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政新聞報道歷來是作為省委機關報的重要組成部分,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是引導主流輿論的核心競爭力。當前媒介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黨報對時政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進一步提高站位、拉高標尺,加強和改進重大時政報道,更加準確及時地傳達高層政策聲音,凝聚起建設現代化河南的強大合力。
【關鍵詞】時政新聞報道;《河南日報》;獨特優勢;注意事項;創新
一、黨報時政新聞報道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面向未來提出的重大論斷,是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也是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內在要求。新發展格局下,危與機并存,困難和挑戰同在,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重構,我們的觀念視野和專業能力存在看不懂、不適應、跟不上等問題。人生如局,世事如棋,每個人都身處時代這個“局”中,面臨著“入局與出局”的命運抉擇。
(1)從行業角度看,媒體深度融合加速演化。這是每一個媒體人無法逃脫的“局”,移動端是傳播主渠道,短視頻是傳播的主要方式,交互傳播是主要特征,社交平臺是主要輿論場,直播是新風口。“入局與出局”的標志就是我們的新聞產品是否占領了新聞生產傳播鏈條中的中高端和關鍵環,是否真正做到領導滿意、受眾喜愛、社會認可。每一次重大時政報道都是一次挑戰和機遇,都面臨著領導的檢驗、市場的考驗、讀者的審驗。
(2)從集團層面看,報業集團正在轉型發展。河南日報社在向現代傳播體系和能力建設邁進的征程中,每名新聞采編人員都面臨著轉型的考驗,這也是一個“局”。在信息傳播高速發達的新媒體時代,《河南日報》以創新求突破,利用新媒體及時報道,幾乎可以快速到跟新聞事件同步。[1]指端與紙端共舞,把新媒體產品納入考核,這是河南日報社創刊以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有的采編部門記者已主要產出新媒體產品。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字不重要,而是讀者對文字的要求更苛刻、更高端、更精準了。可以看到,《浙江日報》《四川日報》等黨報無論稿件、版面依然很受歡迎,“浙江宣傳”“拾遺”等以文字為主的微信公眾號依然還有流量。
(3)從自身角度看,記者業務能力亟須轉變。在媒體融合、集團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構建“大時政”報道格局,是河南日報編委會也是全體記者編輯必須做好的一道必答題。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局”,能否適應和構建好這個“局”,直接關系到報社采編工作大局。
時政報道向來是黨報新聞宣傳的核心競爭力,《河南日報》主打“大時政”,但需清醒認識到,時政資源并不是我們的獨家資源,并不是別人拿不走的東西。時政新聞記者站在關鍵環,掌握了獨家資源,并不意味著生產的產品就能占領中高端。這是因為記者時刻面臨著與新媒體平臺的競爭。事實上,時政記者手里的很多資源在“沉睡”,很多內容發布后被其他媒體二次傳播,甚至比記者自采的內容更受歡迎。
做好“大時政”需要大記者、大編輯,始終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才是入局,這個局是時代的大局。例如,《河南日報》《星光“豫”亮 精神長青》主題報道,派出記者到蘭考、林州、濟源、新縣和淅川這些紅色精神的誕生地,實地深入調查研究,探尋精神源泉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深刻影響,以五個紅色精神發源地為點,在中原大地上畫出一顆紅五星,提升了報道的權威性和識別度,內容立體生動,催人奮進。
二、黨報時政新聞報道的獨特優勢和注意事項
各種會議、活動、調研、論壇中蘊含著豐富的政務信息、新聞線索、人脈資源。領導重視的就是群眾關心的,也是各類新聞機構、自媒體關注的,黨報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河南日報社黨委、編委會高度重視時政報道,提出“大時政”報道理念,配精兵強將,重組時政新聞部,舉全社之力做好“大時政”,強鏈、延鏈、補鏈,拉長時政產品鏈條,取得初步成效。
(1)時政報道標準高。其標準之高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指導性,一張省報要對全省或對一個領域行業的工作有指導意義;準確性,用詞規范、準確、嚴謹,不能含含糊糊、不能有歧義;時效性,一般次日見報,時間延誤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安全性,意識形態工作導向上不能出任何偏差,必須有一種“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總之,領導活動報道要求準確規范、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言簡意賅、表達順暢,語言既有新聞普遍性又有領導個人風格。
(2)時政報道要求嚴。領導活動報道有具體字數、版面要求,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刊發。總的來說,“準確表達思想”是時政報道第一位的要求,精準是文字工作的最高境界,而不在乎是不是工整對仗,既不是寫五言絕句,也不是寫格律詩詞,精準表達是最重要的。
(3)時政報道編校細。時政報道無小事,稿件安全是底線。要嚴把政治關、政策關、文字關,以新華社、《人民日報》通稿為標尺,細扣重點表述、核心觀點、專有名詞,確保不出現差錯。發稿時標題、導語、內文、結尾和照片,都要認真校對審核。要時刻保持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同時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性,注意與時俱進更新時政話語儲備。
三、時政新聞記者需要認真的態度與高強的能力
構建“大時政”報道格局,要堅持自信自強,以守正為原則,以創新為動力,以強鏈、補鏈、延鏈、提鏈為途徑,以選題報道為抓手,以領導滿意、受眾喜愛、社會認可為標準,以社會效果和傳播效果為導向,以“大時政+大傳播”實現出新、出彩、出圈。態度與能力是分不開的,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態度。有好的態度,能力可以慢慢提高。作為時政記者需銘記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守信,做事當專業;對生活充滿熱愛,對事業長存敬畏。
(1)格局決定出路。互聯網時代,不分內宣外宣,沒有邊緣只有節點,我們必須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來做新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標《人民日報》、優秀的兄弟省市黨報,看他們如何處理重大時政報道,把握好“時度效”的統一。做“大時政”,就要有大格局、大視野,緊緊地把握這個“大”字。時政記者不能把思維和眼光局限于服務領導活動,領導活動稿寫得再好也是“小時政”。必須跳出以往的“小時政”思維框架,在保證領導活動這個“1”的同時,更遠地投向活動背后的新聞,更深地挖掘活動背后的信息,讓后面的“0”多起來。
(2)方法導致結果。凡事講政治,謀事預則立,遇事迎難上,處世有方略,做事要結果。處世有方略,入局要有方法論,做好轉化和變現,把領導活動、工作經驗轉化為報道產品,把政務資源和人脈關系轉化為效益和產出。用好報道這個抓手,策劃先行,手里有糧心中不慌,實現點上突破、面上開花,拉長產品鏈條。做事要結果,凡事要“聽得見響兒”,把結果導向作為一種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爭創好稿好新聞、新聞閱評。善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復制成功經驗,自我革命自我提升。昨日的發展是我們今天的基礎,今天的發展也是明天的基礎,每一次進步都是為另一個新的跨越做準備,并促成更大更新質變的發生。
(3)能力關系成敗。作為新聞從業者,作為時政記者,須具備“十種能力”和“四種話語體系”。“十種能力”分別是政治能力、學習能力、新聞發現能力、文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調節能力、體力耐力、新媒體技能以及快速反應能力。同時要掌握好“四種話語體系”,即領導話語體系、工作話語體系、新聞話語體系、網絡話語體系。
(4)作風影響長遠。不能滿足于泡會議、趕場子,寫“豆腐塊”,浮在面上。要堅持“走轉改”,踐行“四力”,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見縫插針,帶著思考下基層,呼吸新鮮空氣,隨時更新掌握第一手材料;深耕線口,順藤摸瓜,熟悉每個線口、處室,聚焦社會關注的人和事;練好采訪基本功,多問幾個為什么,打破砂鍋問到底;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切實提高完成度。為提升年輕記者業務水平和能力,河南日報社時政新聞部成立了“青春驛站”青年理論學習小組,舉辦了“向總書記學習”讀書會、“十大戰略”業務研討會等,認真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達到“掰爛了、揉碎了、嚼下去、咽下去、品出味道來”的效果,對比研究,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四、做好時政新聞報道需堅持守正與創新
守正才有創新。只有守正了,創新才有方向,創新才有活水源泉。創新永遠在路上,但創新的過程一定要以守正為前提,一定要把守正作為一條主線、紅線、靈魂來把握,這樣才能立得住、行得穩、走得遠。創新為守正提供動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獲得競爭優勢。黨報做時政新聞報道要統籌好守正與創新,守黨性原則之正,守政治方向之正,守輿論引導之正;創新聞宣傳的理念、內容、手段、方式、表達之新,兩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1)處理好“1”和“0”的關系。做好領導活動這個“1”就是守正,做好后面這些延伸產品一串“0“就是創新。領導的關注點,就是時政延伸產品報道重點,就是需要強鏈、延鏈、補鏈的內容,提升“網感”。“網感”體現的是對互聯網傳播規律、社會心理、受眾喜好、平臺特性等的總體把控能力。[2]2022年2月15日,河南日報客戶端發布微視頻《樓陽生瞻仰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打破了以往只有河南廣播電視臺可以發布省委書記視頻的慣例,邁出了報社在時政融媒報道上的重要一步。比如,聚焦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全省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讀書會等重要活動,推出側記、微信、快訊、海報等系列融媒產品;又如,圍繞因公殉職的鞏義市紀委監委四級調研員郝身建的事跡,采寫人物通訊《對問題硬碰硬 和群眾心貼心》,并推出短視頻等新媒體產品,講好基層紀檢監察干部故事。
(2)處理好“短期”與“長遠”的關系。既要體現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又要咬定長期的奮斗目標。抓住季度、半年、全年等時間節點,會議活動等關鍵節點,提高領導活動、重要會議報道完成度,聚焦“兩個確保”“十大戰略”,充分報道全國“兩會”、省“兩會”、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萬人助萬企”活動、“設計河南”、“三個一批”項目推進會等重大活動。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何言”文章《蘭考之問 請你作答》得到河南省委主要領導肯定,《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河南落地生根》《拜祖大典 這樣走來》等重點報道被新華網、人民網等轉載,產生了廣泛影響。
(3)處理好“一致性”與“多樣性”的關系。這里主要強調的是圍繞主題統籌策劃稿件的能力。這種編輯策劃能力既體現在整組報道的謀劃安排上,也體現在對每一個版面、每一篇稿件的設計布置上,要提高版面語言策劃水平,增強新聞資源的整合能力,從而達到主題一致性與呈現多樣性的有機統一。具體來說,圍繞一個重大主題,可以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表現,從省、市、縣不同層面去表現,還可以通過消息、通訊、圖片、圖表等不同體裁去表現,最后再通過版面語言統一展現出來,形成強大輿論聲勢。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必須建立在對新聞事實、時代背景、地方政策的高度熟悉和準確把握之上,穩妥把握新聞宣傳的“時度效”,切不可用力過猛。例如,能力作風建設年是2022年河南省黨政機關的重大活動,本身就分為對照自查、找準問題,突出重點、攻堅克難,總結經驗、建章立制三個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同時,這個活動還不能“空對空”,要結合具體工作,而每個階段又都有不同的重點工作,所以新聞報道就不能大而化之,要統籌策劃、有針對性。無論2023年還是2022年,《河南日報》圍繞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的各環節、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報道,包括在階段轉換等關鍵節點推出“何言”文章、綜述,日常推出《強能力 鍛作風 優服務 促發展》專欄報道,包括評論和理論文章,對這一重大主題進行充分報道,助力廣大黨員干部鼓足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五、結語
做好時政報道意義重大,要繼續在加強學習、提升能力、改進作風等方面下大功夫,緊緊扣住透、準、新、強、實、融六個關鍵字眼,抓住報道轉化和影響力變現兩個關鍵環節,深入推進“大時政”報道,創優爭先,砥礪前行,進一步提高時政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吸引力。
(本文為中原青年文化拔尖人才項目相關成果)
參考文獻:
[1]欒姍.淬煉用數字講故事的力量:以《河南日報》財經新聞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2(7):45-47.
[2]劉雅鳴.提升主題報道 “網感”壯大主流輿論“微力”[J].新聞戰線,2022(4).
作者簡介:劉嬋,河南日報社時政新聞部副主任(鄭州 450008)。
編校:董方曉
封面人物·紀莉
紀莉,武漢大學弘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播電視系主任,國際傳播方向負責人。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環境與科學傳播研究所所長。美國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訪問教授。
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曾任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會常務理事。
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已20余年,專注環境傳播、跨文化傳播研究,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學術研究》《南京社會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0余篇,多篇獲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承擔“負責任的環境大國形象之建構:以環境傳播為視角”等國家社科、省部級項目等10余項。翻譯出版國內第一部環境傳播專著《假如自然不沉默:環境傳播與公共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