城市社區,南寧市農民對社區教育的知曉率和參與率整體偏低,在農村地區的社區教育宣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為了讓更多的居民了解、參與和支持農村社區教育,應在農村社區創設良好的全民終身學習氛圍,提高農民對社區教育、全民終身學習的知曉率和參與率,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
(二)多元主體協同治理,豐富農村社區教育資源供給
社區教育發展需要有足夠的教育資源作為保障。而社區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育資源必須以統籌協調、整合利用為主的方式獲取,需要教育、科技、農業、婦聯、文化等多部門參與,必要時引進有一定資質的培訓機構、社會組織、企業,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的農村地區,社區教育更應該采用多元主體參與模式,整合多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才能豐富社區教育資源供給,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推動農村社區教育向大、向強發展。
(三)打造典型,以點帶面引領農村社區教育發展
南寧市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緩慢,是因為相關部門沒有真正意識到社區教育對社區治理、鄉村振興的作用,對農村社區教育的重視度不夠,社區教育管理者的社區教育專業素質還整體偏低。因此,需要遴選一批場館設施好、工作積極性高的農村社區教育學院、學校、基地作為試點,從社區教育活動項目設計、隊伍建設、資源整合、活動開展、成果提煉、包裝宣傳等方面著手,將其打造為農村社區教育示范點。遴選一批具有一定群眾基礎和活動規劃經驗,社會服務潛力較強的社區教育活動項目給予重點指導、支持,打造在南寧市乃至廣西壯族自治區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區教育品牌項目。發揮農村社區教育示范點、社區教育品牌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逐步帶動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
(四)以民為本,調動居民在農村社區教育中的積極主動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社區教育最主要體現的是社區居民對教育擁有的決定權[5] ,社區教育必須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讓居民作為社區教育的主體全方位地參與進來[6]。但目前農村社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居民更多是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自然也缺少參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調研結果顯示,農民對社區教育有很高的認可度,只要時間允許,他們愿意參與社區教育,甚至有居民表示愿意適當付費參與社區教育。因此,農村社區教育活動的開展必須基于居民需求選擇內容、確定形式,面向不同的人群開設不同內容的活動。面向老年人群體開設智能手機使用培訓,便于他們與外出打工、學習的家人聯系;面向中青年群體開設實用性職業技能培訓,如種養技能或電商、抖音賣貨等,幫助他們在家就業創業、增收;面對少年兒童開設舞蹈、音樂、書畫等藝術類興趣班,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特長,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在形式上,有傳統的課堂學習,也有數字化學習、團隊學習、體驗式學習,居民各有所愛,相關部門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活動形式。
參考文獻:
[1]葉忠海,朱濤. 社區教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
[2]教育部等九部門.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EB/OL].(2016-07-29)[2024-12-21]. http://www. moe. gov. 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729/160729_sfcl/201607/t20160729_273300." html.
[3]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國發〔2021〕25號)[EB/OL]. (2021-02-11)[2024-12-21]. https://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1/content_5673082. htm.
[4]路長明,陳成. 中美社區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研究: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分析框架[J]. 成人教育,2020,40(12):86-93.
[5]吳遵民. 當代社區教育新視野: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和國際比較[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4.
[6]邵曉楓,羅志強. 我國社區教育中居民參與的幾個主要問題[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2):67-76.
[責任編輯:朱松琳]
收稿日期:2024-12-21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社區教育重點項目(GXSQJG2022A001);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社區教育項目(GXSQJG2023B008)
作者簡介:黃美娟(1979—),女,廣西南寧人,高級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社區教育與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