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音樂風格各具特色、豐富多彩。蒙古族音樂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寬廣渾厚的聲線、悠揚抒情的旋律等特點,在近年來受到眾多歌唱者的喜愛。在諸多廣受歡迎的歌曲中,《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堪稱佳作。通過對《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詞作者、曲作者以及創作背景進行簡要闡述,對歌曲的藝術特征及演唱風格進行詳細論述,探討了蒙古族風格歌曲的獨特魅力,以期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提供深入了解這首經典作品的機會。
[關" 鍵" 詞]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蒙古族音樂;藝術特征;曲調結構;演唱風格
引言
在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長期演進過程中,各個時期與階段均誕生了眾多杰出的作曲家,他們對我國聲樂藝術的進步起到了關鍵作用。烏蘭托嘎是杰出的蒙古族作曲家,其在蒙古族聲樂作品創作領域成就顯著,多部作品廣受贊譽、深入人心。《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便是由烏蘭托嘎創作,該作品生動地展現了草原兒女遠離故土時對家鄉的濃烈思念及尋根情懷。
一、《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概述
(一)詞作者簡介
席慕容,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當代詩人、畫家、散文家、作家,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詞作者。她的作品如《一棵開花的樹》《七里香》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以《一顆開花的樹》最為著名。其作品主要圍繞愛情和思鄉之情展開,同時深入探討了人生的各個方面,展現出她扎實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創作風格。她的作品內容情感細膩,充滿感染力,使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1]。
(二)曲作者簡介
烏蘭托嘎,蒙古族人,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曲作者。其代表作品如《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呼倫貝爾大草原》等,都是他音樂生涯中的杰出創作。這些作品凸顯了他對草原題材的深深情愫,曲風悠揚且充滿豪邁之感。他的創作風格獨樹一幟,情感表達直接而深刻,能夠觸動聽眾的心弦,引起共鳴[2]。
(三)創作背景
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不僅僅是音樂的流動,更蘊含了一段深厚的家庭史與故土情。席慕蓉生于重慶,長于臺灣,其家族原是蒙古的貴族,他們的根深深地扎在草原的土壤中。她與父母,一直懷揣著對那片土地的思念與渴望,期待著能再次踏足那片熟悉的草原。然而,歲月幾經流轉,他們卻始終未能如愿以償地回到那片日夜思念的故鄉。在席慕蓉的記憶中,一次與父親的散步之旅,途經一片剛被割過的草地。那清新的草香撲鼻而來,如同一股甘甜的回憶涌上心頭。父親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輕輕地說起那熟悉的草香,仿佛又回到了遙遠的故鄉。她知道,父親的心已經飄回了那片草原,那是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流露,這也成為歌曲最初的靈感來源。時光荏苒,直到1999年,席慕蓉終于踏上了夢寐以求的蒙古高原。眼前的景象讓她仿佛回到兒時,她替父母完成了那份對故鄉的思念與期待。這一年,她的生活出現了新的轉機——席慕蓉、烏蘭托嘎和德德瑪三位藝術家因緣際會地相識了。德德瑪在了解席慕蓉的這段故事后,深受感動,建議席慕蓉將這段情感以歌曲的形式表達出來。席慕蓉將自己的情感傾注于詞中,烏蘭托嘎則以深情的旋律將其完美地呈現出來。于是,誕生了飽含深情的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2]。
二、《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藝術特征分析
(一)歌詞內容分析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是一首歌曲,但更是一首詩,歌詞極具詩歌的藝術特征,朗朗上口又極富韻律美。而在抒發情感方面則通過虛實結合層層遞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最真摯且深厚的情感[3]。作品歌詞部分可分為三段。第一段歌詞呈現的是父母描述中的草原,為虛寫,歌詞中的“曾經”和“總愛”兩個詞表達了父母對故土深切的懷念和眷戀,以及對草原的無限向往。第二段歌詞將“我”見到草原時的場景呈現在觀眾眼前,將第一段中對草原的虛寫過渡到對現實的描述。其中“終于”與“淚落如雨”兩個詞將“我”見到夢寐以求草原時的激動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三段為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歌情感的精華部分。此處將草原比作父親、河水比作母親,足以體現作者對父母和故土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深藏心中的柔情。而隨著高潮部分再次響起,對草原的熱愛之情被推上頂峰,而此情強烈且炙熱久久不能平復[4]。
(二)曲調結構分析
這首作品的音樂結構為帶有引入部分的單一三段式結構,整體上以b自然小調為基礎進行創作。在音樂的開端,一段引入的旋律輕輕地打開音樂的門扉,以鋼琴的柱式和弦強烈地開場,吉他則以琶音的方式進行配合,為整個作品定下了基調。這一部分的音樂織體采用了歌曲的主干音,力度由強至中弱,為正式的樂段做好了鋪墊。
第一樂段以微弱的力度開始,緩慢的節奏營造出一種敘述的感覺。音樂的情感以悲傷為主,描繪出作者對童年時光的深深回憶。在此樂段中,主調織體為主導,旋律線條呈現出波動的形態,四、五度的音程跳躍形象地表現出草原的遼闊和深邃。
隨著歌詞的變換,當作者描繪自己回到草原的情景時,音樂的情感也發生了變化。第二樂段是過渡和連接的樂段,此時作者的情感不復以往的平靜,在下屬功能弦和主功能弦的交替出現過程中,作品的情感也將第一段的敘述情緒推向第三段的熱烈情緒。第二樂段不僅使作品銜接更為流暢,更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層次,豐富了作品的內容。
而第三樂段則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樂段旋律跨度變大,也將作品的情感波動煥發出來。這一樂段中作者的情感不再壓抑,而是經過一次一次的高漲迸發出爆發式的激動。而隨著音樂的進行,速度逐漸減慢,力度逐漸減弱,最終以音樂漸漸遠去的方式結束了全曲[5]。
(三)節奏與旋律分析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利用獨特的6/8拍節奏結構,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蒙古族音樂的粗獷風格。作品運用大跨度音程的跳躍來傳達深邃的情感波動,旨在引發聽眾更深的共鳴。與此同時,作曲家巧妙地通過細致的設計,將煩瑣的音程布局變得流暢,消除了聽眾可能感受到的壓迫感。這種做法不僅強化了音樂連貫且悠揚的特性,還在一定程度上為歌曲注入了更豐富的層次感[6]。作曲家將小跳與級進寫作手法巧妙結合,這種組合使作品的節奏和旋律更加突出。大跳的綿延賦予音樂以寬廣的視野,而小跳的細膩則增添了音樂的柔和之處。歌曲的旋律像是在草原上涌動的河流,以波浪式的形式不斷推進,這種推進方式不僅在音樂上富有動感,也在情感上為聽眾帶來了強烈的共鳴。此外,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還注重對音樂的變化與重復的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不僅為歌曲增添了豐富的變化性,也烘托了情感基調,體現了追求平衡的原則,使作品在形式與內容上都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四)蒙古族音樂元素分析
首先,蒙古的意境美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歌詞主題圍繞內蒙古的草原與河流展開,僅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一標題,便能讓人聯想到廣袤無邊的綠色草原與奔騰不息的江河,這種景象仿佛以磅礴之勢展現在聽眾面前。其次,歌詞中穿插了“哎哈嗬咿”等帶有感染力與辨識度的語氣詞,這種語氣詞迅速將受眾帶到了遼闊的大草原。此外,馬頭琴作為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伴奏樂器,其音樂深沉豪邁,又不失激情,將寬廣的草原氣息、優美的旋律以及豐富細膩的情感融入草原的風情中[7]。最后,該作品運用了大量蒙古族的民歌裝飾音——上波音,使作品的蒙古元素濃烈,仿佛將草原的靈魂賦予其中。
三、《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演唱風格分析
(一)演唱音色、音量分析
在詮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一曲目時,歌曲的演唱應當以柔和且溫潤的音調作為核心,通過精準的音量調控,以展現情感的細膩與深度,從而傳達出對回憶、想象以及懷舊等復雜情感的表達。
在演唱“父親曾述說的草原清香”這一句時,應以輕柔的音量起始,采用微弱的聲線處理。因為這一句主要描繪的是作者內心的幻想與回憶,而非對實際景象的描繪,這樣的處理方式更能凸顯作者對往昔的懷念與追思。當唱至“如今我終見遼闊的大地”這一句時,音樂應逐漸加大音量,轉化為敘述的語氣。隨著情感的流轉,音量由弱轉強,呈現出一種漸進的態勢。在情感的高潮部分,音量應適度提升,采用宣泄與哭訴的方式,展現出內心活動的豐富與多變。
值得注意的是,音量的增強并不意味著音高的加重。歌曲的情感基調仍為抒情,高音部分應以柔美的吶喊方式呈現。盡管在音量控制上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為了確保敘述與抒情之間的順暢過渡,仍需對最高音的音量進行適度的掌控,避免使用過于激烈的表達方式,導致偏離歌曲所要傳達的情感核心。
在音色方面,應注重展現柔美與溫潤的特點。抒情處應音色飽滿、柔和,敘事時應自然樸素,結合內蒙古地區的音樂風格,遵循由弱至強的發音規律,注重長調式裝飾音的運用。
(二)演唱技巧分析
在演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蒙古族人獨特的演唱技巧和對呼吸的合理控制,才能更好地體現民族特點。演唱者應該重點掌握長調的風格,將重點放在對延長音的處理上,并且要注意對裝飾音的適當表現,尤其是在感情較強的部分,要依據段落的變化以及情緒的起伏,在合適的拍子上添加一些裝飾音,從而達到“聲絕”“氣不絕”的效果,從而創造出蒙古族民歌那種宏大的意境[8]。波音的運用尤其重要,量要適度,才能保證整體意境的和諧統一。對于延長音的處理,需要有充足的氣息來支持,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不能用太強的氣,而是要慢慢地流,這樣才能保持整首曲子柔和的風格與音色一致。當某一音調為12拍時,可以在10拍、11拍之間進行呼吸,以防止由于呼吸急促而影響后繼歌唱的流暢,以保證整首歌唱的連貫與完整。
(三)情感表達分析
演繹《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一音樂作品前,演唱者應將個人情感融入歌曲中,將核心情感元素——“愛”,貫穿于每個音符之中。
在演唱過程中,初始部分應傳達出首次面對草原的振奮與狂喜,透露出那種初次遇見大自然壯麗景象的激動心情。同時,也必須體現出離鄉背井的無奈與感傷,這種情感的交織構成了歌曲的初始情感層次。歌曲以敘事的方式展開,猶如在娓娓道來一個故事,描繪著場景與情感。在這一部分,情感表達主要以興奮和激動為主,但這種興奮并不是單一的,它伴隨著對家鄉深深的懷念和對草原的無限熱愛。隨著故事的推進,情感逐漸發生變化,從最初的興奮轉為對生活的欣喜,逐漸地這種欣喜中夾雜著遺憾和悲痛。特別是到了歌曲的高潮部分,情感的流露需要更加深沉和真摯,歌唱者應以女性的視角來傳達情感,以溫柔的語調、細膩的情感去訴說對草原的熱愛,以此觸動聽眾的內心,達到情感共鳴[9]。
如此一來,對情感的細膩處理不僅能夠展現歌曲的深度,更能使聽眾在聽歌的過程中感受到演唱者與歌曲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就作品的產生而言,它始終與時代環境和文化特色息息相關,這些特色又往往通過音樂的形態展現出來。通過仔細分析這首作品的藝術特征及演唱風格,可以深刻感知到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在演唱這首作品之前,充分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演唱者需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融入個人的情感和體驗,并進行二次創作。這種情感的融入,能夠讓演唱更具感染力,使觀眾能夠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和意境。
參考文獻:
[1]趙坤亮.淺析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藝術特征[J].黃河之聲,2021(2):125-127.
[2]王時秀.蒙古族風格歌曲的藝術特色:以《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為例[J].黃河之聲,2024(1):47-50.
[3]馮亙儷.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釵頭鳳》的審美特征與演唱風格[J].美與時代(下),2023(12):80-85.
[4]黃姍娜.蒙古族音樂特征分析:以烏蘭托嘎《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為例[J].文學藝術周刊,2023(6):55-57.
[5]陳劍.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藝術特征及演唱探究[J].黃河之聲,2021(10):80-82.
[6]雷麗.黃自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及演唱風格研究[J].戲劇之家,2024(21):57-60.
[7]侯燕.“傳統”與“創新”的相對性:基于當代蒙古族“新民族音樂”組合多樣化馬頭琴定弦的探討[J].中國音樂,2024(1):91-98.
[8]胡心亮.淺析蒙古族民歌長調和短調的音樂特征[J].音樂教育與創作,2022(12):58-60.
[9]李雨澄.草原風格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與演唱:以音樂會兩首作品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藝術學院,2024.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