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代作為我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政治清明、開放包容、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各邦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商業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碰撞,誕生了諸多經久不衰、璀璨輝煌的藝術瑰寶,成為當代藝術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對象。唐代仕女圖所呈現的女性形態、人物造型等體現的是盛唐時期的女性特征,通過對仕女形象的現代化解讀,深入剖析其中蘊含的時代觀念與藝術風貌,融合現代思維對其進行舞蹈編創,以此實現對唐代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基于此,以唐代仕女圖為例,結合唐代仕女圖的基本概念及藝術特征,重點分析唐代仕女形象的舞蹈編創手法,為新時期舞蹈藝術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 鍵" 詞] 唐代舞蹈;仕女圖;舞蹈編創;舞美元素;社會背景
引言
盛唐時期誕生了無數的藝術瑰寶,這些藝術作品、文化形象等均需要傳承。仕女圖作為極富唐代色彩的藝術瑰寶,詮釋了大唐盛世背景下貴族女性的生活面貌,通過對仕女圖中的女性形象進行舞蹈編創,有利于實現對唐代文化的繼承與發揚。[1]
一、唐代仕女圖的由來及其藝術特征
(一)唐代仕女圖的由來
藝術來源于生活。盛唐時期,物產富饒,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思想開放,處處洋溢著幸福與滿足。唐代仕女圖主要凸顯唐代女性的形象,針對唐代女性的形象特征,輔以藝術加工,呈現出“豐肌肥體、柳眉杏眼”的仕女形象,體現出這一時代女性對美的新定義。經過不斷的變化發展,唐代仕女圖可分為屏風畫、卷軸畫、墓室壁畫、石窟壁畫以及石棺刻線畫五種類型,是中國傳統人物畫的代表,主要呈現當時上流貴族女性的生活形象[2]。唐代仕女圖興起于唐,得名于元,“士”與“女”最早現于《詩經》,其中的“士”尚沒有單人旁,直至北宋時期,才開始有了仕女圖的叫法,但并未正式命名,僅在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有所論述,元代后才開始有文人墨客總結前人經典畫作,凝結前人成就,最終確定了仕女圖這一特定名稱[3]。從仕女圖的表現形式來看,唐代藝術發展超前,詩詞文化、音樂文化以及舞蹈文化空前絕后。其中,相較于詩詞與音樂,舞蹈所呈現的內容更加具象立體。仕女圖舞蹈立足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婦女形象為載體,輔以畫家的審美藝術,呈現出極富唐代韻味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寄托了藝術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情感,傳達了人們對當下美好生活的愜意與滿足;另一方面反映了唐代仕女圖的藝術價值。
(二)唐代仕女圖的藝術特征
唐代仕女圖中展現的人物形象,其妝容、服飾、造型等在不同時期所呈現的效果不同,與當時的社會環境變化、思想觀念變更等均密切相關。為更加深入地研究唐代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征,以下主要圍繞唐代仕女圖中的人物妝容、服飾展開分析。
1.人物妝容方面
從唐代仕女圖人物妝容中可以看出當時女性審美的標準。在發型設計上,仕女們的發型采用多種發髻、發飾而成,不同發飾代表了女性的不同社會地位。唐代不同時期發髻形式也不同,初唐時期以高髻、單刀半翻髻為主,盛唐時期以高髻為主,中晚唐時期以高髻、雙垂髻為主。其中,高髻以“朝天髻”最受當時女性歡迎[4]。
在妝容方面,初唐時期的妝容相對簡潔,以簡單白妝為主,以花形與圓點作為額飾,凸顯了初唐時期女性簡單大方的特征;盛唐時期,社會繁榮昌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質的提升,這一時期女性妝容凸顯雍容華貴之氣,開始用金箔等珠寶裝飾,面飾也逐漸豐富起來,翠鳥羽毛、蜻蜓翅膀等均可以用作面容裝飾,同時暈染大片腮紅,形成當時風靡一時的紅妝;晚唐時期,社會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妝容同樣出現變化,幾何圖形樣式開始出現在女性妝容中[5]。除整體面部妝容外,眉眼也是當時女性重點關注的對象,在妝容中會結合自己的喜好及當下的流行樣式設計眉眼妝,月眉、柳葉眉、峨眉等均是當時歷史時期流行的眉形,其中柳葉眉細長,彎彎的形狀似柳葉,是當時最受女性喜愛的眉形之一。
2.人物服飾方面
唐代社會繁榮,絲織業發達,促使人們的服裝有了較大改變,不再是以往上下相連的深衣,逐漸用被裙、綢緞、衫等代替。唐代女性也大膽追求美,衣料多采用紗羅材料。這一時期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安逸,不受饑荒等困擾,于是思想漸漸開放,趨于享樂。初唐時期的女性以纖細身材為美,衣服面料以波斯巾帛為主,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上流社會的貴族女性開始大方展示自己的美,豐滿妖嬈成為美的象征。她們開始大膽穿著,將酥胸半露以展示自己對身材的自信,這一審美標準一直持續到晚唐時期。從《簪花仕女圖》中不難看出唐代女性服飾方面的特點,在妝容上以濃艷妝容為主,發髻上插紅瓣花枝;在服飾方面,紗衫上有深白色的菱形紋樣作點綴,胸下的夾擷長裙曳于地面,帔子顏色為紫色,彩繪風云紋樣,顯得典雅、富麗。由此可見,唐代時期,女性形成了統一的審美標準,散發出一種自信大方、積極向上、雍容華貴的獨特氣質,體現了唐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盛世景象[6]。
二、唐代仕女形象舞蹈編創手法
(一)捕捉仕女姿態中的舞蹈形象
盛唐時期流傳下來諸多藝術瑰寶,對新時期文學、藝術等行業的發展具有十足的借鑒意義,本文重點探究唐代仕女圖在新時期舞蹈中的繼承與發揚。如何挖掘唐代仕女圖中的舞蹈元素,復現唐代女性神韻、形態等方面的魅力是新時代舞蹈從業人員重點考慮的問題。以下主要從造型方面捕捉唐代仕女圖中的舞蹈元素,進行現代化舞蹈編創。
編創唐代舞蹈,并非直接根據一幅圖畫一比一還原,而是要從文物史料中挖掘當時歷史時期的主要文化,包括詩詞歌賦、唐俑壁畫等,從中攫取比較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形象,再分別了解每個作品背后蘊藏的故事。通過實地考察形式親身體會,依據這些文物資料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仕女形象文物,分析不同仕女圖中呈現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故事,剖析作品中傳達的思想感情以及當時女性的審美特征。通過觀察仕女俑了解當時工匠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思想表達以及對人物造型的塑造,再逐詞逐句賞析當時描寫女性的詩詞歌賦,結合文字發揮想象,編創出既繼承唐代女性形象又符合新時代特色的舞蹈動作。舞蹈編創要在尊重原形象、賦予新活力的基礎上進行繼承與發展,讓唐代文物形象以新時代活力呈現于舞臺上[7]。
以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為例,這幅畫呈現出唐代貴族婦女的生活狀態,畫面中描繪了六位衣著華麗的貴族女性在春夏交替時節賞花游園的情景。由于該畫家處于唐朝由盛轉衰時期,雖然畫作中的女性形象依然穿著華麗、雍容華貴,但從畫中人物神態中不難看出,作者將仕女們精神上的苦悶與空虛展現得淋漓盡致,人物已經失去以往的活力,呈現出悲觀、茫然之態,反映出貴族奢侈生活背后的精神枷鎖。在進行舞蹈編創時,先確定風格題材,匯總唐代仕女圖的圖像資料合集,為后續的舞蹈編創奠定基礎。從唐代仕女圖中,我們只能看到靜態下的唐代女子,而舞蹈編創是讓這些靜態動作“動”起來,這就要求藝術從業者在觀摩研究唐代仕女圖的基礎上,鉆研史籍資料,結合個人的理解與想象將靜態的仕女圖進行舞蹈化呈現。例如,唐代詩人岑參在其《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中描寫“慢臉嬌娥纖復秾,輕羅金縷花蔥蘢”,傳達出了北鋋舞的新鮮奇特,贊美了舞者的紛繁姿態、樂曲的雄壯渾厚。為了進一步確定仕女們的舞蹈造型,抓住諸多文物中仕女的共性特征,如頭部微垂、背部后靠、胯部微頂等,這些狀態都是仕女圖的典型形象,以此形象為媒,作為舞蹈編創的典型造型。結合古代文人的描寫,輔以仕女圖形象,對仕女圖中的人物造型進行精準捕捉,使其鮮活呈現于舞蹈中[8]。例如以《簪花仕女圖》為創作背景,通過對仕女原始造型捕捉,沈陽歌舞團創排舞蹈《簪花仕女》,入圍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終評。
(二)實現仕女舞蹈形象的視覺轉化
結合唐代仕女圖進行舞蹈動作創編后,需要輔以新時代舞美元素加以融合,為作品營造良好的氛圍,更好地傳達當時的女性形象,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當時的女性性格。以下從場景營造、道具使用、舞美設計三方面分析唐代仕女舞蹈形象的視覺轉化。
1.場景營造
一部成熟的、意境深遠的舞蹈作品離不開場景的營造,可以說場景營造決定了舞蹈作品的成功與失敗,無論什么類型的舞蹈——獨舞、雙人舞、群舞等都需要結合舞蹈形式營造多樣化、符合舞蹈背景的場景,主要目的是給觀眾極佳的視覺體驗。由于仕女圖中呈現的是宮廷仕女的生活狀態,在場景營造過程中,最開始應營造出宮廷樂舞表演的儀式感。例如在依據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編創舞蹈時,可采取群舞形式,舞蹈人數劃定18人,其中6位主演、12位群演,本次舞蹈共呈現三次《簪花仕女圖》。第一次是隨著背景音樂響起,燈光漸起,6位主演開始按照自己所表演的人物性格,配合優雅輕盈的舞姿依次出場,再結合燈光變換營造出莊嚴肅穆的舞臺氛圍,形成《簪花仕女圖》。第二次是群舞出場,與6位主演產生關系,形成一幅賞花嬉游的畫面,舞蹈達到高潮時,燈光變換,進行以主演為首的大舞段表演,反映出唐朝奢靡盛世的景象,再次形成《簪花仕女圖》。最后是在舞蹈結尾部分,群舞退場,6位主演進行人物內心空虛與幽怨的塑造,形成第三次《簪花仕女圖》[9]。這一舞蹈編創有利于還原真實樂舞表演意境,豐富作品內涵。
2.道具使用
唐代關于仕女形象的作品不以計數,畫作中人物手持的扇子等物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可以應用到舞蹈作品中。在舞蹈編創中,表演者手中所持的道具能賦予舞蹈靈魂,既具備娛樂性特征,又是仕女圖中仕女手持物品的再現。舞蹈道具類型劃分不同,有裝飾性道具、寫意性道具、寫實性道具以及標志性道具,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營造舞蹈氛圍。在舞蹈編創過程中融合道具元素能夠賦予作品以生命力,讓所編創的舞蹈具有較高的完成度。例如胡旋舞的設計,舞女們在跳舞的過程中會使用披帛,披帛的飄逸感能夠讓舞女的舞姿更加婀娜、靈巧,這是裝飾性道具的運用;在蒙古族舞蹈中,人們在酒足飯飽后使用筷子等道具起舞,生動運用了寫實性道具。仕女圖中的每個人物均有一物件支撐,或是扇子等生活物件,或是琵琶等器樂物件,繪畫者的主要目的是應用這些物件支撐畫作中的人物形象,以不同物件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技藝、不同狀態等特征,這些物件都是為畫中人物所服務的。所以,在對仕女圖進行舞蹈編創時,除了妝容、服飾及動作的再現外,畫中的工具也應作為舞蹈道具,針對不同舞蹈動作進行合理設計,使其為舞蹈作品服務。
3.舞美設計
一部近乎完美的舞蹈作品離不開舞美的加持,舞美包括燈光與LED視頻、妝容與服飾。在燈光與LED視頻的運用中,結合舞蹈所表現的主題設計與之相符合的燈光手法,搜集與仕女圖相關的視頻進行剪輯制作,在LED大屏中呈現,賦予整個舞蹈作品仕女圖中的符號形象,呈現出舞蹈的整體風格。例如在對唐代仕女圖進行舞蹈編創時,可向當地歷史博物館搜集唐代仕女圖作品,將作品中的典型圖紋等進行提煉,如提煉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宮殿建筑等作為唐代文化符號呈現在LED視頻中,形成既富有唐代文化風貌又具有新時代藝術設計手法的視覺盛宴。在燈光的設計選擇中更應心中有數,結合舞蹈動作特點、音樂氛圍燈進行燈光設計,用于突出舞蹈本質特征,達到編導想要呈現的舞臺效果[10]。
妝容與服飾方面要盡可能還原唐代仕女圖中的妝容與服裝效果,同時結合唐朝這一朝代背景,搜羅這一時期盛行的妝容,切勿將新時代妝容風格融入其中。初唐時期,人們剛剛進入思想解放階段,這一時期的妝容雖有富貴之態,但也不失素雅,直至盛唐及中晚唐時期才開始出現較為夸張的發髻與妝容。而在服裝復現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仕女圖中的人物服飾特點制作舞臺服裝,以艷麗服裝為主,采用飄逸性較好的絲羅布料,在布料上繪制唐代文物圖案,從視覺上呈現出與仕女圖中仕女形象一致的服裝。
結束語
綜上所述,唐代社會經濟穩定,人們思想開放包容,誕生了許多燦爛輝煌的文化明珠。仕女圖作為這一時代的文化瑰寶,其產生的現實價值與社會價值是難以估量的。新時期對仕女圖作品進行舞蹈編創,是對盛唐時期人物狀態尤其是當時歷史背景下女性狀態的復現,更是對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同時也為唐代樂舞注入了鮮活力量,讓唐代文化再次涌入“新視界”。
參考文獻:
[1]楊雯雯.唐代仕女圖中的服飾表現變遷及藝術特色探析[J].收藏與投資,2024,15(10):176-178.
[2]陳偲宇.從漢代到唐代:東方舞蹈藝術的輝煌與變遷[J].云端,2024(36):16-18.
[3]苗安琪,劉旭光.從唐代舞蹈“藝格敷詞”看唐人的舞蹈審美觀[J].中國舞蹈學,2024(1):83-98,350-351.
[4]胡蔚羚.淺析唐代仕女圖的意境美:以張萱、周昉仕女圖為例[J].名作欣賞,2024(17):179-181.
[5]郭晨悅.群舞《仕女圖》對汾陽圣母廟壁畫人物形象的活化研究[D].太原:太原師范學院,2024.
[6]趙夢瑩.舞蹈創作中編舞技法的應用探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4.
[7]張若羽,孟丹娜.舞蹈《唐印》的身體美學研究[J].中國舞蹈學,2023(2):321-333,363-364.
[8]蘇楊柳.以唐仕女俑為題材的當代舞蹈作品創作研析[J].尚舞,2023(2):114-116.
[9]楊競.出畫成舞:《簪花仕女》唯美演繹大唐風韻[J].共產黨員,2023(2):62-63.
[10]張宇星.論漢唐古典舞《唐宮夜宴》中舞蹈語言的雅與俗[J].尚舞,2021(23):114-115.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