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報道從敘事學視角來看,綜合運用了故事敘事、圖像敘事和交互敘事三種敘事方式。故事敘事通過人物故事塑造和事件故事講述,引發情感共鳴,增強文化認同感;圖像敘事以甲骨文字圖像呈現和活動場景記錄,展示甲骨文形態與美感,增強傳播效果;交互敘事通過互動游戲和小程序功能,增強讀者參與感,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這三種敘事方式,讓古老的甲骨文在當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關鍵詞】甲骨文;故事敘事;圖像敘事;交互敘事;融合敘事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其傳承與傳播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為此,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中國文字源頭的甲骨文,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河南日報》“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報道(以下簡稱系列報道),順應技術生態和當代文化特征,以圖文、海報、短視頻、直播、互動游戲、線下活動等多種形式,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文化IP,開展甲骨文文化傳播活動,助力“甲骨文”文化的賡續傳承。
一、創新傳播邏輯:解讀傳統與建構現代的統一
(一)甲骨文符號的抽象——媒體與公眾對甲骨文的共同想象與認知
人們在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往往依賴于各類符號,這些符號乃是由人們共同接受且具備公共性的意義建構而成。人們之所以能夠順利開展交往活動,是因為在交往過程中,大家共享著相同的概念圖譜,并且會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去理解和闡釋這個世界,而這正體現了相同文化的特質。因此,文化有時會被界定為共享的意義或者共享的概念圖。
霍爾在闡述文化表征系統時提出了表征與意指實踐兩個表征系統,旨在說明文化生產與傳播的具體流程。文化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的事物,必須借助符號來對其相關概念進行表述與傳播。甲骨文本身是一種古老的文字符號,而在系列報道中,甲骨文以現代符號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該報道以甲骨文的書寫載體以及甲骨文文字作為底板,從中抽象出那些契合人們對歷史的想象與認知。甲骨文文化自有其鮮明特點,比如甲骨文具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文字特性,其內容主要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記錄,并且其發掘地大多集中在安陽殷墟等。基于這些因素,從甲骨文文化中抽象出系列文字符號與圖像符號。文字符號有“甲骨文”“甲骨”“殷墟”“商朝”“占卜”等字樣,圖像符號則為“甲骨文”特有的骨片載體以及象形文字的圖像樣式。報道展示了一些甲骨文文物圖片,例如記錄“子央墜車”故事的甲骨、商王打獵前進行占卜的11條卜辭的甲骨、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辭甲骨、商王武丁與婦好的甲骨等。特刊開辟了“漫畫甲骨”“甲骨小學堂”和“詩話甲骨文”等專欄,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來介紹甲骨文文字以及商朝文化,以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科普“河”“龍”等文字的演變歷程。這種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敘事方式,通過強化視覺呈現效果,極大地提高了甲骨文文化的可感知性,以生動的故事為公眾帶來深層次的文化體驗,使得公眾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沉浸于傳播者所營造的敘事環境里,進而在想象的空間中構建起甲骨文的形象與概念。
(二)甲骨文符號的具象——甲骨文文化意涵的延伸
在文化傳播的進程中,傳播活動不應僅僅局限于對文化概念的傳達,還要著力于文化意義的呈現與傳遞。而文化意義的建構,要求文化傳播者在敘事內容層面,對文化進行系統且具象化的構建。甲骨文文化源自我國古代社會生活,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已漸漸與現代生活產生了疏離。如何促使甲骨文文化與現代生活建立緊密的勾連,進而實現其具象化呈現,是傳播者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系列報道生動展現了文化傳播思想與理念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對甲骨文文化進行具象塑造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甲骨文文化的意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如《破譯甲骨文有多難》《今天我們為什么要破譯甲骨文》《如何從甲骨文中讀懂商代》等報道是從學術層面展開的,但在后續報道中,不再局限于學術研究的范疇,而是從社會生活與文化等多個領域著手,進一步豐富了甲骨文文化的意涵。自2024年1月3日起,系列報道增設了《漫畫甲骨》欄目,旨在通過漫畫這一形式展示甲骨文文化在商代的社會功能。例如《漫畫甲骨:商人是如何占卜的》呈現了商人用甲骨文進行占卜的過程;《漫畫甲骨:3000多年前的一場宴會》記錄了商代社會生活。系列報道深入挖掘了甲骨文中有關“婦好”這一人物的故事,如2024年1月10日報道《“大女主”婦好的精彩人生》,以及2月21日“數智人婦好”專版。
甲骨文的系列報道并沒有局限于甲骨文這一古老文化層面的解讀,而是積極地與當代社會文化建立起緊密的聯系。例如在2024年2月28日,系列報道以現代愛情潮流的視角,將甲骨文中商王武丁對婦好的卜辭巧妙解讀為情書,并順勢推出了“甲骨文情書生成器”;同日還推出了《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甲骨文》視頻彩鈴,向多達1600萬的河南手機用戶進行投放。在后續的報道中,還呈現了甲骨文與現代書法、勞動節、母親節等現代社會文化元素的關聯,如2024年4月17日《甲骨文“豫見”紅旗渠》將甲骨文文化與紅色文化結合舉辦書法活動。正是通過這些緊密的關聯,使得甲骨文文化得以更加貼近公眾的社會生活,有力地推動了甲骨文文化的傳播。系列報道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受眾的高度關注,一方面是因為該報道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方針,深入挖掘甲骨文文化的深厚底蘊,巧妙結合了現代社會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報道者對甲骨文媒介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充分認識到了文字在我國社會文化生活中所發揮的“后勤型媒介”的重要功能。文字乃是文明與文化的承載者,甲骨文不僅是商代社會運行機制中的重要結構組成部分,更是我國文明演進發展歷程中的文化大廈的基礎設施,深度參與到了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因如此,系列報道才能夠成功地將甲骨文與我國傳統社會文化、現代社會文化進行有機勾連,進而卓有成效地進行文化傳播。
二、創新傳播敘事:多維敘事營造沉浸式“在場”
(一)故事敘事:人物傳記與歷史演進方式的多元呈現
故事敘事需要有清晰的主題、引人入勝的情節以及豐滿的人物形象等要素,這些要素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且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故事不僅是一種文學表達,更是中華民族勞動實踐的創造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文化屬性和藝術屬性。[2]
系列報道的故事敘事主要是以人物傳記和歷史演進的故事方式開展敘事的。人物傳記式敘事是通過挖掘甲骨文背后的人物傳奇與文化貢獻報道深入挖掘與甲骨文發現、研究、傳承相關的人物故事,將這些人物的生平、性格、動機等與甲骨文的命運緊密相連,不僅使讀者在了解人物的同時對甲骨文產生濃厚興趣,更重要的是傳承了這些人物所承載的文化精神。如在《了不起的甲骨文丨王襄的甲骨情緣》中,介紹了王襄這位甲骨文研究先驅的故事;《了不起的甲骨文丨董煥姣:剪紙映初心 傳承甲骨文》中,講述了76歲的河南省高級民間藝術師、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煥姣的故事。歷史演進式敘事是通過勾勒甲骨文發展的時間脈絡與文化記憶。以時間為軸,報道系統講述了甲骨文從殷商時期的起源,到歷經朝代更迭的演變,再到現代社會的保護與傳承的全過程。這種歷史演進式敘事猶如一部甲骨文的簡史,讓讀者清晰看到甲骨文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強化了讀者對甲骨文歷史文化價值的認識,有助于傳承甲骨文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記憶。如《了不起的甲骨文|甲骨有靈 見龍在田》詳細講述了“龍”字從甲骨文到金文、戰國文字、秦漢時期文字等,“龍”字字形的不斷變化;《了不起的甲骨文丨清華的甲骨文情緣 從“清華簡”看甲骨文》則講述了商代和戰國時期,甲骨文不同的載體和書寫方式變化。
(二)圖像敘事:多元功能與文化體驗營造
圖像敘事通過視覺元素的組合和排列,傳達出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在圖像敘事中,畫面的構圖、色彩、線條等元素都具有重要的敘事功能,它們相互配合,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敘事場景。圖像敘事的這種直觀性,能夠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突破文字的局限性。[3]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增強了圖像敘事的效果,圖像的傳播和呈現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系列報道大量運用甲骨文實物圖片,這些圖片的選取遵循精準、清晰、具有代表性的原則,以高清圖片予以展示,讓讀者能夠清晰看到甲骨文的形狀、筆畫、刻痕等細節,直觀地感受到甲骨文的古老與神秘。除了甲骨文實物圖片外,報道還搭配了大量與甲骨文研究、傳承相關的場景圖像,如考古發掘現場、博物館展覽現場等,以及考古學家、研究人員、傳承人的工作照或生活照等人物圖像。這些圖像既豐富了報道的內容,又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與傳承情況,感受甲骨文深厚的文化底蘊。
圖像傳播能夠與文字報道相互補充,增強傳播效果。文字報道可以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背景知識,圖像則可以直觀地展示甲骨文的形態和活動場景,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字內容。如在介紹甲骨文的歷史淵源時,配合一張古老的甲骨文物圖片,讓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甲骨文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價值。在講述甲骨文的破譯過程時,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字形演變圖像,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漢文字的發展變化。
(三)交互敘事:線上平臺搭建、小程序開發及線下中外交流活動
交互敘事是一種結合了敘事性質和用戶參與的傳播形式。它打破了傳統的線性敘事模式,用戶不再是被動接收故事內容,而是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利和自主性,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故事中來,影響故事的發展和結局。[4]交互敘事的核心在于用戶與故事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可以是用戶對故事角色的選擇、對情節發展的決策,也可以是用戶與故事中的虛擬環境或其他用戶的互動。近年來,交互敘事在游戲、虛擬現實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在游戲領域,交互敘事成為游戲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玩家的操作和選擇,將故事情節傳達給玩家,使其產生情感上的投入和代入感。在虛擬現實領域,交互敘事為用戶提供了更加真實和沉浸式的體驗,用戶可以通過身體動作、語音等方式與虛擬環境中的故事進行互動。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交互敘事也成為研究的新方向,人工智能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為和反饋,自動生成相應的故事情節,實現更加個性化的敘事體驗。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在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上精心打造了甲骨文報道的互動專區。在這些互動專區中,設置了多種互動形式,如話題討論、投票活動、知識問答等。通過這些互動形式,鼓勵讀者參與到甲骨文文化的討論和傳播中來,為讀者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文化互動空間,使讀者能夠在參與中感受甲骨文文化的魅力。如與騰訊公司合作,共建甲骨文開放創新平臺,利用豐富的甲骨文拓片、摹本、著錄甚至甲骨實物等數據,研發字形匹配、摹本生成、甲骨綴合、三維建模等系列算法,面向甲骨文領域的專家學者形成甲骨文智能搜索工具箱,實現專家學者與智能工具的人機協同,推動研究提質增效。同時,開發甲骨文傳承小程序,通過故事性引入、游戲化互動、社交化分享等方式吸引公眾了解甲骨文及漢字的演變,通過文字臨摹、角色扮演、甲骨考古等功能,吸引公眾體驗,了解甲骨文考釋方法和漢字構造方法,形成甲骨文研究與傳承雙向互動的眾創模式。
以甲骨文為主題的線下活動。2023年12月28日至29日以及2024年5月5日,分別舉辦了“愛河南·中原行——外國友人豫見了不起的甲骨文”活動和北京法國國際學校“華夏溯源中原行”活動。法國中學生走進中國文字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感悟甲骨文的魅力。這些活動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讓外國友人親身感受甲骨文的神奇。
三、融合敘事:中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為一體
傳播者將甲骨文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生活相融合,跨越不同平臺,實現網絡和現實融合,增強敘事的感染力和傳播效果。
情人節作為西方傳入的節日,在現代社會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在甲骨文報道中也巧妙地將其與甲骨文進行了融合。例如,在情人節前夕,推出了以甲骨文為主題的情人節創意海報和甲骨文情書生成器。海報上以甲骨文中的“愛”字為核心元素,甲骨文中的“愛”字表現為一個人雙手捧著心的樣子,寓意真摯的情感。在海報設計上,將“愛”字用藝術化的手法進行處理,使其更加醒目,并配以現代情侶的甜蜜照片作為背景,形成鮮明的古今對比,既展現了甲骨文的古老韻味,又融入了現代情人節的浪漫氛圍。甲骨文生成器的推出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人們對于甲骨文情書生成器的新奇性和獨特性都充滿了興趣,紛紛分享自己生成的情書以及對甲骨文文化的感受和理解。這種討論不僅擴大了甲骨文情書生成器的影響力,也提升了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創新的關注度。在相關報道中,還介紹了甲骨文中其他與情感、人際關系相關的文字,如“友”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兩只手相握,象征著友誼。通過這種方式,將甲骨文與情人節的愛情、友誼等主題相結合,讓受眾在感受情人節浪漫的同時,也對甲骨文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甲骨文也有著緊密聯系。例如,在“甲骨文‘畫’節氣:清明”的報道中,用甲骨文“打開”清明節氣,讓人們感受“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別樣氛圍。具體而言,通過對甲骨文中與節氣相關文字的解讀,如“春”字在甲骨文中是陽光下草木萌動的樣子,“立”字是地平線上站立的正面人形等,將甲骨文與二十四節氣的自然景象和文化內涵相結合。在報道過程中,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一方面展示甲骨文中的相關文字形象,另一方面配以對應節氣的實景圖片,使受眾在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同時,也對甲骨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此外,還制作了關于甲骨文與二十四節氣的短視頻系列,通過動畫演示等方式,更加生動地呈現了二者之間的聯系。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系列報道推出了甲骨文致敬勞動者“每個你了不起”相片形式系列海報。海報精選了工、教、醫、火、車、農六個甲骨文,分別代表工匠、教師、醫生、消防員、司機、農民這六種職業,以圖中小字說明職業特性。頂端新聞書法創作者以甲骨文書法為載體,揮毫潑墨,書寫了這六種職業的甲骨文,讓古老的文字煥發出現代的光彩。這種融合方式不僅向勞動者致敬,還通過甲骨文這一古老文化元素展示了不同職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在相關報道中,還深入挖掘了甲骨文中關于古代勞動場景的記載,如商代的“眾人”參與農業勞作等內容,使受眾了解到勞動精神在古代就已存在,并通過甲骨文得以傳承。
國慶節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是展示國家文化的重要契機。在國慶節期間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中,甲骨文的展示、解讀等可以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讓民眾更加深入了解本國文化的古老根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系列報道邀請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副研究館員對甲骨文中“家”與“國”的含義進行解讀,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到古人的家國觀念。對“文字里的中國——家與國”專題展覽、小學生的甲骨文沙畫創作、殷墟景區的甲骨文研學活動進行報道,生動展示了甲骨文在國慶期間的多元呈現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這些案例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和趣味性,讀者能夠更加具體地感受到甲骨文與國慶之間的緊密聯系。
通過融合敘事將甲骨文與不同類型的元素相結合,能夠吸引原本對甲骨文不太關注的受眾群體。比如與情人節主題的融合,使得年輕情侶等群體有機會接觸到甲骨文文化;而與勞動節、國慶節等主題的融合,則能讓更多社會大眾在關注節日的同時,也關注到甲骨文的相關內容。從而拓寬了甲骨文文化的受眾范圍,使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傳承這一古老文化。融合敘事在展示甲骨文與現代元素結合的過程中,讓受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甲骨文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無論是通過婦好的傳奇故事、二十四節氣的傳統韻味,還是情人節的浪漫氛圍等,受眾在參與和感受這些融合內容的過程中,會逐漸增強對甲骨文文化以及整個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更加自覺地參與到文化傳承中來。借助跨媒介呈現和受眾參與互動等融合敘事的手段,甲骨文文化的傳播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多種媒介形式的綜合運用,使得甲骨文的展示更加生動、形象,吸引了受眾的眼球;而受眾的積極參與互動,則進一步擴大了甲骨文文化的傳播范圍,使得甲骨文文化在現代社會中能夠更快、更廣泛地傳播開來。
四、結語
在互聯網傳播的大背景下,“了不起的甲骨文”策劃團隊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報道活動,使甲骨文文化得以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煥發出璀璨光芒。在敘事內容層面,巧妙地將甲骨文符號進行抽象與具象化處理,一方面抽象出契合公眾歷史想象和認知的符號,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加強視覺呈現,另一方面將甲骨文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緊密勾連,延伸其文化意涵,使公眾得以深入理解甲骨文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在敘事方式上,故事敘事以人物傳記和歷史演進為脈絡,傳承了甲骨文背后的文化精神與歷史記憶;圖像敘事憑借其直觀性、表意功能和情境營造功能,生動展現甲骨文文化魅力,與文字報道相輔相成;交互敘事借助線上平臺、游戲小程序及線下活動,打破傳統敘事模式,賦予公眾參與權,提升公眾對甲骨文文化的體驗感與認同感。融合敘事的運用將甲骨文與不同類型元素相融合,跨越網絡與現實平臺,拓寬了甲骨文文化的受眾群體,增強了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顯著提升了傳播效果。這一系列的傳播策略不僅為甲骨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其他傳統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范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周建新,王燕妮.群眾文化視角下中華民族故事敘事策略研究[J].現代出版,2024(6):9-17.
[3]朱滸.論漢畫像歷史故事的兩種圖像敘事模式及其形成機制:以“趙氏孤兒”為例[J].文藝理論研究,2024,44(01):58-68.
[4]李嵇揚.交互式敘事視角下皮革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西部皮革,2024,46(05):91-93.
作者簡介:連文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22級博士生(北京 100024);王燦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024)。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