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助力農業強市建設,本文以鹽城市為例,系統分析了農業全產業鏈的培育現狀,并探索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實施路徑。研究區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在“鏈主”企業帶動能力、產業融合深度和品牌影響力等環節需進一步提升。基于此,提出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5個方面實施路徑,分別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源頭動力;利用園區賦能,強化載體支撐;培育壯大“鏈主”企業,拓展增值空間;加快農業品牌提優,提升價值鏈競爭力;完善政策支持,健全全產業鏈發展保障體系。本文為研究區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為相關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全產業鏈;農業強市建設;新質生產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S-01;F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06-0135-05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3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 Yancheng City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HENG Fangmei""" YU Aihua""" CHEN Wenbing""" GE Zhaojian""" WU Chun""" HONG Lizhou""" QIAO Hailong"""SUN Jianxiong""" CHEN Yingjiang""" WANG Wei""" ZHOU Ruqin
(Jiangsu Coastal Are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and ass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agricultural city, this article takes Ya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but further improvement is needed in the driving ability of “chain owner” enterprises, the depth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brand influence. Based on this, 5 implement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to empower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namely enhanc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viding source power; empower the park and strengthen carrier support;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chain owner” enterprises, expand value-added space;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brands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value chain; improve policy support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guarante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industry chain. This article injects new momentum in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whil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relevant regions.
Keywords"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agricultural cit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產業化不斷深化的結果,其初始目標聚焦實現對農產品品質的全程把控,從而保障食品安全[1]。我國積極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工作,明確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民能夠更多地分享產業增值所帶來的收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方向指引與新的發展要求。如今,農業全產業鏈概念界定更加清晰。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和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2]。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3]。新質生產力中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3]。新質生產力作為新質態的生產力,為各個領域的發展注入新動能,并迅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和焦點,一系列相關研究成果相繼推出。相關學者多從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和綠色發展等角度探討新質生產力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洪銀興[4]研究認為,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來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途徑。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理論邏輯在于當前農業全產業鏈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圍繞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觀層面,尚處于探索階段[1],具體探索新質生產力和農業全產業鏈之間的融合機制與實施路徑的深入研究尚顯不足。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內涵較為豐富,具體表現為科技創新發展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模式轉變推動產業鏈條協調發展,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產業鏈條持續延伸,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近年來,鹽城市堅持將現代農業作為全市的3張名片之一進行打造。隨著農業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亟需新的生產力動能。本研究立足發展現狀,結合高水平推進農業強市建設的工作需求,客觀分析新質生產力和農業全產業鏈之間的關系,總結農業產業鏈發展的成效,剖析當前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面臨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新質生產力賦能鹽城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路徑,為相關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 研究區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現狀分析
1.1 研究區農業全產業鏈取得的成效
1.1.1 產業優勢發揮,建鏈集群初具規模 經過農業產業化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鹽城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已經進入全面推進階段,重點培育發展優質糧油、特色水產、綠色蔬菜、經濟林果、規模生豬、現代禽業等6條市域主導全產業鏈,培育大閘蟹、西蘭花、草莓等20多個縣域特色產業鏈,總體形成了“千億主導產業支撐、千家龍頭企業引領”的發展格局。編制了鹽城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規劃,以市級統籌、縣級主導、鎮村參與,一體化推進全產業鏈科學布局,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域布局,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在鎮一級建設加工園區和物流節點。市縣繪制全產業鏈總體布局圖、全產業鏈關聯圖、全產業鏈招商圖、重點鏈結構示意圖及發展布局圖,市級層面主推6條重點產業鏈,縣域形成N條特色產業鏈,全面延伸產業鏈條到鎮村,實現全產業鏈整體性、關聯性、協同性發展。通過高位謀劃“建鏈”、產能提升“穩鏈”、龍頭培育“強鏈”、融合發展“延鏈”,深度拓展農業的多元功能,充分挖掘鄉村的多重價值,構建豐富多樣的產業業態,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5]。
1.1.2 龍頭企業壯大,載體平臺支撐有力 鹽城聚焦特色產業,聚力打造產業集群。根據鹽城市人民政府數據,截至2024年,創成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4個,省級現代農(漁)業園區13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超1 800家。根據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該地打造了“鹽之有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擁有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20個、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13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61個。招引了中糧、光明、牧原、溫氏等國內知名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先正達、中江、隆平高科等知名種業企業落戶,培育了射陽大米、大鶴蛋業、正源創輝、乾寶湖羊等全國產業標桿,有力支撐了全產業鏈建設,產業鏈創新集聚度進一步提升[6]。
1.1.3 市場競爭力增強,綜合效益提升 全產業鏈建設是融合農文旅、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研究區始終將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鼓勵農民創新創業,通過培育特色農業、休閑農業、“互聯網+”等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中央廚房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積極打造以“鹽農云”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為核心、各縣(市、區)平臺為配套的“1+9+N”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矩陣,持續開發特色化應用場景,不斷提升平臺服務管理效能[7]。組織實施了“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搭建平臺、完善服務、創新模式[8],鼓勵發展農產品“生鮮電商+”“中央廚房+”、直播帶貨和社交營銷等經營模式。
1.2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的待提升環節
建設農業全產業鏈是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更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核心驅動力[9]。當前,研究區全產業鏈建設已有一定基礎,而在對標打造更具競爭力、引領性的現代化產業鏈方面有以下需進一步關注的環節,以建設農業強市。
1.2.1 “鏈主”企業帶動 “鏈主”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中位居主導地位,主導行業生態和資源整合,定義產品和創設市場,是提升產業鏈績效的龍頭品牌型企業[9]。根據江蘇省人民政府網數據,截至2024年,鹽城市累計建成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04家,其中,傳統初級加工領域(如糧食粗加工)企業占比50%以上,產業結構性方面,具備精深加工能力的企業集群尚未形成規模效應,部分存在生產集約化程度有待提高、產品增值空間受限等問題。全市范圍內尚未出現主營業務收入突破百億的龍頭企業,現有產業鏈核心企業在技術創新、研發資源整合、市場網絡構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具有顯著帶動效應的產業生態圈,制約了產業鏈價值層級的整體躍升。
1.2.2 產業融合層次和協同效應 全產業鏈建設有利于凝聚資源要素、優化合作機制,實現多主體互利共贏。根據鹽城市人民政府數據,近年來,鹽城市創建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1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3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8個,但與其他農業發達城市相比,新業態與傳統農業的融合深度仍顯不足,發展形式較為單一,未能充分挖掘農業在生態、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潛在功能,對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延伸與拓展效果有限。農產品分銷和物流配送體系暫不成熟,與本地農產品的銜接不夠緊密。農業園區部分服務能力和帶動作用不強,在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以進一步提升其發展效能。
1.2.3 產品市場覆蓋范圍和影響力 品牌農業通過取得相關認證和商標權,提高市場認知度,獲得良好口碑,從而獲得較高效益,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方面,品牌打造是全產業鏈建設的重要一環[5]。經過多年努力,鹽城擁有13個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2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以及61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從農業全產業鏈布局角度考慮,品牌數量仍有待進一步增加,尤其是在畜禽、水產養殖及其加工領域,知名品牌的打造仍需加強。部分區域公用品牌及產品品牌在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方面相對較弱,存在品牌數量多但知名度低、品類繁雜但精品化缺乏等問題。部分品牌缺乏系統化的資源整合與統一運營,能在市場上形成重要影響力的精品品牌數量有限,僅有少數品牌如“鹽之有味”“射陽大米”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品牌體系。
1.2.4 資源要素的供給和支持 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深入推進,知識型勞動者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已成為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進步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實踐中,部分鄉村產業對傳統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依然較高。部分農村從業人員的整體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難以滿足鄉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多樣化需求。高素質人才短缺不僅制約了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也影響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升級[9]。智慧農業領域已有所探索,但其發展水平與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求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智慧農業的要素投入、技術創新和數據整合等方面需進一步提升。
2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路徑
面對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賦能、壯大“鏈主”企業等方面加快培育和提高新質生產力,激發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新動能。
2.1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源頭動力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前提。面對建設農業強市目標任務,亟須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一方面,強化科技創新,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如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經濟林果等產業鏈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選題機制,重點聚焦種業創新、農機裝備、智慧農業和食品加工等領域,依托本地農業資源優勢,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共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組織多方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加速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智改數轉”。另一方面,發展農業綠色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鏈健康發展。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研究區被定位為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10]。當前,亟需推動產業鏈向綠色化轉型。在優質糧油、規模生豬、現代禽業等產業鏈,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強化綠色投入品創新,維護農業生態系統多樣性[11]。在特色水產和縣域主導產業鏈如西蘭花、草莓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農產品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構建全鏈條節約減損體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其次,構建多層次人才引培體系。人才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核心,需進一步優化人才政策,加大高精尖人才引進,鼓勵農業全產業鏈“鏈主”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創新中心和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通過專題項目、產業教授等方式為企業“訂單式”培養一批農業領域復合型人才,將人才優勢轉化為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優勢。此外,需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需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暢通科研院所與鏈上企業對接渠道,探索“定制創新+潛力前瞻”雙驅動模式,解決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合作不通暢等問題,實現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12]。
2.2 利用園區賦能,強化載體支撐
發展園區經濟對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化具有重要意義。現代農業園區是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的重要載體,對推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和提升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優化調整具有重要作用[13]。以園區為核心,通過規模化種養加的運營方式,推動資本、人才、科技等現代要素集聚,促進“生產+加工+科創”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依托現有的園區資源,進一步支持園區內企業構建緊密的產業聯接,通過“縱向延伸”與“橫向拓展”相結合的方式,探索“政府(園區)+產業鏈”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能夠整合農資、農機、農藝、技術、信息、人才等各類生產要素和服務主體,對實現循環增值、梯次增值、全鏈增值發揮重要作用。鼓勵市場主體共建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突出加快中央廚房、中農聯云倉農商城、大豐區沿海冷鏈物流智慧城等農產品物流加工重點項目建設,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提升,發展農產品綠色低碳運輸,創新農產品冷鏈共同配送、生鮮市場+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經營模式,促進綠色農產品消費。農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發展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需深化信息智能化應用,加快構建基于數字技術的農產品流通中樞系統。優化農產品產銷平臺,推進供應鏈全要素數據中心建設,通過物聯網感知設備部署與多源異構數據融合技術,實現市場價格波動實時監測、物流資源智能調度和質量追溯體系數字化重構。
2.3 培育壯大“鏈主”企業,拓展增值空間
實踐證明,“鏈主”是產業鏈集群的核心,能夠持續帶動產業鏈條上相關聯的中、小企業不斷創新發展,并驅動整個產業轉型升級[13]。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是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對推動一產向后延伸,二產上下聯動,三產向高端化特色化轉型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培強本地“鏈主”企業,支持對產業鏈帶動力強、影響力大、貢獻度高的農產品加工“鏈主”企業和骨干企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如糧油、果蔬、水產等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運用新興技術和綠色技術開發高端定制化、“小而精”、“優而美”的特色農產品,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同時,引導中小企業主動對接“鏈主”企業,嵌入產業鏈分工體系,形成產業鏈上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主體“鋪天蓋地”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強“鏈主”企業精準招商,重點引進一批實力強、投資規模大、技術先進、質量優異的農業企業和項目,發揮其強鏈、帶鏈作用。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招引具有“補鏈延鏈強鏈”功能的“鏈主”企業。此外,持續改善投資環境,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支持“鏈主”企業做大做強[9]。建議市級層面儲備一批特色鏈項目,指導各縣區因地制宜培育區域特色鏈,打造“綠色原料基地+智能加工中心+智慧物流網絡+數字營銷矩陣”四維聯動體系,形成空間布局集約化、產業銜接嵌套化、價值增值梯度化的復合型產業生態系統。
2.4 加快農業品牌提優,提升價值鏈競爭力
質量品牌是農業全產業鏈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應強化現有品牌資源統籌整合利用,走好質量興鏈、品牌強鏈之路[9]。新質生產力與品牌建設的融合發展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路徑。一方面,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深化“1+9+N”農產品品牌體系建設[7],制定涵蓋種植、養殖、加工等環節的“鹽”字綠色農產品生產規范,健全綠色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對獲得認證的“鹽”字綠色品牌產品加強證后監管,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并提煉農產品的文化內涵與品牌故事。將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鄉土民俗等元素充分融入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從而提升農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和信任度。同時,進一步加強品牌宣傳,拓寬推廣渠道。深化與主流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的合作,打造品牌線上形象,借助流量帶動銷量,持續提升品牌影響力。通過強化農業全產業鏈的品牌價值,進一步增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為產業升級注入文化動力。
2.5" 完善政策支持,健全全產業鏈發展保障體系
立足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現狀與趨勢,開展深入調研,科學論證,出臺一系列支持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注重加強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為農業全產業鏈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信息智能化等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政策支持注重創新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應用。同時,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激勵金融機構提供產業鏈信貸服務,鼓勵保險機構開發農業全產業鏈險種。引導“鏈主”企業為全產業鏈上的小規模主體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擔保和增信服務,以提供融資支持。
綜上,本文對鹽城市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現狀進行分析,總結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成效,分析新質生產力和農業全產業鏈之間的關系,從“鏈主”企業帶動能力、產業融合發展、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剖析當前鹽城市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待提升的環節。在此基礎上提出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鹽城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路徑。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農業產業鏈體系的提檔升級和迭代更新。研究強調了平臺賦能、壯大“鏈主”企業、品牌優化等策略在提升農業全產業鏈質態效益和拓寬價值空間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進一步完善了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理論體系,為加快推進農業強市建設和相關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陳培.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 對外經貿,2025(1):35-38,105.
[2] 農業農村部. 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1(6):16-19.
[3] 毛世平,張琛. 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J]. 農業經濟問題,2024,45(4):36-46.
[4] 洪銀興. 新質生產力及其培育和發展[J]. 經濟學動態,2024(1):3-11.
[5] 施建霞. 打造鹽城農業“靚麗名片”[J]. 江蘇農村經濟,2022(8):13-16.
[6] 陳文斌,鄧曄,程芳梅,等. 農業強市建設背景下鹽城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路徑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24,36(9):87-92.
[7] 王娟. 打造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亮麗名片[J]. 群眾,2024(10):8-9.
[8] 薛盛堂. 扛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光榮使命[J]. 唯實,2022(12):71-73.
[9] 曾俊. 揚州市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考[J]. 唯實,2024(5):69-71.
[10] 楊群義. 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鹽城探索[J]. 江蘇農村經濟,2024(11):33-34.
[11] 朱齊超,李亞娟,申建波,等. 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J]. 中國工程科學,2022,24(1):73-82.
[12] 梁文鳳,秦小麗. 江蘇淮安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 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0(4):146-153.
[13]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J]. 江蘇農村經濟,2023(11):11-12.
(責任編輯:楊 歡)
基金項目 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科研基金(YHS202203);鹽城市自然科學軟課題(yckerkt2024-18);鹽城市委決策咨詢研究課題(SWJCZX2024)。
作者簡介 程芳梅(1989—),女,江蘇宿遷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經濟與科技管理研究。
通信作者 王為(1980—),男,江蘇泗陽人,博士,研究員,從事經濟作物研究;
通信作者:周汝琴(1973—),女,江蘇鹽城人,副研究員,從事農村經濟與農業科技發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