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成長歷程中,幼兒時期無疑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巧妙融入幼兒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幼兒逐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還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助力幼兒綜合素養的全面進階。本文對如何在幼兒教育中高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加強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知
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只停留在“放假”及“享用特定食物”較為淺顯的層面,對于節日背后的動人故事、深厚情感,以及豐富文化內涵未能深入感知與理解。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嘗試從傳統節日入手,以其作為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機。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基于傳統節日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動畫片等多樣化的教育資源。例如,在清明節來臨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幼兒播放介紹清明習俗的動畫片,或播放節奏歡快、富有教育意義的兒歌視頻,讓幼兒直觀地感受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在春節臨近時,可以帶領幼兒一同閱讀與春節相關的繪本,讓幼兒在溫馨愉悅的閱讀氛圍中自主探究春節的各種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幼兒播放與春節有關的精彩視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春節的熱鬧氛圍與文化魅力,進一步提升幼兒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認知與感悟。
二、加強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
在大力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背景下,筆者提出“提升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的策略,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營造美術課堂氛圍。在班級布置活動中,教師可提前彩印燈籠、風箏、中國結、京劇臉譜等極具中國特色的圖片,然后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裁剪和粘貼,共同布置教室。此外,教師也可為幼兒提供繪有穿著民族服飾的各民族卡通人物的圖片。將美術元素融入其中,這樣不僅能在潛移默化中開展傳統文化教學,還能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二是帶領幼兒制作傳統藝術小作品。幼兒雖自主繪畫能力不足,但在涂色方面卻有著相當高的創造性。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提前為幼兒準備一些未涂色的傳統民族服飾圖片及傳統建筑圖片等,讓幼兒涂色。
三、根據幼兒特點在游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幼兒教育中,游戲已成為一種常態,要實現幼兒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特點在日常游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組織幼兒玩民間游戲,如跳房子、編花籃、丟手絹、跳橡皮筋等,以此激發幼兒玩游戲的興趣和主動性,鍛煉幼兒的身體、活躍幼兒的情緒,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二是組織幼兒表演民間故事。具體來說,就是教師提前選取一些民間小故事,為幼兒詳細講解后,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分配和故事表演。例如,讓幼兒表演“孔融讓梨”這個民間小故事。在幼兒表演前,教師可以為各個小組準備與故事場景、角色相匹配的道具。通過表演民間故事,幼兒能夠深切地領悟謙讓這一傳統美德的深刻內涵,也能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熏陶。
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涵蓋古文、古詩、詞語、民族音樂、國畫、書法等多個藝術領域,也包含仁、義、禮、智、信、忠、孝、勇等民族精神。為了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廣度,教師可以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某一方面,圍繞其開展主題活動。針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圍繞“尊老愛幼,感恩家人”這一傳統美德開展主題活動。如讓幼兒“說說爸爸媽媽的工作”“講講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心”“分享自己和長輩的相處日常”,或“制作感恩賀卡”等活動。這樣一來,幼兒在聯系實際生活和傾聽他人故事的過程中,就能充分感受家人給予的關愛,進而學會感恩父母等長輩。針對中班幼兒,教師可以開展時令主題活動。如在立夏時,開展趣味十足的“撞蛋”活動,讓幼兒記住立夏這個傳統時令及撞蛋這一傳統習俗。針對大班幼兒,教師也可以開展節日主題活動。如在立冬時,教師提前準備好包餃子的食材,讓幼兒包餃子,從中了解立冬這個傳統節日及立冬吃餃子的習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主題活動也形式各異。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實踐并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綻放獨特魅力。
總之,在幼兒教育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是一項至關重要且極具深遠意義的課題。教師應積極提升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知深度,增強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定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第二幼兒園