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報典型報道對當下英模宣傳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人民日報》(1949—1956)典型報道主要塑造了三方面的英模形象:勞動者形象、主人翁形象、正義者形象。以新聞記者與民眾主體共生描繪、先進經驗與高尚品格雙向律動、文字敘事與圖像敘事互文渲染、模范形象與生活形象平衡展現(xiàn)為典型報道方法,為當下提供了宏大主題融進微觀敘事、議題設置結合民眾需求、事跡宣傳與價值引領并重、多種報道形式互構合圍的四重宣傳經驗啟示。
【關鍵詞】英雄模范;英模形象;榜樣;《人民日報》
引領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是中華民族道德敘事的傳統(tǒng),亦是百余年大黨開展政治宣傳和社會動員的肯綮。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黨報作為集體的宣傳員、鼓動員和組織者,通過“有意識”的議題設置與典型報道為推進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目標實現(xiàn)、順利推進“三大改造”、革新社會風氣、弘揚共產主義道德提供了強大價值導向與行為指引。
一、《人民日報》(1949—1956)典型報道中的英模形象
(一)擁護社會主義,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的勞動者形象
擁護黨、擁護新中國、擁護社會主義是《人民日報》報道的英模的共同思想表現(xiàn)。年輕的女共產黨員趙桂蘭是將黨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模范。她因為保護國家財產失去雙手,黨對她的周到照顧讓她感到無限的關懷和安慰。被譽為“新紀錄運動創(chuàng)始者”的趙國有是新中國成立前受苦受累的底層勞工,在黨和人民政府的號召下積極生產,成功創(chuàng)下“五十分鐘車一個塔輪”的新紀錄,作為第三機器廠的旗幟,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這一時期,工農戰(zhàn)線的勞動者(包括軍屬、民兵等)是被《人民日報》廣泛宣傳報道的主要對象。作為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與意識形態(tài)的鮮明體現(xiàn),他們身上突出的階級屬性和群眾特質彰顯出新聞議題設置和內容生產中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
(二)堅持集體主義,無私奉獻、有責任心的主人翁形象
在對英模進行典型報道時,《人民日報》或直觀鋪陳或以他者映襯地傳遞社會主義社會應有的集體主義、大公無私、任勞任怨的精神品質。每一個英模不僅個人思想先進,還往往帶動集體共同進步。《人民日報》在這方面突出塑造了經常和大家共同研究改進技術、領導采礦小組創(chuàng)造全礦巖石巷道掘進最高紀錄的馬萬水,擁有對待國家計劃的主人翁的責任心,擁有虛心向別人學習和積極幫助別人、對同志團結互助精神的王崇倫等英模形象。還有諸如王曰才、黃瑞熙、張連步、韋玉璽等模范,他們以技術工作者、車工、林業(yè)工人等身份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在樹立新的勞動態(tài)度的同時發(fā)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展現(xiàn)出唯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有的真正人民當家作主之面貌。
(三)秉持國際主義,愛好和平、不畏強權的正義者形象
1950年至1953年,中國人民志愿軍以“鋼少氣多”之勢力克“鋼多氣少”的美軍,打贏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羅盛教、黃繼光、邱少云等成為抗美援朝期間《人民日報》報道次數(shù)最多的戰(zhàn)斗英雄。羅盛教舍身勇救朝鮮溺水少年,光榮犧牲。《人民日報》譽他為“不朽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馬特洛索夫式的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為戰(zhàn)友掃清前進道路,成為志愿軍發(fā)揚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一面旗幟。邱少云為了勝利,烈火中永生,是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遵守紀律、集體利益至上的偉大戰(zhàn)士。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人民日報》報道的戰(zhàn)斗英雄不僅具有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一面,也展現(xiàn)了他們保衛(wèi)世界和平,為捍衛(wèi)真理而戰(zhàn)斗的正義者形象。
二、《人民日報》(1949—1956)中的英模典型報道方法
《人民日報》典型報道在主體、內容、手段、策略方面繼承了延安時期黨報工作的光榮傳統(tǒng),同時還積極學習蘇聯(lián)英模宣傳的先進經驗,高度重視黨報的“組織者”作用,在黨報典型報道的號召、動員、引領、宣介與讀者認知、評價、共鳴、內化中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與傳播。
(一)新聞記者與民眾主體的共生描繪
記者對典型人物擔負“定義”和“推介”的使命,但唯有受眾的參與和反饋才能生成一個完整的傳播活動閉環(huán)。《人民日報》在英模形象塑造上一方面重視發(fā)揮新聞記者報道主力軍的作用,另一方面重視英模“自我塑造”和讀者來信的“受眾反饋”作用。首先,《人民日報》高度重視社論在典型宣傳與價值引導中的作用,彰顯英模先進事跡與成就背后的偉大精神,激起社會共情與效仿。其次,《人民日報》刊登大量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英模報道。通過第一人稱的故事化敘事,以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親近姿態(tài)展現(xiàn)英模真實可感的形象,使其動人的榜樣事跡潤物細無聲地融進群眾思想意識中。另外,作為群眾聲音的承載體、連接黨報與群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讀者來信被看作群眾參與新聞生產的重要渠道。讀者來信中的榜樣形象使報紙能夠傾聽群眾的意見和需求,從而在研究群眾思想動向中調整議題,提高典型報道的宣傳質量與效果。例如,針對當時存在的“趙桂蘭不應為保護公有財產而失去自己的雙手”的聲音,《人民日報》將讀者來信中的正確和錯誤兩方面意見均予以刊發(fā),并同時配以社論,指出趙桂蘭熱愛人民財產,為黨的利益犧牲是光榮的,也是共產黨員應有的品質。就這樣,圍繞趙桂蘭事跡形成的“號召—反應”報道模式就在正反兩面的輿論中深刻弘揚了社會主義主旋律,在批判了黨員個人利益優(yōu)先的錯誤觀點的同時,統(tǒng)一思想、形成共識,使“黨的好女兒”形象深入人心。
(二)先進經驗與高尚品格的雙向律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人民日報》承載社會動員與經濟建設的宣傳重任。為積極推廣模范先進生產經驗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效仿,《人民日報》典型報道內容往往呈現(xiàn)先進經驗與高尚品格相互交織、融合呈現(xiàn)的特征。一方面,黨報的英模群體主要是工農一線的生產者,因而其光輝品格與先進道德就必然融于先進的生產事跡與技術革新活動中。另一方面,用先進人物的思想和經驗去武裝人,做到經濟宣傳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結合[1]亦是這一時期黨的新聞工作導向。報紙通過對模范生產者先進經驗與高尚品格次序排列,融合呈現(xiàn),動員更多的人在看報后不僅能夠為英模形象所感,更為先進經驗所激,進而在現(xiàn)有基礎上持續(xù)開展生產革新運動,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馬萬水掘進組的先進經驗》《王崇倫的故事》《李順達領導互助組的主要經驗》均是這一時期的典型報道代表。
(三)文字敘事與圖像敘事的互文渲染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面臨基層勞動人民80%文盲的問題。黨報要實現(xiàn)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人民性,就必須采用“大眾辦”“大眾看”的報道手段。《人民日報》在對英模宣傳時特別注重采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話語風格,且以圖文結合、語圖互文的報道形式勾勒一幅幅用渲染性文字打動人和故事化圖像吸引人的“修辭意象”[2]。《人民日報》英模典型報道在圖文敘事層面呈現(xiàn)理性與感性交織互動,說理啟發(fā)同時包含意義暗示、象征、隱喻之特點。1952年,報紙通過圖文連載形式陸續(xù)塑造10多個英模榜樣,涉及圖文報道50余篇,各行各業(yè)愛崗敬業(yè)、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英模形象躍然紙上,在以小講大、由近講遠的文字敘事與生動、寫實、聯(lián)想的圖像敘事互文渲染下成功實現(xiàn)新聞傳遞信息與說理勸服的雙重目的。
(四)模范形象與生活形象的平衡展現(xiàn)
《人民日報》報道的不少英模不僅有著先進、高大、光輝的一面,還在黨報日常生活話語敘事中展現(xiàn)出鮮活生動的普通人的一面。例如,在報道保護糧食的模范于菊生時,《人民日報》不僅稱贊他“有科學的頭腦,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愿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更透過細節(jié)描述這個模范“身材不大,有著胃病,說話溫和而謙遜”[3]的特征。“一個好社員”在林元筆下被刻畫為一個“臉孔圓圓的,留著兩根短粗的辮子”“個性開朗、爽直、熱情”的生氣勃勃、可親可愛的新中國勞動婦女模范形象[4]。此外,這一時期,《人民日報》秉持新聞客觀真實原則,多次報道英模光輝形象外的真實生活情境,把英模的優(yōu)秀事跡、精神品格與生活寫照如實寫活,在營造正面價值引導與輿論宣傳氛圍的同時,激勵全國上下奮勇爭先,凝聚最大合力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
三、《人民日報》(1949—1956)英模典型報道的經驗啟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領域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和先進典型,通過黨報的報道宣傳成為代表先進生產力發(fā)展、代表社會文明新風尚、符合黨和人民群眾需要的價值標桿。而在對英模人物選樹構建、典型報道議題策劃、由點到面層層推進的過程中,《人民日報》典型報道在主題敘事、議題呈現(xiàn)、話語主導與媒介融合層面的宣傳經驗具有啟迪意義。
(一)宏大主題融進微觀敘事,強化英模形象感召力
典型報道的任務就是把典型人物生動的生活、真實客觀的一言一行講給大家聽,讓受眾透過典型既先進光輝又平易近人的形象感受其精神的力量,進而在榜樣魅力之感召下產生認同、內化、效仿意愿,對榜樣形象進行有效的感知、理解和記憶[5]。《人民日報》在英模形象塑造時選擇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人物軼事作為報道主體內容,并且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展時事宣傳和政治引領,為當下立足新的媒介環(huán)境和受眾角色變遷,寓宏大的政治宣傳主題于通俗、生動、感人的故事化微觀敘事提供了寶貴宣傳經驗。一方面,要通過增強英模形象的人性、理性、軟性、活性來強化先進事跡和道德品格的感召力;另一方面,要以不虛化、不美化、不拔高的客觀事實與真實細節(jié)打動人心。
(二)議題設置結合民眾需求,打造優(yōu)質內容生產
《人民日報》是黨的報紙,也是人民的報紙,作為社會的言論機關,報紙中的正確答案需要在群眾的實踐中加以檢驗、補充和修正。[6]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日報》堅持群眾辦報和全黨辦報原則,以讀者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為本位,刊登了大量讀者來信、群眾意見和以第一人稱視角敘事的英模報道。這既是強調黨報的“組織者”功能,又是貫徹群眾路線、使報紙成為黨和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在深刻體現(xiàn)黨報群眾性的同時更好地發(fā)揮榜樣力量的關鍵手段。面對新時代話語主體的分眾與擴散,新聞內容生產應在體現(xiàn)“受眾本位”的群眾話語基礎上主動設置符合黨和國家政策指向與主流思想、弘揚社會正氣的英模典型報道議題,在典型形象塑造、社會評價與群眾認同層面切實貫徹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理念。
(三)事跡宣傳與價值引領并重,把握話語主導權
在中國共產黨的報刊事業(yè)史上,圍繞英模精神展現(xiàn)英模先進事跡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始終是黨報英模典型報道的主題主線。回顧《人民日報》(1949—1956)的英模形象宣傳,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典型報道始終以英雄模范身上的優(yōu)秀精神品格或創(chuàng)造的先進生產經驗為矢,以樹立共產主義道德風向標,激勵鼓舞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為的,寓價值引領于生動事實中,用故事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進而起到說服人、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的宣傳效果。立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多元、高階精神文化需要,典型報道應以先進事跡的深度描寫為前提,以先進人物的新聞事實為內核,以先進人物的思想內涵為靈魂,致力將英模身上具有的先進思想和觀念寓于客觀、樸素、生動的新聞事實之中。與此同時,響應新時代主流媒體系統(tǒng)性變革的時代要求,在堅持典型報道的新聞價值與傳播價值并重之外使新時代媒體融合從相“加”階段到相“融”階段轉變,通過議題選擇變簡單疊加效應為深入融合效應,牢牢在輿論引導中掌控敘事話語權,把握宣傳主動權[7]。
(四)多種報道形式互構合圍,深化受眾情感共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中國初期的《人民日報》運用通訊、特寫、評論、言論、消息、圖片、讀者來信等多種報道形式,構建多種形式互構合圍的“超文本”媒介敘事,實現(xiàn)英模形象生動“飛入尋常百姓家”,深入人心,久久流傳。面對由數(shù)字技術帶來的輿論環(huán)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以黨報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要在與新興媒體融合互動中堅持多元媒介契合劃一,構建互相補充、各取所長、合謀發(fā)力的數(shù)字時代超文本典型報道模式:一方面,充分運用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直播影像、元宇宙技術等媒介技術手段增強宣傳的感染效果;另一方面,發(fā)揮全媒體時代群眾內容生產的主體作用,以網絡流量數(shù)據(jù)掌握社情民意,選樹既符合時代精神又使人民喜聞樂見的模范形象。在此基礎上,探索構建英模與受眾跨時空全方位交流、英模精神跨域傳播、典型話語創(chuàng)新轉化的數(shù)字傳播體系,以朝夕浸潤之力推動生成受眾“心靈對話—情感共鳴—理性認同—內化行動”的榜樣學習心理機制。通過新時代英模人物宣傳學習機制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營造全黨全社會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爭做先鋒的浩然氣象。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狀況與分析”(24amp;ZD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威.典型報道:淵源與命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2):38-49+96.
[2]李維軍.語圖互文: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二元進階[J].思想教育研究,2024(4):24-31.
[3]袁水拍.搶救一百萬包糧食的于菊生[N].人民日報,1950-09-25(7).
[4]林元.一個好社員[N].人民日報,1956-08-18(3).
[5]朱清河.典型報道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86.
[6]致讀者[N].人民日報,1956-07-01(1).
[7]鄭保衛(wèi).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貢獻[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5-19+126.
作者簡介:薛念文,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092);楊堰攢,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生(上海 200092)。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