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研究于2019—2022年對陜西省西南部草地貪夜蛾幼蟲的發生動態進行監測,總結其防控措施,針對當前監測與防控中待提升的方面提出改進建議。監測發現,研究區西南部草地貪夜蛾幼蟲一般始見于7月初,且始見蟲齡偏高,一般在3~5齡;發生區域集中且發生面積和嚴重程度呈逐年遞減趨勢,但存在局部地區暴發的可能。基于該害蟲的發生特點與發生動態,采取了組建專項小組,確立任務目標;實時監測調查,準確掌握蟲情;加大宣傳培訓,形成群防合力;以及開展應急防控,控制蟲害源頭等防控策略,取得了顯著的防控效果。然而,在監測與防控中存在監測技術相對落后等待提升的方面,需加強對“遷入代”的始發監測,并對其數量進行重點防控,這對減輕當年草地貪夜蛾為害程度至關重要。
關鍵詞" 草地貪夜蛾;動態監測;發生特點;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06-0083-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20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in southwest of Shaanxi Province
TANG Lanlan1""" YANG Wenbo2""" HAN Zhengguo1
(1Lueyang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Hanzhong 724300, China;
2Lueyang Extension Centr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Shaanxi Province, Hanzhong 724300, China)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and dynamics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in southwest of Shaanxi Province were monitored from 2019 to 2022, and its control strategies were summarized,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aspect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in curren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vae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generally began to appear in early July, and the age was relatively high, usually in the 3-5 age. The occurrence region was concentrated and the occurrence area and severity were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re was still the possibility of local outbreaks.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of the pest, a special group was formed to establish the task objectives;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accurate grasp of pest situation; increase publicity and training to form a collective prevention force; and carry out emergenc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ntrol the source of insect pests and oth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aspect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such as relatively backward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monitor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o it is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the initial monitoring of “migration generation” and focu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ts quantity, which is crucial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harm in the current year.
Keywords" Spodoptera frugiperda; dynamic monitoring;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measures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稱秋黏蟲,隸屬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主要分布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我國農業領域面臨的重要外來入侵害蟲之一[1]。該害蟲自入侵我國以來,迅速擴散至大部分省(區)[2-4]。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草地貪夜蛾分化為兩種生態類型,依據其取食寄主的差異,可劃分為“玉米型”和“水稻型”。其中,前者嗜食玉米和高粱,后者則主要取食水稻以及狗牙根等草坪草。分子鑒定結果顯示,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以“玉米型”為主[5-6]。該害蟲具有暴食性強、遷飛能力顯著以及繁殖率高等特點,使其防控工作面臨較大的挑戰,對糧食生產,尤其是玉米產業構成較大威脅[4,7]。
陜西省內于2019年在漢中市洋縣謝村監測到草地貪夜蛾幼蟲[7]。當前,針對該害蟲的監測預警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其防治技術和防控措施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開展了草地貪夜蛾在當地的發生動態監測和防控策略探究,積累監測預警數據,為完善當地草地貪夜蛾的監測和防控技術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監測地點及供試材料
物聯網蟲情性誘測報系統及性誘劑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檢測地點設在漢中市略陽縣徐家坪鎮周家壩村(33"°22′ N,106"°30′ E),平均海拔612.99"m。當地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和油菜為主,經濟作物有西瓜、香瓜和番茄等。另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玉米田塊,設立監測點22個,蟲情測報燈2臺,簡易桶型誘捕器60套。
1.2 監測時間與方法
1.2.1 成蟲監測方法 監測時間從5月1日開始,9月30日結束。每3~5"d調查1次,每60"d更換一次誘芯。
1.2.2 田間調查方法 參照楊恩玉等[8]調查方法進行系統調查,采用“W”型5點法取樣,每點取20株,每7"d調查1次活幼蟲(卵塊)數量,以評估卵和幼蟲的發生量。同時,查看是否有草地貪夜蛾為害癥狀,并記錄被害株率。具體調查方法:在玉米出苗至小喇叭口期,重點檢查心葉中最新長出的2~3片葉,此葉片是草地貪夜蛾喜食和產卵部位;7葉至抽雄期,查看心葉中新長出的上部3~4片葉以及正在抽出的雄穗;抽穗至灌漿期,主要查看棒三葉葉腋處、雌穗穗軸基部和穗頂。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玉米田草地貪夜蛾幼蟲為害特征
在研究區西南部,草地貪夜蛾一年內可發生2~3代,成蟲的產卵行為及幼蟲的孵化過程表現出明顯的“趨嫩性”。根據連續4年的實地調查,幼蟲始發地塊均為油菜茬夏玉米田。其原因在于7月春玉米處于生長旺盛期,進入拔節抽雄階段,植株組織不適宜幼蟲取食,“遷入代”成蟲傾向在夏播玉米上產卵。幼蟲主要為害玉米心葉幼嫩組織,常與黏蟲、玉米螟混合發生。在玉米小喇叭口期,以低齡幼蟲為害為主,常于葉片背部取食,隱蔽性強,蟲體特征與玉米螟相似,容易造成識別上的混淆;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期之后以大齡幼蟲為害為主,取食心葉造成“心死”,并蛀食莖稈和穗部;玉米抽雄后幼蟲數量減少,為害相對較輕。
2.2 草地貪夜蛾幼蟲發生時間
2019年7月6日,在研究區周家壩村和貓兒溝村玉米田初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蟲齡3~5齡。2020年7月6日,在硤口驛村和王家營村始見3~5齡草地貪夜蛾幼蟲。2021年7月7日,在王家營村始見3~5齡草地貪夜蛾幼蟲。2019—2021年,草地貪夜蛾幼蟲的始見時間基本一致,均發生在7月初,蟲齡在3~5齡,此時玉米處于小喇叭口期(表1)。然而,2022年害蟲始見時間推遲了13~14"d,直至7月20日在梁家灣村夏玉米田中發現蟲情,蟲齡2~4齡。這一現象可能與云南、四川等越冬區防控加強,導致害蟲北遷時間延遲有關。鑒于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北方溫帶地區無法越冬存活,因此,每年加強首次遷入時間調查工作,并積極采取措施防控“遷入代”害蟲數量,對減輕當年為害程度至關重要。
2.3 草地貪夜蛾幼蟲發生區域
如表1所示,2019年,研究區域內有9鎮18村發生草地貪夜蛾為害,此為調查期間記錄的最廣分布。到2020年,害蟲影響范圍縮減至6鎮10村,2021年進一步縮減至5鎮12村,2022年則有3鎮4村,發生區域呈逐年遞減趨勢。2019—2022年,草地貪夜蛾幼蟲在研究區西南部的發生區域均集中在西北部的嘉陵江流域和東南部的沮水河流域,以西北部嘉陵江流域為主。
2.4 草地貪夜蛾幼蟲發生面積與為害程度
2019—2022年,草地貪夜蛾幼蟲發生面積較小,在5~14"hm2。其中,累計發生面積最大的是2021年,共計13.2"hm2,平均被害株率為3.5%,平均百株蟲量為3頭。2019年累計發生面積7.5"hm2,發生面積較2021年減少,但受害最為嚴重,嚴重發生面積為6.7"hm2(占當年總面積的89.3%),最高被害株率和最高百株蟲量均最大,分別為20.3%和15頭;平均被害株率和平均百株蟲量也較大,分別為6.5%和5頭。2020和2022年,累計發生面積、嚴重發生面積、平均被害株率和平均百株蟲量較為接近,而2022年最高被害株率和最高百株蟲量分別達到15.0%和12頭,明顯高于2020年的5.0%和4頭。綜合2019—2022年監測數據,草地貪夜蛾在研究區西南部的發生面積和為害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仍存在局部暴發的可能。
3 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措施
基于研究區草地貪夜蛾的為害癥狀、發生時間、發生面積與為害程度等特點,提出了組建專項小組,明確任務目標等相應防控措施。
3.1 組建專項小組,確立任務目標
為有效實施以草地貪夜蛾為重點的“防蟲保豐收行動”,保障秋糧穩產與增收,組建了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統籌小組和防治技術指導小組。組織技術人員召開專題會議,對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工作進行詳細部署。統籌小組主要負責統籌安排和檢查草地貪夜蛾預警防控工作,組織協調資金落實和物資采購。技術組則負責制訂防控方案與開展宣傳培訓工作,執行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任務,并確保草地貪夜蛾防控各個技術環節和技術措施落實到位,確保防治處置率達100%,綜合防治效果在90%以上。
3.2 實時監測調查,準確掌握蟲情
在每年5—6月,針對草地貪夜蛾主要遷飛路徑和上一年發生地區開展重點調查,年累計調查地塊超1 200塊,覆蓋面積約133"hm2。同時動員當地居民和專業機防隊員開展調查,面積超1 333"hm2。在具有典型代表的玉米地塊中,建立20~30個監測點,部署1套物聯網蟲情性誘測報系統,2臺蟲情測報燈和60套簡易桶型誘捕器。通過布置的監測系統,及時掌握寄主作物的分布情況和蟲情動態,為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奠定基礎。
3.3 加大宣傳培訓,形成群防合力
在蟲害發生前,選擇往年發生較重的鎮、村召開草地貪夜蛾防治現場會,編制草地貪夜蛾識別與防控技術資料,對該害蟲的識別及防治技術進行示范講解,從而形成群查群防的聯防聯控合力。每年組織超30場次培訓活動,累計培訓人數超500人次,同時張貼掛圖200余份,發放宣傳資料2 000余份。
3.4 開展應急防控,控制蟲害源頭
為充分做好應急防控工作,制定了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技術方案,落實應急防控物資。年印刷宣傳資料5 000份,采購甲維·高氯氟、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農藥500"kg,做到防控物資早采購、早儲備。發現蟲情后,一是及時上報始見蟲情,按照農作物重大蟲情報告相關制度,兩小時內按程序逐級上報;二是立即處置始見地塊,縣植保站隨車攜帶防治藥劑和技術資料,協助鎮、村制定防控措施,立即組織當地居民進行現場培訓,開展應急防治,及時控制蟲害源頭。
4 結論與討論
吳秋琳等[9]推斷在偏南夏季風的主導作用下,草地貪夜蛾在西部地區的主要遷飛路徑為云南—四川、重慶—陜西和甘肅—寧夏。研究區西南部地處陜南漢水谷地,是該害蟲西線北遷的主要通道之一[10]。因此,在該地區西南部開展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和防控非常必要。由2019—2022年田間幼蟲發生調查數據可知,草地貪夜蛾在研究區西南部的發生區域集中在西北部嘉陵江流域和東南部沮水河流域,幼蟲于7月初在田間始見,推測成蟲遷入時間在6—7月,這與陳輝等[2]模擬的遷飛過程和發育進度相近。通過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研究區西南部草地貪夜蛾的防治處置率在90%以上,綜合防治效果在85%以上,為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無大面積暴發成災。張寅等[11]調查了2019—2021年草地貪夜蛾在陜西漢中各縣的發生動態,發現該害蟲為害程度逐漸下降。
通過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取得了顯著的防控效果,但在草地貪夜蛾監測和防控過程中亦暴露了一些短板。首先,監測技術相對滯后,主要依靠性誘和燈誘誘集成蟲,以及通過田間普查方式調查幼蟲。從誘捕效果來看,所安裝的性誘誘捕器未能誘捕到成蟲,這可能與性誘劑的誘集效果存在差異有關[12],也可能是遷飛的成蟲種群數量較少,雄蟲比例偏低所致。其次,草地貪夜蛾的卵和低齡幼蟲的形態特征與其他夜蛾科害蟲極為相似,單憑肉眼觀察無法準確鑒定[13],且通常零星發生,難以被發現,致使幼蟲初次發現時間較晚且蟲齡偏大,7月6日初見時已是3齡以上幼蟲,增加了防治難度。此外,害蟲防治器械以背負式電動和機動噴霧器為主,草地貪夜蛾盛發期玉米株高在1.5"m以上,施藥操作難度較大。
基于以上監測與防治實踐經驗,在草地貪夜蛾防控中,繼續加強對“遷入代”的始發監測,通過測報燈誘集法與性信息素誘集法的綜合運用,重點對夏玉米田進行調查,以有效提高草地貪夜蛾的監測靈敏度和準確性。成蟲從6月上旬開始進行監測,性信息素誘捕器的安裝地點宜選在向陽、臨近河灘和河道等水源的夏播玉米地;幼蟲從6月下旬開始進行流動性普查,鑒于低齡幼蟲形態難以識別,需加強對始發癥狀的調查。草地貪夜蛾幼蟲為害的典型癥狀表現為取食心葉葉肉,殘留表皮呈不規則透明“窗口”,與玉米螟、黏蟲的為害癥狀有較大區別[8]。此外,重點控制“遷入代”害蟲數量,將防控工作前移。根據實地調查結果,每年6月草地貪夜蛾成蟲遷入陜西省西南部,及時采用LED燈、性信息素和糖醋酒液等多種方式進行成蟲誘殺[8,13];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化學藥劑防治幼蟲的最佳時段。
參考文獻
[1] 郭井菲,趙建周,何康來,等. 警惕危險性害蟲草地貪夜蛾入侵中國[J]. 植物保護,2018,44(6):1-10.
[2] 陳輝,武明飛,劉杰,等. 我國草地貪夜蛾遷飛路徑及其發生區劃[J]. 植物保護學報,2020,47(4):747-757.
[3] 謝殿杰,唐繼洪,張蕾,等. 我國草地貪夜蛾年發生世代區劃分[J]. 植物保護,2021,47(1):61-67,116.
[4] ZHOU Y,WU Q L,ZHANG H W,et al. Spread of invasive migratory pest Spodoptera frugiperda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throughout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21,20(3):637-645.
[5] 張磊,靳明輝,張丹丹,等. 入侵云南草地貪夜蛾的分子鑒定[J]. 植物保護,2019,45(2):19-24,56.
[6]郭井菲,靜大鵬,太紅坤,等. 草地貪夜蛾形態特征及與3種玉米田為害特征和形態相近鱗翅目昆蟲的比較[J].植物保護,2019,45(2):7-12.
[7] 甘立奎,王習林.漢中市草地貪夜蛾遷入調查與防控[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12):179-180,184.
[8] 楊恩玉,王蘭花. 2019年丘北縣草地貪夜蛾監測與防控[J].云南農業科技,2019(增刊):182-185.
[9] 吳秋琳,姜玉英,劉媛,等. 草地貪夜蛾在中國西北地區的遷飛路徑[J]. 中國農業科學,2022,55(10):1949-1960.
[10] 張大為,陳靖,魏玉紅,等. 西北地區草地貪夜蛾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及治理策略[J]. 西北農業學報,2024,33(2):312-320.
[11] 張寅,鄭點,李樂,等. 陜西省漢中市2021年草地貪夜蛾監測調查及發生為害情況[J]. 生物災害科學,2022,45(1):57-61.
[12] 宋梁棟,董金慧,王忠娣,等. 5種性誘劑對陜西關中玉米田草地貪夜蛾的誘捕效果[J]. 中國植保導刊,2023,43(6):38-41.
[13] 郭井菲,靜大鵬,太紅坤,等. 草地貪夜蛾形態特征及與3種玉米田為害特征和形態相近鱗翅目昆蟲的比較[J]. 植物保護,2019,45(2):7-12.
(責任編輯:何" 艷)
作者簡介 唐蘭蘭(1980—),女,陜西略陽人,農藝師,從事農作物病蟲測報與防控工作。
收稿日期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